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174936
这是一本拥有独特科学视角的书籍,通过化石带我们回到那个史前时代。通过研究化石中的特殊动物行为,并与当代动物行为进行对比,用当代的视角看待史前生物的故事。有些故事推翻了我们对史前动物的固有印象。
通过这些发生在史前动物身上的故事,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在地球历史上的短暂与微不足道。透过这些“冷冰冰”的化石,我们与亿万年前的史前生物对话,看到它们曾经有血有肉地生活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上,看到它们为生存付出的努力。
从恐龙战斗到它们的死亡,再到体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懒……本书带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史前深度游”。
本书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50件令人惊讶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让读者可以瞥见史前动物的真实生活,如像鸟类一样坐在蛋上的恐龙和被寄生虫感染的霸王龙等。这些化石让我们联想到现存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明晰了现存生物与它们远祖之间的进化链。化石,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能够唤起远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带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前言 打开史前世界的大门
第一章 史前动物的繁殖
- 鱼母
- 恐龙的求偶舞蹈
- 死亡孕育的生命:鱼龙腹中的胎儿
- 侏罗纪交配行为:永远定格的亲热
- 怀孕的蛇颈龙
- 在陆地分娩的鲸类
- 辨识白垩纪鸟类的性别
- 惊魂未定:交配中的海龟
- 迷你马与迷你小马驹
第二章 亲代抚育与群居生活
- 孵蛋的恐龙
- 最古老的亲代抚育:远古节肢动物
- 翼龙的筑巢地
- 巨齿鲨育儿所
- 史前动物的托育
- 恐龙的死亡陷阱
- 史前的庞贝城:被时间凝固的生态系统
- 寄居在大贝壳里的鱼类
- 雪山乳齿象:小型动物的避难所
- 巨型浮动生态系统:侏罗纪海百合群巨筏
第三章 迁徙与建造家园
- 迁徙的哺乳动物:渡河悲剧
- 跟随领袖:最早的动物迁徙
- 坐在侏罗纪海湾旁
- 死亡旅途:侏罗纪马蹄蟹的最后一程
- 飞蛾集体迁徙
- 恐龙死亡坑
- 蜕皮与成长
- 史前伙伴:一对奇特的室友
- 魔鬼的开瓶器
- 生活在洞穴中的恐龙
- 巨型地懒
第四章 战斗、撕咬与进食
- 猛犸象的战争
- 战斗中的恐龙
- 侏罗纪闹剧:误杀
- 原始海洋中的恐怖蠕虫
- 贪吃鱼
- 破解碎骨犬之谜
- 抓住那个杀手:以恐龙幼崽为食的蛇
- 以恐龙为食的哺乳动物
- 觅食地:“奇趣之地?”
- 地狱猪肉贮藏室
- 史前套娃:化石食物链的转折点
第五章 离奇事件
- 暴龙寄生虫
- 搁浅:史诗般的远古墓地
- 沉睡的恐龙
- 咔嚓!可怜的侏罗纪鳄鱼
- 干旱惨案?
- 由内而外的蚕食
- 恐龙肿瘤
- 化石“屁”
- 是恐龙尿液吗?
致谢
参考文献
前言 打开史前世界的大门
还记得你第一次看到恐龙骨架的样子吗?头向后仰着,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哇!”对于许多人来说,直面一个令人生畏,只剩下骨骼和牙齿的庞然大物,一个在当今世界已然绝迹的动物,难免会产生强烈的惊奇感与兴奋感。
你有没有思考过,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呢?它们吃什么?是否会生病?繁殖方式是产卵还是直接生下幼崽?如何照顾后代?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对于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学家而言,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挑战。有些意义非凡的化石直接记录了这些生物的行为,捕捉到了那些早已灭绝的物种生命中某一时刻。它们是迄今发现的所有化石中最为迷人、最令人敬畏,也是最特别的宝藏。
这些最罕见的化石不仅保存了生物体的样貌或残骸,还能让我们得以详细了解史前动物真实的生活方式。尽管有些隐晦,但这些发现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所有(或大部分)信息,能够对动物生前或死亡时发生的事件给出可靠解读。
举个例子:在几乎所有关于恐龙的电影或电视剧中,高潮部分都是一场史前大战。实际上,在科学文献中,只有一个案例提到一对恐龙相搏致死(还有另一对明显有过搏斗迹象的恐龙,但尚未正式展开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搏斗行为在恐龙或其他史前动物中很少见,只是表明化石极难保存这些发生在瞬间的行为。想想看,两只恐龙在搏斗中死亡,又被困住并埋葬在一起,它们的尸身不仅完整而且还保存至今,搏斗的姿态亘古未变——这个概率是多么渺茫。因为化石很容易遭受侵蚀后永远消失,所以古生物学家若能在数百万年后还能看到它们搏斗的状态,是着实弥足珍贵、幸运至极的。
尽管恐龙是已知的史前生命中的一小部分,但许多人认为它们是通往古生物学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大门。这本书收录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恐龙化石,它们将为我们讲述一段段独特的故事——如恐龙的育儿经和应对疾病的方法。除此外,还收录了其他动物群体的精美化石。这些动物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你将目睹永存的生物交配仪式、揭开巨大的鲨鱼“育儿所”神秘面纱、捕捉远洋爬行动物分娩的神奇时刻,还能看到更多奇特的化石。
本书用50个故事带你在时间长河深处开启一段环球之旅。鲍勃·尼科尔斯(Bob Nicholls)为本书创作了许多精美插图,每件化石都有配图,为这些激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和动物画龙点睛。所有的插图都基于化石中的每件故事而绘制。最重要的是,插图是以可靠的事实证据和科学研究为基础,所有细节绘制科学而准确,并非凭空想象。
化石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件。化石是时间胶囊,让我们深入探究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一个难以辨认但又如此熟悉的世界。化石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实和数据,还展现了现生生物的典型行为。它们的进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下面的故事和插图将展示时间的快照。从中我们可以学会欣赏那些动物,它们曾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就是它们的故事——尘封在时间里的生命。
“尘封的旧化石”
如今,古生物学正处于探索发现的黄金期,新发现纷至沓来。无论是来自亚洲拥有彩色羽毛的新恐龙品种、南美洲12000年前哺乳动物的DNA研究,还是对非洲的早期人类灭绝物种鉴定,这些新奇、伟大的发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在当今世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新知识。古生物学从未如此平易近人。
正是因为这些发现和媒体报道,有许多孩子痴迷于恐龙和史前事物,我就是其中之一。你应该知道我们这种人,我们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跟所有人讲恐龙的故事。如今,这终于成了我的工作。
我对化石的热情源于2008年的怀俄明州之旅。这次旅行对我的职业生涯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我第一次从英国去往美国,也是第一次独自出国旅行。当时,18岁的我卖掉了自己的《星球大战》收藏品(没错,真的是这样),拿着这笔钱开启了在怀俄明恐龙中心的第一次专业挖掘和研究之旅。怀俄明恐龙中心是一所奇妙的博物馆,位于名字听起来神秘兮兮的瑟莫波利斯镇。第一天,我参观了博物馆。一块不可思议的化石引起了我的注意:块大石灰岩上有一些小脚印,仿佛有生物蹑手蹑脚地踩了过去。我跟着这串脚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在追溯一个1.5亿年前的死亡现场。
在这条长长的足迹尽头躺着它们的主人——一只侏罗纪时期的未成年马蹄蟹。这个小小的节肢动物掉进了有毒的潟湖,仰面着地,一步步走向因缺氧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几百万年前的这个时刻被永远地保存在了化石里,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我,改变了我对化石的看法。
更让人兴奋的是,我了解到还没有人研究这件化石。所以我抓住了这个研究机会,与当时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拉凯(Chris Racay)合作研究了。几年后,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同行评审刊上正式发表。当时我年轻好学,这个机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显然我的运气比那只马蹄蟹好得多。
从此,我迷上了那些隐藏有独特的动物行为故事的化石。也正是这块化石让我有了写《尘封在时间里的生命》的想法。本书展示了史前动物的故事,绝对震撼。
化石中记录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丰富多样,充满戏剧性,有时也会展现奇特的一面,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有趣的课题。无论是老鹰俯冲抢夺猎物,还是角蜥用眼睛喷出血液自卫,又或是狐猴将千足虫的分泌物作为储备药品。动物王国已经演化出了极其复杂多样的行为体系。
在化石研究中,最令人沮丧的莫过于知道该物种已经灭绝,永远无法看到这种生命鲜活的模样。这种感觉很奇怪。想想天文学家和观星者,他们可以观测、研究行星和恒星,并知道自己永远无法踏上那些星球。从化石中理解与推断动物行为,虽然这令人神往,但也是古生物学家所面临最艰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掌握直接证据。例如,正在进食最后一餐,或者牙齿嵌入骨骼的动物化石。这是确定史前物种特定类型行为的唯一途径。通过与其现存的近亲和/或类似物种进行细致、全面的比较来进一步探究。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已灭绝物种存在现生亲属,与类似物种进行对比也更为合适。例如,鸟类是唯一存活至今的恐龙,但这并不意味着知更鸟是最接近梁龙的物种。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就像没有人会仅仅因为松鼠和蓝鲸都是哺乳动物,而对它们的行为进行比较。在现代生态系统中,直接实时地研究动物的行为(动物行为学),为古生物学家解释化石中的行为(古生物学)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进而揭示物种与环境之间古老的相互作用(古生态学)中的重要信息。
本书对于化石及其中动物行为的辨识和解释,都是基于古生物学家的详细调查。在某些案例中,我也检查或研究了这些标本。我们不断地发现更多的化石,并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涌现出新的证据,从而可能会引出其他推理解释,并改变对依据现有化石所推断出的动物行为的看法。这正是科学的奇妙之处。
在大量的文献中寻找那些保存了动物行为证据的特殊化石,这于我而言是件趣事。有很多研究项目致力于研究化石的行为,特别是以琥珀(一种特别的化石,能较好地保存下动物的行为互动)为研究对象。出于以上原因,也是为了讲好这50件化石和它们的故事。我精挑细选了各种各样的化石,用以说明简单和复杂的动物行为。其中许多标本是独一无二的,也有些标本配有多个示例,重点展示了某种常见的动物行为。
希望阅读本书能让你体验到我第一次看到1.5亿年前的马蹄蟹死亡足迹时,那种激动的感觉。这里有离奇的故事,也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与《侏罗纪公园》有所不同,它们是记录在岩石中的真实故事,讲述者正是那些早已灭绝的动物自己。
寄居在大贝壳里的鱼类
(摘自第2章)
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暖水域中,生活着地球上最大的软体动物—砗磲。这些巨大的软体动物体重超过200公斤,体长可达1米左右。砗磲生活在物种丰富的珊瑚礁中,它们的大贝壳成为各种动物的避难所,能够充作护盾来抵御掠食者。同时砗磲还是鱼类的绝佳育儿所。这种共生关系名为“共栖”,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寄居”,即两个物种相互影响,其中一方获得全部利益,但不会对另一方造成任何伤害或阻碍。
许多双壳纲动物成为各种鱼类的宿主。共栖关系在整个动物王国中普遍存在,因此可以假设在史前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关系。然而,想要找到关于这种相互关系的确凿证据非常困难。不同物种的化石虽然经常在同一地点出现,但进行研究分析时必须十分谨慎,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具体、潜在的相互关系,而并非只是偶然相遇。
叠瓦蛤是一个已灭绝的双壳软体动物家族,它们的标本十分常见,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包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已知双壳纲动物铂板蛤(Platyceramusplatinus),其长度可以达到近3米。虽然它们的完整标本很常见,但通常都是扁平的,而且非常薄,这意味着它们一般很容易损坏、破碎,难以采集。
1929年,人们从白垩纪的白垩岩沉积物(堪萨斯州的斯莫基希尔白垩岩)中采集到了一件来自8500万年前的铂板蛤化石,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新鱼种的三件标本。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很不寻常。这些沉积物中的某些鱼类化石总是在叠瓦蛤的壳内出现,古生物学家开始探究其原因。越是花费时间寻找这些双壳纲动物与鱼类之间的关联,找到的标本就越多,还发现了几个新的鱼种。这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化石捕捞方式。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斯莫基希尔白垩岩中发现的100多只叠瓦蛤中都藏有鱼类,这些双壳类动物中总共保存了1200多条鱼。来自科罗拉多州的其他标本也有类似记录。相同的例子有很多,它们有力地证明了这些标本反映出不同物种之间真实存在相互关系,双壳贝类与鱼类出现在一处而并非偶然。
在铂板蛤和其他双壳纲动物的巨大的壳中已经发现了多达9个鱼种,包括与弓鳍鱼、锯鳞鱼、须鳂和某种鳗鱼相关的小型鱼类。大多数贝壳里存在同一类型的鱼类的许多个体,但也有的贝壳中的鱼类属于多个物种。这表明它们也相互影响,并与双壳纲动物存在相互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贝壳内部寄居的鱼类数量惊人,其中一个贝壳里有多达104条小鱼。它们是典型的鱼群,所有的鱼体长相似,属于同一个种。
这些生命关联证明了铂板蛤和各种鱼类之间存在共栖关系。人们发现一些贝类保留了关于鳃的证据,这表明在鱼类与它们相互作用时,这些贝类是活着的。也有一些贝类没有鳃的遗骸。也许,无论贝类是死是活,这些鱼类都会在它们张开的贝壳中生活,将其当作躲避掠食者的避难所,或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可能是交配和觅食)居住于此。
那么,这些鱼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贝壳中?显然,这种关系对鱼类是有利的,但也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后果。不是因为叠瓦蛤会引诱鱼类并以它们为食,而是因为在死亡,或者支撑壳的肌肉和韧带被吃掉时,它们的壳会迅速闭合,那时壳内所有的生物都会被困住。因此,这些鱼极有可能在被困住时还是活着的,但它们无路可逃。许多鱼类在被发现时通常位于贝壳的最拱凸处,这里可能是贝壳内最后剩余氧气的位置,因此鱼类在此聚集。与许多生活在巨蚌壳内的现代珊瑚鱼一样,在这个史前生态系统中,类似的致命关系也很常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