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08386
内容简介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也是*早*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目 录
卷之一
精神五脏论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人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
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白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峁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经脉上
经脉中
经脉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上
针灸禁忌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精神五脏论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人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
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白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峁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经脉上
经脉中
经脉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上
针灸禁忌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前 言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也是早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皇甫谧为使其内容更加系统化和切合实用,“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本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由晋到宋的针灸书,如王惟:一的《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其穴位和适应证基本上没有超出本书的范围,它如《千金》、《外台》等书中有关针灸部分,也和本书基本一致,《外台》则完全取材于本书。而《资生经》等针灸专著,也无一不是参考遵循本书编辑而成。在明清两代的针灸著作中,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针灸心法要诀》等,也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现在,在厘定某个穴位和进行临床治疗时,也往往参考和取材于本书。
本书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由晋到宋的针灸书,如王惟:一的《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其穴位和适应证基本上没有超出本书的范围,它如《千金》、《外台》等书中有关针灸部分,也和本书基本一致,《外台》则完全取材于本书。而《资生经》等针灸专著,也无一不是参考遵循本书编辑而成。在明清两代的针灸著作中,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针灸心法要诀》等,也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是现在,在厘定某个穴位和进行临床治疗时,也往往参考和取材于本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