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79840
◆用简单却非简化的词句来解释情绪世界的复杂性,严谨地区分了情绪类别,指出人们对于情绪的误解。
◆正确了解我们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反应,了解情绪所传达的需求,有效地“使用”情绪,而非被其误导。
◆忽略情绪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认识情绪,认识自己。
本书是一部解释“我到底是怎么了”的情绪词典。
我们需要准确地识别我们的情绪体验,如果我们只是粗略地表达情绪, 如“没关系”“很酷”“我觉得超级好”“我感觉不好”,我们就不可能更深地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本书讲情绪分为单一情绪、复合情绪、伪情绪、反情绪四个类别,共介绍了81种情绪。旨在说明有些确实是情绪,如感动、快乐、伤心;而有些是复杂的情绪,掺杂好几种感受,复合情绪很多时候是一种伪装,如可怜背后的逻辑是虚伪的;反情绪如焦虑、紧张、有压力等,让我们确实感到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难受;还有些是伪情绪,多为态度、心态,比如后悔、失望、矛盾。同时,作者阐述了每种情绪背后的需求,以及如何面对情绪,帮助我们依靠情绪,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引言
- 情绪类别
感情、情绪和情绪体验
情绪的重要性
单一情绪
复合情绪
反情绪
伪情绪
结论
- 情绪过程
情绪过程所提供的信息
情绪的自然发展过程(或情绪适应的必要过程)
情绪阻抗
所传达的信息类型
- 单一情绪
感动
愤怒
满意
渴望
无聊
憎恨
不耐烦
怀念
恐惧
快乐
伤心
第四章 复合情绪
怨恨
爱
内疚
厌恶
反感
自豪
羞耻感
嫉妒
爱情中的嫉妒
蔑视
可怜
暴怒
怀恨
气愤
- 反情绪
烦躁
焦虑
忧虑
结巴
哽咽
紧张性头痛(头痛)
纠结
昏厥
疲倦
发热
不好意思
不自在
紧张性偏头痛
恶心
紧张
惊恐
恐慌
惊恐发作或焦虑障碍
从惊恐到恐惧症
脸红
压力
紧绷感
抽搐
排汗过多
发抖
空白感
其他与情绪阻抗相关的生理现象
- 伪情绪
感觉被遗弃
敬佩
矛盾心理
受伤的感觉
同情
迷惘
失望
灰心
忧郁
绝望
疏远
尴尬
感到被困住
羡慕
尊重
僵住
沮丧
羞辱
无力感
无动于衷
担心
操控
懒惰
感激
后悔
被拒绝
孤独
羞怯
背叛
暴力
结论
参考书目
致谢
焦虑
同样类型的情绪
恐惧、忧虑、惊恐、恐惧症
示例
- 当听到儿子在抱怨他的生活时,我发现自己变得焦虑了。
- 我一进入这些地方,就感受到强烈的焦虑。
- 每周一,我醒来都会觉得胃里有灼烧感。一想到工作,情况更糟,焦虑的感觉就更强烈。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强烈程度与恐惧相似的不舒服感觉,只是它没有特定的诱因,经常出其不意地出现,持续的时间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会伴随着胸闷、胃痉挛等。当焦虑非常强烈的时候,还会伴随其他生理反应:呼吸困难、出汗、心悸、头晕、虚弱、恶心等。因为这些反应,焦虑发作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病发作。
我们可能在出现一个想法、与某人接触、进入一个地方、闻到某一种味道的时候,感受到焦虑。大多数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是什么引发了焦虑,所以常常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焦虑了。
拒绝即将显露的情绪,会引起内心的斗争。我们把这种强烈的不舒服感命名为焦虑,而它其实就是我们内心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一股力量推动情绪浮出意识层面,另一股力量压抑情绪的出现。
正如恐惧一样,焦虑也会引起身体释放肾上腺素,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的人会感受到在太阳神经丛的紧绷感 (胃痉挛)。
焦虑有什么作用?
乍看之下,焦虑与恐惧相反,似乎没有任何目的。然而,焦虑的出现是有目的的。
事实上,当我们拒绝为试图浮出意识层面的情绪或意念留出空间的时候,焦虑就出现了,其中包含的弥散性恐惧就是面对这个情绪或意念的反应。
我们应该把焦虑当作信号,而我们正在拒绝自己身体发出的一部分信号。有时,这将带来全新的情绪体验:
?示例 1
我非常不喜欢我儿子“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抱怨。我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把即将出现的愤怒压制了下来,突然变得非常焦虑。
焦虑也有可能反复出现,一直存在。这说明情绪或在意的东西被不断或持续地压制。
?示例 2
我意识到自己非常焦虑,因为我总是拒绝把与工作相关的情绪显露出来。我知道有些东西不对劲,但仅此而已,我不想继续探索自己真正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未注意焦虑发出的信息,没有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因此,如果“我”没有敞开心扉,给当下的情绪让出一条通往意识的路,焦虑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焦虑是一种“症状”,就像失眠、紧张性头痛或情绪控制引发的躯体反应一样,如湿疹、牛皮癣、胃溃 疡、背痛等。它会在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出现,因为它取代了被回避的情绪,而后者才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经历。一般来说,一个想法、一次接触、一张图片或一段音乐,都能让我们焦虑,因为这些都能激发我们一直回避的感觉或意念。我们因为害怕面对,所以拒绝了自己的一部分反应。应该被我们接纳却被我们拒绝了的情绪或行动, 在我们看起来似乎比焦虑本身更可怕(“不可以!我不要放下工作!”)。无论如何,我们的心理机制运作的原则是信息必须被接受, 如果不安释放出来的信息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就会产生其他效果或另外的症状,让我们去注意哪里出了问题。
如何面对焦虑?
不应该做的:
既然焦虑不是一种情绪,就不要试图去感受它,感受只会让我们更不安,并引起更大的慌乱,而且对它进行理性分析也毫无用处。实际上,在情绪过程的各个阶段,真正的情绪体验还没有显露,此时进行分析,获得成果的机会不大。焦虑是一种“防御”的状态,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可能通过理性分析进行真正有用的内省。试图把感受视觉化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因为回避的态度本来就很难让“情绪浮出意识层面”。我们也不可能“驱逐”焦虑,因为我们会错过它发来的信号,当然也有可能会失去寻找其背后根源的动力。然而,这就是今天所有抗焦虑药物所做的:让这种情绪平静下来,甚至彻底消失。
应该做的:
有用的做法就是问问我们自己到底在回避什么。让人惊讶的是,答案很快就会出现,然后焦虑立刻就消失了。我们会直接连于当下的经历,即便那很难去面对。这个情绪信息在意识层面显现之后,就应该让它进入情绪过程。我们如果以开放的态度处理当下的感受,看重感受所传递的信息(即使我们目前可能无法掌握它的全部内容),就会走上解决问题的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