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185104
《每日小古文》是专门为5~12岁孩子。本套丛书精选了178句常用古文名句,2段经典短文以及180个紧扣句子/短文主题的故事。
本书根据小古文的字数、立意等分成三个等级,共计六册,即:启蒙篇一、二,进阶篇一、二,高阶篇一、二。每一册收入28~34句(段)小古文。
本书先让孩子欣赏“每日小剧场”中的情境小故事,初步感受人们如今会在哪种情境中使用古文,增加亲近感;接着借助注音,诵读小古文诵读;之后借助“是啥意思”和“出自哪里”,了解每一句古文的注释、译文和出处,弄清楚古文的表层意思;然后探索“故事小乐园”,跟随故事的角色和情节,调动自己的情绪和经验,沉浸式学习每个句子背后的深邃思想与文化内核;最后参与“古文小课堂”,扩展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句式、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点,为日后系统学习古文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本书设置了“每日打卡图”和“日积月累玩转小古文”手册,帮助孩子每天读一句小古文、一个故事,轻松启蒙,日积月累掌握文言常识。
妈妈答应唐豆豆,要是他期中考试的成绩比以前好,就带他去游乐园玩。
考试前,唐豆豆只复习了一天,结果考砸了。他说:“我本来可以考好的,可是我带错笔了,写不快,考场噪声还很大……”
妈妈听完,笑着说:“这次没考好,下次好好努力就可以了,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而且找借口之前,是不是该想想自己的问题呀?”
是啥意思
a 怨:埋怨,归咎。
b 尤:责怪,怪罪。
不埋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
出自
哪里
《论语》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怨a天,不尤b人“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是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的,意思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埋怨上天,也不责怪他人。
说到孔子,你是不是会想到一个老爷爷被一群学生围在中间,特别受尊敬,特别受景仰呢?其实,他也有很倒霉的时候,不但跟学生走散了,还被人说像流浪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子五十多岁时,为了找到一个信任他的国君,和学生们踏上了旅途,去各国游历。说来也真是倒霉,这一天,他们师生到了郑国,却不小心走散了。孔子转呀转,到了前边的城门口。学生们呢?一个人影也没看见。他只好一边休息,一边等学生们回来。
另一边,孔子的学生们正到处找孔子呢,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师到底去哪里了?大家沿路找人打听了好一阵,终于,孔子的弟子子贡从路人那里打听到了孔子的下落。
“你是说,一个大高个、额头挺高的老头?”
子贡连连点头,忙说:“正是,正是!他现在在哪儿呢?”
路人似乎不着急回答,慢悠悠地说:“远远看过去,他还真有点儿圣人的样子。”
子贡更加确信那人就是老师,欣喜地说:“对!对!对!他就在这附近吗?”
路人答道:“哦!他啊,他可真够惨的,现在在东城门口,活像一只丧家之犬。”
什么是丧家之犬?就是没人管的狗,这不就是流浪狗吗?听到这里,子贡觉得自己的脑袋轰的一下要炸开了!这个人,竟敢把自己的老师说成流浪狗!他张嘴就要和路人吵起来,可转念一想,还是老师的安全要紧,于是赶忙叫上其他同学,匆匆往东门跑去。
就在东门外,大家找到了孔子,都很激动。孔子欣慰地问:“这人生地不熟的,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呀?”
本来子贡觉得不该把路人嘲讽的话再传一遍。可不说出来,他心里又憋得难受,最后他还是告诉了孔子:“老师,我们是从路人那里打听到的。可那人的嘴也太毒了!他说,他说您像……”
刚要说出口,子贡意识到好像不太好,又赶忙停住。
“他说什么啦?”孔子也有点儿好奇。
“他说,您像丧家之犬!”子贡犹豫再三,还是说出来了。
孔子愣了一下,随后不禁大笑,说:“你们还别说,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啊,还真对!看看我现在的样子,难道不像吗?哈哈哈哈。”
你瞧,孔子多乐观啊!一大把年纪,在陌生的地方和学生们走散,一个人孤零零地等在城门口,又被人侮辱……面对这一连串的倒霉事,孔子没有怪自己的运气不好,也没有责备那位路人,反倒坦然接受别人说自己像丧家之犬。
他深刻地知道,只要战乱继续,自己主张仁爱治民的理念就很难真正被诸侯采纳。可是正因为乱世纷纷,自己才要继续周游各国,万一被采纳了呢?
既然选了这条路,也就知道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误解,类似这种事情还会出现。所以,孔子秉持着“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带着学生去了好多国家。
故事小乐园
从古至今,大部分汉字都可以表示好几个不同的意思。比如说,“不怨天,不尤人”中的“尤”,是“责怪”“怪罪”的意思。
在“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中,“尤”就是“错误”“过失”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说话、做事前多思考,尽量少说错话,少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尤”还有“格外”“尤其”“更加”的意思。比如,“魏惠王、齐威王尤强”(《史记》),“尤强”就是尤其强盛。整句话的意思是,魏惠王、齐威王治理的国家尤其强盛。我们现在也常使用“尤其”这个词语。
一词多义
唐果果的好朋友想参加钢琴等级考试,可唐果果觉得她的技术还不够娴熟,劝她再考虑考虑。
她摇摇头,坚定地说:“现在是暑假,还有很多时间练习,我一定能考过!”
于是,她每天早起晚睡,努力练习,终于通过了等级考试。唐果果感叹不已,心想:“真是应验了那句古语——‘有志者,事竟成’,我要向她学习!”
是啥意思
a 志:志气,志向,意志。
b 者:……的人。
c 竟:到底,终于。
有决心、有毅力的人,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自
哪里
《后汉书》
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有志a者b,事竟c成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出自《后汉书》中的《耿弇(yǎn)传》。耿弇是汉朝人,他生活的时期正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时候。那时战乱频发,各方势力互相攻打,天下一片混乱。刘秀的实力在当时并不算突出,所占据的地盘条件不佳,又四面受敌,情况很不好。
在刘秀地盘的东边,有一个叫张步的人,手下至少有十几万大军。刘秀特别想打败张步,可他势单力薄,再加上敌人众多,根本打不过来,只能派一小支部队去对抗强大的张步。这么少的人,防守都难,怎么进攻、消灭敌人呢?这时候,刘秀想起了此前就想攻打张步的耿弇,于是试探地问他:“耿弇,你敢不敢带领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去消灭强大的张步?”耿弇表示没问题。
这时候的耿弇才二十多岁,年轻气盛。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刚到战场,就率领军队到达祝阿(ē)城下,一日便攻下了祝阿,打了一个大胜仗。后来,耿弇又率兵打下一些城池,直逼张步所在的地方。
张步身经百战,很快就组织了二十万大军,做好了战斗准备。想想耿弇那远不如自己的兵力,张步觉得自己肯定能赢,于是信心满满地发动了进攻。
面对漫山遍野的强大敌军,耿弇并不畏惧,他没有硬碰硬,而是想出了一条妙计。为了骗敌人掉进他设计好的陷阱,耿弇让手下的士兵们在交战后立即假装战败,还要装出十分害怕的样子四散奔逃。张步的手下果然中计了,纷纷猜想:“以我们的力量来看,这个结果是必然的!”
于是,张步的士兵们都大喊:“耿弇他们害怕得逃跑啦!咱们冲呀!”大批军队便追着耿弇的“败军”而去。没多久,他们就掉入了耿弇精心设计的陷阱,被预先藏于小城之中的军队包围了。
“杀啊!”“冲啊!”冲锋口号此起彼伏,响彻战场。耿弇亲自带领一小支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把张步的军队打得晕头
转向。
就在这个时候,嗖的一声,一支飞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耿弇用佩刀砍断箭身,继续战斗,他左右之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受了伤。就这样,带着一个刺在肉里的箭头,耿弇越战越勇,击退了敌人。
刘秀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赶紧传信给他:“你们要面对的敌人太多了!请你顶住,我马上就来救你!”
耿弇的手下们听说后,都很激动:“耿将军,咱们有救啦,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了!”
耿弇却豪迈地说:“这怎么行?陛下要来,做臣子的更应该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好以迎接陛下,怎么能把这些敌军留给陛下呢?”
结果,等到刘秀带领救兵匆匆忙忙赶到战场的时候,耿弇已经把敌人全都打跑了。刘秀感慨地说:“之前你在南阳就提出要攻打张步,我总以为很难实现,现在看来,这是‘有志者,事竟成’。”
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大事的人,都信奉“有志者,事竟成”。为什么呢?因为成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能力,需要机会,需要耐心地等待,更需要有毅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不断努力呢?当然是心中的志气、志向!
故事小乐园
在“有志者,事竟成”中,“竟”是“到底”“终于”的意思。而“竟”在古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
“未竟而死”(《后汉书》)中的“竟”,表示事情“结束”“完成”“终结”。这句话是说,还没有做完(这件事)就去世了。
“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这句诗中,“竟”是“从头到尾”“全”的意思,“竟夕”就是一整夜。这句诗是说,整晚睡不着,思念着亲人。
“竟”还表示“国境”“边境”“边界”的意思,比如“入竟而问禁”(《礼记》)。这句话是说,到达一个国家或地区,就要先问清楚那里有什么不能做的事情,以免产生误会。
一词多义
今天是周末,唐豆豆和妈妈去逛商场,发现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用玉做成的项链,有些是“兔子”,有些是
“葫芦”……
唐豆豆好奇地问:“妈妈,这些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妈妈想了想,说:“这些玉,一开始看起来就是石头,之后不断被人打磨、雕琢,最后才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唐豆豆听完,立刻明白了:原来,这就是姐姐常说的“玉不琢,不成
器”呀!
是啥意思
a 琢:雕刻玉石。
b 器:器皿,器物,用具。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可被使用的)
器物。
出自
哪里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不琢a,不成器b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有一天,卞和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石头。他看来看去,总觉得这石头与众不同,断定里面一定藏着美玉。卞和想来想去,决定把这块石头献给自己的国君——楚厉王。他抱着石头,兴冲冲地去见厉王。
厉王把石头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次,心里嘀咕:“这看着也不像是美玉呀!怎么看,都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嘛。”于是,他让专门雕刻玉石的工匠来鉴定。工匠把石头翻来覆去地看了几次,也说:“这……就是块普通石头,它怎么可能是美玉呢?”厉王一听,认定卞和在欺骗他,简直气坏了,便下令:“把卞和给我拖出去,砍掉一只脚!”
过了几年,厉王死了,楚国有了新国君——楚武王。卞和不死心,又抱着石头去拜见武王。武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便叫来一名工匠。工匠仔细看过后,叹着气说:“唉,这不就是块普通石
头嘛。”
听到这个答复,楚武王冷笑了一声,也认定卞和在骗他,就让人砍掉卞和的另一只脚。
后来,楚武王也死了,他的儿子成了楚国的新国君——楚文王。这一次,卞和没去见文王。他抱着那块石头坐在一个小山坡上哭了三天三夜。哭到最后,卞和眼睛里流出来的已经不是眼泪,而是鲜红的血了!
继位不久的文王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去找卞和。派去的人跑到小山坡上,着急地问:“这天底下被砍掉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抹抹脸,难过地回答道:“我哭的压根儿就不是自己的脚,我是为这块美玉伤心痛哭呀!你看这块美玉,这么好的一块玉,却被人说成是烂石头。我对国君忠心耿耿,一心想献上珍贵的美玉,却一直被当成骗子。有些人没什么本事,却能打着‘能人’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你说说,我能不难过吗……”说到这儿,卞和又放声大哭起来。
文王弄清原因后,心想:“看卞和哭得这么伤心,也不像是个骗子。这样吧,我再让工匠好好看看这块石头。”他找来工匠仔细查看,工匠还是没能看出这块石头有什么特别的。
文王想了一阵子,对工匠说:“既然从外表看不出来什么,那就切开这块石头,看看里面有没有美玉。”工匠心想何必费事呢,可又没办法,总不能违抗国君的命令吧!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切开石头。看到里面的那一刻,他心想:“坏了,我看走眼了!”
原来,这块丑丑的石头里面,真的是一块世上难得一见的美玉!只因为没有被打磨、雕刻,才被误以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文王非常高兴,便让能工巧匠认真雕琢,将它制成精美的玉器。因为这块玉是卞和献上的,所以文王便为这件玉器取名为 “和氏璧”。后来,和氏璧也被当成了楚国的国宝。
在《礼记》里,“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掌握技能,认识世界。这两句话是在告诉大家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把人比作玉石,只有不断用学习打磨,才能越来越好,最终变成“精美的玉器”。
故事小乐园
“玉不琢,不成器”里面的“玉”“器”都是名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也就是人或事物的名字。比如,我们用“太阳”称呼太阳系里那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古人将它称为“日”,“锄禾日当午”(《悯农二首》)里的“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
在“不怨天,不尤人”(《论语》)中,“天”和“人”是名词,分别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老天”和“他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醒世恒言》)中,“瓜”和“豆”也是名词。
请大家想一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中,哪些词是名词呢?
词类学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