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4823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
特色一:讲解核心考点,内容丰富功能强
编者分析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历次考题的考试内容与考点分布规律,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本书对考点讲解详尽透彻,力求不留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死角。
特色二:模块齐全,突出备考重难点
本书为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考点,设计了以下模块。
考点讲解:本书以考题为纲,参考目前师范院校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精选核心考点,对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简明透彻的方式进行讲解,对关键词句用下划线标注。
易混辨析:呈现对易混知识点的辨析。
记忆口诀:帮助考生快速记忆考点。
敲黑板:提醒考生重点关注。
真题示例:展现真题样貌。
强化练习:精选练习题,学以致用。
要点回顾:重要考点再温习,温故而知新。
特色三:图书配套视频课程,让复习更便捷
本书配套同步精讲课程,采用直播 回放的形式,按阶段设计,重难点突出。按时听课,消除疑惑。
《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设有九章内容:
第一章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二章为中学课程,第三章为中学教学,第四章为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为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为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为中学德育,第八章为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九章为主观题备考攻略,从考情分析、分类解读、考点预测等方面入手,帮助考生把握主观题作答的切入角度。
目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整体考情/1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3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4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19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0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40
第五节教育制度/52
第六节教育目的/61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72
教育的属性/6教育的功能/9
教育起源的学说/11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9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30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2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0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45
现代学制的类型/53教育目的的理论/62
全面发展教育/66
第二章中学课程/77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78
第二节课程设计与开发/86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95
课程的类型/79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8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95课程结构的改革/96
第三章中学教学/101
第一节教学概述/102
第二节教学过程/106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14
第四节教学原则/120
第五节教学方法/128
第六节教学模式/137
第七节教学组织形式/141
第八节教学评价/148
教学的意义/103教学的一般任务/10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07备课/114上课/114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20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28
班级授课制/141教学评价的类型/148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53
第一节学习的认知基础/154
第二节学习概述/186
第三节学习理论/200
第四节学习动机/214
第五节学习迁移/227
第六节学习策略/236
注意的品质/155知觉的一般特性/160
记忆的分类/164遗忘/166
学习的概念与影响因素/186知识的学习/19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0认知学习理论/204
学习动机的分类/215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的关系/217
成败归因理论/219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224学习迁移的分类/227
认知策略/236元认知策略/238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243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特点/244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248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259
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270
第五节中学生能力的发展/287
第六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293
第七节中学生性心理及异性交往指导/29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49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255
心境、激情、应激/259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265
气质/273性格/274认知风格/276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81流体智力/287
晶体智力/287多元智力理论/288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299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300
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306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314
强迫症/302行为疗法/308
认知疗法/310挫折的应对方式/315
第七章中学德育/319
第一节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320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28
第三节德育的概念与内容/334
第四节德育过程/339
第五节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345
品德的心理结构/32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32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23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328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3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40德育原则/345
德育方法/350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59
第一节班集体与班级管理/360
第二节课堂管理/365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379
第四节课外活动/388
第五节教师心理/392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360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67
课堂气氛/369课堂纪律的类型/371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374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380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381教师劳动的特点/394
教师威信/395教学效能感/397
教师的期望行为/398教师的成长阶段/399
教师的职业倦怠/402
第九章主观题备考攻略/407
第一节辨析题备考攻略/408
第二节简答题备考攻略/417
第三节材料分析题备考攻略/423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
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的“教育”取“教”和“育”共同具有的词义,即培养。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三)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规范程度),教育形态可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活动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可控性,教育的专门性,教育时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自愿性和自主性,伸缩性和灵活性,持久性和巩固性等特点。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命题角度
单选题:考查不同教育形态与其特点的对应,例如组织性对应学校教育,生活性对应家庭教育。
真题示例
(2023下·单选)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许多不同形态,其中组织最严密,内容最系统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终身教育
【答案解析】A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教育组织最严密,教育内容最系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考频·单选题*1]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等一切对他人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产生影响的人。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
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命题角度
单选题:直接考查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真题示例
(2023上·单选)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术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D.教师、学生、教学计划
【答案】A
三、教育的属性★★[考频·单选题*13辨析题*7]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理解教育的本质,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培养人”(育人性)。首先,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发展变化,获得预期要求的品质和特征。机械的灌输、错误观念的影响不是教育。例如,爸爸训练孩子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这不属于教育。
第二,“有目的”(目的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不都是教育,那些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例如,孩子偶然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获得了火是热的、火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这不属于教育。
第三,“社会活动”(社会性)。人的先天本能不属于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也不是教育。例如,母亲哺育婴儿,这不属于教育。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教育的永恒性表现在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
2.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是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哪一个阶级的接班人,即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教育的阶级性是由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集中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质。
3.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运行规律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的发展规律等因素,但教育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传承与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发展反映并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但其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可能会“超前”或“落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4.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在一定投入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产出,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5.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体现了教育的长期性。
易混辨析
历史性vs历史继承性
侧重点:不同时期,教育不同
示例: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现当代的教育内容则主要是“五育并举” 侧重点:不同时期,教育相同
示例:古代学生学“四书五经”,现代学生也学《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命题角度
1.单选题:直接考查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给出含义或实例,要求辨别其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社会属性。
2.辨析题:辨析某一现象是否属于教育;辨析教育是否具有某种社会属性,或辨析某一社会属性的内涵是否正确。
真题示例
1.(2015下·单选)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2.(2022上·单选)“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这说明教育具有()。
A.科学性 B.阶段性 C.生产性 D.独立性
3.(2023上·单选)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会必需的。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永恒性 D.独立性
4.(2023上·辨析)教育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解析】
1.C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2.C题干强调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说明教育具有生产性。
3.C题干强调人类不能缺少教育,说明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传承与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四、教育的功能★★[考频·单选题*2辨析题*2]
(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根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划分)
1.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个体社会化功能、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谋生功能、个体享用功能等。
2.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指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社会变迁功能,即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社会流动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和调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社会流动功能包括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功能强调改变环境但不提升社会阶层,如更换工作地点、单位等;纵向流动功能强调提升社会阶层,如职务晋升、薪酬提级等。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
1.正向功能
正向功能也称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例如,教育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
2.负向功能
负向功能也称消极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例如,应试教育下追求高分数的标准化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1.显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例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2.隐性功能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例如,教育复制了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