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628613丛书名: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辞解
★一把开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大门的钥匙
象眼、地栿、金箱斗底槽、橑檐方、瓜子栱、转轮经藏……中国古建筑术语是很多古建筑爱好者阅读中的“拦路虎”,其复杂演变也让很多研究人员迷惑。学生常常为记住这些词汇而头疼不已,一般读者更是望而生畏。王贵祥教授在本书中把唐宋古建筑相关辞汇分门别类,一一解析,溯来源,谈演变,明涵义,并配有大量插图帮助理解,使读者在欣赏古迹时,更容易登堂入室,走进绚丽多彩的古建筑世界。
★ 耕耘十五载,纸承记忆,“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迎来“中国古建筑辞解”系列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历时十五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国内重点高校建筑领域知名学者潜心打造,包含7个子系列,已出版51种图书,规模宏大,深受好评,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古建筑普及佳作。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文化遗产最佳普及图书”奖等,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 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积四十余年经验,潜心完成重磅力作
本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是一部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专业与文化并蓄的普及性读物。
★ 权威工具书vs便捷速查手册
对于专业研究者,这本书是值得放在手边,以备随时查阅的权威工具书;对于一般读者,这本书是便于检索、帮助答疑解惑、迅速搭建古建筑知识框架的经典之作。
★ 精选450余幅海量珍贵图片,饱览古建筑之美
包括实物照片、古建筑复原图、构造详图、示意图、古画等。帮助理解术语含义,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 版面清新舒朗,装帧精美典雅
本书采用165×245毫米的适宜尺寸,设计考究,内文采用80g纯质纸,印刷精美,580页,厚约3厘米。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大量古代建筑相关术语的演变比较复杂,人们往往容易觉得深奥难懂或茫然。因此《营造法式》即用了三卷篇幅对术语加以解释。由此可见建筑名词术语的解释与考订,在中国古代营造技术与艺术方面的重要性。 本书以宋《营造法式》的释义条目为逻辑顺序,对唐宋古代建筑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和系统解析,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房屋基础、平面剖面体系、梁柱体系、斗栱体系、屋顶营造、装饰装修等版块收录324个词条,配合450余幅适当的图片详解术语起源、演变、含义等要点。 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辞解”中的一本,内容全面,释义详实,用典**,深入浅出,图照丰富,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
导言 2
第一节 宫阙楼台 4
宫 4 阙 6 堂 8 殿 9 楼 13 橹 15 台 16 阁 18
第二节
馆 22
馆驿寺观
22 邸驿 24 观 26 寺 28 第三节 府院亭榭
30 府 30
庭 32
院 33
亭 35
榭 37
第四节 厅庐轩塔 39
厅 39
斋 41
庐 43
轩 45
塔 47
第五节 宅室库藏 50
宅(宅舍、园宅、宅第、邸宅) 50
室 52
库藏 54
第六节 城邑市坊 56
都邑(都鄙) 56
城郭(子城、罗城) 58
市 60
坊(里) 62
门 64
墙(垣、墉) 67
第七节 苑囿园池 69
苑囿 69
园圃 71
池沼 73
第八节 桥陛罘罳 75
桥梁 75
丹墀(丹陛) 75
罘罳(浮思) 78
第二章
房屋基础营造(上):壕寨制度
导言 82
第一节 壕寨制度 84
取正 85
定平 87
真尺 89
水平 90
望筒 91
水池景表 92
池子及水浮子 93
景表版 94
立基(立基之制) 95
筑基(筑基之制) 96
筑临水基 98
第二节 城(筑城之制) 99
城墙地基与基础 100
永定柱与夜叉木 100
纴木 101
膊椽(膊版) 101
草葽与橛子 101
纽草葽、斫橛子、刬削城壁等功限 102
筑城功限 102
女头墙与护崄墙 102
城墙施工 103
第三节 墙(筑墙之制) 104
筑墙之制 105
垒墙 105
筑墙 106
露墙 106
抽纴墙 107
第三章
房屋基础营造(中):石作制度
导言 110
第一节 造作次序 113
造石作次序 113
雕镌制度 114
剔地起突 115
压地隐起华 115
减地平钑 116
素平 116
石制构件的表面处理 116
第二节 华文制度 118
通用华文 118
海石榴华 118
宝相华 119
牡丹华 120
蕙草 121
云文 122
水浪 123
宝山 123
宝阶 124
柱础上所用华文——莲华 125
铺地莲华 126
仰覆莲华 126
宝装莲华 127
华文中的化生题材 128
第三节 柱础 129
造柱础之制 130
第四节 殿阶基(殿阶基之制) 133
角石 134
角柱 135
角兽石 136
压阑石(地面石) 136
土衬石 137
殿阶螭首 138
殿内斗八 140
第五节 阶级 142
踏道(造踏道之制) 143
副子 144
象眼 144
第六节 钩阑 146
重台钩阑 146
单钩阑 147
慢道上的钩阑 149
望柱 150
寻杖 151
云栱 152
瘿项 152
蜀柱 153
盆唇 154
大华版 154
束腰 155
小华版 156
华盆(地霞) 156 用砖 182 地栿 157 垒阶基 183 螭子石 158 铺地面 187 撮项 158 墙下隔减 188 万字版 159 踏道 190 华版万字造 160 慢道 193 华版钩片造 160 须弥座 195
第七节 其他重要部位的石构件 161
与门有关的石构件 161
门砧限 161
铁桶子鹅台(铁鹅台)石砧 163
阶断砌(卧柣、立柣、曲柣) 164
止扉石 164
城门心将军石 164
地栿 165
城门石地栿 165
流杯渠 166
剜凿流杯 167
垒造流杯 167
坛 168
卷輂水窗 169
第八节 一般实用性石构件 172
水槽子 173
马台 173
井口石(井盖子) 173
山棚鋜脚石 174
幡竿颊 174
赑屃鳌座碑 174
笏头碣 177
第四章
房屋基础营造(下):砖作制度与泥作制度
导言 180
第一节 砖作制度 182
砖墙 198
露道 199
城壁水道 199
卷輂河渠口 200
接甑口 201
马台 202
马槽 203
井 204
第二节 泥作制度 206
垒墙 206
用泥 207
画璧 208
立灶(转烟、直拔) 208
釜镬灶 210
茶炉 211
垒射垛 211
第五章
房屋平、剖面体系(上):大木作制度一般
导言 214
第一节 大木结构的基本类型 215
殿阁(殿堂) 215
厅堂 217
余屋 217
平面 218
剖面 220
槽 221
缝与心 221
分位 222
第二节 殿阁地盘分槽图 223
金箱斗底槽 224
身内分心斗底槽 224
身内双槽 226
身内单槽 226
副阶周匝 227
草架侧样 228
第三节 间缝内用梁柱图 231
厅堂等十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31
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32
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232
十架椽屋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 233
十架椽屋前后并乳栿用六柱 234
十架椽屋前后各劄牵乳栿用六柱 235
厅堂等八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35
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36
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 236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 237
八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238
八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 238
八架椽屋前后劄牵用六柱 240
厅堂等六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40
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41
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241
六架椽屋前乳栿后劄牵用四柱 242
厅堂等四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42
四架椽屋劄牵三椽栿用三柱 243
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44
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 244
四架椽屋分心劄牵用四柱 246
第六章
房屋梁柱体系:大木作梁架与柱额体系
导言 248
第一节 屋顶 250
四阿屋顶(五脊) 250
厦两头造屋顶(九脊) 251
出际屋顶 252
斗尖屋顶 253
举折 254
举屋之法 255
折屋之法 255
斗尖亭榭屋顶起举 256
簇角梁之法 257
第二节 梁架体系 259
梁栿 259
檐栿 260
乳栿(含丁栿) 261
劄牵 262
平梁 263
厅堂梁栿 263
系头栿 264
梁栿断面 266
月梁 266
平梁与劄牵中的月梁 267
彻上明造 269
屋内施平棊(平闇) 270
丁栿 271
驼峰 272
蜀柱(侏儒柱) 273
叉手 273 合? 274 托脚 274
第三节 槫方体系 277
檐柱缝内外的槫与方 278
牛脊槫 283
压槽方 284
承椽方 285
素方 286
屋盖下诸槫方 286
下平槫 286
中平槫 287
上平槫 287
脊槫 288
襻间 288
顺脊串 289
第四节 柱额体系 290
柱 290
柱之高度 291
柱之生起 291
梭柱 293
檐柱 294
副阶檐柱 294
殿身檐柱 294
屋内柱 294
下檐柱 294
平坐柱 295
永定柱 297
楼阁柱 297
上檐檐柱 297
地栿 298
腰串 299
顺栿串(顺脊串) 299
柱础 300
櫍 301
侧脚 302
楼阁柱侧脚 303
侧脚墨 303
额 304
阑额 304
檐额 304
绰木方 306
由额 306
立旌 307
屋内额 307
第五节 转角梁栿 309
抹角栿(递角栿) 309
阳马 311
角梁 311
大角梁 311
子角梁 312
隐角梁 312
续角梁 313
推山 314
隐衬角栿 315
第七章
房屋斗栱体系:大木作斗栱体系
导言 318
第一节 材分制度 319
材 319
栔 321
单材与足材 321
第二节 栱 322
华栱(杪栱、卷头、跳头) 323
杪 323
单杪、重杪 324
泥道栱 325
影栱(扶壁栱) 326
瓜子栱 326
令栱 326
慢栱(骑栿慢栱) 328
丁华抹颏栱 328
骑斗栱 330
骑槽檐栱 331
丁头栱(虾须栱) 332
栱头卷杀 332
栱口(子荫) 334
栱眼与栱眼壁版 335
偷心、计心 335
单栱造、重栱造 336
第三节 斗 337
斗耳、斗平、斗欹(欹?) 338
栌斗 338
交互斗(长开斗) 340
交栿斗 340
齐心斗(华心斗、平盘斗) 341
散斗(小斗、顺桁斗、骑互斗) 342
四耳斗、隔口包耳 342
隐斗 343
连珠斗 344
第四节 飞昂 345
下昂 345
琴面昂(批竹昂) 346
上昂 348
鞾楔 348
角昂、由昂(角神、宝藏神、宝瓶) 348
昂身 350
昂栓、昂背 350
插昂(挣昂、矮昂) 351
第五节 铺作 352
总铺作次序 352
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354
单补间、双补间 354
副阶、缠腰铺作 356
平坐铺作 358
把头绞项造 358
斗口跳 363
四铺作、五铺作、六铺作、七铺作、八铺作 363
爵头(耍头) 365
衬方头 366
压跳(?头) 367
替木(柎) 368
第六节 列栱之制 369
出跳相列 369
鸳鸯交手栱 371
连栱交隐 371
小栱头、切几头、华头子 372
第八章
房屋屋顶营造(上):屋盖、天花与平坐
导言 376
第一节 屋盖 377
正脊 378 垂脊 379 角脊 380 曲脊 381 出际 382 推山 383 收山 386 椽子 388 望板(厦瓦版、白版、压厦版) 389
步架(椽架) 390
檐 392
大连檐、小连檐 393
燕颔版、狼牙版 393
飞子 395
交斜解造、结角解开 396
搏风版 397
垂鱼、惹草 397
第二节 室内天花 399
彻上明造 399
挑斡 399
驼峰 401
平棊、平闇 403
平棊方 404
平闇椽、峻脚椽 405
遮椽版 406
藻井(斗八藻井) 407
小斗八藻井 409
第三节 平坐 411
永定柱 412
搭头木与普拍方 413
造平坐之制 413
叉柱造与缠柱造 416
柱脚方与柱脚卯 416
平坐内做法 420
出头木 421
第九章
房屋屋顶营造(下):瓦作制度、窑作制度
导言 424
第一节 瓦作制度 426
结 426
用瓦 432
垒屋脊 437
用鸱尾 443
用兽头等 445
第二节 窑作制度 450
瓦 450
砖 452
琉璃瓦等(炒造黄丹附) 454
青掍瓦(滑石掍、荼土掍) 455
烧变次序 456
垒造窑 456
第十章
房屋装饰装修(上):小木作制度
导言 460
第一节 小木作制度一 461
版门(双扇版门、独扇版门) 461
乌头门 461
软门(牙头护缝软门、合版软门) 465
破子棂窗、睒电窗、版棂窗 467
截间版帐 470
照壁屏风骨(截间屏风骨、四扇屏风骨) 472
隔截横钤立旌 474
露篱 475
版引檐 477
水槽 477
地棚 479
井屋子 479
第二节 小木作制度二 481
格子门(四斜毬文格子、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四直方格眼、版壁、两明格子) 481
阑槛钩窗 486
殿内截间格子 486
堂阁内截间格子 490
殿阁照壁版 490 障日版 493 廊屋照壁版 494 胡梯 495 垂鱼、惹草 497 栱眼壁版 497
裹栿版 497
擗簾竿 498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 498
第三节 小木作制度三 500
平棊、平闇 500
斗八藻井、小斗八藻井 502
拒马叉子 502
叉子 502
钩阑(重台钩阑、单钩阑) 505
棵笼子 509
井亭子 510
牌 511
第四节 小木作制度四 514
佛道帐 514
龟脚 514
帐身 515
天宫楼阁 515
山华蕉叶造 518
佛道帐芙蓉瓣 518
第五节 小木作制度五 520
牙脚帐 520
九脊小帐 522
壁帐 523
第六节 小木作制度六 526
转轮经藏 526
壁藏 528
第十一章
房屋装饰装修(下):彩画作制度
导言 536
第一节 五彩遍裝 537
一般规则 537
华文九品 538
琐文六品 538
华文及其内形象绘制 543
飞仙、飞禽、走兽、云文 548
五彩遍装之制 551
五彩遍装之柱、额部分 558
第二节 碾玉裝 56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名称一般
导言 2
第一节 宫阙楼台 4
宫 4 阙 6 堂 8 殿 9 楼 13 橹 15 台 16 阁 18
第二节
馆 22
馆驿寺观
22 邸驿 24 观 26 寺 28 第三节 府院亭榭
30 府 30
庭 32
院 33
亭 35
榭 37
第四节 厅庐轩塔 39
厅 39
斋 41
庐 43
轩 45
塔 47
第五节 宅室库藏 50
宅(宅舍、园宅、宅第、邸宅) 50
室 52
库藏 54
第六节 城邑市坊 56
都邑(都鄙) 56
城郭(子城、罗城) 58
市 60
坊(里) 62
门 64
墙(垣、墉) 67
第七节 苑囿园池 69
苑囿 69
园圃 71
池沼 73
第八节 桥陛罘罳 75
桥梁 75
丹墀(丹陛) 75
罘罳(浮思) 78
第二章
房屋基础营造(上):壕寨制度
导言 82
第一节 壕寨制度 84
取正 85
定平 87
真尺 89
水平 90
望筒 91
水池景表 92
池子及水浮子 93
景表版 94
立基(立基之制) 95
筑基(筑基之制) 96
筑临水基 98
第二节 城(筑城之制) 99
城墙地基与基础 100
永定柱与夜叉木 100
纴木 101
膊椽(膊版) 101
草葽与橛子 101
纽草葽、斫橛子、刬削城壁等功限 102
筑城功限 102
女头墙与护崄墙 102
城墙施工 103
第三节 墙(筑墙之制) 104
筑墙之制 105
垒墙 105
筑墙 106
露墙 106
抽纴墙 107
第三章
房屋基础营造(中):石作制度
导言 110
第一节 造作次序 113
造石作次序 113
雕镌制度 114
剔地起突 115
压地隐起华 115
减地平钑 116
素平 116
石制构件的表面处理 116
第二节 华文制度 118
通用华文 118
海石榴华 118
宝相华 119
牡丹华 120
蕙草 121
云文 122
水浪 123
宝山 123
宝阶 124
柱础上所用华文——莲华 125
铺地莲华 126
仰覆莲华 126
宝装莲华 127
华文中的化生题材 128
第三节 柱础 129
造柱础之制 130
第四节 殿阶基(殿阶基之制) 133
角石 134
角柱 135
角兽石 136
压阑石(地面石) 136
土衬石 137
殿阶螭首 138
殿内斗八 140
第五节 阶级 142
踏道(造踏道之制) 143
副子 144
象眼 144
第六节 钩阑 146
重台钩阑 146
单钩阑 147
慢道上的钩阑 149
望柱 150
寻杖 151
云栱 152
瘿项 152
蜀柱 153
盆唇 154
大华版 154
束腰 155
小华版 156
华盆(地霞) 156 用砖 182 地栿 157 垒阶基 183 螭子石 158 铺地面 187 撮项 158 墙下隔减 188 万字版 159 踏道 190 华版万字造 160 慢道 193 华版钩片造 160 须弥座 195
第七节 其他重要部位的石构件 161
与门有关的石构件 161
门砧限 161
铁桶子鹅台(铁鹅台)石砧 163
阶断砌(卧柣、立柣、曲柣) 164
止扉石 164
城门心将军石 164
地栿 165
城门石地栿 165
流杯渠 166
剜凿流杯 167
垒造流杯 167
坛 168
卷輂水窗 169
第八节 一般实用性石构件 172
水槽子 173
马台 173
井口石(井盖子) 173
山棚鋜脚石 174
幡竿颊 174
赑屃鳌座碑 174
笏头碣 177
第四章
房屋基础营造(下):砖作制度与泥作制度
导言 180
第一节 砖作制度 182
砖墙 198
露道 199
城壁水道 199
卷輂河渠口 200
接甑口 201
马台 202
马槽 203
井 204
第二节 泥作制度 206
垒墙 206
用泥 207
画璧 208
立灶(转烟、直拔) 208
釜镬灶 210
茶炉 211
垒射垛 211
第五章
房屋平、剖面体系(上):大木作制度一般
导言 214
第一节 大木结构的基本类型 215
殿阁(殿堂) 215
厅堂 217
余屋 217
平面 218
剖面 220
槽 221
缝与心 221
分位 222
第二节 殿阁地盘分槽图 223
金箱斗底槽 224
身内分心斗底槽 224
身内双槽 226
身内单槽 226
副阶周匝 227
草架侧样 228
第三节 间缝内用梁柱图 231
厅堂等十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31
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32
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232
十架椽屋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 233
十架椽屋前后并乳栿用六柱 234
十架椽屋前后各劄牵乳栿用六柱 235
厅堂等八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35
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36
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 236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 237
八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238
八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 238
八架椽屋前后劄牵用六柱 240
厅堂等六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40
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41
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 241
六架椽屋前乳栿后劄牵用四柱 242
厅堂等四架椽间缝内用梁柱侧样 242
四架椽屋劄牵三椽栿用三柱 243
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244
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 244
四架椽屋分心劄牵用四柱 246
第六章
房屋梁柱体系:大木作梁架与柱额体系
导言 248
第一节 屋顶 250
四阿屋顶(五脊) 250
厦两头造屋顶(九脊) 251
出际屋顶 252
斗尖屋顶 253
举折 254
举屋之法 255
折屋之法 255
斗尖亭榭屋顶起举 256
簇角梁之法 257
第二节 梁架体系 259
梁栿 259
檐栿 260
乳栿(含丁栿) 261
劄牵 262
平梁 263
厅堂梁栿 263
系头栿 264
梁栿断面 266
月梁 266
平梁与劄牵中的月梁 267
彻上明造 269
屋内施平棊(平闇) 270
丁栿 271
驼峰 272
蜀柱(侏儒柱) 273
叉手 273 合? 274 托脚 274
第三节 槫方体系 277
檐柱缝内外的槫与方 278
牛脊槫 283
压槽方 284
承椽方 285
素方 286
屋盖下诸槫方 286
下平槫 286
中平槫 287
上平槫 287
脊槫 288
襻间 288
顺脊串 289
第四节 柱额体系 290
柱 290
柱之高度 291
柱之生起 291
梭柱 293
檐柱 294
副阶檐柱 294
殿身檐柱 294
屋内柱 294
下檐柱 294
平坐柱 295
永定柱 297
楼阁柱 297
上檐檐柱 297
地栿 298
腰串 299
顺栿串(顺脊串) 299
柱础 300
櫍 301
侧脚 302
楼阁柱侧脚 303
侧脚墨 303
额 304
阑额 304
檐额 304
绰木方 306
由额 306
立旌 307
屋内额 307
第五节 转角梁栿 309
抹角栿(递角栿) 309
阳马 311
角梁 311
大角梁 311
子角梁 312
隐角梁 312
续角梁 313
推山 314
隐衬角栿 315
第七章
房屋斗栱体系:大木作斗栱体系
导言 318
第一节 材分制度 319
材 319
栔 321
单材与足材 321
第二节 栱 322
华栱(杪栱、卷头、跳头) 323
杪 323
单杪、重杪 324
泥道栱 325
影栱(扶壁栱) 326
瓜子栱 326
令栱 326
慢栱(骑栿慢栱) 328
丁华抹颏栱 328
骑斗栱 330
骑槽檐栱 331
丁头栱(虾须栱) 332
栱头卷杀 332
栱口(子荫) 334
栱眼与栱眼壁版 335
偷心、计心 335
单栱造、重栱造 336
第三节 斗 337
斗耳、斗平、斗欹(欹?) 338
栌斗 338
交互斗(长开斗) 340
交栿斗 340
齐心斗(华心斗、平盘斗) 341
散斗(小斗、顺桁斗、骑互斗) 342
四耳斗、隔口包耳 342
隐斗 343
连珠斗 344
第四节 飞昂 345
下昂 345
琴面昂(批竹昂) 346
上昂 348
鞾楔 348
角昂、由昂(角神、宝藏神、宝瓶) 348
昂身 350
昂栓、昂背 350
插昂(挣昂、矮昂) 351
第五节 铺作 352
总铺作次序 352
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 354
单补间、双补间 354
副阶、缠腰铺作 356
平坐铺作 358
把头绞项造 358
斗口跳 363
四铺作、五铺作、六铺作、七铺作、八铺作 363
爵头(耍头) 365
衬方头 366
压跳(?头) 367
替木(柎) 368
第六节 列栱之制 369
出跳相列 369
鸳鸯交手栱 371
连栱交隐 371
小栱头、切几头、华头子 372
第八章
房屋屋顶营造(上):屋盖、天花与平坐
导言 376
第一节 屋盖 377
正脊 378 垂脊 379 角脊 380 曲脊 381 出际 382 推山 383 收山 386 椽子 388 望板(厦瓦版、白版、压厦版) 389
步架(椽架) 390
檐 392
大连檐、小连檐 393
燕颔版、狼牙版 393
飞子 395
交斜解造、结角解开 396
搏风版 397
垂鱼、惹草 397
第二节 室内天花 399
彻上明造 399
挑斡 399
驼峰 401
平棊、平闇 403
平棊方 404
平闇椽、峻脚椽 405
遮椽版 406
藻井(斗八藻井) 407
小斗八藻井 409
第三节 平坐 411
永定柱 412
搭头木与普拍方 413
造平坐之制 413
叉柱造与缠柱造 416
柱脚方与柱脚卯 416
平坐内做法 420
出头木 421
第九章
房屋屋顶营造(下):瓦作制度、窑作制度
导言 424
第一节 瓦作制度 426
结 426
用瓦 432
垒屋脊 437
用鸱尾 443
用兽头等 445
第二节 窑作制度 450
瓦 450
砖 452
琉璃瓦等(炒造黄丹附) 454
青掍瓦(滑石掍、荼土掍) 455
烧变次序 456
垒造窑 456
第十章
房屋装饰装修(上):小木作制度
导言 460
第一节 小木作制度一 461
版门(双扇版门、独扇版门) 461
乌头门 461
软门(牙头护缝软门、合版软门) 465
破子棂窗、睒电窗、版棂窗 467
截间版帐 470
照壁屏风骨(截间屏风骨、四扇屏风骨) 472
隔截横钤立旌 474
露篱 475
版引檐 477
水槽 477
地棚 479
井屋子 479
第二节 小木作制度二 481
格子门(四斜毬文格子、四斜毬文上出条桱重格眼、四直方格眼、版壁、两明格子) 481
阑槛钩窗 486
殿内截间格子 486
堂阁内截间格子 490
殿阁照壁版 490 障日版 493 廊屋照壁版 494 胡梯 495 垂鱼、惹草 497 栱眼壁版 497
裹栿版 497
擗簾竿 498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 498
第三节 小木作制度三 500
平棊、平闇 500
斗八藻井、小斗八藻井 502
拒马叉子 502
叉子 502
钩阑(重台钩阑、单钩阑) 505
棵笼子 509
井亭子 510
牌 511
第四节 小木作制度四 514
佛道帐 514
龟脚 514
帐身 515
天宫楼阁 515
山华蕉叶造 518
佛道帐芙蓉瓣 518
第五节 小木作制度五 520
牙脚帐 520
九脊小帐 522
壁帐 523
第六节 小木作制度六 526
转轮经藏 526
壁藏 528
第十一章
房屋装饰装修(下):彩画作制度
导言 536
第一节 五彩遍裝 537
一般规则 537
华文九品 538
琐文六品 538
华文及其内形象绘制 543
飞仙、飞禽、走兽、云文 548
五彩遍装之制 551
五彩遍装之柱、额部分 558
第二节 碾玉裝 561
碾玉装之梁、栱部分 561
第三节 青绿叠晕棱间装 564
第四节 解绿装饰屋舍(解绿结华裝附) 564
第五节 丹粉刷饰及黄土刷饰 564
第六节 杂间装 565
碾玉装之梁、栱部分 561
第三节 青绿叠晕棱间装 564
第四节 解绿装饰屋舍(解绿结华裝附) 564
第五节 丹粉刷饰及黄土刷饰 564
第六节 杂间装 56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