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58814
一个勤学苦练终成书法大家的励志故事
一段从容淡泊、静看风云变幻的艺术人生
一部中国书法史,若没了柳公权,必定黯然失色
他的楷书瘦硬劲媚,风骨凛冽
他的为人正直厚朴,与世无争
在风雨如晦的中晚唐,他历仕七位天子而屹立不倒
在“二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他融会贯通,造就“柳书”
?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讲述书法大师柳公权多舛仕途与艺术人生,还原一个真实而有“骨气”的柳公权。
?依托史料,起底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金刚经抄本》等书法名作背后的创作秘辛
?揭秘柳公权与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的奇妙交集,展现中晚唐文人在时代风云中的独特风采
?书后附柳公权年表和参考文献,方便读者快捷梳理柳公权经历的中晚唐大事并延伸阅读。
柳公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但相比于其他许多书法家,历史上对他个人生活、仕宦经历的记载却不多。
本书立足史料,梳理挖掘,描绘了柳公权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梳理柳公权的家世背景、生平经历、艺术活动,行文流畅,娓娓道来,结合唐代与柳公权有交集的其他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与交游活动,展现柳公权的一生。
书中对柳公权的书法成就介绍详细,看法多有见地,力图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再现一代书法大家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还原一个真实的柳公权。
第一章/家世
第二章/少年书生
第三章/状元
第四章/校书郎
第五章/北上夏州
第六章/入翰林
第七章/起居郎
第八章/库部郎中
第九章/弘文馆
第十章/中书舍人
第十一章/花甲
第十二章/开成末年
第十三章/集贤院
第十四章/七十古稀
第十五章/河东郡公
第十六章/太子少师
第十七章/工部尚书
第十八章/最后的碑文
附录一/柳公权年表
附录二/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从事文学写作凡四十年,从体裁样式上说,诗、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舞台剧、影视,我都曾涉猎过。唯独历史人物的传记不曾尝试。
撰写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这样一位传主的传记,对花甲之年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精神负担。
不就是最后的冲刺吗?犹疑之后,我还是承应了下来,拼出全力。即使绊倒在前行的路上,也在所不辞。为写好这本书,我辗转往返于城乡之间,或钻进图书堆里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并甄别史实,或奔走于传主家乡的山原沟壑,在唐长安城遗址的角落里寻觅千年前的足迹和气息,围绕柳公权,广征博采,旁喻远引,徘徊流连,有点疲马再三嘶的意味。
一晃就是两轮春夏秋冬,令人快意的是,在创作中,我得以穿越至千年前那个令人神往的诗意的大唐王朝,沿着中国汉字书写从萌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的脉络潜行,在中晚唐先后九任皇帝的生生灭灭、英雄与奸臣的生死较量、文人仕途与艺术造就的纠葛中,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此期间,我是欣慰的、从容的。
然而,这亦是一次艰难的、风雨兼程的逆旅。得感谢我唐代的乡党、瘦硬通神的柳老前辈,与我有了这么一番美好的心灵交集。感谢家乡铜川和耀州的诸多友人,给予我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使这本书成为我文学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次挑战和果实。
因文献史料繁复冗杂,诸多版本文字不一,作者在甄别中难免有谬误之处,万望方家宽宥并指正,不胜感念。
和谷
唐文宗开成二年,柳公权六十岁,已入花甲之年。时在中书舍人、充翰林院学士兼侍书任上。
柳公权作为皇帝的侍书,伴其左右,一项重要的营生是揣摩圣上的心思,尤其是附和圣上不时勃发的风雅之趣,联句赋诗,使皇帝从庄严的朝政事务中超脱出来,进入精神愉悦的境界”。柳公权以书艺著称,赋诗作曲亦是擅长,只不过属于偶尔露峥嵘罢了。
唐初,融合着胡汉血统的新兴帝国顺水推舟,沿袭了隋代的科举制度,使得许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也有跻身政治活动的机会,实现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唐皇室拉拢寒士阶层,打击旧贵族势力,以巩固新得的权位。诗赋就是当时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天下俊才受到功名的引诱,多以此作为晋身的途径,加上帝王们的爱好与提倡,诗歌具有了高度的活力,泱泱大唐产生了上千名诗人、上万首诗作。
侍从酬唱,供奉文辞,是侍书学士的一项职能。皇帝高高在上,本来就高处不胜寒,十分孤独寂寞,常常需要一些风雅的文士供奉随侍,陪宴唱和,追欢逐乐,粉饰太平,获得一时的轻松与愉悦。 统治者除了需要文人学士代草诏书外,更需要文人陪游侍宴,制作诗赋,一是满足精神需要,二是增添京城欢乐祥和的气氛。律诗的定型,就是由于频繁的游宴、文会,熏陶出了一批在诗歌音韵、格律、词采、对仗、用典诸方面十分圆熟的学士。
唐朝没有报刊,活字印刷术不曾出现,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更加常见。 如此一来,“长安捣衣妇,皆可为诗文”。由于皇家喜好诗,从宫廷到乡野,人们吟诗就像唱歌,张口就来,随便一个人就会那么几首。 大明宫诗风荡漾,吹进长安城每一处里坊,成为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到了文宗朝,虽然文馆式微,但在嬉游之隙学为诗歌,还为翰林学士所崇重,皇帝也常常备宴赋诗。在这一雅事方面,柳公权当然属于皇帝文学侍从中的要员。
这年二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皇宫里柳枝吐翠,归燕旋飞。 在一派明媚的阳光下,柳公权又一回从幸大明宫,应制作诗。应制,本义为应皇帝之命,汉魏以来称应帝王之命作诗文为应制。早在唐高宗时,秘书少监上官仪就有诗作-奉和秋日即目应制《早春桂林殿应诏》《咏雪应诏》。其孙女上官婉儿的一首应制诗也为人称道:“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之后,在大明宫中,许敬宗、杜审言、陈子昂、李适、王维等诗人,都留下了应制之作,让柳公权欣羡不已。
这天,柳公权随从文宗去大明宫花园中游玩,欣赏着春色盎然的迷人景致,圣上平日的悒郁心情被大自然生气勃勃的风物所驱散,眉宇间舒展着欢悦。
忽然,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得告诉爱卿。”
柳公权微微躬身,问道:“何事让圣上高兴?”
文宗曰:“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下发,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了,朕能不为之高兴吗?”
柳公权一听,这果然是一件大好事,按照时令尽早发放春衣,对于边防官兵的士气和边境地区的安宁将会起到一定的好作用,于是连忙向皇帝道喜称贺。
爱好文学的文宗笑曰:“只是祝贺一下,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朕也不尽兴,爱卿这次应当赋诗一首才是。”
当时随行的宫女大多也是诗歌爱好者,听到皇上提议,禁不住在一旁起哄,尖声细语地叽叽喳喳:“柳学士,您才高八斗,满脑子都是诗,这当儿是该赋诗祝贺呀!”
柳公权稍加思忖,畅快地说:“有了,有了。”
随行宫人催促他:“请柳学士亲口念给圣上听。”
柳公权和蔼地报以一笑,当即口占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妙妙妙!”文宗首先击掌称道。 众宫女复诵诗句,欢呼雀跃。
文宗似乎还不尽兴,诏令柳公权再赋。
柳公权接着吟道:“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比起前几句的通俗明快,这几句的字词有点生僻,文宗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不由皱了皱眉头。 宫女中的诗歌爱好者们也面面相觑,听不懂诗的意思。
柳公权看出听众的情绪,感到诗的字词是晦涩了一些,连忙做了详细解释。 纩,指新丝绵絮。 貔,猛兽名,似虎,唐高祖李渊之祖名虎,因避讳而改“虎”为“武”,貔武是比喻勇猛的将士。 惮,畏难,畏惧。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贞观年间,以铁勒卜骨部地置金微都督府,就是以此山命名。
文宗这下听明白了,赞叹柳公权的诗句婉切而丽,用典精到,寓意深邃,不愧为大才子。
宫女们见柳公权在赋成此诗时,丝毫不见有什么困难,听明白诗意后,又惊叹道:“柳学士您真是太厉害了呀!”
见此场景,文宗也大为高兴,对着宫女们笑了笑。 他又略微低着头,对柳公权刚刚赋就的诗句细细品味了一番,然后点点头,深深地感叹道:“子建七步,尔乃三焉。”
他的意思是:想当年曹植七步成诗,被世人称为奇事一桩,而爱卿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你这不比那个曹子建还要高明得多吗?
面对皇帝的极度赏识,柳公权急忙俯身下拜,口称:“微臣不才!岂敢跟前贤比试?”
以书法名世的柳公权,也是个敏捷的诗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并创作出颇为可观的作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