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92504丛书名: 历史学堂
都市化、晚婚浪潮、城乡差异、福利社会、阶层流动……
近代英国是如何影响今日世界?
火爆日本的西洋史泰斗课堂讲义全公开!
一起走进“有温度”的英国近代史!
●世界上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曾经辉煌的英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一个充斥罢工和失业的国家?
●撒切尔改革为“日不落帝国”带来新的“日出”了吗?
●“英国衰退论”缘何而起? “发展停滞”的社会如何面对未来?
本书是日本历史学家川北稔撰写的英国近代史入门作。有别于以事件年表为脉络的传统写作手法,本书从民众生活的角度切入,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考察了不断扩大的世界体系下英国近代都市面貌的变迁与今日全球化社会的相关性。在探索“英国为什么取得成功”的同时,也着重分析了“英国为什么衰退”的问题,并将其与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的“失去的二十年”相比较,指出人们心理上的“衰退感”和实质的“衰退”并非一回事,重新审视了执着于“经济增长神话”背后的心理偏执。
【目录】:
前言 历史学已经结束了吗
不需要世界史了吗?/遭遇危机的历史学/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与英国衰退论/直面现实的历史——本书的立场/英国经济的“勃兴”与“衰退”
第一章 城市生活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历史的视角
你知道童谣《红蜻蜓》吗/戴欧斯现象——近现代城市研究的开端/“城市”与“都会”——作为匿名社会的“都会”/家庭与生命周期/近世英国家庭的特征/晚婚的社会——英国不可能发生“十五的‘阿姊’要出嫁”/为什么《济贫法》是必需的——福利国家的渊源/涌向首都伦敦的年轻人/何谓绅士、淑女阶层/“在伦敦,人们是以衣取人的”/注重外表的时代/时尚的缘起/不敌经济不振的《禁奢法》/由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近世城市的地位/城市上流社会的社交/“社交季”的经济意义/“都会”和“乡村”/近世城市诸类型/各个时期的新城/“快乐、美丽”的近世城市/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第二章 “增长偏执”的起源
作为现代病的“增长偏执”/午睡与加班选择哪个/主权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欧洲的对外扩张/博物学与政治算术——近世之学/伦敦是个什么地方/“政治算术”的建立/格雷戈里•金的英国——贫民社会/“英国的人口正在减少”——人口论争/时间序列统计的出现/政治算术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 英国与欧洲世界体系的扩张
迥异于中世纪和近代的时代/近世人的构想——领土、时间和国力/地球是归属于谁的——领有权问题/“先立旗者得胜”/膨胀的欧洲世界体系,收缩的中国/关西方言为何不会消失——世界体系论的逻辑/砂糖和烟草/从某物看世界体系/英国成为“帝国”的意义/使用虚构设定的经济史/保留殖民地的社会意义/作为绅士统治安全阀的殖民地/绅士统治的稳定装置/帝国统治的遗产——英语的经济价值
第四章 世界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从需求看工业革命/善于市场营销的东印度公司/作为进口替代过程的工业革命/埃里克•威廉姆斯的论题/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不支持制造业的伦敦城——英国经济结构的双重性/依托合伙人制筹集的创业资金/社会间接资本问题/私法之下的世界/《呼啸山庄》中的婚姻——财产继承制/成为发展福利国家铺路石的工业革命研究/与新自由主义交织的工业革命论/没有结果的论争/实际工资可以计算吗/购买者是谁——需求的问题/女性和儿童的雇佣/家庭的变迁/衣服是在哪做的——伦敦的工业革命/出现在港口的贫民窟/戴欧斯的贫民窟研究——修筑铁路的贫民窟/移民与贫民窟/美国与德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五章 英国衰退论——太阳又升起来了吗?
“德国的威胁”/迈向福利国家之路/衰退论的正式出现/苏伊士撤退——对外影响力收缩的开始/帝国扩张过度了吗——双重结构/“过早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过早的工业革命”/《英国产业精神的衰退》——衰退论的顶峰/《未曾衰退的大英帝国》——鲁宾斯坦对维纳的批判/什么是撒切尔改革/衰退不过是幻觉吗/“衰退感”/历史上的“衰退”是什么
结语 近代世界的历史形象
“乡村”与“都会”的问题/世界上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故乡与“英国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向有进一步学习意愿的人士推荐
不需要世界史了吗?
最近,我从教科书出版社的人那里听说,中心考试 中选考世界史的应试人数正在减少,已被地理超过。在当前的中等教育体系中,世界史在初中完全不开课,而到了高中却成了必修科目。实际上,如果不让学生履修世界史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这个“避考”的问题虽然只是以一时的骚动而告终,但却在社会上形成了选世界史对报考大学不利的印象。即使没到“避考”的程度,有些人也觉得对世界史只要进行最低限度的学习就可以了,毕竟在考生中,这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之一。
在大学里专攻东洋史和西洋史的老师们看起来似乎不怎么在意这件事,但我认为事态是相当严重的。如果只是因为对考试不利而导致考生减少的话,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学习外国史的年轻人出现实质性的减少,不学习世界史长大以后也没关系的想法正在扩散的话,问题的根源就很深了。
不过,最近也听到高中教科书的市贩版很畅销的说法。我想这是因为“历女潮” ,或者是面向工薪族的战国武将剧和大河剧的人气,再加上一部分电视问答节目热叠加引发的现象。这股小“热潮”本身似乎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考虑到这本教科书是与被称为“用语集”的用于死记硬背的辅助读物一起普及的,我很难想象它能有带来历史学复兴的积极一面。
结语 近代世界的历史形象
“乡下”与“都会”的问题
我讨厌农村的节日庆典。在历史学界开始流行社会史的20世纪70年代,一些盲目推崇“民众文化”的人将其称为“民众之力”的象征。但是对我来说,村祭只是乡村共同体排外氛围的象征。我认为那是不了解日本已经没有“乡下”这一点的城市人恣意的妄想。
太平洋战争末期,我家位于大阪今里,由于空袭的战火已经烧到眼前,家里只留下父亲一人,其余都“疏散”到母亲所在的大和高原贫寒的乡村里。当时我五岁左右,从那以后一直到高中毕业,我都是这个寒冷的村子里特别贫困的“疏散儿童”。每当被人问起故乡在哪,我总是解释说“就在柳生之乡的隔壁”,不过现在已经一半沉入水库的湖底了。
对我来说,提到这个故乡总是伴随着怨气,那是一个我不愿回忆的地方。村里还保留着包括入会权在内的许多共同体习俗,对于贫穷的“疏散儿童”来说,绝对不是一个舒适的地方。而秋季祭典只不过是让人强烈意识到村落封闭性的瞬间罢了。
另一方面,虽然我还有关于大阪的记忆,但在这个只有六个小学同学的村子里度过童年的我,上了奈良的高中后发现同班的“城市孩子”们格外耀眼。我大学以后的人生,一直到年近古稀的今天,都是在京都或大阪度过的,所以现在有点怀念那个小而整洁的奈良。但那时候,奈良之于我与大城市无二。
总之,对我来说,“农村与城市”,或者不如说“乡下与都会”的问题,一直在我心中徘徊。但是,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单纯地作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地方历史问题来处理,这也是我作为历史学家的信念。因此,本书不仅探讨了英国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史,还探讨了城市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动向等内容。从整体结果上看,如果能让读者以现代为出发点,通过回顾历史,勾勒出包括近世和现代在内的,广义上的近代世界历史图景,那将令我不胜荣幸。
此外,这本书既是近代经济史,又写了社会史,也涉及文化史,虽然类别上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但我不太喜欢过于明确地对历史进行体裁划分,本书这种形式最能代表我的研究兴趣。
实际上,这本书的基础依托于我近年来在各个大学里举办讲座的内容。这段期间,我本身工作的大学没有开设相关历史课程,所以比起历史学的严密性,我在做讲座时更注重所讲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我的讲座方式是不做讲义,只按照提纲进行自由研讨,所以这本书的直接原稿是我请了同事玉木俊明先生、旭川高专的根本聪先生、京都大学的西洋史研究生,以及一直以来承蒙关照的讲谈社现代新书的所泽先生四人担任听众,在七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一口气讲完,且所有内容都是由我单向讲述。我也几乎没看提纲,所以初稿多少有些重复和遗漏,但我尽量不做更改,因为觉得这样更能传达出自己的意图。我想其中必然会有一些存在记忆偏差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正。
世界上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尽管如此,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想到了几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世界上最初的工业化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这也是一个经典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到目前为止,已经从为什么生产活动突然活跃起来的视角出发,围绕技术革新、资本形成、劳动市场等方面,进行过多轮讨论。但是在这里我想提出的疑问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被谁、为什么买走了?因为无法销售的东西就不能继续生产,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如果以此重新审视该问题的话,比起狭义的经济史,广义的社会史即对家庭形态和生活形态的研究显然更为重要。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业化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家庭结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