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85831
本书通过大量文献、图档资料,全面介绍古典校园规划“庙学制度”,从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视角来认识中国古代校园设计思想,是目前关于这一专业视角下涵盖面最广,深度最深的一次总结。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校园设计中的“庙学制度”,以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从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领域揭示中国古典大学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设计的基本特点机器规划思想。全书分三个部分,“庙学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推动其主导校园设计的儒学基因;“庙学制度”城乡规划学层面的基本特征及规划思想;“庙”与“学”建筑学层面的建筑设计代表性特点。
第1章 中国古代官学建筑庙学并置历史考 / 1
1.1 西周至两汉——国学中“庙学”关系初立及地方官学的萌芽 / 3
1.2 三国——动乱下孔子主祀地位初立 / 9
1.3 西晋——国子学首现及太学分立 / 11
1.4 东晋——国家孔庙初立 / 12
1.5 南北朝——地方学校孔庙的出现 / 14
1.6 隋朝——国子寺的延续与国子监初现 / 20
1.7 唐朝——地方孔庙由“星火”至“燎原” / 21
1.8 两宋——孔庙的继续发展 / 25
1.8.1 北宋国学及地方“庙学”探析 / 26
1.8.2 南宋国学及地方“庙学”探析 / 32
1.9 辽、西夏、金——庙学并置格局的混乱及止步 / 38
1.9.1 辽 / 38
1.9.2 西夏 / 42
1.9.3 金 / 44
1.10 元朝——庙学并置格局终确立 / 47
1.11 明朝——启圣祠对庙学并置格局的影响 / 51
1.12 清朝——庙学并置格局鼎盛及没落 / 63
第2章 庙学并置格局下的官学校园规划与建筑 / 70
2.1 庙学选址 / 70
2.1.1 风水形势,与自然山水对话 / 71
2.1.2 因旧更新,节材省力 / 76
2.1.3 多在城内,东为上位,南向为尊 / 79
2.1.4 规避科第不佳、闹市扰学、水患圮学、用地湫隘等问题 / 81
2.2 官学校园与城市建筑的对话 / 84
2.2.1 文昌阁 / 84
2.2.2 魁星阁 / 88
2.2.3 节孝祠 / 95
2.3 庙学并置类型 / 95
2.3.1 前庙后学 / 96
2.3.2 左庙右学及右庙左学 / 99
2.3.3 后庙前学 / 101
2.3.4 庙学分离 / 102
2.3.5 一庙双学 / 104
2.4 孔庙——官学校园中的祭祀空间 / 106
2.4.1 崇圣祠及东西庑 / 106
2.4.2 大成殿及东西庑 / 115
2.4.3 大成门/戟门 / 116
2.4.4 名宦、乡贤二祠 / 121
2.4.5 忠义孝悌、节孝二祠 / 129
2.4.6 泮池与采芹亭 / 136
2.4.7 棂星门 / 142
2.5 学宫——官学校园中的教学空间 / 151
2.5.1 明伦堂 / 152
2.5.2 斋舍 / 159
2.5.3 尊经阁 / 162
2.5.4 射圃 / 168
2.5.5 敬一亭 / 174
2.5.6 学署 / 180
2.5.7 其他碑 / 188
2.5.8 学田、学仓、号舍(斋舍) / 189
2.6 营造校园氛围中的其他构筑物 / 192
2.7 官学校园内的三种活动流线 / 196
2.7.1 “庙”内活动一——释奠礼仪 / 197
2.7.2 “庙”内活动二——释菜礼仪 / 217
2.7.3 “学”内活动——乡饮仪式 / 220
附录 / 225
参考文献 / 260
“庙学”一般指在中国古代依托孔庙建立的学宫。这种庙与学的并置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官方学校中,对私学的建设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庙”指孔庙,亦称孔子庙、先师庙、文庙,是以传播儒家文化、尊崇圣人孔子为目的的祭祀性场所和精神性场所。“学”指学宫,即以“明伦堂”为核心的学校形制,是学校传播儒学、教育生员的功能性场所。“庙”为“学”之精神内核,“学”为“庙”之现实功用。“庙”与“学”并置设立,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图0-1)。中国古代官学教育建筑群中这种孔庙与学宫的二元并置现象(宋代有“即庙设学”之说),很多研究中也常称其为“庙学制度”“庙学合一”等。考证文献,并未见关于这一校园规划格局以官方制度或定制确定下来的明证,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朝历代逐步确立的演变过程。
图0-1 清同治时期德阳县文庙图
本书研究的“庙”主要指历朝国家孔庙和地方官学中的孔庙,而对于中国古代孔庙的其他类型,如阙里孔庙、孔子家庙、纪念性质的孔庙、书院私学中的孔庙等,因与官学联系甚微,所以不纳入研究范围;“学”则主要指古代官方的正式学校,而中国古代官方的专业学校(如教授医学、算术等内容的学校)不与孔庙结合,也不纳入研究范围。没有把它们纳入本书研究范围的原因有:从性质上来讲,地方正式官学与书院有着本质的不同。官学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政治“企图”的。“庙”是官学中严格教化学生的精神主体,其地位远高于“学”,带有强烈的阶级意志。书院(图0-2、图0-3)则不同,它以传授学问为主,以讲堂为核心,以斋舍(满足学生居住)、藏书阁(满足校园藏书)、桂香阁或文昌阁(具有精神寄托和祈祷功能)以及教师办公空间相配套组成校园空间。且从书院的起源来看,书院是以个人、儒士兴
图 0-2 龙渊书院全图
图 0-3 星山书院全图
起的自发的教育团体,不太掺杂统治阶级的意志。书院的发展一般都是在官学不兴之时,与官学的发展呈现负相关。因此,书院的发展是以“学”作为主要目的,“学”的成分远远大于庙。后期出现的书院中有庙,逐渐开始官学化,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重要的书院,也有“庙学并置”的情况,但这类被强烈政治化的书院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书院还是以前述形式为主。因此本书研究的范围主要限定在中国
古代官方正式学校这个范畴中。
“庙学并置”关系肇自东汉,至明清时成熟,是对古代官学整体格局的高度总结。其形成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一是“物质自上而下”,如辟雍、太学、国子监等中央官学的建设为全国地方学校的建造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式;二是“意识自上而下”,孔庙与学宫的营建以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为先导,后普及到郡、州、县、厅等地方辖区,因而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本书的研究方式不是片面、单一地对中国古代孔庙或学校进行研究,而是综合、联系地对“庙”与“学”的并置关系、“庙学并置”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内部建筑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说明和论述,并通过建筑学专业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力图洞察古人建庙立学的智慧,通过“庙学并置”格局所传达的校园精神,展示中国古代官学中“庙学并置”这一蕴含着东方古典教育理念与社会文化精神的独特的校园规划思想。
本书的关注点并非关于孔庙的研究,也非关于古代学校的演变,而是聚焦于“庙”与“学”关系的研究,尝试对于“庙学并置”这一校园规划理念即空间组合关系的形成过程、设计特点、发展动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和说明。本书分为两部分:第1章主要是史学层面的研究,以史料(地方志书、记文、碑记等)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梳理“庙”“学”各自形成发展以及逐渐融合的脉络,形成“庙学并置”格局的主要发展过程。第2章则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通过对近650个中国现存孔庙个案的分析和研究,展示“庙学”设计的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特点等设计特征,以及影响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本书的工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关于“庙学”成熟的研究,如沈旸先生的《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引经据典,细致入微;孔祥林先生的《世界孔子庙研究》,对于中国古代,甚至世界的孔子庙做了十分细致的描述;其他还有《学宫时代》《儒家建筑文庙》《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中外教育比较史纲》《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等成果,都为本书的成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团队关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校园规划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团队成员辛勤工作三载,终可给研究画一逗号,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成果。
冯刚 苗严 何慷
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
2022年1月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