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42126
对于《当代克莱因》这样一套经典的文献集,似乎不需要太多说明。每一个对克莱因学派感兴趣的读者在翻开这套书的目录时,就一定会被吸引。贡献了这套书主要内容的诸多作者都是克莱因学派重要且杰出的后继者,他们的大名如雷贯耳,而他们的思想与经验正是克莱因学派理论与实践的绝妙注脚。
《当代克莱因》主编伊丽莎白·斯皮利厄斯女士更是为全书和各个部分都写了引言。她不仅清晰地呈现了自己组织这些论文的思路,用一种整合和宏观的视角展示了它们彼此间的关联;还像一名优秀的导师一般,提纲挈领地带领大家导读了各篇论文。这些引言也成为本书非常核心且精彩的组成部分。
我相信,《当代克莱因》不仅将成为克莱因学派学习者的BD书目,也将成为大家未来学习和执业生涯中的一个根据地:我们会忍不住常常回来重新阅读,从中汲取新的养料,并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代克莱因》是一套文献集,共两卷—第1卷主要关于理论,第二卷主要关于临床和实践。它收录了20世纪中后叶克莱因学派杰出后继者的重要论文,这些作者包括赫伯特·罗森菲尔德、汉娜·西格尔、W.R.比昂、贝蒂·约瑟夫、唐纳德·梅尔泽、埃纳德·奥肖西内、亨利·雷伊等。
本书为《当代克莱因》第1卷,涉及四个主题:对精神病性病人的分析、关于投射性认同的工作、思考理论的发展,以及关于精神病理组织的新想法。
总引言
————
第1部分 对精神病性病人的分析
引言一
第1章
关于一名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超我冲突的精神分析说明(赫伯特·罗森菲尔德)
第2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抑郁(汉娜·西格尔)
第3章
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人格的区分(W.R. 比昂)
————
第2部分 投射性认同
引言二
第4章
对联结的攻击(W.R. 比昂)
第5章
肛门自慰与投射性认同的关系(唐纳德·梅尔泽)
第6章
对精神病状态精神病理学的贡献:投射性认同在精神病病人的自我结构和客体关系中的重要性(赫伯特·罗森菲尔德)
第7章
投射性认同——?一些临床方面(贝蒂·约瑟夫)
————
第3部分 关于思考
引言三
第8章
关于象征形成的说明(汉娜·西格尔)
第9章
思考理论(W.R. 比昂)
第10章
早期客体关系中的皮肤体验(埃斯特·比克)
————
第4部分 病理组织
引言四
第11章
边缘病人中的分裂现象(亨利·雷伊)
第12章
恐怖、迫害和恐惧——对偏执性焦虑的剖析(唐纳德·梅尔泽)
第13章
精神分析中生死本能理论的一种临床方法:对自恋攻击性方面的研究(赫伯特·罗森菲尔德)
第14章
残忍与心灵皱缩(艾瑞克·布伦曼)
第15章
自恋组织、投射性认同以及认同行动的形成(莱斯利·索恩)
第16章
对防御组织的一例临床研究(埃德娜·奥肖内西)
第17章
濒死成瘾(贝蒂·约瑟夫)
第18章
病理组织与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约翰·斯坦纳)
————
总引言及其他引言材料中的参考文献
总引言
伊丽莎白·斯皮利厄斯(Elizabeth Spillius)
《当代克莱因》意在介绍和讨论一组论文,这组论文阐述了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概念和阐释的发展,这些论文由她的同事和追随者在过去30年里写就。
在这篇总引言中,我将以非常概要的方式来浏览克莱因追随者工作中的某些主题。然后,其中一些主题将在本书后续章节中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对于这些更详细的讨论,我挑选的是那些特别地激发了克莱因的同事们并使他们通过新研究来延展和推进其原有阐释的主题。
《当代克莱因》的第1卷(即本书)主要关于理论,涉及四个主题:对精神病性病人的分析、关于投射性认同的工作、思考理论的发展,以及关于精神病理组织的新想法。第二卷介绍的论文主要关于临床和应用方面的实践:技术、成人病人的临床描述、儿童分析以及克莱因学派思想在其他领域和学科中的应用。虽然我觉得以这种方式将理论论文和临床论文分开很方便;但这种分开不可避免不太自然,特别是作为克莱因学派传统的一部分:即使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对理论做出贡献,临床材料也应该是论文讨论的重点。我希望思想和证据之间的互动能在这些论文本身中得到充分体现。
因为我是根据主题而不是根据作者来选择论文的,所以许多重要的论文和一些作者没有被包括进来,因为他们没有写过所选主题的论文。我进一步限制了讨论,几乎完全局限于克莱因学派思想在英国的发展,排除了其在北美、南美和欧洲大陆的使用。我主要关注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工作,因为当时克莱因的同事们的重要论文已经在著名的《精神分析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Psycho-Analysis,克莱因等人编纂,1955)一书中集结发布。在大多数情况下,我默认读者对克莱因本身的工作是熟悉的。原始文本见于《梅兰妮·克莱因著作选》(The Writings of Melanie Klein, 1975),汉娜·西格尔对克莱因的工作也做了全面介绍(Segal, 1964a, 1973)。
贯穿克莱因所有著作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它是在研究和治疗儿童的过程中开始的。这是基础。这使她的工作具有一种特殊的直接性;它鼓励并充分利用了她在把握无意识幻想的意义方面的天赋。同时,克莱因从未忽视过一名儿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难以驾驭的力量斗争着的人,而非一组幻想和心理机制。与儿童打交道的临床材料给了她成套丰富的事实来解释,并引导她*终孕育出新的理论。然而,理论建设本身从来不是克莱因的目的。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对病人(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的工作中所发现的事实。
克莱因的同事和追随者受到她态度的启发,并试图遵循她的基本方向。她发起的许多工作路线得到了探索和进一步发展;另一些工作路线得到了完善和填补。某些新的临床事实得以发现,特别是在治疗精神病病人方面的,而导向了新的构想。但她的基本方向和阐释仍被保留了下来。
事实上,克莱因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虽然一直被用到,却几乎没有被她的追随者改变或发展。她对无意识幻想、内部客体和内心世界的特别看法,她对本能理论和客体关系的定位,她对死本能和妒忌的看法,以及她关于防御的许多工作都属于这一类。这些观点受到了非克莱因分析师的批评,但克莱因学派分析师认为它们有效且有用,也许是因为这些观点在后来的工作中没有太多修改,所以没有人觉得有必要就它们进行大量写作。克莱因学派的分析师发表的关于这些主题的论文,是为了阐述目前使用的克莱因观点,而不是为了扩展或发展它们。
例如,克莱因从弗洛伊德(Freud)对无意识幻想的几种用法之一发展了自己的想法。她把它扩展为指本能的精神表象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主要内容(Isaacs, 1948)。克莱因展开了这种无意识幻想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她发现她所分析的儿童有激烈的攻击性和爱的幻想,这些幻想是强烈焦虑的来源。她对这些幻想的生动性和身体的具象性以及它们所表达的冲突的强度印象深刻。她强调无意识幻想的心理现实,强调无意识中爱与恨的冲突,强调焦虑是自我面临的主要问题,强调情感和观念一样都是重要的无意识内容,强调通过特定的无意识幻想表达的那些防御机制——所有这些关于无意识幻想的观点都为克莱因的追随者所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为默认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自从艾萨克斯(Isaacs, 1948)的原创性论文的写作和讨论之后,相对来说很少有人专门写这个话题,尽管这种观念是每个克莱因学派者日常工作的基础(特别见Segal, 1964b; Joseph, 1981)。
克莱因的理论同时是一种本能理论和一种客体关系理论。同弗洛伊德一样,她认为个人是由生与死的本能驱动的,但她从不谈论本能本身或将本能从客体脱离;它们本质上是依附于客体。因此,尽管克莱因学派对客体本身作为目标的书写相对较少,但是他们认为客体关系是他们取向的根本。但(见Riesenberg-Malcolm, 1981b)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克莱因及其追随者的工作有时竟然被认为不是一种客体关系理论,这大概是因为克莱因强调本能及其在幻想中的表达同时具有重要性。
因为在克莱因看来,本能本质上是依附于客体的,只要有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与外部客体的关系就会被当成无意识幻想的焦点。克莱因假设个人在出生时就有一个基本的自我,具有感受焦虑的能力,并试图在心理上做一些事情来抵御焦虑。同样地,她假设新生儿有初步的能力与外部现实中及幻想中的客体发生联系,不过她也明确指出区分内部和外部的能力*初是非常有限的(M. Klein, 1942)。通过幻想中投射、内射和认同的不断运作,一个由客体和自身组成的内心世界就建立起来了,它终生都被用来赋予外部世界的事件以意义。
克莱因在临床上使用死本能的概念比弗洛伊德更多,并认为体质性(与生俱来的)妒忌是其*具破坏性和*难解决的形式,这构成了她*后一部主要理论著作《嫉羡和感恩》 (Envy and Gratitude, 1957)的主题。特别是在1969年举行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研讨会上,她关于体质性妒忌的观点受到了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中非克莱因学派的批评,但克莱因的追随者继续感到这个概念对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很少有专门关于这个概念的论文(但见Segal, 1973,第4章;Joseph, 1986),尽管它被广泛使用并出现在几乎所有其他主要议题的讨论中。
克莱因对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她对偏执–分裂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P/S)和抑郁位(depressive position, D)的表述(M. Klein, 1935, 1940, 1946; Segal, 1973)。有时人们会说,尽管克莱因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很出色,但她不是一个理论家(Meltzer, 1978; Mitchell 1986),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她对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理论表述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分析师对心理发展和功能的看法,并影响了许多人的观点,包括许多非克莱因学派者。这些概念已被证明是伟大的开创性表述,成为许多后续工作的起点和灵感。
克莱因认为,抑郁位是一种典型的焦虑、防御和客体关系的组合,通常在婴儿三到六个月大时开始出现,但在整个生命中持续,不会完全解决。所有克莱因学派分析师都发现这个概念是他们工作的基础。克莱因描述了抑郁位的独有特征,即部分客体整合而形成了整个客体,以及个人痛苦地认识到其爱与恨的感觉是针对同一个整体客体的。关心客体这一主题是该思想的核心。克莱因的同事们保留了这些特征,但在研究精神病病人、边缘性病人和非常妒忌的病人时,使用这一想法的方式表现出人们逐渐越来越强调,认识到客体的分离性和独立性是抑郁位的另一个标志。对思维和艺术事业的研究也表明,在抑郁位、象征性思维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实际上是本质性的关系(Segal, 1952, 1957, 1974)。
克莱因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表面上的特点:她将解剖学上的部分客体作为婴儿和无意识*早关注的客体,特别是乳房和阴茎。她的依据是这些部分客体在小孩子的思维和游戏中具有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的无意识中的持续重要性。她认为这种重要性的基础在于,乳房是婴儿对母亲*初体验的焦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母亲本身,并在实际上被用作母亲的代表。出于《当代克莱因》第二卷中技术部分所讨论的一些原因,一些克莱因学派分析师在使用解剖学上的部分客体的语言去构成诠释时,开始更为谨慎。
但这种变化不只是在术语方面。而是从结构逐渐转向功能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从关于解剖上的部分客体的想法,转到关于心理上的部分客体(这是埃德娜·奥肖内西向我建议的措辞)的想法,以及从主要关于它的物理结构,到更多是关于部分客体的功能。看见、触摸、品尝、听见、嗅闻、记忆、感觉、判断和思考的能力,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被归结为并被感知为是与部分客体有关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解剖学上的部分客体来思考(虽然是小孩子一开口就能清楚表达出来的内容),但其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概念,其中各种部分功能被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整体的具有物理解剖结构特征的集合。如今,克莱因学派分析师在他们的临床工作中关注的是功能而不是解剖学上的部分客体,而且诠释至少在一开始很可能是以功能而不是解剖结构的语言来表述的;与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概念一致,这些功能经常被理解为自身的一些方面被投射到了部分客体上。
克莱因将偏执–分裂位构想为*早的婴儿期所特有的焦虑、防御和客体关系的组合,这对她的同事来说是一个重大灵感来源。20世纪50年代,对于克莱因有关偏执–分裂位的观点在分析精神病性病人方面的应用,人们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是一项非常富有成效的探索,带来了大量进一步的工作,特别是赫伯特·罗森菲尔德(Herbert Rosenfeld)关于混乱状态和自恋的工作、西格尔的符号理论和比昂(Bion)对思维过程的工作。对精神病性病
如果要找一本(套)书能够既代表梅兰妮·克莱因之后的克莱因学派发展的整体面貌,又显示克莱因学派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那么《当代克莱因》无疑是*好的书籍之一了。该套书英文版首版印刷于1988 年,反映了克莱因思想逐步成熟以后克莱因学派在理论和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哪怕从今天来看,依然让我们在克莱因学派的种种著作中,得以一窥克莱因学派发展的脉络与轨迹,洞见这棵枝繁叶茂大树的主干。
——姜启壮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精神分析师
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精神分析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我在塔维斯托克上理论课时,《当代 克莱因》(Melanie Klein Today)这套书是BD的,是要翻来覆去读的,是要被翻烂好几遍的。——王虓 英国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中心国际发展部主管
对伊丽莎白·斯皮利厄斯的祝贺永不为过。对克莱因学派近期著作感到陌生的读者会发现,斯皮利厄斯选择的这些论文,内容丰富,几乎全都令人印象深刻。她杰出的编辑工作,首先体现在对论文的正确判断上;其次,*重要的是精湛的评论……伊丽莎白·斯皮利乌斯是她所在学派的杰出代表,必须隆重地推荐她精心主编的两卷书!——威廉·吉勒皮斯(William Gillerpies)《国际精神分析杂志》
引言一
20世纪50年代是克莱因学派实践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克莱因关于精神病性焦虑和防御的想法在重病病人,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得到了检验。进一步的目的,是看是否可以在不偏离精神分析技术本质的情况下对精神病病人进行分析。正如克莱因对儿童的分析一样,对精神病病人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材料,并带来了新想法和兴趣领域的发展。
罗森菲尔德、西格尔和比昂是这个领域的第1批探索者[见Rosenfeld, 1947, 1949, 1950, 1952(本书中重新刊载), 1954, 1963;Segal, 1950(在本套书第二卷中重载)和1956(本书中重新刊载);Bion, 1950, 1954, 1955, 1956, 1957(本书中重新刊载), 1958a, 1958b, 1959(本书中重新刊载于“第2部分:投射性认同”)]。1947年罗森菲尔德的《人格解体的精神分裂状态分析》(Analysis of schizophrenic state with depersonalization)为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论文开了个好头,它说明了克莱因在1946年发表的划时代论文《关于一些分裂机制的说明》(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中所描述的许多观点。西格尔于1950年的论文《对一位精神分裂症病人分析的某些方面》(Som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of a schizophrenic)特别引人关注,并在《当代克莱因》的第二卷中重载,因为这是对一位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详细精神分析治疗的*早描述,而且没有对精神分析技术进行重大修改。
西格尔、罗森菲尔德和比昂都同意精神分析方法在治疗精神病病人方面的可行性,不过罗森菲尔德比西格尔和比昂讨论得更详细(Rosenfeld, 1952)。他们都报告说他们的病人有所改善,不过,他们也清楚地表明,这些病人极为难以理解。他们都发现克莱因关于偏执–分裂位是精神分裂症的固着点的观点得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证实,也都发现她关于投射性认同、早期的迫害性超我、抑郁性焦虑的痛苦以及从它撤退到偏执–分裂位的防御的观点得到了大量证实。
不过,这些作者都没有止步于仅仅确认克莱因的观点。罗森菲尔德对在偏执–分裂位中未能区分爱与恨以及自我与他人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在关于混淆状态和自恋的论文中发展了这些想法[1950, 1964, 1971b(载于本书“第4部分:病理组织”)]。西格尔被激励着进一步研究解决抑郁性焦虑之成败在象征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中所扮演的角色[Segal, 1952, 1957(重载于本书“第3部分:关于思考”)]。比昂可能是克莱因的学生和同事中*有创意的一位,他开始形成关于偏执–分裂位的正常和不正常经验之间差异的想法,这使他区分了用于疏散与碎片化精神内容的投射性认同,和作为一种可以影响接收者并反过来允许自己被接收者影响的交流形式的投射性认同。他开始了对思维的研究,一直以来,这种研究在各种发展中以不同的形式作为他精神分析生涯的主要关注点[Bion, 1959(重载于“第2部分:投射性认同”),1962a(重载于“第3部分:关于思考”),1962b,1963, 1965, 1970]。
有三篇论文说明了这个早期阶段的工作。在《关于一名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超我冲突的精神分析说明》(Notes on the psychoanalysis of the superego conflict of an acute schizophrenic patient, 1952)中,罗森菲尔德详细叙述了他坚持用完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并与当时在美国使用的技术修改进行对比。他接着描述了一位年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简要分析中的一些细节,该病人与其他精神分裂症病人一样,有着一个极其原始和严厉的超我。读者很难不被罗森菲尔德努力理解病人怪异但感人的交流的临床表现所打动。他详细说明了分裂、投射性认同、内射、通过大规模投射性认同引起的自我解体,病人在区分自我和客体方面的困难;他还关注病人对乳房和母亲身体资源的原始妒忌。
西格尔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抑郁》(Depression in the schizophrenic, 1956)不仅对分裂和投射性认同做了深刻的临床说明,还对克莱因的这一观察做了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无法忍受抑郁位的痛苦而退缩到偏执–分裂位的防御(M. Klein, 1946)。在一连串的材料中,病人无法忍受承担责任的痛苦,也无法意识到曾有过攻击她的分析师和她父亲的幻想(她的父亲已经自杀了),她扮演了奥菲利亚的角色,捡起并撒下想象中的花朵,从而在她的分析师心中激起悲伤(和理智),并声称无法为自己的疯狂负责。
有趣的是,西格尔的这篇论文几乎是在比昂的论文《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人格的区分》(Differentiation of the psychotic from the nonpsychotic personalities,1957,本书中重载)发表的同一时间发表;他们事先没有讨论过各自的论文,但他们的研究思路非常相似。比昂的论文侧重于病态投射性认同的一般理论,而西格尔的论文则对其进行了具体说明。比昂在自己的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克莱因的观点,即每个人,无论多么“正常”,都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病性焦虑和对它的病理性防御,并指出所有的精神病病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非精神病性功能,分析师正是针对这部分人格提出诠释的。他描述了精神病病人人格的细微碎裂,尤其是意识到现实的那部分心灵。当人格中的非精神病部分使用压抑时,精神病部分则试图让自己摆脱执行压抑的那部分心灵。由人格中的精神病部分所执行的投射性认同,涉及碎片化,分裂成许多颗粒,并对它们进行投射,这导致了比昂所说的“怪异客体”的形成。该文的观点为他的思维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往后,许多克莱因学派分析师继续对精神病病人进行分析,但很少有人专门就精神病病人的可分析性或克莱因对偏执–分裂位的勾画发表论文。人们的兴趣已经转移到对自恋和边缘性病人的分析,以及他们维持心理平衡的方式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