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432454
继引爆中医行业汤液经法图阅读热潮后
金锐博士再次溯源中医失传经典
国内直接采用五行属性解读中药性效之书
88堂中药精讲课,结合身边实例,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严谨梳理150味中药五味与功效的关联关系
解读“木中水”、“土中金”背后的内涵与临床实用价值
平铺锁线装订,180°无死角畅读
特种定制纸张 双色印刷 装订精美 具有收藏价值
“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套以五脏虚实辨证 五味补泻治疗为框架的古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中,辛咸甘酸苦五味是遣方用药的关键,是中药五行属性的功效延伸。本书先构建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学,再紧扣临床功效,解读150味常用中药的五行属性与主导药味,为“汤液经法图”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以下简称《辅行诀》) 记载了一幅未曾现世的神秘图像,即“汤液经法图”。陶弘景对此图评价甚高,认为“此图乃《汤液经法》 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从形式上看,“汤液经法图”以正五边形配合文字填空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完整的脏腑虚实辨证论治体系: 从内容上看,“汤液经法图”在五味补泻及五味配伍化合的语义规则下,诠释了中药组方配伍的原理,阐明了药证相符的本质。由此可知,五行 -五脏 -五味的关系是“汤液经法图”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辅行诀》还记载了一组以五行属性概念描述的中药,即学者所说的“二十五味药精”。例如“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这种直接以五行属性描述中药药性的形式,与传统药性理论体系中的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有明显区别可能是更为早期的中药药性记述法,值得进一步研究。许多研究《辅行诀》的学者认为,书中的五脏大小补泻汤就是在二十五味药精基础上加减组合而来的。所以,这种中药药性的五行记述法,并非仅仅是类似法象药理的一种标签,更多的是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组方配伍的性效依据。至此中药的五行属性正式进入“汤液经法图”理论实践体系的核心圈,成为了“汤液经法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构成了《汤液经法图讲记 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这本书的主体。
在本系列的第一本书《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中,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汤液经法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即怎样去看懂它、怎样去解读它、怎样去应用它。在这里面,我们讲到了图中“三对的五味五脏对应关系,讲到了体用思辨所展现出来的阴阳互根哲学原理,讲到了辛补肝、酸泻肝和甘缓肝,讲到了五味配伍化合关系背后的数学逻辑,也通过对数十首经典名方的方解,展示了“汤液经法图”用于识方解方的惊人效果。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汤液经法图”本身就蕴含着对于中药性味关系、性效关系的约定,这种约定是严谨的、完整的和自成体系的,符合五行生克规律。很多关心热爱“汤液经法图”的朋友们也提出,阐明中药五行属性的性效本质,甚至将未在《辅行诀》二十五味药精中的其他常用中药也纳入这个体系,是“汤液经法图”真正走向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于是,顺理成章地,以解读中药五行属性为主题的《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问世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讲述中药五行属性与现行药性理论的关系、与中药临床功效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方法,探讨了五行互舍的可能内涵。我们认为,与其他事物一样,中药也存在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的对立统一。其中,五行属性是中药的内在本质,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五行本身就能涵盖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或者说,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就是从不同维度对一味中药五行属性的诠释。同时,如果五行属性是内在本质,那这味中药的形、色、气、味、辨、采、制、用,就都是外在表现。而最能体现中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应该是临床功效,即它能够被用来做什么。千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中药的外在表现易改,而其内在本质难移。这就是我们还原中药五行属性的基本恩路。
“汤液经法图”必将形成燎原之势,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特别是临床一线的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学习和运用中医中药提供一条智慧大道。
——金世明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国家始终重视对于中药药性科学实质的研究,先后启动了863、 973计划等重大专项,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和表达方式进行探索分析和实验验证。金锐博士在我主持的973课题中,积极参与研究,之后也不断探索和思考,形成了《汤液经法图讲记2—还原中药的五行属性》。
——张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中医学理论是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探讨疾病演变,而与中医学并驾齐驱的中药学却没有完整引入五行理论,是以四气五味来标明药物性味,这与五行体系密切联系的中医脏腑辨证无法做到无缝对接。
——张明锐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文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
深挖古籍经典 传承中医本源。秉承“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较早就关注到“汤液经法图”的临床价值,开展了深度思考,梳理源流,解读内涵,并且以“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脏虚实辨证和五味补泻配伍的方法学,解方释药,还原中医组方配伍的本质规律。2020年以来,连续发表了学术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以图解方百余首,出版国内深度研习专著《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并且与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明确了其中的数学规律,采用五维空间向量内积的数学模型,准确描述了“汤液经法图”的五味化合理论,为国内首创。在中医药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团队又获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将在临床应用和优化复方配伍的角度,继续开展科学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网站
第一讲 什么是中药的五行属性?
熟悉中药的朋友们都知道,每一味中药都有药性。
什么叫药性呢?既是它的寒性或热性,又是它的辛味或酸味,还是它的升降之性或刚柔之性。这种属性既与药效相关、又与药效不同,是中药之所以成为中药的一大特点。
这种特点,在教材中被总结为“中药药性理论”,所有的中医药学子都需要掌握中药药性理论。
但是,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中,在《辅行诀》 原文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种对中药的描述。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中药的五行国性。
首先,我们来直观地感受一下中药的五行属性。
在《辅行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陶隐居云:依《种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 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骗痘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经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我们认为,这段话实际上描述了《辅行诀》 中记载的五脏大小补泻汤和二十五味药精等内容的来源。来源于哪呢?来源于伊尹的《汤液经法》陶弘景作为《辅行诀》的编写者,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常情需用者”和“检用诸药之要者” 而成书的。
其中,“检用诸药之要”的内容,就是我们说的二十五味药精。即: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获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为之主,积实为木,鼓为火,芍药为土薯锁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苓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