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23897
【名家推荐】
他的文字从不暴烈,不激励,有着传统文化浸润,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
——李佩甫(著名文学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冯氏文章有奇趣,画宗白石老人而更清简。他到底有中原文化的底蕴,他的画基本上是齐白石,不在乎粗细,有很趣的文字便可观了。
——何怀硕(台湾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
一挥参化育,众卉出精神,无复池中物,惊为天上人。
——王鼎钧(台湾著名散文家)
他总是在最寻常处,创造不平凡的灵光。在最庸俗的地方,酿造不可能的贵气。
——陈芳明(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以前读黄庭坚,都说他能“化俗为雅”,当时不是很懂,看了冯杰的散文之后,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冯杰这就是了。
——张辉诚(台湾知名作家)
读冯杰,需要心静,细品,回味。冯杰之笔,不滥情,走质朴、简约之风。对他而言,以千字或数百言,叙述或描摹一个场景、一道美味、一段情愫,足矣。然而,恰恰是这种不愿多加一字的斤斤计较,使其文章质朴处显老辣,简约处多回甘。
——李辉(当代著名作家)
【编辑推荐】
《闲逛荡——东京开封府生活手册》,取材于历史与当下,是中原怪才冯杰对张择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之细节的个性化解读,专为天下“闲逛荡之人”营造一种新鲜奇妙的化学反应,俨然一道辣乎乎、热腾腾、哧溜溜、实在在的历史文化娱乐八卦烩菜。
书里有靠谱的常识,有不靠谱的冷知识,全凭看客判定下赌,取舍使用不当则易文迷心窍,在偌大的东京开封府误入藕花处、青楼处、折花处、向火处、拐弯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以宋朝一方锅底,煮当代一锅杂烩。
人生无非是一场“过程的逛荡”,若得“闲”的状态,岂不格外逍遥畅快?
以鲜活的市井声绕烟火的宋开封,走进《清明上河图》的细节,打通时光,拓印世相。
一卷《闲逛荡》,一册导览图,引你于勾栏处、折花处、向火处、拐弯处、时空某处,闲游。
一个文人最好的方式是能隐于砚池,隐于线条,隐于中锋,隐于天青隐于片刻的温暖和喘息,把颜色调准确才是一生的使命。
《闲逛荡——东京开封府生活手册》,以对《清明上河图》的无厘头解读开始,中原怪才冯杰精打细算,前呼后应,打通时光,拓印世相。这里有出乎意料的幽默,有不合情理的情思,有吊诡出格的表达,有暗带禅机的调侃,有突兀牵强,有言不及义,有不损人只利己的嘲讽,有对生活的无奈与妥协。非全好却有局部的快乐,废话虽多但偶生慧心。
翻开本书,脑洞大开的文图引你步入宋朝的烟火人间,骆驼驴子的铃声蹄声徐徐传来,贩夫走卒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沿街店铺的美食味氤氲蒸腾,宋代女子的脂粉香飘然而至。畅游其间,插科打诨的图文带你在不同的时空穿梭腾挪,市井百态、人情冷暖、民风世俗,彼此异相又今昔互映。
开卷
序:苏东坡醉后书 / 010
自序:敲门情城,请勿怯城 / 012
开篇:驴子一来,时间从蹄下开始 / 018
附篇:驮炭驮醋的小行者 / 020
衣 云想衣裳花想容
诗人和斗笠 / 024
三 款 / 028
金内衣和庆头巾 / 034
裁缝小传 / 037
食 雅兴忽来诗下酒
七头猪 / 044
那个唱菜的“响堂” / 050
猪下水·《诗品》·楹联 / 054
东京人擅长吃羊肉 / 058
苏东坡吃过荆芥吗? / 065
第一封荆芥信 / 070
第二封荆芥信 / 071
有人让黄庭坚吃错了红薯 / 072
两张菜单子 / 077
东京水果类别 / 082
听我姥爷说宋朝的面 / 087
香饮子 / 091
戴院长吃豆腐 / 099
马道街卖豌豆糕者 / 102
住 独上西楼十二轩
孙羊店的位置 / 108
细节的毛孔正在张开 / 112
红栀灯高悬 / 117
在东京向火 / 121
苏东坡习惯在哪条胡同里散步? / 125
行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宋朝人喂马 / 132
夜眼晃动 / 136
草料袋子 / 140
徐玉诺的驴子 / 145
胡椒之后的大声咳嗽 / 148
骆驼白鼻子 / 152
牵骆驼的人 / 157
玩 乱花渐入迷人眼
什么叫“中隐” / 166
神的布袋 / 169
撑开四十二把伞 / 174
东京的工具 / 180
蜡封丸子之后 / 188
论真方集香丸对诗意的伤害 / 192
宋朝嗑药记 / 197
抱猞猁者说 / 202
乐 此曲只应天上有
鹌鹑之梦 / 206
鹑语近似唇语 / 210
何时为驴接腿 / 214
哈喽,唱个肥喏 / 217
铆钉和绳索和菜园 / 221
波斯说书人 / 226
上街者 / 231
最后的落款 / 235
新东京方言汇考 / 241
东京诗人梦华录 / 248
开封的鹌鹑 / 277
结束
补白:从“逛荡”到“闲逛荡”,准备去“瞎
逛荡” / 282
跋:蹄声远去 / 284
代跋:如何让苏东坡写序 / 285
序
苏东坡醉后书
豫人后生求名心切,书生习气使然,托梦于我造序,以壮其虚,沽名钓誉。老夫观京城之郊冯杰作此卷,终不去拔刀砍柴手段,叙列诸事,以示其能。东京乃是非之地,其小子以笔畅游其间,夹杂闲情,东京事件内外皆在不经意细碎间,未能瞒住老夫法眼,欲作欣羡语也。
昔在黄州,烧猪头为立意趣,修诗文为立志向,实无奈之举。吾曾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冯文如京城街巷驱赶猪马牛羊,乱窜一气,一地鸡毛,想自有奇殊之义耳?终为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梦中知其小子费十年之功,成其六卷,自嘘可为张择端孟元老诸公助色,吾思之若非妙手,不敢对牛弹琴也。展卷满纸虽多糟糠,然用笔意趣盎然,令人莞尔。
昔在儋州,夜坐甚饥,亦无外卖,友曾劝食白粥,云能推陈出新,利膈养胃。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妙不可说。今夜豫人冯杰恰以宛丘粥诱惑,附书称陆游诗句“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其考“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居宛丘造粥和胡辣汤,果然甘芳滑辣,使人快意而神清,方有从文破毫冲动。
又闻其壬寅初春前去郏县归地,为吾三鞠其躬,足见其诗心虔诚,吾颇喜之。又闻其冬日曾穿一裤腿时忽得佳句,急记后方穿另一裤腿,且不计其空中悬蛋,足见其文心荡漾,吾复喜之。
醉后作大草易而作小楷难,今吾竟于醉中以小楷成序文也,盖一碗白粥使然。老夫醒后掷笔,大呼上当。然文已就成,若赤壁夜游,意境不复再来,故权作提携后生之诱饵矣,以励其他投机取巧之人。
眉山苏轼
2022.5.1 冯杰代抄
注:欲知序言真伪,可直接参考后文《代跋:如何让苏东坡写序》以释怀。
跋
蹄声远去
最早的小驴子说:我蹄子上寒霜早已晾干,先讲到这里吧。
最早的小驴子继续说:东京的张画家和开封的冯作家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四蹄重新抬蹄,从城里再次返回城外,从河南到河北,重新启程出发,让那一场交叠的故事重新开始。命运就是轮回。
老驴子说:尽管你俩站法不一样,一个站在画卷里,一个站在画卷外,互说一些半夜不着调的梦话,说些不疼不痒的涮话,但实际是想说给另一个人听。
老庞说:打住吧!在中国文化界,线条和句子一样,都属于神经病患者玩的,千万别扯,头绪会越扯越乱。
2020.8.3 客郑
代跋
如何让苏东坡写序
两年后,东京开封府一众警官要我配合“苏东坡写序案”调查结案一事。
他们说:都盯着你好几年啦,你做的一切以为神鬼不知?我们就单等闲了腾出手来收网呢。
立案时,他们问:都不一个朝代,苏东坡咋能给你写序?这不是胡扯吗?想故意把事情搅乱?
我说:都是作者在虚构啊。
还要继续搅乱吗?
我如实交代:有些名人不像你们想得那般复杂,相识过程简单得很。我说:那天我用毛笔抄上本书手稿,附上“宛丘粥”两碗(实际是“国际天财文化创意公司”开发的袋装淮阳胡辣汤),附函一封,附两万支票一张。然后,前半夜饮酒,作以神通。到了后半夜,苏东坡回函。
其函云:
序成。钱退回。呵呵,听说你正为房贷首付发愁。轼上。
2022年6月收麦前
开篇
驴子
一来,时间从蹄下开始
小驴子一打喷嚏,白霜随之融化。
那五头驴子出现,撞开东京灰蓝色的早晨。大地明亮,闪开一道白色口子,便射来老天爷的光,不是上帝之光。五头驴子驮炭而来,为东京送去温暖的炉火。好炭的火苗呈蓝色,最高时可达三尺。
想起我们第一次到东京,你曾惊奇饭店一方温暖的炉火,围着烤手。你说,像一盆童话。
偌大东京城每年需要消解成千上万吨煤炭,人民高筑火苗,才能对抗寒冷的冬天。更多人喜欢木炭对垒。喝酒需要炭火,填词需要炭火,剔牙需要炭火,没有炭火的诗句还像文学吗?毫无平仄可言,文字无温度可言。
温暖的炭火,让龙亭人写字时不至于停下哈手运气,能急速地表达出瘦金体的铁画银钩。在案头,温度和速度是成正比的。
白乐天说“心忧炭贱愿天寒”。受冷和单衣一直是穷人人生体验里的标配。现实中或心灵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冷点”:我从十八岁开始,在黄河北当一名乡村信贷员,平时挣钱谋生,业余也有想法,冬天临帖,砚台结冰,破毫伤字,字字冻伤,那些偏旁部首像都结着伤疤。我不时打喷嚏,搓手跺脚后再写,全是为出人头地、为家争光。我爸曾期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弄个人民公社书记干干,不受他人白眼。
小驴子不打喷嚏,是怕主人说感冒。它闷头走路,一柴一炭,全然不知自己对一座城市的巨大贡献。蹄声嗒嗒嗒嗒,驴腿左右摇晃。在它们中间悄悄传递着城市流传的消息,其中一条驴语散布:
诸驴留意,和我们同时进城的还有其他三十五头驴子,它们从曹门入市。
八方风雨会中州,四十头驴闯东京,一百六十条驴腿踏霜行,每一头驴都有属于自己的“东京梦”。有诗为证:“千里之行,始于驴蹄”。欲知驴事,且听分解。
2014.11.2 郑州吃驴肉火烧后
附篇
驮炭驮醋的小行者
我二大爷是乡村一位通人。一身好手艺,造过酒、淋过醋、碾过五香粉、卖过十三香、酿过酱油。他说,走南闯北,穿东贯西,河南大地物品繁杂,若是调味,以黄河北留香寨的红薯醋最有名,香酸百家,味飘十里。
二大爷的风物论里掺杂亲情,也沾染一点自夸。
二大爷的话题往往在不经意间说得繁花似锦,像一把折扇徐徐展开,碎屑纷纷。他称赞我姥爷:至今四明叔家还是酿醋古法传人,光照千秋。
多亏了二大爷不写《史记》。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一直吃姥姥做的红薯醋,还供应着邻里乡亲。酸到骨子里,外醋莫入。
二大爷喜欢抬杠,我和他说《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他说:那驴队是河北来的,当年你姥爷都到开封运过醋。你应该把醋加里面,画里那些驴背上驮的都是醋不是炭。
问题是炭为固体,醋为液体。有立体的醋吗?
他说,醋可罐装。
家醋虽好,学术为上。我坚持驴子驮的是炭不是醋。不能像诗人裴苏子曾说我的那样:为了一小碟醋,才去包大饺子。
想起二十多年前,在东京街头吃黄家灌汤包时,白橙对我说过一个神句子,形容男女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她说:吃醋是好兆头。
二大爷一直觉得“驮醋之说”成立,他有想法。我写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我坚持的定稿,学术版本。另一个是后来让二大爷看的初稿版本,它真实还原了当年留香寨往东京运醋的情景。
初稿文字调整如下:
晨曦初露,郊外乡道之上,一支负重的驴队,正缓缓迎面走来。一时,醋的气息弥漫,驴蹄声敲打出来酸意,驴喷嚏也泛酸意。驴队在一条酸路上启程。赶驴队者是谁?是爷孙俩,一前一后,前面一外甥(注:河南一带对外孙的称法),后面一姥爷。
2015.2.2 有感补记
衣·云想衣裳花想容
诗人和斗笠
——关于“诗装论”
人靠衣裳马靠鞍。穿戴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形式感最重要,艺术全在于形式,好诗一定是分行的,做诗人的第一要务是会打“回车键”。这是我的诗论。
《清明上河图》里一共有三位诗人。
第一位诗人在马上。
骑马那位是外省诗人晁无咎,晁是兼写当代城市服装题材的诗人,从广济渠坐船,自山东来到东京,第一次下榻孙羊店,夜里睡不着觉,看窗外灯火璀璨,重写过去的句子“越罗作衫乌纱帻,长安青云少年客”。第二天,饭店孙总管看到,他让晁无咎为孙羊店在招牌上写这两句,说,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若“长安”二字换成“东京”,作者可持卡一辈子免费吃住,孙羊店一切消费全包。
晁诗人拒绝,说,店可以不睡,字却不能改。
孙总管想,和上次一样,咋又碰到一个死心眼的读书人?
晁无咎戴的斗笠上面有一层马尾编的纱网,近两年东京最流行,连苏东坡都戴过。晁诗人骨子里想学陶五柳,一直没机会。今天终于来啦。许多年后,他回忆时叹息,可惜选错了时间和地方。
第二位诗人在船上。
他是苦旅行吟诗人陈雨门,从南阳白河来。他在船上游走,到夜半也不瞌睡。褪黑素没吃。子夜时分想了上句“冷霜结伴独登桥”,下句想不起来,瞌睡了。苇棚外挂的斗笠不再摇晃,蓑衣听着涛声也瞌睡了。汴河上游是一片月光,恍如天上另一条白河。
第三位诗人淹没在闹市人流中。
他是赵青勃,戴着斗笠从河北来到河南。他坐在凳子上,伫在桥头;他立在烧饼店,倚在木匠铺。他坚持的是诗人的鱼水理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崇拜白乐天,他习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边推敲句子。
在东京,每个诗人都和斗笠有关系。杨万里说过,无笠不诗。
我总结过《宋人笔记》,梳理过来孙羊店住过的诗人名单,里面数诗人章世轩脾气最不好,少年得志,每写出个好句子都要题壁张扬展示一下。来住店的诗人用一种独特的形式,把一行好句写在竹板上,缠上铁丝,拉紧,拧紧,镶嵌在墙上,最后在诗句上挂一面斗笠遮盖。孙羊店总管总结过,说,查马只管数缰绳,好诗只管查斗笠。到年底,孙总管让会计匡算一下,用加法,看四壁挂了多少斗笠。
年底,宣和院召开一次文化总结会议,蔡京说,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诗人,东京也不能诗人过多,诗人过多对国家不利,尤其在国都,诗句会出幺蛾子事。番邦朝贡仪式上,能有几个代表时代风貌的诗人应一下景足矣,适可而止。
蔡京停顿一下,又说,大家听听,这句诗是谁写的——“诗人在马上行走,河流在斗笠中呐喊。”是啥意思?穿越啊,斗笠会喊叫吗?要严查一下京城里那些自由走动的斗笠,象征什么?
2015.5.2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