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402924
“在军艺文学系,插根筷子都能活”。对于培养出诺贝尔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军艺文学系”,到底有什么教学招数或者训练学生的秘诀,本书将进行一一解密。
本书作者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教研室主任,本书既是作者教学实践的记录,也是作者30余年教学的呕心之作,是对创意写作教学的一次全面而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总结。对于写作感兴趣的读者,或者想在写作技巧上更进一步的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此书。
这是创意的“创意写作”教程,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的文学创作方法训练的理论。作者围绕虚拟的“北京艺术大学”的文学创作专业“创意写作课”,完整详细地讲述了专业文学创作训练及文学作品从片段到成品产生的全过程。用场景还原、现场操作、技术说明及作品展示为方式,生动有趣地叙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流程。
全书共15课,涉及作为一个专业作家BI备的基本技术训练、叙事规则、叙事技术、叙事技巧等内容。书中列举了大量训练作品和案例。每节课开始之前都有“热身练习”“课前小餐”“故事热身”等独特的口头创作环节,课后留有深化训练作业。这是一部理论技能书,更是一本艺术教学的故事书。
叙 说 关于创意写作 — 1
第01课 百里挑一 — 7
场 景 — 9
初 试 — 14
插 曲 — 22
夜 战 — 24
秘 钥 — 27
6∶1 — 32
晋 级 — 37
定 局 — 43
第02课 打开创意写作这扇窗 — 47
养一条文学绦虫 — 51
专业与业余 — 55
预 备 — 57
创作训练计划 — 63
从技术修炼起步 — 65
文学的零度 — 70
第03课 观察与观察力 — 73
热身练习 — 75
观 察 — 78
观察力 — 81
原理与程序 — 85
禁忌与方法 — 88
观察技巧 — 88
课外训练 — 92
第04课 静物观察 — 93
她是谁 — 94
从不熟悉的东西开始 — 100
迪吉安杜 — 105
石瓢与西施 — 110
集体的故事 — 121
课外训练 — 123
第05课 鞋柜、“阿莱夫”与“那物” — 125
课前“小餐” — 126
看到了笑脸 — 128
鞋 柜 — 129
我们的“阿莱夫” — 134
“那物” — 138
课外训练 — 145
第15课 故事规则 — 369
一人事,立主脑 — 370
要晚进,及早出 — 372
舍近路,求远途 — 377
有需求,设障碍 — 380
主动作,反动作 — 382
重此在,避交代 — 383
摆事实,少说理 — 386
多行程,少地图 — 388
多写动,少写静 — 389
多人格,少物化 — 391
坏好人,好坏人 — 393
大背景,小切口 — 394
尾 声 未完待续 — 397
始于技术的艺术 /何建明
在西方,很难想象没有经过专业写作的训练就可以从事文学写作,而我们中国的大部分作家却都是通过不断地探险式的尝试而开始写作的。但是,这并不表明,文学创作可以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就能开始。相反,实践证明,经过创作训练加上长期的创作实践的作家才可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也才可能得到持久的写作动能,让创作进步、升华。
作家对于写作技能的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阅读获得写作的基本方法,二是通过专业学习与训练。有些作家之所以本能地排斥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就是因为没有把阅读视为学习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只把那些由专业人员教授的技术方法视为“教写作”。实际上,一个作家如果不阅读或者不接受专业的写作训练是无法从事创作活动的。
从阅读看,通常的阅读是注重作品“写了什么”,也就是内容,而作家除了内容之外,更希望通过阅读知晓“怎么写的”,也就是形式。而形式就是写作的技术。我们的大多数作家正是通过阅读而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天才式的写作,比如像司马迁写《史记》、吴承恩写《西游记》等,恐怕很少有先人的作品供他们阅读与仿效。这部分与生俱来的写作天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此不做特例介绍,而所指的是一般的作家的成长。
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写作技术知识,有时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可能我们悟到的其实并不是通向正路的“那个”东西。而通过专业训练得到的技术或者写作知识却是经过选择、归纳和不断验证得来的,具有科学性和实证性,也更具有普及意义。这种训练是把无数个作家的创作成果进行研究又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理论。它明确地指出了写作的正途与方法,可以使写作者少走弯路,避开创作中的种种深坑浅洼,回避不必要的“试错”过程。如果把专业训练与经典阅读结合起来,便是提高作家创作水准的“捷径”。
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那么就要承认,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可培养性、学习性,当然也是可以超越前人的。画家、舞蹈家、演员、音乐家这些艺术领域都需要从基本功学起,学习最基本的创造技术,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才可能成为艺术家。而文学同样也是需要这样从基本的元素开始专业技术训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而写出名堂,也并不表明一个作家可以绕过基本的技术的学习而成为作家。尽管他已经成了公认的“大家”,其实他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与锻炼中成长的。每个人的学习途径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是通过阅读达到学习的目的,有的人可能就是通过大量的仿写、改写或者观察其他作家的写作而学习到了写作的技能,而另一些人就需要进行专门的技术与观念的学习与训练。这就是学院式的文学创作训练。
也就是说,好的作家要从做一个好的“文学匠人”开始。当你的写作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你才可能达到文学的“艺术高度”。离开基本的“文学技艺”而孤立地谈论文学的“艺术性”是偏颇的。既然是“匠人”,就要从学“手艺”,也就是基本的创作元素开始。作家首先就是个“写字匠人”,作家都是“码字的”,但是怎么“码”是需要学习的。
写作是否可以教已经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如何教,如何拿出有新意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中国高校里设置创意写作课程的状态可以用“轰轰烈烈”来描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文学创作专业硕士学位,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也在展开创意写作的教学活动,这催生了许多讲义和教材。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介的众多西方创意写作教材,为创意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物,也为各个学校的创意写作教学活动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在使用过程中,似乎这批创意写作译作总有那么一点别扭,感觉有些水土不服。所以,许多高校也都花力量组织自己的研究团队,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和教学体系。这个势头现在很猛,是个好现象。
但,我们似乎缺乏从最基本的元素做起的“教”写作。现在高校比较热闹的“MFA”专业硕士,和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博士点的设立,起点都很高,基本都是研究式的,偏重于理论的教学,这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缺乏从本科,或者说从基础做起的技术训练保障,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恐怕会“悬空”。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目前一些高校正在本科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创意写作”的普及,这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需的一个过程。《创意写作课》的作者,是位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相当成就的作家,多年来,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现在成果出来了,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驻会副主席
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