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64420
本书卖点
★一场跨越时间之神的维米尔艺术与家世渊源的深度发现
“只有真正伟大的艺术才能跨越时间之神柯罗诺斯的限定”——维米尔本人及其艺术无疑具有如此的力量和魅力。本书通过维米尔周遭的政治事件、契约文书、财产纠纷、航海远洋等或宏大或细微的史实,巧妙地解开这位既无自画像又无过多历史痕迹的隐匿大师的艺术与身世之谜,作者缜密而引人入胜的叙述及推理,广泛而丰厚的文献材料,以及富有洞见的学术视野,为维米尔生活与艺术中的现实情景与构成元素赋予扣人心弦的小说般的气息。
★在艺术与科技交织下洞见小画幅里的大世界
本书着意揭示维米尔与科学史、艺术史之间微妙的关联。17世纪,荷兰对宇宙结构和人类的知识类型以及获得知识的正确方法进行了超乎前人的思考。在维米尔为数不多的画作中,就深深蕴含着艺术和科学的惊人力量。画家、光学家、地图制图者、音乐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甚至是当时社会文化精英圈的其中一员,维米尔的复合身份为其画作增添了智性与科学的智慧与光芒。
★30余幅传世名作里的17世纪荷兰海洋帝国别样图景
当德尔夫特的海员们行驶在前往亚洲的海上航线之时,维米尔在他寂静的画室完成了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这个小小的空间如透镜一般反映出他对世界的全新理解。本书悉数收录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坐在维吉诺琴旁的女子》《音乐会》等30余幅为世界所无比珍视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史的写作思维与方式,不仅展现了人类自身历史、情感与智性的优雅方式,更探讨了画作细微末节里所折射出的海洋贸易帝国的壮阔社会图景。
编辑推荐
进入维米尔的世界使人愉悦并充满惊喜,艺术史中有关维米尔的艺术与身世还有诸多未解之谜,每一次对他的了解又会引发更多期待。本书从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其人其作放置于17世纪的时代背景中讨论,关注艺术与科学的交互关系,揭示了围绕维米尔的重重谜团,倍显新意。与众多维米尔相关研究不同,本书巧妙之处在于在艺术史与社会史找到叙事的平衡,运用了大量如契约文书、航海地图等社会史研究材料,既有对维米尔三十余幅绘画作品的解读,但又不全然是对其色彩、材料、技法的分析,是一本视角独特、材料厚实的学术专著。
目 录
序 / i
上篇
第一章 维米尔的家世渊源 / 2
一、家族及其影响 / 2
二、家庭的艺术活动 / 20
第二章 荷兰的画家行会与精英世界 / 40
一、行会中的艺术家 / 40
二、维米尔的行会职务 / 58
第三章 艺术家的多重身份 / 66
一、欧洲的游学旅行 / 71
二、师从稽考 / 96
下篇
第四章 朝向光线的画室:科学场域与秘境 / 122
一、知识圈:艺术圆融科学 / 122
二、天体的赋格:维米尔绘画的音乐与历史主题 / 138
第五章 世界与心灵之镜:维米尔的私人空间 / 171
一、暗盒进入绘画:景深的测量者 / 171
二、地图中的艺术:全球视野与海外航行 / 199
第六章 隐身的赞助人与制造神话 / 256
一、维米尔的赞助人 / 256
二、梭雷·布格尔与维米尔作品的真伪 / 286
尾声 / 315
后记 / 321
附录
参考文献 / 323
注释 / 330
序
初次看到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作品是在卢浮宫中,他的小画在幽静的展厅中散发着难以描述的魅力。回顾历史,关于他的记载似乎只有寥寥数语,这位没有自画像,没有传记,甚至鲜有文献可寻的绘画大师仅仅留存了三十余幅画作。他的艺术历程几乎可以说是“斯芬克斯之谜”。
诺曼·布列逊曾对艺术史的研究现状表示担忧,尽管没有贬低“传统的艺术史”之意,但他认为,这种艺术史所关注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布列逊强调把写实主义绘画史理解为一种走向柏拉图式理念的进步,割断了艺术与文化的联姻,忽略了艺术作为影响社会、政治、历史和经济的一股力量。在《诗画:法国新艺术史论集》的引论中,他表示:由于传统的艺术史的知觉主义停留在关注视觉再现的准确性上,因而把艺术解释得枯燥乏味,此外,它认定图像的制作发生在社会之外,处于社会关系的空白地带,远离权力旋涡。布列逊的提示也许对我们考察绘画艺术背后的故事有所裨益,但艺术史显然不能从孤立的视角考察,也无法在一种预设与模式中完成。在讨论 17 世纪荷兰绘画大师维米尔时,布列逊所孜孜以求的广义文化视野和对单纯知觉主义的警惕似乎可以释然了。
今天,对更多的人来说,维米尔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经典视觉图像的神秘画家。他没有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那样描绘宏大的基督教或古希腊神话题材,他“寂静”的一生实际上正处于 17世纪欧洲风起云涌之际,作为巴洛克绘画大师,他选择了与鲁本斯或伦勃朗明显不同的艺术理念。幸运的是,历史缪斯非常眷顾这位没有一张自画像,也没有留下过多历史痕迹的艺术家,在 19 世纪再次掀起对维米尔艺术甚至身世的探寻风潮。通过有限的文献我们得知维米尔的另外一面,他还是 17 世纪欧洲社会科学与艺术精英圈中的一位隐者,与代尔夫特同乡,微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安东尼·凡·列文虎克交情甚笃,荷兰外交与科学世家惠更斯家族更是熟悉他的作品。
实际上,对维米尔所做的任何研究与探索皆是尝试解开未知的历史封印,其中的难度主要来自缺乏直接历史文献、有限的作品数量和艺术史家的“有意忽略”。然而,今天的共识则是维米尔对科学、历史和绘画的理解与表现在“荷兰画派”中独树一帜,是巴洛克艺术的一代宗师。维米尔非常关注科学、地图、知识体验与音乐主题,他喜爱将奢华的大型地图悬挂在画室中,并多次在重要作品中描绘地图;亦喜欢聆听音乐,音乐会与乐器演奏成为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这些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维米尔艺术的产生背景、他的家世与环境是否影响了艺术表现?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西方艺术史研究,因为在维米尔生活的时代,全球的交流已经开始,有必要将他的艺术放置在更多元的情境中思考和讨论,这个特征使我们得认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其艺术的珍贵。
维米尔是在荷兰17世纪风俗画盛行的大背景中具独创性的画家,尽管他与多数风俗画家一样注重表现寻常的生活环境中的寻常的人,但他却能以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待现实生活,并用一颗纯净的心去炼就和铸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仅表现了纯朴而宁静的生活场景,还凭借了最平常的东西来表达了对绘画与视觉的一种新的关系,他降低了绘画中人物和主观情感的主宰地位,继而推崇一种视觉上的自然法则。
郭亮先生通过对维米尔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纵向与横向的跨域比较,全面、系统而生动的展现了维米尔的艺术人生。其中涉及大量资料的查阅、考证,特别是对维米尔生活经历和故事的挖掘,加深和扩展了我们对维米尔的理解,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维米尔的思想以及维米尔的艺术本身。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小画幅、大世界、笔触精妙、波澜壮阔……维米尔的画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作家、艺术家、电影导演和科学家的目光。每一束目光,都来自一个独特的角度。在这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史与艺术史迷人的重影。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吸引目光的书。从中可以发现艺术史叙事不仅需要观察艺术本身的发展,还依赖将珍贵的作品放置在宏观世界的交流与微观心灵空间之中,领悟维米尔绘画艺术的构成精妙,恰恰在于另辟蹊径的视野和随之引发的有趣话题。
——凌利中(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