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46455
北京建筑勘测摄影的开山之作
290余张图像追寻淫灭于时间洪流的京西老寺旧影
本书由《北京大觉寺》《西山访圣记》《中国名胜·西山》《香山风景》《房山风景》《上方山》六部分组成,共收录图文描述25万字。
《北京大觉寺》(Der Tempel Ta-chüeh-sy bei Peking)初版于1897年,作者是胶济铁路的主要设计者、德国建筑工程师锡乐巴(Heinrich Hildebrand,1855—1925)。作者简要介绍了大觉寺的历史,然后从专业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大觉寺的建筑布局、结构、材料与陈设,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这是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为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
《西山访圣记》(The Temples of the Western Hills) 初版于1923年,作者郝播德(Gilbert Ernest Hubbard,1885—1952)是英国外交官、银行家,1920年来华。作者记录了他在西山参观时的所见所闻,还原了百年前的寺庙场景,并配有1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后四章为四本风光摄影相册:《中国名胜·西山》二册出版于1920年,由蒋维乔、庄俞编纂;《香山风景》出版于1922年,由香山慈幼院拍摄发行;《房山风景》出版于1915年,由京汉铁路调查科编辑;《上方山》出版于1937年,由平汉路局拍摄。
第一章 北京大觉寺
前言
序言
大觉寺的历史
建筑群位置与布局
建筑结构与材料
内部构造与陈设
关于寺院建筑的几点评述尾声
第二章 西山访圣记
前言
西山
八大处寺庙群
香界寺
灵光寺
大悲寺
秘摩崖
龙王堂
宝珠洞
全景、碧云寺和卧佛寺白松陵
肉身菩萨庙
戒台寺及其所在圣山潭柘寺
妙峰山与黑龙潭
寺庙法会
结语
从北京到各寺庙的路线
第三章 中国名胜·西山
前言
旅行须知
黑龙潭前面全景
黑龙潭闸口
秀峰寺全景
东大头杏花林
大觉寺东杏花林
大觉寺山门
大觉寺内御碑亭
大觉寺内玉兰花
憩云轩
清水院
龙潭泉眼
岭要亭
塔院
老龙脉
南龙脉
大工全景
小工全景
金仙寺远望
金仙寺内银杏树
朝阳院内古松
朝阳院后宝塔
仙台瓜打石
妙峰山松林
妙峰山绝顶
灵感宫
法雨寺
东岳庙
第四章 香山风景
香山洪光寺故址
香山重阳亭
香山寺观音阁故址
香山重翠庵故址
香山静室故址
香山西山晴雪碑
香山森玉笏
香山太和宫以东平原
香山交通部新设的电话局香山罗汉景
香山玉乳泉
香山绿云舫故址
香山十八盘路
香山半山亭
香山慈幼院男校宿舍
香山慈幼院男校礼堂讲堂香山静宜女子学校
香山韵琴斋南面风景
香山韵琴斋
香山见心斋
香山北京女界红十字会新建香山医院香山昭庙琉璃牌坊
香山芙蓉坪
香山玉华山庄
香山梯云山馆
香山栖月崖
香山森玉笏香山闻风亭香山雨香馆
香山无量殿故址
香山唳霜皋
香山寺北面
香山来青轩故址
香山寺无量殿、半月亭、来青轩等处故址香山古驯鹿坡遗址
香山双清别墅
香山寺下知乐壕
香山寺下买卖街故址
香山慈幼院女校内之流觞曲水
香山慈幼院女校大门内两亭
香山慈幼院女校客厅及办事室
香山慈幼院女校
香山缨络崖(璎珞岩)
香山本园南路石桥
香山本园太和宫故址
香山本园宫门内勤政殿故址之南面
香山静宜园
后记
第五章 房山风景
周口店车站
周口店福胜煤窑
周口店石灰窑
周口店十亩坪永寿寺
上方山孤山口村落
上方山圣水峪
上方山山口石壁
上方山云梯庵石磴
云梯庵外望山景
上方山兜率寺山门
上方山兜率寺
上方山红桥庵
上方山云水洞
云居寺下庄村落
云居寺全景
云居寺石桥
云居寺塔院
云居寺琬公纪念塔
小西天石洞经版
云居寺正殿前牌坊
云居寺接待室院门
云居寺接待室
云居寺内古鼎唐松
云居寺内御碑亭
御碑亭内御碑一
御碑亭内御碑二
云居寺藏经塔
云居寺石塔
万佛堂
万佛堂
万佛堂佛塔
万佛堂龙泉
万佛堂龙泉村落
麦家河
麦家河沿岸村落
高线铁路卸载楼
高线铁路万佛堂械器锅炉房高线铁路铁架
第六章 上方山
上方山远望
接待庵全景
雷劈石
云梯
兜率寺远望
兜率寺大殿
龙虎峪
一斗泉
听梵桥
柏树王
十方院
华严楼
大悲庵画壁
云水洞门
云水洞口
大悲佛
滴水成冰
半悬山
钟鼓楼
云罗山
幔帐
西方接引 狮子望莲
棉花山
象驼宝瓶
菊花山
灵芝山
长眉老祖
观音说法台 珍珠塔塔倒三截
净水瓶 栓虎桩
小西天全景
玉石栏杆
藏经洞
洞前
千佛洞
千佛柱
千佛洞经石
云居寺全景
云居寺门前
云居寺殿前
大悲坛殿角
云居寺南塔
云居寺北塔
眼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本国一位建筑工程师,他曾获政府部门许可,在华任职多年。起初,他将书稿呈交给普鲁士中央政府,不想却未派上用场。为了防止这样一部耗费心血写就的专业著述埋没于世,柏林建筑师协会决定公开出版此书。
因我们希望能为作者精心绘制的示意图附上相应照片,以便读者确切了解有关建筑的真实面貌,本书的最终问世经历了一定延误。我们自身无法进行拍摄,便委托了两位在华的先生——来自柏林的环球旅行者、法庭候补文职人员F.亨内贝格(F.Henneberg)博士和 P. 格尔皮克(P.Gelpcke)博士帮忙,幸有两位热心协助,历尽艰辛前往大觉寺拍下大量高水准的照片,方得实现这一计划。只可惜受制于高墙院落的独特格局,加之寺中树木掩映,最终未能将其全貌收入镜中。此外,殿内只准游览者作短暂停留,禁止他们拍摄。
翻阅锡乐巴先生的这部著作,随处可见德国人特有的勤勉与严谨,此处多说无益,诸位一读便知。尤为难得的是本书首次从一个建筑工程师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某一具体实例展开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建筑的大门。尽管如作者所言,本书初衷仅为抛砖引玉,旨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东亚建筑杰作的研究中。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它所带来的影响将远不止于此。相信那些认真研读过本书图片和相应说明的人都将从中领略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并对中国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这是仅靠阅读有关报道无法达到的。不仅如此,建筑师们也会欣喜地发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即使在看似极为陌生的艺术文化中,设计师与工程师在创作理念上——尽管项目本身与技术手段千差万别——始终息息相通。这一结论对于历史建筑的基本评判极为重要。
毫无疑问,锡乐巴先生所做出的这份贡献同样也会受到其他各界人士的称赞与肯定。正是在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东亚建筑艺术研究方取得今日这般良好的开端。倘若锡乐巴先生有幸能在公众赞助下,继续投身这一事业,并将相关成果普及于众,无疑会是对他最好的称赞与肯定。
柏林建筑师协会文学委员会K.E.O.弗里奇
《北京大觉寺》是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德文著作,为当时西方社会认识中国建筑打开了一扇大门。书中从建筑师专业角度出发,介绍了寺庙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还绘制了很多建筑结构图与平面图,如今看来十分珍贵。
第二章的西山访圣记写了西山寺庙及其周边地区的特点和环境的整体概念,作者没有像旅游指南那样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散文一样娓娓道来,读来颇为有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