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43291
《允许自己做自己》
◆全网600万粉丝的心理学博主“傻白呀”写给所有人的治愈指南。
◆人民日报推崇的生活心态,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允许自己有情绪、有失误,不过度悲伤、焦虑,撕掉世俗标签,不必拼命向外界证明自己。
◆真正的强大,是敢于面对那个脆弱而不完美的自己。你可以更好,但不必完美。
◆这是一个自我救赎者为同路人开出的秘密药方。他真心而诚恳的叙述与建议,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更将成为我们的心灵向导。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这世间水火。
◆这本书就是一本献给所有人的自救手册。旨在帮助那些长期陷入负面情绪的人,在面对痛苦、恐惧、焦虑、失败时,如何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如何迈过自己心里这道坎儿。
◆翻开本书,你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总是焦虑、迷茫应该怎么破;
内向的人如何活得自洽;
高敏感性格应该怎么办;
讨好型人格如何自救;
回避型人格如何改变;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何直面冲突;
如何获得被讨厌的勇气;
如何杀死精神内耗;
如何重获情绪自由的人生。
◆人生99%的内耗都是自找的。取悦自己,才是生活的解药。
《停止内耗》
★《人民日报》倡导的生活态度,各个社交平台热议话题,戳中当代年轻人的“累”点
★写给那些疲惫又焦虑的年轻人,当一个人陷入自我内耗,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停止内耗的小妙招,在生活中拿来即用!结合心理咨询和自身经验,给读者更有代入感的阅读和实用体验
★将心理学知识结合咨询实例进行讲述,给心理学入门读者以新知;笔触细腻,让内耗的人在文字中感受情绪共鸣
《允许自己做自己》
自愈力是当代成年人摆脱精神内耗的良方。时间能渡的,都是愿意自渡的人,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时,与其百般折磨,不如展开自救。这本书就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自救手册。本书为你讲解影响你个人成长、人生幸福的几种能力:情绪力、性格力、原生力、自驱力、行动力、思维力以及热爱力,帮你进行自我疗愈,旨在帮助那些长期陷入负面情绪的人,在面对痛苦、焦虑、恐惧、抑郁时,如何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如何迈过自己心里那些坎儿。
这是一个自我救赎者为同路人开出的神秘药方。他真心而诚恳的叙述与建议,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更将成为我们的心灵向导。
《停止内耗》
当今年轻人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他们既不能接纳种种现实,又难以做到坦然放下,从而陷入纠结和焦虑,也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自我内耗。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咨询实例两方面讲述自我内耗的内容,并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力求帮助当下的年轻人摆脱内耗的心理状态。
摘自——《允许自己做自己》
第七节 情绪自由:被人讨厌是不是我的错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类似的事儿:明明自己什么都没做,却招来了对方的讨厌;明明自己已经尽全力讨好他了,却还是遭到对方的排挤;明明只是礼貌地拒绝了同事不合理的要求,却被同事恶语相向。无缘无故地被人讨厌,还要饱受内在、外在的双重折磨,这是我们很多人真实的生活写照。那么,如何才能不被别人的讨厌所折磨?如何才能做到情绪自由呢?
简单来说,被人讨厌的原因大致有四种:
•误解:讨厌有时源于误解。当我们对某人或某事的了解不全面或存在偏见时,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或者受到了刻板印象的影响。
•价值观冲突:当我们遇到与我们持有相悖观点或行为的人时,可能会产生讨厌情绪。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认为对方的价值观威胁到了我们自己的信仰和观点。
•嫉妒:嫉妒是讨厌情绪的另一个常见来源。当我们觉得某人拥有我们想要但无法获得的东西(如地位、财富、关系等)时,会感到嫉妒,并产生讨厌情绪。
•恐惧:恐惧也可能导致讨厌情绪。当我们害怕某人或某事对我们的安全、地位或幸福产生威胁时,可能会产生讨厌情绪。这种情况下,讨厌可以被看作一种防御性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威胁。
有时候,别人对我们的讨厌确实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例如侵犯他人的界限、损害他人的利益或做出让人不舒服的举动。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别人对我们的讨厌与我们无关,我们可能只是在无意中激起了他人的反感。这种情况显然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
一、不要陷入“自证陷阱”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被恶意误解的经历,比如项目的初心是帮助别人,却被投资人误以为要圈钱跑路;比如好心好意帮他人翻译文章,却被误解成在用翻译软件糊弄。误解的背后,是强烈的个人偏好。爱默生说过:“人们只想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人关心真相是什么,大多数人只会相信他们自己认为的。所以,当被误解后,不要急着去证明自己,不要总想着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你要明白,你只不过就是他们心里故事的一个小角色而已。
在我看来,每一次误解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事出有因,是一种有选择的偏见。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会有怎样的误解,往往也就代表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句话叫作“他对你的百般解读,构不成万分之一的你,却是一览无余的他自己”。如果这么想,你是不是就能释怀了?
面对误解,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解释。然而,对那些真正相信你、有正常逻辑判断的人来说,即使你不解释,他们也会相信你。但是对那些带有强烈偏见,执着于自己的认知,从根上就讨厌你的人来说,你的解释是多余的,只会越描越黑。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被人看轻的时候,多说一个字都是取悦;被人误解的时候,多解释一次都是掩饰。与其去争论对错、去愤怒、去难过,不如把事情做得漂亮一点”。
二、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第一次引入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阿德勒认为,人的大多数痛苦来自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里最大的问题在于别人对自己的事情妄加干涉或者自己对别人的事情横加干预。只要学着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你的苦恼就会少很多。举个例子,你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感受,这时候如果阿德勒在你身边,他就会告诉你:“孩子,别人怎么看待你、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你怎么行动,你怎么活,才是你的课题。你不能活在别人的想法里。”
那如何断定一件事情是谁的课题呢?理论上来说,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由谁承担,那就是谁的课题。有句话叫作“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有人会觉得课题分离没什么用。我一开始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时候也有一样的感觉,后来我逐渐发现,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懂这套理论的使用场景。课题分离什么时候有用?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胡思乱想又无能为力的时候,比如你为你家孩子没能完成作业而生气的时候;你害怕拒绝别人,担心对方会因此讨厌你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你能做到课题分离,是很有用的。你可以跟自己说:“对方讨厌自己是他的课题,跟我无关,我没有道理生气。”你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就会如释重负。
课题分离并不意味着“甩锅”“不负责任”,阿德勒从来没有说过课题分离可以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相反,阿德勒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地帮助别人。比如,身为监护人,我们理应尽到父母的责任,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指引;身为婚姻家庭中的一分子,我们理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家务;身为公司员工,我们理应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朋友有了难处,如果我们愿意,也应该尽全力帮忙。课题分离并不是希望你去做一个冷漠的人,也不希望你对自己的责任、义务视而不见。抛弃责任、违背诺言、随意伤害别人的利益或者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这不是课题分离,这是无情无义。课题分离是告诉我们,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已经帮助了别人之后,别人对结果是不是满意,别人怎么看我们,那是别人的课题,与我们无关。
当然,课题分离也不是万能的。在不对等的关系中,或者当我们的利益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伤害时,课题分离就帮不上忙了。当你的边界被侵犯了,你只能去想办法沟通。 课题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你永远都有选择
阿德勒的很多理论里都渗透着“选择”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生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他非常反对宿命论,他认为人生是可以由自己塑造的,而宿命论只是对人生的一种逃避。选择相信注定的命运,就等于提前为人生的失败找好理由。而这种信念只是虚假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感受会追随他的目标,赋予过去的经历什么意义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目标而决定的。
阿德勒举过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儿有“脸红综合征”,一跟陌生人说话就脸红。于是她就认为自己有社恐的问题,一直没有跟心仪的男孩儿表白。但在咨询的过程中,阿德勒竟然告诉她,她脸红的毛病是自己的选择。为什么呢?阿德勒认为,对于这个女孩儿来说,被人拒绝是比脸红更可怕的事儿,所以她宁愿告诉别人她有脸红的毛病,也不愿意承受可能被人拒绝的痛苦。于是她就不断地说服自己:“如果我没有这个毛病,我就能得到爱情。”所以,这个女孩儿以脸红为借口,用来逃避社交,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给自己贴标签,然后把这个标签当成借口,从此故步自封。比如有人会说,“我内向,所以我没办法当着很多人的面讲话”。仔细想想,内向和当众演讲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有很多内向的人在讲脱口秀、唱歌、主持方面都是高手,所以说到底,不愿意当众演讲只是你自己的选择,跟内向没有关系。
生活中,给自己找借口,假装自己没有选择余地的人太多了,比如假装自己被家长催婚,被逼得没有选择;假装自己没有退路而一直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假装自己被原生家庭伤害至深而无法走出来。看似自己没有选择,只不过是懒得思考,害怕做决定,不愿意付诸行动,不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已。用阿德勒的话说,人既是画,又是画家,是画他自己这幅画的画家。想要幸福,就必须明白自己的人生充满选择。你的人生,你做主,你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