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350273
全国高校师生、医务工作者乃至每一位社会改革浪潮亲历者重温历史的精神读本。
以20世纪50年代上海第一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重庆创建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为叙事背景,聚焦西迁群体,记录西迁故事,讲述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突出反映老一辈知识分子心怀大义、西迁报国的精神品质。
重点内容集中在以钱惪、左景鉴、石美森等一大批著名医学专家,响应党的号召,胸怀大局,举家重庆,创建重医。他们数十年扎根西部, 在重医的创建和发展中,在服务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重庆及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中,书写了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迁精神。
该书记录真实的西迁历史故事, 是一部拓荒史、一部西部教育发展史、一部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史,也是新中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具有深刻教育意义,是全国高校师生、医务工作者乃至社会普通人群必不可少的精神读本。
1一个关于400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
全迁:中央战略部署/3
分迁:“母鸡下蛋”/6
援建:全力支持/10
西迁:爱国奉献/12
拓荒:开基立业/13
发展:砥砺奋进/15
2一位革命工作者的教育情缘
思想启蒙:一颗种子的萌芽/21
革命生涯:一面不倒的红旗/21
孤胆英雄:影片人物的原型/25
教育情缘:“用他的火,点燃你的热情”/26
与上医同在,与重医同在/30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亚洲第一位耶鲁大学医学博士/35
兴办湘雅医学院推广西医/36
创办国内第一所国人自建的医学院/38
年逾古稀再创重庆医学院/40
4一心向党的红色院士
烽火岁月,淬炼一颗红心/45
转变角色,医教齐抓并进/47
朝夕不怠,做重医建设的拓荒者/48
5扎根西部的“布衣校长”
立身之道,贵在不求于人而有助于人/53
病员在哪里,就到哪里去/54
这是为人民,讲奉献,不讨价还价/57
坚决留在重庆,把重医办好/58
学生又怕又爱的好老师/60
开创血吸虫病治疗新纪元/61
把抠门留给自己,把慷慨献给社会/62
我这一生无愧无悔/64
6把医学“火种”播撒在西南大地
医学种子的萌芽/68
在抗日救亡中遇见一生所爱/70
放弃赴美机会投身祖国医疗事业/71
义无反顾支援大西南/72
言传身教播撒医学火种/73
用一生诠释医者仁心/75
7为西南地区儿童点亮生命之光
心系重庆,到重庆去,回重庆去/80
呕心沥血,兴院为基,育人为本/83
医者仁心,建功重医,泽被巴渝/86
架上柴,还要做那点燃篝火之人/88
从走出办公室的万能工人看“西迁精神”/90
8三代西迁人的从医路
突然而至的消息/94
人生的十字路口/96
新的天地,新的希望/98
从无到有,创立科室/99
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100
祖孙三代重医路/102
9守望生命花开的妇产科男医生
子承父业,从医愿望从未改变/107
厚德仁术,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学子/109
义无反顾,扎根西部栽培桃李/111
躬耕杏林,奠基我国妇产科学/114
豁达处世,从容面对生活的难/115
10深耕解剖学的笃行者
乐观少年的医学理想/120
国家的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安家的地方/123
根越深,枝叶才会更茂盛/124
师传生承,踏实走好每一步/125
11一呼一吸间守护生命健康
宁可不上学,也不向日本兵鞠躬/129
去重庆,报答重庆人民的恩情/130
为西南群众创建肺科专科/131
不避艰险,进藏研究/132
勇担重任,二院创业/133
人命关天,必须从严/135
我们永远是重医人/137
刻苦探索,精通“视、触、叩、听、嗅”诊断/173
一生为医学,壮心不已/175
12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你要我去我就去/141
救命的“红水水药”/142
给你制造一个人工肝/143
动辄就要牵涉人命/146
功到自然成/147
老年科的老年顾问/148
只做过一件亏心事/149
13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
到重庆去,做个好医生/153
把心放在冰箱里冷冻三年/154
外科医生,不能当犹豫先生/157
医生的水平可以从写病历看出个大概/159
外科医生要拿得起刀也提得起笔/160
14毒理学专家的选择
弃工学医,志在救死扶伤/165
放弃出国留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学事业奋斗/167
你这个老朋友叫我,当然去/169
为流行病防治不遗余力/171
寻找致病根源,防止肾病蔓延/172
创业时的“刘约翰时间”/208
上山下乡仁心大爱/211
难忘的“血防-846”/213
15神奇的“朱脑壳”
劫后余生,走上医学之路/179
拓荒先锋,奠基中国神经外科/180
栽桃培李,倾注一生热爱/182
高瞻远瞩,引领神外亚专业/185
缔造“传奇”,“朱氏刀法”誉满西南/187
爱是恒久,守望生命至爱/188
16为骨科而生
一张珍藏多年的《大公报》/193
一份心怀家国的使命担当/195
一颗心系群众的济世仁心/197
一条开创骨科治疗的新路径/199
一腔为骨科而生的赤诚情怀/201
17始于“霍乱时期”的神圣选择
学医之心起于霍乱/205
炮火声中的学习岁月/206
血防战线的光荣起点/206
18/“小虫”斗士
为国远征,决胜细菌战场/217
听党召唤,西迁巴渝创基业/220
为民除害,田间地头战“小虫”/221
家风传承,继续跟党走/224
19西迁路上“养蜂人”
家风沁润,在平凡中筑梦/229
傲骨铮铮,初心坚守永向阳/230
默默奉献,躬耕重医建设路/232
20与死神较量的产科圣手
抗战岁月,歌乐山上坚持坎坷求学/237
再赴重庆,披荆斩棘建设重医/237
向下扎根,坚定研究头位难产的决心/239
皓首穷经,在全国首次提出“头位难产”学说/241
诲人不倦,一生心系妇产教学/243
21至精至微的“感染”人生
喝“洋墨水”的爱国学子/247
到重庆去,不负一生所学/249
当医生,首要是治病救人/251
自费看病的医学大家/253
对学生严格,就是对生命珍视/254
是夫妻,也是师友/255
22用仁心缔造生命奇迹
逆境成长,走上医学道路/258
心怀大义,踏上西迁征程/261
攻坚克难,致力科室建设/262
春风化雨,培养医学人才/264
潜心科研,推动学科发展/265
不计得失,常施仁爱之举/266
父爱如山,人生指路灯塔/267
23病毒性肝炎的攻坚者
决心从医,他成为一颗燎原火种/271
毅然西迁,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272
在走廊养兔做研究,深耕肝炎圆夙愿/273
“鸡毛飞上天”,科研理论突出重围/274
“后浪推前浪”,青春重医开拓进取/277
24儿童血液病诊疗先锋
峰回路转,找寻治疗特殊血液病的方向/280
潜心研究,突破地中海贫血诊治难题/282
携手合作,“地贫”研究闻名全国/284
开拓创新,研究成果做国际交流/286
事业发展,着力培养后继者/287
老骥伏枥,血液学科创佳绩/289
25小儿外科成就大事业
朴素的学医理想:学得本领,治病救人/293
事业与爱情:幸遇严师,喜遇爱侣/294
西迁重庆:终生奉献,无私、无悔/297
大医精诚:盯着孩子的命,更要盯着孩子的未来/300
26“一家两制”的医学检验大咖/
从此成了重庆人/305
走出中国,走向世界/306
由零开始,走向辉煌/308
为学生播下理想的种子/311
“一家两制”,只为热爱/313
27西部药理学的引领者
乱世求学,与重庆的初次邂逅/317
砥砺前行,扎根药理学事业/318
再临重庆,创立药理学教研室/319
诲人不倦,培养新一代科研人/322
勠力同心,教研室集体战瘟神/322
结语/325
参考文献/327
附录/331
西迁,在时代长河中,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群体记忆中,是一曲澎湃激昂的赞歌。老一辈西迁人用爱国奋斗实践熔铸而成的“西迁精神”,不仅是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拼搏奉献的精神动力,更是激励全社会在新时代奋力前行的磅礴伟力。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我们决定编撰《向西而歌:400 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一书。
以史为鉴,更启后人。对于重庆医科大学来说,是西迁前辈创造了重医的历史,也铸就了重医的精神和传统。尊重历史,弘扬传统,使“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创校前辈们写史,远非率尔成章的易事。对于历史,我们心存敬畏;对于前辈,我们满怀仰慕。自《向西而歌:400 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的编写工作提上日程起,该项目便得到了学校领导、西迁老专家、校史研究专家、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22 年5 月,学校组成了编委会,成立了编写小组,开始了艰苦的编写工作。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编者力求以丰富、客观、翔实、可信的材料记录西迁故事、反映创校历史。在本书编撰前,编委会就书中收录人物及主体框架内容征询了西迁老专家、西迁后代和部分校史专家的意见;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文稿资料,采访了部分西迁前辈的亲友、同事、学生;搜集图文资料的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倾力支持;初稿编撰完成后得到了校内外专家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悉心指导。最终,几易其稿,方成此书。
然《向西而歌:400 位上医人西迁重庆的故事》只是400 多位上医西迁前辈创校奉献的一个缩影,难以全面重现西迁群体精神风貌。且史料浩繁,兼因时间、人力有限,文章浅薄粗陋之处在所难免,我们定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代表学校,特向为本书的编写付出辛勤劳动、为本书提供丰富资料和珍贵照片的各方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最后,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邓世雄
2023 年7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