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43451
1.为何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
2.为何他的诗文能让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苏东坡、辛弃疾、林语堂等几代文人折服?
3.南京师大王青教授全新力作,以陶渊明生平为主线,解读其入世、出世因由,还原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主”。
4.章前附“导读”,预先掌握每章核心内容;“陶渊明年谱” 陶渊明行程游戏卡,让读者直观了解陶潜生平重大事迹!
5.封面特种纸手感细腻;内文采用高品质胶版纸;印刷清晰,版式清新大方!
《陶渊明传》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出发,以其生平经历为线索,将其青年时代、为官生涯、直到归隐田园的人生轨迹完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领读者走进他所处的时代、生活和诗作,走进他的内心独白、挣扎和追求,力求再现他如何从一个在时代的泥淖中坚守的传统文人走向田园隐士,构建出令无数人向往的心灵桃花源,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第一章 陶渊明的先辈们
一、曾祖陶侃的一生 002
二、陶氏家族与陶渊明的父祖 014
三、武昌孟氏与外公孟嘉 020
第二章 陶渊明的青年时代
一、主相与荆扬之争——东晋后期的政治态势 028
二、江州的文化环境与寻阳柴桑地位的变迁 031
三、陶渊明的早年爱好与《闲情赋》的写作 038
四、结婚生子 047
第三章 为官生涯
一、初次出仕 052
二、成为桓玄僚佐 057
三、在乡居丧 061
四、从镇军参军到建威参军 067
五、短暂的彭泽县令 071
第四章 归隐田园
一、劳动生活的感悟 076
二、农闲时的读书与写作 083
三、饮酒的乐趣 089
四、愉悦的家庭生活 098
五、和睦的朋友关系 101
第五章 遇火与迁居
一、六月遇火 106
二、回归上京 110
三、仕隐之间的矛盾与思考 113
四、迁居南村 122
五、与颜延之等人的交往 127
第六章 知命之年的感悟
一、五十而知天命 132
二、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 136
三、《形影神》中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139
四、留给儿子的遗嘱 148
第七章 平等安宁的世外桃源
一、陶渊明与《搜神后记》 152
二、刘 之的见闻与《桃花源记》的创作 156
三、《桃花源记》的史实背景 160
四、《桃花源记》对后世的影响 164
第八章 晋宋之交时陶渊明与官府的交往
一、与王弘的交往 170
二、对改朝换代的态度 173
三、晚年经历 184
第九章 陶渊明的影响
一、人格楷模 190
二、文学典范 195
附录
陶渊明年谱 211
主要参考书目 217
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王安石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苏东坡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辛弃疾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
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zui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
——林语堂
第一章陶渊明的先辈们
自东晋中后期,陶氏家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但家族内依然有不止一位九卿级别的高官,作为寻阳大族的地位还是较为稳固的。陶渊明对自己的家族与祖先都充满了自豪。
一、曾祖陶侃的一生
东晋兴宁三年,也就是公元365年,对皇室来讲,这不是一个幸运的年份。刚一开年就发生了几件大事:正月庚申(公历2月22日),皇后王氏去世。一个多月以后,二月丙申(公历3月30日),皇帝司马丕在皇宫太极殿西堂驾崩。司马丕喜欢养生之术,长期辟谷、服食丹药,早就有慢性中毒的迹象,虽然才二十五岁,但不能视事已有一段时间了,太后、大臣们对他的去世似乎早有准备。司马丕没有留下后嗣,但在第二天,也就是二月丁酉(公历3月31日),皇太后就宣布由琅邪王司马奕继位。实际上也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在所有候选人中,司马奕与哀帝血缘关系最近,他是哀帝的同母弟,俩人都是周贵人的儿子。太后一下诏,便由盛大的仪仗开路,百官排着长队,浩浩荡荡,把司马奕从琅邪王宅第迎接到建康皇宫,算是正式即位。然后皇家开始忙着办理哀帝的丧事。36天之后,将哀帝与王皇后合葬于鸡笼山之阳(在现在的南京鸡鸣寺山及北极阁以西的鼓楼岗一带)的安平陵,此事才告一段落。
就在建康的官员们为皇帝的死亡与继任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千里之外的江州寻阳郡柴桑县,本地的第一大族陶氏家族有一件喜事——陶敏的长子出生了,长沙郡公陶侃又多了一位曾孙。陶敏为他取名叫渊明。这是喜事,但称不上是大事,因为陶侃的曾孙可能有数百位。陶敏在家族的地位并不高,就寻阳陶氏这样的大家族而言,并不值得特别的庆祝。但后来的历史表明,这是一件不亚于皇帝死亡、继任的大事件,尤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改变历史的事件。可惜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学家认识不到此事的价值,他们用大量的篇幅记载庸君的死亡与继任,而对陶渊明的出生几乎没有记载,这使得近代学者对陶渊明的生年众说纷纭,介绍这些观点以及它们的根据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我们这里径直采用最传统的说法。
相比于陶渊明生年,更重要的是陶渊明的家族。东晋是门阀社会。在这个社会制度下,出生时的家庭地位,基本上决定了你一辈子的人生轨迹,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陶渊明出身于寻阳陶氏,就当时的社会观念来看,可以说是他的幸运,但他是陶茂的孙子,陶敏的儿子,这幸运就远不如想象中来得大。要了解陶渊明,必须了解陶氏家族。我们先从陶氏家族的发迹开始讲起。
陶渊明的高祖陶丹是吴国的扬武将军,原来居住于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郡是一个盛产宗族武装的地区。黄武四年(225)十二月,鄱阳人彭绮自称将军,率众数万人,攻没诸县。史书又称彭绮为“大帅”,应该就是今人所说的“宗帅”。鄱阳郡的宗族武装人数可以集聚到数万人之多,常常会起来反抗统治者。据唐长孺先生的意见,这些宗部通常就是山越,由宗帅率领,具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如果就鄱阳郡下属七县而言,唐先生所说并不错,但就鄱阳郡治下的鄱阳县而言,因其临近鄱阳湖,县境内大部分属水域,地形以丘陵与平原为主,不属于山区,很难产生数万人的山民。鄱阳县的宗部武装可能是由渔民组成的。陶丹被称为扬武将军,我猜想陶丹是鄱阳县的渔民宗帅。吴国灭亡后,陶家被迫迁到了鄱阳湖对岸的寻阳县,这大概是西晋统治者采取的预防措施,目的是割断宗帅与宗部之间的联系,不让他们对统治者形成威胁。
两汉到西晋晚期,寻阳县一直是在长江北岸今湖北省黄梅县的西南一带。长江将当时的彭蠡泽一分为二,长江以南就是现在的鄱阳湖,北面就是现在的龙感湖(古称雷池)等湖泊。实际上,西晋政府是将陶丹一家从彭蠡泽的东南端迁到了西北端。
陶丹一家迁至此处时,寻阳在政治上属于僻远小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此时全国刚刚统一,寻阳属荆州武昌郡管辖,郡治在现在的湖北鄂州市,与寻阳相距达330里之遥;州治更在千里之外的襄阳。第二年划归扬州庐江郡管辖,离地方首府更远了。庐江郡治在今安徽庐江西南,距寻阳近500里;扬州州治在建康,寻阳距建康水路在1400里左右。此地以渔业为主,属于“卑薄之域”。人口稀少,无论是平原还是丘陵,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发,县境内一片荒凉。陶氏家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县。
迁徙后不久,陶丹便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湛氏拉扯着年幼的孩子陶侃,艰难度日。陶侃的母亲湛氏来自豫章新淦(今江西新干县)。东晋后期有一个诗人叫湛方生,与陶渊明大致同时,善写神仙与景物,文字清新,据说就是出身于新淦湛氏。湛氏应该算是新淦大姓。陶侃母亲并不是陶丹的正妻,而是妾。虽然地位不高,但湛氏虔诚恭敬,而且勤劳、能干。陶丹去世后,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湛氏靠自己缝补浆洗、纺线织布挣的微薄收入供给陶侃。
陶侃在乡里有一个朋友叫周访,他们两家都是吴国灭亡后迁徙到寻阳的。周访出道比陶侃要早,在县里任功曹,他向上面推荐陶侃,陶侃因此担任了他的第一个公职——鱼梁吏,主管公家的渔场,这可能是陶家的世业。周访后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周访最后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封寻阳县侯,和陶侃一样,都是寻阳县出去的大人物。
陶侃成为显宦之后,陶侃的母亲也被后世的史家写进了《晋书·列女传》,但记载的事迹很多都靠不住。据《晋书·列女传》记载,尽管家境贫穷,但湛氏极有志气。陶侃利用自己主管渔场的便利,托人给母亲带回了一锅腌鱼,湛氏将这锅鱼原封不动退还,并写信说:“你做官,却拿公家的东西送我,这不但不能帮助我,反而增加我的忧虑。”不过,相似的事迹最先发生在陶渊明外公孟嘉的曾祖孟宗与他的母亲身上。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说,孟宗当盐池司马时,自己织网,亲手捕鱼,做成鱼干寄给母亲。孟母将其退还,说:“你做鱼官,却拿鱼干寄我,这不是避嫌的做法。”孟宗比陶侃大41岁,应该是后人把孟母的事迹附会到了陶母身上。
湛氏更为人传颂的事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剪发待宾”故事。说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眼看着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陶侃家中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投宿。此人乃是邻郡鄱阳郡的孝廉,当地的名流,名叫范逵。当时的孝廉可不是一般人,是州郡选拔出来的中央政府的候补官员,像鄱阳这样一个五万户人口以下的小郡,每两年才能选拔一个,获得这一身份的人通常都是地方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这样的身份,完全称得上是贵宾。这位朋友本来是要远赴庐江郡首府舒县的,因此仆马甚众,一帮随从,还有好几匹马都驻留在陶家。此时大雪已经下了数天,室外冰天雪地,陶家家徒四壁,室如悬磬。但寻阳这样的小地方,很少有外郡孝廉的光临,为了儿子的前程,湛氏果断地吩咐陶侃:你只管留住贵客,其他的我来想办法。
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湛氏一阵沉吟,不禁用手挠了挠头——头发!湛氏眼前一亮,拔出发簪,乌黑油亮的长发像瀑布一样披散下来,委及地面。她咬了咬牙,拿起剪刀缓缓把头发铰了下来,出门卖钱之后换来了酒食。有了酒食,却没有薪柴,陶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无人居住的旁屋屋柱砍了当柴烧。刚招待客人喝上、吃上,范逵的随从过来吩咐说,随行的马也需要喂养。大雪天的,上哪儿弄草去?湛氏灵机一动,将家里的草席拆散了,去喂范逵等人的马匹。范逵一行酒足饭饱后,看到失去了长发的陶母,心里颇有几分愧意。
这就是《晋书·列女传》记录的著名故事——剪发待宾,这一情节在后世多次被搬上舞台,但故事的范本最早是出现在佛经里的。《经律异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汉译佛经中都载有如下供奉事迹:城中有一女子的头发特别漂亮,国王出一千金她都不肯卖。后来佛祖前来,家贫无以供养,她当即以五百金卖了头发以供养佛祖。
由此看来,《晋书·列女传》中的相关记载并不能全信,不过,它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却是十分真实的。东汉以后选拔官员主要靠“乡举里选”,即由地方推荐。所以地方有影响力的人对选拔德才兼备之士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范逵走的时候,陶侃一路追送,居然送了一百里地。范逵一再让陶侃回去,但陶侃坚持要接着送行。前行中范逵问他想不想在郡府做事,陶侃说:“当然想啊,只是苦于没有门路。”范逵回道:“或许我可以帮你实现心中所愿。”到了舒县后,范逵拜谒了庐江太守张夔,对他盛赞陶侃的为人。于是张夔征召陶侃做主簿。这样陶侃从县吏变成了郡府官员。
陶侃对张夔也十分忠诚恭敬。有一次,张夔的妻子生了病,需要到几百里之外请医生。这天同样是一个大雪天,看到齐膝深的积雪,其他下属都面有难色,但陶侃自告奋勇冒雪前往。前后奔波数百里,终于为张妻请来了医生。陶侃的举动显然博得了张夔的好感,再加上有范逵的美言,陶侃顺利地被推荐为本郡的孝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