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27674丛书名: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赋史的宏观把握,鸟瞰二至七世纪赋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历代社会心理和文学思潮对赋体发展的影响,追寻赋体在拓展自己的题材领域、表现空间和丰富提高艺术表现手段方面的前进足迹,同时探讨赋与同时代其他问题(尤其是诗)的关系,考察了人们对赋的观念评论的变迁,并希望透过这一段赋史,观察作为其背景的中古文学和文化现象。
本书的研究,一方面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搜寻到的大量材料,用统计、*字、表格列出,显示出文学研究中的科学观念,另一方面,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做的仅着眼于一些理论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进行探索,更切近文学思想的实际,更容易直接把握赋在观念上的发展和演进。这种对赋体文学所做的历史的美学的考察,使得这部书具备较高的学术层次,也使人感到辞赋的研究确有其审美与艺术价值。
第一章 赋体起源与建安以前的赋史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中的石楠花
(一)“不歌而诵”与“古诗之流”
(二)辞、赋、颂及辞赋、赋颂
(三)从赋体产生的大背景看赋之渊源
(四)小结:什么是赋
第二节 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一)赋之文人化与宫廷化
(二)汉赋二体与大赋的畸形发展
(三)楚辞影响与赋体写志抒情传统的淡化
第三节 欲讽反劝: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
(一)问题的提出
(二)欲讽反劝:在力的平行四边形中
(三)几点补充说明
第四节 赋史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建安赋
第一节 转机:建安赋创作繁荣之因缘
(一)社会思潮的转机
(二)文学思潮的转机
(三)从张、蔡到建安
第二节 新姿:建安赋创作繁荣之表现
(一)同题共作:集体的自觉努力
(二)观念更新与批评自觉
(三)自觉的艺术追求
第三节 斑斓的情感世界
(一)向楚骚传统的复归
(二)自然
(三)社会
(四)人
第四节 形式与体裁
(一)体式的意义
(二)建安的诗与赋
第三章 魏晋之际赋
第一节 建安余波及其流转
(一)政治气候与文化环境
(二)建安余波逶迤流转
(三)京殿大赋隐然崛起
第二节 理性智慧的声音
(一)哲理玄思和现实批判
(二)美学和艺术的思考
第三节 倾斜天平的这一端:吴蜀赋
(一)倾斜的天平
(二)吴蜀赋
第四章 两晋赋(上)
第一节 表现空间的拓展
(一)又一个高潮的酝酿与到来
(二)“伫中区以玄览”:从内到外
(三)“颐情志于典坟”:模拟与创新
第二节 舞台转到南方
(一)浩劫后中兴的赋坛
(二)南方的舞台
(三)山水赋的兴起
第三节 忧患的缩影
(一)忧生念乱
(二)愤世嫉俗
(三)遗世嘉遁
第五章 两晋赋(下)
第一节 理论批评双峰并峙
(一)体物浏亮派
(二)讽谏征实派
(三)两派赋论分立背景推测
第二节 语言·形式·结构
(一)语言:向美的深度迈进
(二)浅可托深 微能喻大
(三)二体分合:“聚散两依依”
(四)叙述结构的经营
(五)赋注:形态与意义
第三节 《三都赋》:骋辞大赋最后的辉煌
(一)《三都赋》的幸运
(二)《三都赋》的不幸
第六章 南朝赋(上)
第一节 赋的贵族化倾向
(一)宫廷贵族的影响
(二)士族贵族的影响
(三)贵族化倾向之内因考察
第二节 赋的唯美化追求
(一)对偶精工
(二)字句雕炼
(三)音韵谐调
第三节 赋的诗化趋势
(一)赋末乱辞与赋中系诗
(二)诗赋合一的轨迹
第七章 南朝赋(下)
第一节 南朝赋的侧面观察
(一)南朝赋与政治
(二)*教与南朝赋
(三)文体的赋化与赋化的文体
第二节 南朝赋论(一)
(一)南朝对赋的编纂与整理
(二)从《文选》看南朝赋论
第三节 南朝赋论(二):刘勰的赋论
(一)原始表末 释名章义
(二)别体分类 选文定篇——兼与《文选》的比较
(三)“敷理举统”与刘勰赋论的特色
(四)赋论在刘勰文论中的地位——兼论赋与文学进步之关系
第八章 北朝赋
第一节 概说
(一)北朝文学与北朝赋:范围界定
(二)十六国时期的赋创作
第二节 北朝赋:三个视角
(一)北魏前期与后期的比较
(二)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比较
(三)南朝和北朝的比较
第三节 入北南人赋作:合二而一
(一)南人入北的时间、地域及性质分析
(二)“魂兮归来哀江南”
(三)隋赋
附录(一) 先唐赋辑补
附录(二) 先唐赋存目考
附录(三) 辞赋批评:思的框架和史的脉络——关于《六朝赋话》的编纂设想
引用书目举要
后 记
修订后记
商务新版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