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41947
编辑推荐: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内容简介:
《老照片》珍藏版是《老照片》单行本的合订版,每四辑单行本合订成一册。本书为《老照片》珍藏版叁拾,内含单行本第一三一辑、一三二辑、一三三辑和一三四辑。此次出版,稍有修订。
老照片(第一三一辑)
张 萌 苏曼殊的身世之谜
——国家图书馆藏苏曼殊历史照片考辨之一
徐家宁 珍贵的端方历史影像
方 生 一位邮局职员的人生
徐礼娴 我和北师大女附中(中)
胡 剑 在知青农场那些年
齐国利 1968年:蓟县抗旱之忆
孙家骐 一次意外的“出镜”
王 凯 图说泰山山轿
锐 明 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周 车 火车风情话
龚玉和 大姨夫杨汝楫
张 军 父亲的故事
朱继光 我的姥姥和父亲母亲
郑云龙 一生献身教育的父亲
杨正纯 两张上海美专老照片
刘晓岚 一张被遗忘的合影
金殿利 泥泞的春天
张圣明 父亲的送别照
赵明凡 一张50年代的全家福
冯克力 铁蹄下的“家运”与“国运”
封 面 端方、陈启泰等多人合影(秦风老照片馆)
封 二 两江总督端方(左)和江苏巡抚陈启泰合影(秦风老照片馆)
封 三 走街串巷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护士(云志艺术馆)
老照片(第一三二辑)
林冠珍 林则徐曾孙林轼垣——大时代里的家族往事
张 萌 作为革命者的苏曼殊——国家图书馆藏苏曼殊历史照片考辨之二
徐礼娴 我和北师大女附中(下)
鲁 安 山医附小,我心中的桃花源
周 建 我和弟弟的小学时代
王端阳 1983年:苦聪纪行
连永升 20世纪30年代龙口金沙滩牌坊考
李 洁 青岛前世——德国人拍摄的胶澳租借地
李秀桦 樊城山陕会馆的三张老照片
晏 欢 滇缅战时影像钩沉
杨衡善 李秋敏 我的母亲和父亲
刘大力 祖父和江西裕民银行
孟建新 怀念父亲孟继声
陈开明 神气的表哥
王超和 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周世青 父亲给我们起名
亦 金 一位贫穷母亲的选择
钟安平 名师荟萃:一张厦门大学老照片
金 玮 捡来的一张合影
周志跃 缘分如此难言说
冯克力 一位功德无量的摄影家
封 面 美国“大妈”正在观看中国雕塑(晏欢)
封 二 广东留日学生合影(张萌)
封 三 在河边打水的妇女(云志艺术馆)
老照片(第一三三辑)
王 淼 美联社记者韩森的红色之旅
胡 剑 “云”消“芳”未散
张 萌 苏曼殊的友人圈及其出家始末——国家图书馆藏苏曼殊历史照片考辨之三
刘葆松 口述 英 子 整理 廖静文与天津美院学生的合影
王端阳 当代花木兰郭俊卿
张阿泉 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早年生活
蒋 遂 光影里的妈妈
孙世勇 口述 孙 雪 整理 三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李 硕 岳 父
赵庆国 怀念姥姥
王逸人 情随事迁——长春的那些老建筑
李 宾 为迎接美国总统而扩建的机场
殷占堂 奥村和一:我是蚂蚁兵!
谭 泽 支边格尔木
魏兴荣 我的高考
姚显伟 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
常贵宁 未毕业的毕业照
刘 鹏 一条横幅与一段历史
冯克力 有感于“一如其旧”
封 面 伪满洲国“新京”的“日本桥通”(王逸人)
封 二 苏曼殊与孙氏昆仲合影(张萌)
封 三 两位少女的合影(蒋遂)
老照片(第一三四辑)
王 栋 从出访到寓居:周馥的三次青岛之行
李佳妮 伊莲娜·贺伯诺与她的《中国》
李百军 三十年前的深圳老街
张鹏程 张鹏搏
齐鲁大学南迁杭州云栖的一段记忆
柳星明 我被捕入狱前后的片断回忆
英 子 上甘岭上的“公鸡”
刘一丁 1941 年:击沉“俾斯麦”号
张白波 难忘母校青岛九中
贺捷新 京剧前贤马最良先生琐记
王利莎 口述 刘忠帮 整理
我家曾住万竹园
小 非 流年碎片
杨衡善 回忆小阿姨
徐希景 老照片背后的教会学校
彭均胜 英租刘公岛上的营生
周 车 铁路的意象
毕醒世 1936 年:东征期间的两张红军合影
冯克力 沧桑历尽始淡然
封 面 齐鲁大学师生在杭州云栖庙堂前(张鹏程 张鹏搏)
封 二 晚清女子的合影(徐希景)
封 三 红军战士的合影(毕醒世)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这样评价《老照片》: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则说:
《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在“为《老照片》一百辑”所写的《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中说道: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苏曼殊的身世之谜
——国家图书馆藏苏曼殊历史照片考辨之一
张 萌
苏曼殊本名苏戬,法号曼殊,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卒于民国七年(1918)。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苏杰生(1846—1904)当时经营着中国和日本间的茶叶进出口生意。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经历颇丰,这与他个人有关,也和时代背景脱不开干系。作为甲午战争后自费留日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苏曼殊在青年时期具有激进的革命思想,对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运动及革命团体抱有极大热情,先后加入青年会、同盟会、拒俄义勇队、南社等有明确政治抱负的革命组织和文人群体,并以这些组织的机关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诗作、译作。后因友人章太炎与刘师培反目、刘师培夫妇叛变革命等事件,对革命心生幻灭,后期虽不积极参与,却一直关注革命动向。
1903年,苏曼殊出家为僧,此后虽以“衲”“衣钵”等自称,却仍做俗世之事。喜研佛法,通梵文,编撰《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等著作。他自幼乐游善画,颇具天赋,一生画作虽多,却不为生计所用,皆应友人之求或情之所至而作,被称为“诗僧”“画僧”,由此可见苏曼殊在文学和艺术上的造诣。由于苏曼殊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交往圈子多为民国时期文化界和政界的名流,他一生中与友人的合影能牵扯出半部民国史。
国家图书馆所藏曼殊幼年的影像只有两张。一张为其坐于养母河合仙(1847—1923)膝上的照片(图1),拍摄于1888年,时年四岁。另一张是其与日本的“外祖父母”的合影(图2),小曼殊身着和服立于一对老夫妇之间,拍摄于同一年。这两张照片最早见于曼殊寄给好友刘三[即刘季平,生于光绪四年(1878),卒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称刘三。他是苏曼殊在日本成城学校时期的同窗,二人十分交好。曼殊挥金如土,囊中羞涩时便常向其告贷,刘三每每都慷慨相助。曼殊一生与其通信最多]的信中,照片的裱夹上标注着照片的冲洗地——江户(今东京)。和这两张照片一同寄给刘三的还有一张曼殊身着僧服的半身像(图3),以及河合氏的女儿——曼殊异父异母的姐姐榎本荣子(图4),她是河合氏与其第三任丈夫的女儿),裱夹封二有苏曼殊毛笔手书“扶桑造相捧赠刘三居士 慧龙寺曼殊”(图5),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张照片的裱背上都有刘季平先生的毛笔手书,由于刘先生的书法是南社(1909年由柳亚子、陈去病和高旭成立于上海,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中的佼佼者,所以这四张照片的题记又不失为珍贵的手稿。
扉页刘季平毛笔手书如下:
丁未八月 予客杭州 曼殊自日本江户寄赠造象一帧 幼时与其外祖父母造象一帧 坐母怀造象一帧 姊氏造象一帧 儆告十方弟子 启文八册 曼殊学道有年 行将西谒梵土 顷留滞东京 一皈心于佛学 旁及绘事 走函索予序 其新著梵文典曼殊画稿二书 笄媵一截云 九年面壁成空相 自注余出家刚九年 万里归来一病身 泪眼更谁愁似我 亲前犹自忆词人 予因此感念曼殊于人间世事 厌弃殆尽 而天末故人独劳眷顾 相思不已继之以哭 曼殊可谓丰于昵者矣 予以何缘勾当至此 有滔如湖 有马如驴 有眼青白 有口胡卢 持此以谢曼殊 曼殊其破涕为笑也 刘三识
后有刘三钤印。
文中所提笄媵或系河合氏的陪嫁品。诗文“九年面壁成空相(自注余出家刚九年),万里归来一病身。泪眼更谁愁似我,亲前犹自忆词人”。原题:东来与慈亲相会,忽感刘三、天梅去我万里,不知剃(涕)泗之横流也。可见曼殊内心孤苦飘零之感。天梅是高旭的字,生于光绪三年(1877),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江苏金山人,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南社创始人之一,也是革命刊物《觉民》《醒狮》的创刊人。
于此,我们有必要谈谈曼殊的身世。关于曼殊的生身父母,说法不一。
第一说:为河合氏和其第一任丈夫所生。河合氏是继正室黄氏后嫁入苏家的妾,为日本本土人,在嫁给苏杰生之前曾嫁过一个日本人,而曼殊即她和前夫的儿子。
第二说:一日本女子若子和苏杰生所生,但是若子在生下曼殊三个月后便离开了苏家,以致曼殊对若子其人毫无印象。所以曼殊心里把河合氏作为生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曼殊认为自己有中国血统(苏家)而否认第一种说法,但是跟苏杰生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十分淡漠。
第三说:为河合氏和苏杰生所生。这是曼殊自己认同的观点。
第一种说法是可以否定的,河合仙是1873年嫁入苏家的,那时曼殊还未出生,她并不是带着曼殊嫁进来的。所以苏曼殊为苏杰生之子这点毋庸置疑,至于第二种曼殊生母是若子的说法,目前也只有口述上的证据。从曼殊的生平来看,与其有交集且作为母亲一样存在的人必为河合仙无疑。河合仙对曼殊尽过养育之责这点也是凿凿。图2中的这对老夫妇是河合仙的父母,如若他们真为曼殊的外祖父母,只在两种情况下才成立:其一,河合仙为曼殊的亲生母亲(这一点曼殊的庶母大陈氏是否定的)。其二,若子为河合仙的亲妹妹。关于河合仙和若子的关系,有传闻说是姊妹俩,若子在苏杰生和河合仙于日本的家中住过一段时间,并帮忙家中事务。笔者认为比较可信的一种观点是曼殊的生父为苏杰生、生母是名为若子的日本女性,河合仙是苏曼殊的养母。不过河合仙在曼殊六岁时就与其分开了,曼殊对此有童年的记忆,对她也有亲切感。直到1907年,时隔十八年后,曼殊在东京与心中的母亲再次晤面。这次见面对曼殊的意义重大,二人留下合影(图6),后被名号为宫内幸太郎的照相馆洗印出来,也置于这批照片中。背面有钢笔手书,应为曼殊的笔迹:
昔达磨(摩)南游东粤 有白衣老生者 对讲儒书 既而问曰 大师西来 东方圣人之言谛审否 达磨(摩)答曰 亦诚善哉 直是非而已 余思浊世昌披门户 龁狺狺嗷嗷 其见人也 进退一成规一成矩 从容一若龙一若虎 其谏我也似子 其道我也似父 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非真无知也 无著菩萨曰 诸儿夫覆其一向显虚妄 是故余不欲接人 饭罢关门倚于槁梧而吟此 吾与慈母之幻影也 忆知己 刘三寂处 西湖书此 致之 亦证其心量耳 曼殊
前面洋洋洒洒一段参佛之所悟,后题款注明内容、手书地点和作者。说明手书是在归国后题于裱背的。
曼殊家人的照片中有两张其生父苏杰生的照片,不过都为同一底版洗印。照片为胸像(图8),苏杰生着中式衣服,头戴瓦帽。从图像上看,苏杰生和苏曼殊在容貌上有颇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脸型、嘴唇。苏杰生的妾室大陈氏(1868—1940)为苏家生了五个女儿,家人照片中就有一张曼殊妹妹们年幼时的合影(图9),但是曼殊本人并不在场。这张合影夹在木夹板中,上面还附有玻璃压板,照片一角粘于玻璃压片上且有些微损毁。照片背面贴有说明签,上毛笔手书标注“从左至右四姊惠芬 日本佣妇 三姊祝年 三庶母陈氏 二姊祝龄”。从生年来排,祝龄(惠龄)、祝年(惠芳)、惠芬(焕)都比曼殊小,故而这里的“姊”应该是对同辈女性的通称,并不是特别指称姐姐的意思。照片中惠芬的样貌尚小,还被佣妇抱于怀中,推测应该是拍于1895年苏齐出生以前。嫡母黄氏(1847—1923)育有一女苏燕,是为曼殊的大姐,其后便是同辈的第二个姐妹祝龄了。如此看来,曼殊同父的姐妹共有六人,分别为苏燕(1872—1907)、苏祝龄(1886—?)、苏祝年(1888—?)、苏惠芬(1890—?)、苏齐(1895—?)、苏惠珊(德西,1902—?)。
而与曼殊同辈的兄弟只有一个,即曼殊同父的哥哥苏煦亭(1875—1935,字子煊,名焯),他是苏家的长子、河合氏和苏杰生的儿子。他的照片有两张,一张为其胸像(图10),另一张就是他与儿子苏绍贤(1909—?)的合影(图11)。苏绍贤是苏曼殊唯一的侄子。合影中苏煦亭样貌尚年轻,头戴瓦帽,着中式上衣,小绍贤尚在父亲怀中坐。苏绍贤有个妹妹名为绍琼(1913—1929),她有五张照片在柳亚子处,并捐赠至国图,拍摄于不同时期,可惜她同叔叔曼殊一样早逝,哀郁厌世致饮毒自杀,并留下四封遗书。苏家的后人中大概只有她一人与叔叔同好,喜欢文学,却多愁善感。她尤其喜欢三叔(嫡母黄氏生有一子苏焜,生于1878年,卒于1883年。曼殊行三,大哥苏焯,二哥苏焜)曼殊的作品,死后家人发现其枕边还留有《曼殊全集》两册,她生前也常说:“世上与我情相同者,三叔之外,又有谁人哉?”柳亚子先生于1939年11月7日补记了四张照片(图)的信息,包括拍摄时间、地点、照片中为何人,刚好可以用来作佐证:
民国八年正月 时年六岁 绍琼女士单人照(图12)
民国十五年暑假 十三岁 和同学挚友何玉珍女士合影(图13)
民国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十五岁 和冯秀霞女士在诹诹山山半同摄的合影(图14)
民国十八年 十六岁自杀同年 独人照(图15)
苏曼殊的家世及流传下来的家人照片大抵如上所述,他幼年和少年时期辗转中日几处生活,自幼缺乏父母亲的陪伴。虽然他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中,但一直缺乏归属感,这种情绪在其日后的艺术作品与经历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中刘三于“丁未八月”的毛笔手书、曼殊1907年在与河合氏见面后的留影裱背手书,以及曼殊兄长苏煦亭的照片、曼殊侄子苏绍贤的照片、曼殊侄女苏绍琼的照片和曼殊妹妹们的照片,在笔者目之所及,目前还未见于出版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