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77264
熟悉京剧历史或典故的有南北两翁,北京的翁偶虹先生,上海的翁思再先生。翁偶虹先生是戏剧作家、理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先后为程砚秋、金少山、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童芷苓、黄玉华、吴素秋等演员以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富连成科班编写剧本,对京剧界的逸事了解最多。继翁偶虹先生之后,不遗余力研究和推广京剧的是翁思再先生。他有幸和京剧界诸多艺术家有过交往,并为梅葆玖先生编排了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他自己也是资深的京剧票友,与诸多京剧艺术家合作演唱过。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京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和事,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使我们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观、为人处事的方式、如何提携新秀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对京剧艺术如何适应现代的需要,如何生存发展下去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其中一些见解不乏针砭时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集所涉人物无论亲朋或师友,均与作者有共同的戏剧爱好。作者把本职工作融合平生兴趣,以其新闻记者的观察之力和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描绘先贤生动形象,摄录斑斑雪泥鸿爪,笔端凝聚对艺术、对故人的真情实感。本书载已刊稿52篇,结集时多有所修改和润色。另有未刊稿6篇,凡58篇。书中对于有关文化的梳理和阐发,道人所未道,散发思想火花。
凝望
一缕梅香入梦来
——追忆梅葆玖先生
梅开世界
——从《梨花颂》看梅葆玖艺术观
生理学家的艺术成就
我的贵人苏少卿
忆朱家溍先生
吴小如开创京剧唱片之学
叶秀山与京剧美学
他总是笑眯眯的
许思言新生之后
孙钧卿升天唱戏
我的孙岳阿哥
忆舒兄
走向一百岁的宋宝罗
祭王思及文
百岁名票范石人
鲁殿灵光王玉田
作为母亲的李世济
李适可行状
逸事
王元化对我的一次误会
谭元寿披露“秘闻”
俞振飞如是说
我所知道的梅孟风波
余慧清谈孟小冬
“小苹果”屐痕
一段传奇的传承史
马锦良二三事
通才俞律
“老来红”舒昌玉
年庚如朽铁 经验值黄金
——访阿甲
慧芳丽芳姐妹花
东北有个陈正岩
梨园“老黄牛”黄定
沪滨百年氍毹小录
霞飞路戏缘
序跋
王元化《京剧与传统文化》跋
《余叔岩传(修订版)》跋
《程长庚评传》序
犹名碑之未剜
《冬皇碎金》导读
刘曾复传世之作赏析
——《刘曾复唱腔选(贰)》序
历史老人为你说戏
——王尔敏《京剧书简——致刘曾
复教授信十七通》导读
《宋宝罗传》序
关于身段谱及其他
——《笔谈京剧小生》序
王者之风
——《汪正华唱腔选》序
名丑过眼录
《中国京胡与琴师》序
《京剧杰英谈》序
《戏比天大》序
《建筑师票房》序
虹在天上有七色
——《妹妹花脸》序
“杨宝木纪念杨宝森”系列演出序
箴言
周少麟流派观
听张君秋谈锣经
苏少卿和健康论
申遗成功后怎么办
微博议蒋锡武
观剧杂感
西戏中演与京剧走出去
梨园香飘大洋彼岸
——华盛顿“京剧之花”十周年记
序
俞 律
宋理学家朱熹注《论语》有云:“朋友,以义合者。”意谓朋友是高尚感情的结合。而戏友者,其缘生发于戏剧,是为戏缘。其凝聚力在于艺术,和一般的水米利害之交是本质不同的。
思再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记者的职业触角所触及的是生活中的精彩。窃以为戏剧是最精粹的生活视听的提炼物。京戏是集古今生活中美的大写意。演员在写意之中,演员的拥护者、支持者,甚至迷信者们也浸淫于写意之中,他们是思再的长辈、偶像、老师或挚友,又是他的描述对象。寓写实于写意,既是友谊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学的大本领。
思再少年时代就爱京戏,曾有志于当专业演员,但最后把自己的理想移植于新闻职业,因而其为戏服务的职业精神必然是用心的、不懈的。请看他集内所收篇章,都是心血的结晶,所写人物或声名远扬,或还不为人知,皆平等地付之感情的笔墨。
吾人看京戏,不懂戏的看戏,而懂戏的则是看角儿。同样一出《空城计》,由谭富英、杨宝森演唱,必能卖座,而艺事不高者演唱,则《空城计》这样的好戏,也未必能吸引多少观众。戏是死的,角儿是活的,戏要角儿演,才能活过来。
思再描述对象,自然多属角儿。看角儿,写角儿,是欣赏评述戏曲的必然。而思再本人,既具有当角儿的水平,其对角儿的认识、理解,自能入木三分。但有一些采写对象,还不能用角儿定位,如学者、研究家辈,则又处在更高的文化境界中了。
思再用笔,其笔端凝聚的是情。这就从戏曲而旁及文学了。具体说,集内每一篇文字,都是叙事兼抒情的散文,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新闻报道。散文而叙事、抒情,是要以写人为目的的。人物必须据实塑造,而塑造人物的手段是细节。细节必须精选,择其要而取之,这样才能远离概念化。思再的这些文字所以令读者感受到形象饱满和血肉完备,主要在于细节生动,形象突出,事例鲜明,从而感受到情、理、趣三者相结合的文学美。同时,其文字流畅,语言生动,每一篇文字都很耐读。读至会心处,如饮醍醐。
京戏之所以历百劫而不衰亡,主要是其品质的中正平和,寓教于乐。思再从这一要点出发,故下笔得传统温柔敦厚之道,这和捧角是有原则区别的。正因为如此,读者可以分享到真爱。请看一生捍卫真理和尊严的王元化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何等中肯;刘曾复先生的科学化的戏曲研究精神和对传统的挖掘,是何等可贵;而对苏少卿先生之交往回顾是何等实在而亲切;对俞振飞先生的为人为艺以及感情的复杂性之披露,又是何等丰满合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思再对京戏艺术的内行,使他有能力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将京戏艺术的主要方面作了一次梳理,这集中表现在与周少麟谈论流派一文里。
表演艺术的高度发展而形成流派的繁荣,竟造成京剧容量的萎缩,实为今天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实际上流派早就被神化了。我的少年时代,继谭派之后,余派也被神化了。十八张半成为唯一的标准唱段,学余者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余叔岩的知己樊棣生曾对我说过:“余叔岩今天这么唱,明天嗓子有变化,则唱法也会变化的。不会每次都像灌唱片时一样唱的。”直到今天这个神话也没有被破除。昔老生纪玉良是学余的,但也常演高派戏《辕门斩子》和《斩黄袍》。后来嗓音渐低,便又取法于马,他是善学的。宋宝罗学高,且听他唱的《逍遥津》,实际姓宋而不是姓高,这正是他的胆识过人处。周少麟对流派的见解是科学的、辩证的。譬如书法,于右任创了标准草书,草书大家高二适则说:“草书怎么可以标准化呢?!”
集内所记人物多已谢世,有些人我未曾谋面,今读这些文字则仿佛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古人云:“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而相亲。”朋友以义合,信然。
思再是集,杂于形式,而既以义合,则内容是统一的,统一于对京戏艺术之大爱。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