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684795
- 第 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著名建筑学家、国徽设计者梁思成代表作
从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成与营造学社同人开始考察中国各地的古建筑。《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在完成对两千余座古建筑考察、测绘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不仅包括对古建筑的分期、特征、类型、思想等的总结研究,还包括大量古建筑的照片和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等测绘图等,以及梁思成、林徽因等的考察照片,是梁思成的代表作。
- 参照1954年油印本
《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的李庄,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简陋,资料匮乏,梁思成克服颈椎软骨硬化和颈椎灰质化症,穿着特制的铁背心,写作而成。1954年,梁思成小范围油印,给清华及建筑专业的同仁做讲义。本书参照梁思成1954年油印本,修正错漏,核对文献。
《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八大时期,涉及阶基、勾栏、柱础、斗拱、雕饰、门窗、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建筑类型。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散落中国各地的现存古建筑,还结合史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建筑思想、技术要点,以及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一 《营造法式》
二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一 建筑型类
二 细节分析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一 木构
二 砖石塔幢
三 其它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一 建筑型类
二 细节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一 元代木构
二 元代砖石建筑
第三节 明代实物
一 都市
二 明代木构
三 陵墓
四 明代佛塔及其它砖石建筑
第四节 清代实物
一 宫殿
二 苑囿离宫及庭园
三 坛庙
四 陵墓
五 寺庙
六 砖石塔
七 住宅
八 桥梁
九 牌坊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一 建筑型类
二 细节分析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一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附文二 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
欲知中国建筑,须静下心来,怀着同情之了解,实事求是,不羼杂任何沽名钓誉之企图,不做任何偏激之毁誉,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 王军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