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809274
★看心理医生,不如做自己的医生!法国再版超150次,美国再版超160次,森田正马、拿破仑.希尔、诺曼.文森特.皮尔诚挚推荐!
★安顿身心,重塑自我!心理康复大师的传世经典!给内心一次正能量的自愈本能修复,由内而外改变你的生活!
★2014年修订珍藏版版,常居各大网站心理健康类畅销榜。备受追捧的高人气自我心理修复书!
★本书讲述只有心理学家知道的秘密!为千万名心灵患者敲开自愈本能,开启身心自我修复系统。
★如果你不开心、不积极、不平衡,这本书可以随时帮到你。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认识和改变的书,它能教会我们:
——主动地发现自身障碍,铲除障碍健康的错误信息;
——主动寻找化解障碍的办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迅速挣脱思想控制和精神绑架,活出更自信的自己。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又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
《心理自愈术》是法国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之作,它不仅系统的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而且还告知读者如何使用相应的方法来治愈我们内心的疾病。这是一本能切实帮你重塑自我、安顿身心的实用心理学书籍,它能够打消你内心的忧虑,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渴望。
《心理自愈术》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自卑心理、自恋心理、抑郁心理、恐惧心理、焦虑心理、报复心理、强迫心理以及神经性设施障碍,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自我治愈的方法,语言质朴平实,道理浅显易懂,方法简单易学,是不可多得的实用心理类书籍。
第一章 通过自信塑造法则,消除自卑心理
1.你是自卑的人吗?自卑的判断标准
2.自卑心理在生活中的折射
3.我们为什么会自卑
4.催眠治疗带你走出自卑的泥淖
5.自信塑造法则帮你消除自卑
第二章 放弃、自主与自我接纳,有效规避自恋心理
1.男性自恋和女性自恋
2.我们早期接触的事物以后都有可能成为问题
3.自恋心理在生活中的折射
4.学会放弃是治愈自恋心理的步
5.自主与自我接纳帮助你自我痊愈
第三章 放松与冥想,有效缓解抑郁心理
1.谁都会难免抑郁
2.抑郁心理的诱发机制
3.抑郁心理在生活中的折射
4.通过冥想获得宁静并接受自我
5.找出抑郁症复发的原因
第四章 认知行为疗法帮你战胜恐惧心理
1.你在恐惧什么
2.诱发恐惧的心理机制
3.恐惧心理在生活中的折射
4.认知行为疗法是有效的方法
5.恐惧症与强迫症的区别
第五章 让焦虑症状在“顺其自然”中得到缓解
1.什么是焦虑症
2.与焦虑障碍有关的人格障碍
3.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
4.顺其自然是缓解焦虑的好方法
5.自我催眠和冥想也能缓解焦虑
第六章 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抚平报复心理
1.你的报复心理严重吗
2.正确对待挫折的两面性,避免滋生报复心理
3.生活中常见的报复心理的表现形式
4.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建立自我保护
5.当报复心理已经产生,学会运用暗示的力量将其抚平
第七章 支持疗法帮你驱走强迫的魔鬼
1.强迫障碍的诱发机制有哪些
2.强迫障碍的主要表现
3.强迫障碍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4.自我心理疗法是强迫症的“天敌”
5.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
第八章 个人精神疗法让你彻底摆脱神经性摄食障碍
1.什么是神经性摄食障碍
2.造成摄食障碍的原因不仅仅是减肥
3.通过个人精神疗法治愈摄食障碍
4.减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防止摄食障碍复发
5.摄食障碍是可以预防的
我们为什么会自卑
通常而言,引发自卑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生理方面的缺陷。能够引发人们自卑感的生理缺陷有很多,比如外貌畸形、身材矮小、肥胖、四肢残缺、听觉或者视觉机能丧失、语言障碍等等。不过,生理缺陷也并不是导致人们产生自卑感的因素,因为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有生理缺陷但少有自卑感的人,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们还可能凭借着其巨大的人格力量创造出不凡的成就,比如天生失明又失聪的海伦?凯勒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名片;有口吃的迪莫斯弗斯在经过不断的训练后,终成为一名伟大的演说家。归根结底,在生理缺陷与自卑感之间,主体状态及评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主体对这些缺陷十分看重并且自暴自弃,那么自卑感就会从心底生出;而如果主体自身并不在意这些缺陷,那么,自卑感就不会产生,即便是产生了,主体也能予以超越。
其二,幼年期的经验。自卑感通常在人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生成,原因大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在某个方面出现问题,父母就会责备孩子无能或愚笨因此,孩子为了免于的责备而不敢对陌生的事物进行尝试,遇到事情时畏首畏尾,踌躇不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感。
其三,观念上的错误。作为群体来说,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但是作为个体来说,个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而且,人们的能力都有其强项和弱项。如果个体在发现自己的某个弱项之后,生出矮人三分的念头,同时又没有考虑到自己也有他人所不能及的长处的时候,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其四,弱化的自我概念和负面的自我评价。自卑心里的产生会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本质原因和生成机制只有两个,那就是弱化的自我概念和负面的自我评价
人们对自我形象的认识就是自我概念。人们的自我认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情景化和片面化,而且这些自我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外界,比如“我是一个好孩子”、“我喜欢画画”、“我要对人有礼貌”等,这都是自我认识的一些碎片,它们无法连贯起来。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相对而言就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对自身形象产生兴趣,他们主动地探索自我,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让他们拥有了把过去对自我认识的碎片慢慢整合起来的能力,并且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抽象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对青少年未来的人格、个性、心理健康、人际适应等各方面都起着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同时,自我形象的形成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情感波动,是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因而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行为问题,比如,自卑心理、自负心理、闭锁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等。这基本上是所有青少年都必经的心理路程。
那么,自我概念来自哪里?自信和自尊又来自哪里?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四处寻找自信和自尊,可他们从不曾找到,“只要……就……”,“如果……就……”仿佛只要实现或者得到什么他们就可以瞬间变得自信起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自信寄托于外在的满足;他们习惯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他们满足于与他人比较得出可怜的优势,并因此而沾沾自喜,可是如果对方的表现要比自己优秀,那简直就要了他的命了。
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会影响其所有的重大决定和选择,并因此塑造了他为自己所创造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将社会给我们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并且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这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自克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的自我的评价才能对自身起作用。
不自信的人通常都会放弃自身的独立思考,也不会思考他人对自己评价的真实性,他们将他人的评价当成是自己的评价,这种将自己托付给外界的做法是彻底的自我逃避行为,他们逃避自我的责任。他们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出卖了,在向外界屈服的同时,他们也丧失了自我。连自我都没有的人,又哪来的自信呢?
综上所述,自卑感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产物。自卑是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无法认同自己的心理表现。
“自卑”在大部分人眼中都代表着消极,是一个贬义词。尽管自卑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产物,是自我否定的表现,但是这不代表自卑就没有好的一面,其实自卑也能引发人们积极的行为。所有人在还是婴幼儿的时候就已经具有自卑感了,因为婴幼儿的一切都要依赖于成人,父母在他们眼中是无所不能的,当他们看到成人处处优于自己时,每个孩子都会产生自卑感。但是,此时自卑并非坏事,相反,它是人在发展时的主要力量,自卑感会让人们产生寻求力量的强烈愿望。
当人们在感到自卑时,就会力图去做成某些事情,希望以成功来克服自卑。在取得成功后,人的内心会变得相对稳定。可是,当他们看到别人的成就之后,就又会产生新的自卑,这会促使自己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如此周而复始。当然,自卑也并不总是催人进步。如果一个人认为不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时,那么,为了维护心理的健康(自我的统一),他就会设法摆脱它们。而摆脱的方法类似于自我安慰法,他们整日生活在自己虚设的精神世界里,可是外界造成自卑的情境却没有改变,因此,他的自卑感就会越积越多,其行为也就陷入了自歁当中,终形成自卑情结。
知识链接:自卑感之所以会出现,在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不过自卑感有时能使人克服缺陷。这种努力被阿德勒称为“补偿”。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并在文中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不过从1910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人们自出生开始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婴幼儿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在成人的庇护下,婴幼儿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为了克服自卑感,婴幼儿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他认为如果儿童很少反抗,那么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阿德勒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残暴的特制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
恐惧心理在生活中的折射
恐惧症通常起病急,患者通常会在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时而爆发焦虑,患者明知这种恐怖是过分的、不必要的和没有意义的,但患者自身却无法克制,并且患者常伴有回避行为。我们可以将患者的恐怖对象归纳为三类,一是场所恐怖,即患者对街道、广场、公共场所、高处或密室等处境恐惧,严重者甚至因此不敢出门,回避这些场所。二是社交恐惧,即患者会对需要与人交往的处境感到恐怖而力求避免,比如,有些患者无法与人单独相处等。三是单纯恐怖,如果患者对针、剪、刀、笔尖等物体发生恐怖时,则被称为锐器恐怖;如果患者是对猫、狗、鼠、蛇等动物发生恐怖,则会被称为动物恐怖。
下面就针对不同的恐怖对象跟大家讲一下恐惧症不同的具体表现。
首先,场所恐惧症。
在场所恐惧症中,以聚会恐惧症为突出。所谓场所恐惧症,是指对某种特定的场所发生强烈的、持续的、与实际危险极不相符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患者明知其反应程度是过分的、非理性的、不必要的,但却无法进行自我控制或消除,并伴有立即回避逃离的行为。
场所恐惧有多种特定类型,比如,乘车恐惧,即对封闭的交通承载工具如汽车、火车、客机、客船、电梯甚至是观光缆车的感到恐惧;人群恐惧,即对人群比较密集的闹市、商场、集会、学校、旅游区感到恐惧;广场恐惧,即对空旷的田野、广场、大厅感到恐惧;高度恐恐惧,即对高楼、桥梁、登高、登山感到恐惧;黑暗恐惧,即对黑屋、黑夜感到恐惧;还有“职场恐怖”、“考场恐怖”、“医院恐怖”、“坟场恐怖”等等。
通常而言,场所恐惧一般始于童年,其个性形成与其所受教育和环境影响以及心理创伤都有着密切关系,这样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在进入成年后具有情感幼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胆小怕事、严谨担忧、执拗刻板、应变力差、承受力弱、退缩逃避的心理特征。同时由于社会生活压力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内心的孤独无助和不安全感逐渐积累,当遇到特定的场景时,就会出现惧怕和逃避的异常心理反应。他们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终会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场所恐惧患者害怕周围人多,害怕去各式各样的公共场所,如商店、剧场、餐厅等地,有时甚至连公共汽车、列车都不敢乘。每当他们身临这些地方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随即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紧张恐惧、孤立无援的感觉,还有头昏、心慌、出汗等症状,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马上转身逃离。这种人本来就胆小、依赖性强,得病之后,他们的依赖性会更加突出。
其次,社交恐惧症。
近些年来,社交恐惧症的病人有所增加。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多在17~30岁之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患者通常无明显诱因就突然起病,其中心症状围绕着患者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他们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会感到不自然,患者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害怕在公共场合被人注意,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情形下会导致社会隔离。通常,患者常见的恐惧对象包括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恋人的父母亲或是熟人,并且同时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躯体会出现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有些患者在当众讲话、当众写字、食堂用餐以及使用公共厕所之时,都会心情紧张、心慌气短、大汗淋漓,产生一种明知过分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很多患者不敢与别人对视,与人谈话时总避开别人的目光,似乎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有的病人害怕见人,见人就脸红,他们为此而心神不定。。部分患者则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
后,单纯恐惧症。
单纯恐惧症又被称为特殊恐怖症。具体表现为对以上两种类型以外的某一种或少数特殊物体、情景或活动的害怕。
这一综合症包含3个成分:预期焦虑、焦虑情绪、回避行为。患有单纯恐惧症的患者害怕的往往不是与这些物体接触,而是担心在接触之后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比如:有些患者不敢接触尖锐物品,他们害怕会用这种物品伤害别人;有些患者不敢过桥,因为他们害怕桥会塌,自己掉到水里去;有些患者害怕各种小动物会咬自己等。大多数患者都能认识到这些害怕是过分的,不合理的,这些物体或场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但他们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即使他人向患者保证,仍不能减轻他们的害怕情绪。按照患者的恐惧对象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动物恐怖。患者会害怕诸如蜘蛛、昆虫、老鼠等这些动物。
(2)自然环境恐怖。患者会对雷电、登高、临水等这些自然环境感到恐怖。
(3)血-伤害-注射恐怖。此类患者害怕看到流血、暴露的伤口和接受注射。
(4)其他特殊恐怖。如害怕引起窒息、呕吐或疾病的场所;害怕在公共场所排尿;害怕出门找不到厕所,会把粪便排在身上等。
以上这几种恐怖症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存在。
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恐怖症应用广,而且显效快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习惯成自然”的原理使恐怖情绪减轻乃至消失。除此之外,帮助和引导病人进行回忆和分析,找出造成恐怖症的病根,也能产生良好的疗效。
知识链接:沙盘游戏展现了人们神奇的心理世界,它有助于心理学家分析参与者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分析的目标一共包括三个,首先是安其不安与心理自愈,即医生与心理自愈,其次是安其所安与心理教育,即安心与心理教育,后是安之若命与心性发展,即明心与心性发展。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算是完整的心理分析。同样,沙盘游戏也是如此,它不仅是一种心理自愈术,而且还是一种心理教育,它能培养和矫正人们的人格,帮助人们健康成长。沙盘游戏的理论基础是荣格的思想,东方的哲学以及卡尔夫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卡尔夫是荣格的学生,她的思想基本上与荣格一致,所以荣格的心理分析学是沙盘游戏重要的基础。
强迫障碍的主要表现
如果人们的强迫症程度较重的话,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没完没了,单调重复的行为动作支配了自己每天的生活,尽管患者一直在本能的自我提醒,告诫自己不要陷入这个愚蠢的行为当中,但是他们却无法自制,难以忍受的不安、恐惧以及奇异的念头一直浮现在脑海中,,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将这些怪异恐怖的念头从脑海中驱逐出去,这种症状表现不断地困扰着患者。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两位强迫症患者。
位是一名15岁的少女,名叫贝蒂。她来到我的诊疗室的时候战战兢兢、泪眼婆娑,就像是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原来贝蒂的邻居养了两条狗,小姑娘觉得很害怕。小孩子怕狗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只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就可以消除。可是贝蒂的妈妈确认为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为贝蒂不如其他的孩子勇敢,于是,她经常指出贝蒂的这条“缺点”,妈妈越是指责,贝蒂就越是紧张,到后竟然发展到夜不能寐。贝蒂也对曾经暗示自己“狗没有什么好怕的”,可是越是这样想贝蒂就越会想到狗的可怕之处。
第二位是一名18岁的少年,名叫亚伯。亚伯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他们对亚伯的要求一直都十分严格,而亚伯也经常担心自己会出错,招来父母的责骂。于是他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十分谨小慎微,做完之后一定要不断地检查几次才敢向父母汇报。时间一久亚伯就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是事情都要仔细检查好几遍才会放心,而且一旦中途出错,就必须重新开始,否则的话自己就会变得十分焦虑。
贝蒂和亚伯的症状表现分别代表了强迫症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思维又可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以及强迫意向。
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者疑虑等顽固的反复出现,患者无法对其进行控制。他们有时会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会反复的出现强迫观念,不过他们的自知力是完好的。当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的时候,如果人们不去在意它,那么它一闪而过之后也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强迫症患者却会因为这个念头一整天都感觉不舒服。
强迫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迫怀疑。强迫怀疑几乎贯穿所有的强迫症状,患者总是会反复怀疑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有错误,他们会因此而出现强迫回忆、强迫追问、强迫调查、强迫洗涤等一系列的强迫行为,而这种怀疑也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感。即便患者自身十分清楚地知道他的怀疑是毫无道理的,但是他的理智却始终说服不了感觉。患者必须要通过实际行动还合适自己的怀疑,只有反复进行会议或者行为上的核对才能够缓解自身的焦虑和不安的感受。
(2)强迫性对立观念。患者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己不愿意涉及的思想和看法,这些思想与看法与患者自身的三观是有出入的,属于一种对立思想,比如患者总是认为随背后议论他人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行为,但是却总是想到自己议论他人的情况;患者想要去买一件绿色的衣服,但是他的大脑却一直在想买一件红色的衣服。这种与患者主观意识相违背的思想往往让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可是患者越是对这种思想进行压制,它就会变得越发活跃,甚至会占据思想的主导地位。
(3)强迫性穷思竭虑。这一方面的强迫观念主要在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反复地进行思考和追问。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地球为什么不是方形的”、“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等等,患者整天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他们的正常思维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患者自己也知道这种思考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停下来,他们必须不停地思考,希望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然后才能停止思考。
此外,强迫症患者有时还会出现想要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的冲动,这便是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才去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是还是会做。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通常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强迫仪式动作。在强迫仪式动作中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设定一定的规则,比如不论饭碗的大小,在盛饭的时候只盛三勺;走路的时候必须先买右腿;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先从小的开始吃等。强迫仪式的另一个方面是指患者会将自己的强迫行为不断增加,终组成一套有先后顺序、有特定规则的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在洗手的时候一定会严格遵守先洗手指,再洗手心,然后是手背,后洗手腕的顺序,这其中的顺序一点也不能乱,否则就要重新开始做一遍。而且,强迫症的程度越深,患者的强迫仪式行为就越是繁琐,他们的强迫怀疑也就会变得越严重,所以即便过程没有差错,患者也会在怀疑中重复的来做这套动作,知道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2)强迫洗涤。随着患者症状的加深,患者的洗涤条件、洗涤时间也会增加。比如原来用肥皂洗五分钟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症状的加深,患者就想要用去污能力更强的洗涤用品,洗手的时间也会逐渐增长,严重时患者有可能会由洗手发展为洗澡,由洗衣服发展为洗床上用品、家具等。
强迫症状者除了以上的表现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有的强迫症状都是患者自身的思维或冲动,并非外界强加的。
(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的加以抵制,即便患者已经不再对其他的症状加以抵制。
(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可是如果不实施这个动作就会使患者产生极大的焦虑。
(4)某些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的反复出现。
有些患者的强迫症偏重于“确认”,他们总是“热衷”与检查电灯是否关上、房门是否锁好,他们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检查确认,有时甚至能够达到上百次,他们总是在机械的重复这同一个动作。而有些患者的强迫行为偏重于“对称”,比如,他们总是想要数清楚自己两只眼睛的睫毛数,左右两边的数目必须要相等,不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在往两个杯子里倒水的时候,其水位必须是相同的……总之,他们在这些不必要的琐事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更多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现象是“洁癖”,比如,患者们害怕皮肤沾上细菌,于是就不断洗手;反复的清洗家具,使它们始终一尘不染。尽管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手和家具已经洗的很干净了,电灯和房门也都已经关好了,可是他们始终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一切,他们刚检查完毕就又开始冲满不安地清点着、检查者、重复着。他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办法从这种不安焦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连患者自身有些时候都会自问:“我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即便他们这样想着,可是内心深处仍然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逼迫”着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他们感到痛苦,可是却无法控制这股神秘的力量,这就是强迫症的本质。
几乎所有的强迫症患者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对自己的苦恼和强迫行为有所察觉,他们常常故意将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他们会选择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机械地重复那些毫无意义的行为,然后他们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义务,以掩盖他们的症状。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秘密化是其显著的特征。
至于这种谜一样的心理强迫症状是怎样发生的,科学研究至今也无法完全解明,但是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都共同确认了一点:强迫性障碍是脑的前额叶和大脑基底核心部分的异常所引起的。强迫症状来的很是神秘,它就像是黏液一样,一下黏到人身上,人们几经治疗,但是都收效甚微。可是有些时候患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以后的某个时刻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知识链接:当一个人处在清醒状态中的时候,人们是很难窥探到潜意识的运作的,但是当人们处在催眠状态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人们潜意识的运作过程。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催眠,那么此时,梦就成为了人们观察潜意识活动好的通道。
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解释梦的实质,他认为梦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是人们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产生的。他曾经引用过很多的梦的例证来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这样可以维持人们精神上的平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