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2725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随笔集。作者语言灵动,善于在日常、平凡中进行理性思考,以思想为触发而行诸于笔墨,注重文字的感性表达。文章视野开阔,长于中西对比或古今互文的方法论说。篇目所涉议题,或为现实触发,或者心有所动,读来通俗晓畅、深入浅出,展现了作者的思想追求。
本书是著名评论家仵埂的最新思想随笔集,收录了他近十年文艺评论写作的精选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达,展现他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哲学思考。这部思想随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界的那一缕讯息”,回望历史人物,对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笔触记录了时代沧桑巨变在我们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缄默与沉思”,探讨了时代与生活的困顿、冲突与缠绕,是对历史与当下现实的反思;第三部分“惊诧与漠视”,关注个体的特异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视的生命异在与文化密码。作者善于将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艺术感悟和人生体验融汇于文章之中,以轻盈的文字和艺术化的表达呈现了他独到的观察与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目 录
谛听天界的那一缕讯息
闲暇与诗意化生活 003
历史流变中的文人地位 007
故乡,渐趋消散的吟唱 010
宿命是生命的结构方式 014
纵横捭阖鬼谷子 018
西门庆与唐璜 023
有没有钱所不能交换的价值? 027
敬虔之心 031
人上人与人中人 036
西安,万象皆容始为大 039
乞丐的尊严 043
统万城:一座城池的命运 047
斋号 053
波兰之旅 058
钟楼的记忆 070
阴性文化之思 074
生命的深情 078
王寮原 082
孔子之天命 085
先知先觉者 088
私人空间 091
诗美氤氲下的终南明舍 094
命数截着道儿,在前面等你 101
缄默与沉思
群体性风格与个人化表达 109
唐镇茶话: 人·生活·艺术 113
屈辱中的盛开之莲 146
拉登的逻辑与人类暗淡的前方 154
不同层级下的欲求殊分 159
能被道出的黑暗与无法道出的黑暗 166
大潮涌动的时代与普遍觉醒的个体 172
悲壮而沉重的“大寨精神” 180
神秘能量何以获取? 189
怜悯、良知与自由感,就是通向未来的那一缕亮光 196
从人欲的约束与释放说开去 201
走出丛林之后的人类秩序 209
诗人的敏锐、共情与个性差异 220
隐忍与低诉:东方美学的浓郁表达 223
智慧之恶 231
……
后 记
就随笔散文写作而言,这是我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敝帚自珍吧。自珍者,乃与前相比,这部集子的创作心境,颇为不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古事说不上,寸心知却是真切的。正因寸心生喜,于是尤为自珍。这部集子里的文章,一多半来自我的公众号“幡然之得”。感谢互联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挥洒张扬自我精神的机会。作为自媒体,文责自负,好坏赖不得别人,也没有人为你承担连带责任。如若文章上报刊,出了错,编辑便也跟着受累。自己为自己负责,一下子没了羁绊,所以写得洒脱且随性。
我的公众号由刘晓芳博士打理,每到发稿前两日,她便来催稿。我只好从俗务中抽出身来,将自己埋在公众号的写作里。从2021年6月发布第一篇文章,距今已两年多。正因为写得恣意和放纵,真正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当然,也非绝对的自由,只能在隐约的边界之内自由挥洒。但因其没有了投稿目的之制约,没有了学报体文章的规范要求,没有了职称或课题的压力,没有了核心期刊发表的困窘,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既然失去了这如许的功利性目的,那这样的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吐出结在自己心中的丝来。这些思想之丝,本已长久蕴蓄心中,只待时机成熟,将它吐出就行。人呐,还有这样一种内在需要,就是通畅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除了口语,一个人习练了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自我心境的能力,它生长为内在渴望,压抑它有如伤害。于此我相信,古代那些高悬文字之剑的年代,却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犯禁,他实在是遵从了一个人之为人的自然法则,依从本己之愿,倾吐积郁心情。表达,恰是从自然原则里延伸出来的天赋人权。感谢上天赋予人这种能力,我喜欢运用这个天然权利。
人多有惰性,我也不例外,尽管内心有千丝万缕想吐露,但也须有契机。公众号每期的催促,就是一种达成,最终成就了这一组文章。在我而言,每期交出文章即可。但对公众号的管理者刘晓芳来说,则还有排版、配图、提炼段落等工作,这些都挺费事挺麻烦。她亦有自己的事情,一边读博,一边任教,忙得一塌糊涂。她的热心,也让我懈怠不得。
随笔集分三部分,第二、三部分多为这两年所写公众号文章,第一部分所收录多为《西安晚报》副刊为我开设的专栏文章。这个专栏,大约写了两个月。受报纸篇幅要求所限,文章皆为一二千字的小文。在此要感谢高亚平先生,没有他的美意,也就没有这一批小文章。
写作中,我还获得许多好友无私的支持和鼓励,王宏利先生就是一个。我们是老友,相识相交近三十年了。他知道我搞文艺批评,以他人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生发个人观点。批评当然不能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它必须囿于研究对象所及的范围内。因之,宏利先生说:你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东西?你有那么多思考,写出来多好哇!于人于己都好。他的话触动了我,也激励了我。后来,我每有新文发出,他常与我探讨,说出自己的观感。有时候是肯定和夸赞,有时候与我商榷,提出不同的想法意见,真诚恳切地与我交流讨论,动辄煲电话粥一两个小时。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使我在辛劳之余,感到了思想收获的喜悦与甘甜。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