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926383
1、《中国建筑史》入门读物,无障碍阅读
2、大量手绘图,还原手稿本来的面貌
3、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4、装帧设计:采用双封设计,护封超感细砂专色蓝,内封深蓝色木棉卡印银;
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文字和手绘稿结合一起,是一本兼具使用与收藏价值的佳作。
6、随书附赠两幅海报 ,梁思成亲笔手绘独乐寺观音阁、颐和园谐趣园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 2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 14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 17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 26
第二节 春秋战国 / 29
第三节 秦 / 32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 36
第二节 汉代实物 / 44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 59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 66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 70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 77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 87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 94
第二节 隋、唐实物 / 104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 118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 130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 133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 151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 156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 163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 173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 225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 244
第二节 元代实物 / 254
第三节 明代实物 / 269
第四节 清代实物 / 289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 324
第八章 结尾
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 340
无障碍阅读,大量手绘图,还原手稿本来的面貌
所谓高山仰止,往往是因其奋斗的价值不可超越得到世人的公认;
山高水长,往往是因其贡献的价值超过世俗的认知而泽被后世。
回望并纪念梁思成的一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那个时代,
更是为了探索建筑界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华每日电讯
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英国学者 李约瑟
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
——美国学者 费正清
前 言
1953 年秋季起,我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研究生和北京市
内中央及市级若干建筑设计部门的工作同志们讲中国建筑史,本拟
每讲编写讲义,因限于时间,写的赶不上讲的速度,而同志们要求
讲义甚切,我只好将这部十年前所写的旧稿拿出来付印,暂时作为
补充的参考资料。
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今南溪区)李庄(今
宜宾市翠屏区)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
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得不正确。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 ;对于各时期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只是罗列现象,没有发展的观点。元、明、清三个朝代,因限于时期,省略过甚。当时为了节省篇幅而用文言 ;并且引经据典时,只用原文而不再加解释,给读者增加了不便。有许多建筑,因缺乏文献资料,单凭手法鉴定年代,以致错误。例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在这稿中认为是北宋所建,最近已发现它脊檩下题字,是金代所建。又如太原晋祠圣母庙正殿是北宋崇宁元年所建,误作天圣间所建。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和普贤阁,也可能将金建误作辽建。这类的错误,将来一定还会发现的。此外缺点还很多,这几个只是其中最突出的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曾建议付印,我因它缺点严重,没有同意,现在同意用油印的形式印出,仅是作为一种搜集在一起的“原始资料”,供给这次听讲的,已经有了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的同志们把它当作一部“古人写的古书”,来批
判参考之用。原稿本有插图,因限于条件,未能一并印出,也是很
大缺憾。
尽管这部稿子写得很不好,它仍然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果实。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人员和工作同志实地调查、测绘的成果。在编写的过程中,林徽因、莫宗江、卢绳三位同志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精美的插图都出自莫宗江同志的妙笔,可惜在这油印本中不能与读者见面,卢绳同志在元、明、清的文献资料搜集和初步整理上费了不少气力。
在这次讲课的同时,我仍将努力将讲义编出,希望能写出一部比较正确的中国建筑发展的简史,届时将要恳求同志们毫不吝啬地给予指正和批评。
梁思成
1954 年 1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