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390981
如何从行业小白成为职业导演,本书为你全面解答
本书讲解了影视导演工作的全流程,是影视导演的入门手册。书中从介绍导演职业开始,包括各种导演类型的形成,如作者导演、独立导演等,到汇集艺术家、领导者和商人三重身份,对导演这一职业进行了定位。继而从导演前期准备、现场工作到后期制作,全面介绍了影视导演工作的各个流程:前期准备工作从分镜头、故事板、选景、选演员到美术设计,导演在现场如何进行场面调度、指导演员、即兴创作、同期录音和掌控进度,后期的剪辑、声音制作和调色,等等。书中还分析了青年导演怎样平衡理想与现实。既有理论意义,又兼具实操性,是戏剧影视专业的学习手册。
序一 我们这一路 张艺谋 / 1
序二 同路人 田壮壮 / 3
序三 校园里的 “第五代”
———写给潘桦 谢 飞 / 5
序四 穿越时空 潘 桦 / 7
第一部分 导演职业
第一章 职业的历史与定位 13
第一节 职业的诞生 13
第二节 工业体制下的导演 19
第三节 作者导演 25
第四节 独立导演 29
第五节 工业和艺术的平衡 33
第二章 导演的身份 37
第一节 导演作为艺术家 37
第二节 导演作为领导者 46
第三节 导演作为商人 48
第三章 导演的专业素养 54
第一节 专业知识 54
第二节 艺术思维 59
第三节 创作热情 64
第二部分 导演构思
第一章 创意 72
第一节 创意的特性 73
第二节 创意的来源 77
第三节 创意的实现 85
第二章 立意 90
第一节 立意的多样性 91
第二节 立意的处理 94
第三章 剧本 100
第一节 创作剧本 100
第二节 选择剧本 103
第三节 理解剧本 110
第四章 导演阐述 116
第一节 内容和作用 116
第二节 各部门阐述 121
第三部分 导演前期准备
第一章 分镜头 130 …
第一节 构成与形式 131
第二节 分镜头的作用 139
第三节 融入剪辑思维 143
第二章 故事板 146 …
第一节 故事板的功能 147
第二节 导演与故事板 155
第三节 绘制技巧 158
第四节 分镜头和故事板 160
第三章 选景 163
第一节 场景的分类及作用 164
第二节 应对不理想场景 171
第三节 谨慎选择拍摄场景 173
第四章 选演员 177 …
第一节 基本流程 178
第二节 选择标准 182
第三节 用好剧本说话 184
第五章 美术设计 186
第一节 职责范畴 187
第二节 导演与美术 191
第三节 预算影响效果 193
第六章 设备确定 194
第一节 合理选择拍摄器材 195
第二节 设备性能与报价 198
第三节 关注最新拍摄器材 203
第七章 了解合同 206
第一节 了解合同的必要性 206
第二节 影视合同分类 207
第三节 完片担保 209
第四部分 导演现场工作
第一章 场面调度 216
第一节 什么是场面调度? 216
第二节 镜头的调度 218
第三节 人物的调度 226
第二章 指导演员 231
第一节 导演与演员的关系 232
第二节 共同分析角色 233
第三节 现场指导演员的策略 235
第三章 即兴创作 240
第一节 表演范畴内的即兴创作 242
第二节 摄影范畴内的即兴创作 244
第三节 美术范畴内的即兴创作 246
第四章 同期录音 249
第一节 同期录音工艺 250
第二节 同期录音的声音设计 252
第三节 同期录音技巧 258
第五章 进度的掌控 265
第一节 制作进度清单 265
第二节 阶段性剪辑 267
第三节 全局意识 268
第五部分 导演后期制作
第一章 剪辑流程 273
第一节 剪辑师和设备 273
第二节 粗剪 275
第三节 精剪 278
281
第二章 声音制作 287
第一节 剪辑同期声 288
第二节 音效 290
第三节 音乐 293
第四节 混音 297
第三章 调色 301
第一节 影视调色简述 301
第二节 影视色彩艺术 306
第三节 影视调色流程 314
第四节 影视调色方法 316
第四章 数字中间片 321
第一节 数字中间片工艺 321
第二节 数据存储与备份 325
第三节 影像采集 328
第四节 数字中间片配光 332
第五章 完成片 337
第一节 字幕设计 337
第二节 宣传物料 340
第六部分 导演的梦想
第一章 仰望大师 344
第一节 导演的三个阶段 344
第二节 电影大师如何炼成 347
第三节 成功案例解析 350
第二章 青年导演 358
第一节 入行三步走 358
第二节 平衡理想与现实 361
第三节 科班出身与跨界导演 364
第四节 成功案例解析 369
第三章 参加电影节 379
第一节 电影节的作用 380
第二节 青年导演参赛的意义 382
第三节 了解电影节 384
附录 知名电影节和电视节 390
序一
我 们 这 一 路
著名导演 张艺谋
我和潘桦是俗称 “第五代” 的北京电影学院同学。
我是摄影系, 她是导演系,跟田壮壮和陈凯歌一班。 四年大学, 其实说话并不多,但我对她有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在学校被称为 “ 老大哥”, 她在学校被称为 “小字辈”。 虽然我们年龄有距离, 但我印象中那时的潘桦, 衣着朴素, 认真诚恳, 低调踏实。
潘桦老同学出版了 “潘桦导演工作室” 系列丛书。 她让我写几句话, 我当然义不容辞。 认真看了她的文章, 和她相比, 我更习惯一部接一部地拍戏,在现场解决各种问题, 没有她这种系统梳理的能力和心境。 难得的是, 她能用专业的角度把成功的电影导演和经典影片深入剖析、 总结成册, 这样的工作是艰苦的, 成果也是珍贵的, 尤其令我这类 “只拉车不看路” 的人佩服!
潘桦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自己的导演工作室, 全程策划和指导学生们的短片创作和拍摄。 如今, 她的工作室和 “潘桦工作室” 公众号在学生中间有口皆碑, 默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我们这些老同学中, 耐得住寂寞的人是最了不起的。
毕业三十年了, 我们会发现自己常常处于刚起步的状态。 像潘桦老同学,把电影史上更多的三十年定格, 还原为少年轻狂时的书页, 留待未来的同学们去创造光影中斑斓的梦……
我相信我们的这一路, 皆不虚此行。
是为序。
2012 年 8 月 22 日
序二
同 路 人
著名导演 田壮壮
1978 年秋天,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我们一入学, 就听说有个同学叫潘桦, 会讲故事, 考了很高分。 那会儿我是班长, 逼着她把故事讲给我听。
那是一个关于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我记住了潘桦在故事中的道具———胸章, 用今天电影的行话就是 “贯穿细节”。 三十多年前, 她用 “贯穿细节”把一个爱情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真有两下子。
那时我算班里的大哥了, 潘桦是我们班的小妹儿。
家有三斗粮, 不当 “孩子王”。
毕业, 我去拍电影了。 潘桦到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任教。 我拍了几部电影, 潘桦一茬一茬地教出了不少出色的学生。 一晃三十年, 虽然和潘桦见面不多, 但听不少广院的老师和学生说起潘桦老师, 口碑甚佳。
人称我们是中国电影的 “第五代”。 毫无疑问, 潘桦是 “第五代” 中最优秀的电影教育者。
2003 年, 我回到母校北京电影学院, 由职业导演到从事电影教育工作。
我拍了二十年电影后, 成为潘桦的 “同路人”。
正是在我近十年的教学经历中, 被老同学潘桦在这个领域如此巨大的付出和努力而深深感动。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当你面对一拨又一拨寻梦的孩子们, 当你明白了艺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时, 我时常会无措于让孩子们去如何修行。 艺术教育最难为的便是把一群文艺发烧友变成职业人。 弹指间就要离开学校的孩子们又该怎样继续职业修行呢?
潘桦给我们做出了一个示范。 她的 “潘桦导演工作室”, 全程指导学生短片创作, 硕果累累。 “潘桦工作室” 公众号以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指导学生的电影学习与创作。 她积累三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推出“潘桦导演工作室” 系列丛书。
当我们在用电影创造一个个绚烂时空时, 潘桦却以她优异而丰硕的教学和学术成果, 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影视教学 “新” 时空, 璀璨绚烂。二十年的导演生涯和十年的教学生涯, 让我更加佩服潘桦对影视教育独特的做法, 这应该是她坚持三十年艺术教育的结果; 我也敬佩潘桦, 没有抛弃学生们去一味搞创作, 而是用创作的经验来丰富教学, 让学生们获益。
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大学时代, 我们坐在一起畅谈电影理想时, 潘桦还是一个高中刚毕业不久的学生, 一脸稚气……却不想她在中国传媒大学特立独行坚持三十年, 甘于寂寞而不改初衷, 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 实在是了不起!
我作为潘桦的老同学和同路人, 永远支持她! 并向热爱电影和电视的朋友们推荐这套影视系列丛书———解析电影、 电视剧叙事和创意之奥秘的好书。
“种成大树寿山河。”
教育如同种树, 是教师的意义, 也是教师的福分。
2012 年 9 月 9 日
序三
校园里的 “第五代”
———写给潘桦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导演 谢 飞
北的北大荒拍摄黑白胶片的学生实习短片 《我们的田野》。 78 级导演系的潘桦和潘渊亮担任导演, 摄影系的顾长卫、 穆德远和王小列等担任摄影,美术系的霍建起担任美术设计。 一路拍摄行程, 令我难忘。
那个时候年轻的他们风华正茂, 刚刚从 “文化大革命” 的文化浩劫中挣脱出来, 对知识对文化无限渴望, 对电影对艺术充满了热爱和理想。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 当年这些年轻人的命运始终紧紧地与祖国的电影和电视事业联系在一起。 如今,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优秀的电影人, 并拍摄出许多享誉中外的杰作, 被誉为中国电影的 “第五代”。
潘桦的专业之路与她的同学们略有不同, 潘桦与我的专业之路不谋而合。
她一毕业就到大学做教师, 在影视教育领域里执着教学三十年。 她创作导演的电视剧曾两度获得全国电视剧 “飞天奖”, 但她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 辛勤耕耘, 以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 方法和科研思路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我曾在多个中外学生电影节的作品评奖中观赏到她指导的学生创作的短片作品, 作品的真诚与水平,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外影视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论教学、 学术研究与学生创作实践相结合, 最终以学生的创作成果为重要标志。 潘桦教授经过不懈的努力, 在中国传媒大学建立了 “潘桦导演工作室” 和 “潘桦工作室” 公众号, 指导出大批国内外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 现在她作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特别推出这套 “潘桦导演工作室” 系列丛书。
潘桦教授以实力树立了品牌, 可喜可贺!
这套系列丛书汇集了潘桦教授三十年导演创作与教学经验的精华, 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独辟蹊径的思路, 与国际影视教育理念接轨,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影视艺术的多元化视角, 体现了影视艺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越发丰富和广阔的内涵, 是教授影视和传媒专业的好教材, 是今天正在学习和热爱影视及传媒的年轻人的有益读物。
这套系列丛书特点鲜明, 每一本书都从不同的角度, 紧紧抓住电影和电视剧的制胜法宝———讲故事, 以案例的模式层层解密分析, 图文并茂———解密怎样 “讲故事”, 解密何为 “故事视角”, 向读者揭开一个又一个讲故事的奥秘,解密与 “讲故事” 息息相关的人生创意和艺术创意, 耐人寻味, 值得一读。
我相信这套影视系列丛书定会成为影视与传媒师生以及热爱电影和电视的读者们的好朋友!
光阴荏苒仿佛就在转瞬之间。 想起三十年前青涩懵懂、 初涉电影的那个女孩儿, 如今已在影视教学、 学术研究和创作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就, 堪称校园里的 “第五代”, 我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她的老师, 我向读者推荐这套丛书, 并向潘桦教授致以最衷心的祝福!
2012 年 8 月 26 日
序四
穿 越 时 空
潘 桦
三十五年前的 1983 年, 中国南宁的广西电影制片厂, 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群年轻 “ 爷们儿” 张军钊、 张艺谋、 何群等, 为了实现电影理想———用自己的创意、 与自己的同伴、 拍自己的电影, 他们对自己使出了“狠招” ———剃光头发, 立下军令状, 要求独立拍摄电影 《一个和八个》; 如果不成功, 所有人一辈子永远当 “副” ———副导演、 副摄影、 副美术, “副”到底。
为了换取艺术人生的突破, 中国 “第五代” 电影人为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垫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穿越时空, 同样是为了换取艺术人生的突破———从 1983 年再向前推十多年的 20 世纪 70 年代初, 在不同的国度, 另一群电影学院刚毕业、 踌躇满志的年轻人, 面对相同的问题, 使出了对应的 “狠招”, 最终冲破旧体制, 拍出了自己的电影。 不同的是, 这批年轻电影人的 “招” 不是 “狠” 在自己身上, 而是 “狠” 在 “创意” 上。 这批年轻的电影人就是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乔治·卢卡斯和马丁·斯科塞斯为代表的美国 “学院派” 电影人。
这三位闻名全世界的电影人的故事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洛杉矶马里布的海边别墅。 每逢周末, 一群从美国不同的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人聚集在此狂欢。 口袋空空、 在好莱坞备受冷落的年轻电影人, 难得有年纪稍长、赚了小钱的好莱坞导演为他们提供这片释放的天地———加州的阳光、 沙滩和同样尚不入流的好莱坞美女。
巧合的是, 这群人中总有三位都戴着黑边眼镜、 留着络腮胡子的年轻人。
他们对冲浪、 泡妞儿和大麻三不沾, 只是举着酒瓶大谈电影, 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他们就是美国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对电影痴迷到疯狂的人,日后成为美国电影的风云人物。 无独有偶, 其中两个人后来被称为美国电影界的首富———电影 《星球大战》 的导演乔治·卢卡斯, 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 等片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还有一位是后来被斯皮尔伯格称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电影人” ———电影 《雨果》 等片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这三位著名的电影人能有今天, 要特别感谢一位 “学院派” 的先驱者、带头大哥。 是他当初将这三位年轻的电影人领进了好莱坞森严的大门, 因为他颇具创意的开拓, 成为 “学院派” 电影人冲破好莱坞旧体制的 “特洛伊木马”。 此人不仅有着传奇的经历, 还拥有以其个人名字 “科波拉” 命名的葡萄酒品牌和庄园———他就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什么是电影的旧体制? 就是一切创意者都是打工者。 早先科波拉正是这样一个 “打工者”。 当时的好莱坞制片厂垄断了电影的一切软件、 硬件和发行手段, 还把持了比中国国情更胜一筹的电影 “审批权”。 用句马丁·斯科塞斯的话: “旧好莱坞是美国中 (老) 年白人男人的行当。” 这与三十年前中国电影 “第五代” 的处境乃至今天的国情不谋而合———熬到 “老” 才 “可能” 轮到拍电影。
当年科波拉要入行, 毫无疑问要从打工开始。 谁都知道他是因为导演电影 《教父》 成名。 但有谁知道, 他当年打工时还写出了大名鼎鼎的 《巴顿将军》 之剧本? 当年打工的他可没冲着奥斯卡去, 就是简单的一个想法———有一天能拍自己的电影, 为此他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干。 他的 “卑躬屈膝”,颇为当年他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清高的同学们所 “不齿”, 他们还在他的宿舍窗外贴出 “出卖” 的标语。
科波拉意识到, 要打入好莱坞就要有精巧的策略。 身为意大利后裔, 出生在美国的汽车城市底特律, 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科波拉, 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好莱坞没有多少 “血亲盟友”。 他就像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 能混到上海求学再到 “北漂” 之境地, 已属于 “超额” 完成任务了。
成功需要策略也需要机遇。 1970 年, 电影 《巴顿将军》 一举获得奥斯卡七项大奖, 30 岁的科波拉获得 “最佳原创编剧” 奖。 这份成功给了他一次“特洛伊木马” 式的策反机会。 但是, 难题是怎样说服制片厂老板做出好莱坞前所未有的创举———给一群来自 “学院派” 的年轻电影人投资三十万美金, 而且还是理想主义地远离好莱坞到旧金山拍摄他们自己的电影。
作为导演的科波拉, 为好莱坞的大老板们设计了一个奥斯卡级别的商业悬念的 “陷阱”。 首先, 他让师弟把他们以往拍的片子剪辑出一个宣传短片。
然后, 小兄弟们西装革履帅气十足地应约来到洛杉矶华纳电影制片厂的总部做 “展示”。 他的下属沃特·莫克, 卢卡斯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同学和义气哥们儿 (两人约定, 谁先进好莱坞就一定竭力提携另一方), 很职业地给华纳的决策层播放这部花一百美元剪辑出来的宣传片。
沃特·莫克的宣传片刚一放完, 楼下响起了轰隆隆震耳的摩托车马达声,主角英雄般地身着一身黑色皮衣出场了———魁梧的科波拉开着租来的美式高头大马的摩托车驶入院子。 他大踏步走进会议室, 把一摞剧本重重地拍在桌子上: “看, 我们已经有剧本了!” 说完, “教父” 般地率领众兄弟扬长而去。
留下会议室里华纳的老板们, 面面相觑地回味着眼前刚发生的一幕。
其实, 科波拉根本一眼都没有看过剧本。 这时他需要的不是 “营销” 这些创意, 而是 “创意” 营销。 好莱坞被这位日后电影界的 “教父” 强有力的“出场” 所震撼和征服———这时, 电影 《教父》 连影子都还没有呢!
这是一个美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历史时刻。 当年, 如果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对这笔投资一直履行到底的话, 它可能是美国投资史上投资回报最高的一例。
因为这笔投资延伸出来了两位美国电影界首富———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 身价合计六十亿美元, 电影票房合计远超过一百亿美元。
很多人拍了一生电影, 观众可能记得他的只是一部电影, 一个情节, 一个镜头; 创意也是如此, 突破就在一个时刻。 好莱坞被撼动了, 余下的就是轶事和历史。 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 第一批 “学院派” 的电影人, 同样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用自己的创意与自己的同伴拍自己的电影, 比中国电影“第五代” 早十余年, 用一个充满创意的 “狠招”, 成功冲破旧电影体制, 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了我们书中谈到的电影。
从科波拉在好莱坞得到第一笔三十万美元投资, 到他导演的 《教父》,到斯皮尔伯格导演的 《大白鲨》, 到卢卡斯导演的 《星球大战》, 再到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 《愤怒的公牛》 等,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 创意在影片中, 创意在拍摄中, 创意在商业中, 创意在人生中。
科波拉 “特洛伊木马” 式的 “策反” 引出的不仅是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更重要的是让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创意者们真正成为好莱坞的主宰,让原来呼风唤雨垄断一切的电影制片厂变成了为创意者服务的 “打工仔”。
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中国电影人的未来!
放眼中国电影人共同期望的这个未来, 穿越时空———中国电影 “第五代” 四十年前的突破和后来者们的努力, 相比 “让创意者成为产业的主宰”的目标, 还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国影视创意者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在这个理念下, 2013 年开始, 我推出中国传媒大学 “潘桦导演工作室”系列丛书, 希望激发影视工作者的创作灵感, 为影视实践及研究提供丰富而系统的选择。
感谢亲爱的谢飞老师! 四十年前, 您指导我们拍摄的毕业短片 《我们的田野》 是我学习电影的处女作。 尤为重要的是, 这部学生作品作为中国大学生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于 1982 年第一次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大学生奥斯卡电影节, 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感谢亲爱的艺谋老同学! 大学时代的你, 说话不多, 一脸严肃, 神情专注;一旦笑起来, “褶皱” 的笑脸竟像孩子般阳光灿烂, 哈哈……四十年前的大学时代,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你拍的摄影作业时, 就没有人怀疑过你未来的成功。
感谢亲爱的壮壮老同学! 大学时代的你, 才华横溢真性情。 不为人知的是你其实还有着了不得的表演潜质, 名副其实的导演。 如今电影学院的学生们能有你这样优秀的 “第五代” 导演做他们的老师, 真是福分。
作为中国电影的教育家谢飞老师和中国电影 “第五代” 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艺谋和壮壮, 与其说是你们给我如此巨大的鼎力支持, 不如说是你们对未来年轻电影人的最大鼓励和期望! 不曾想, 大家以这样的方式延续着四十多年我们师生和同学间最真挚的感情和对电影一如既往的热爱, 珍惜一生!
一路走来, 我的丈夫陈晓民先生和我的双胞胎女儿是我人生的另一个传奇。 无论我遇到多少艰难, 丈夫永远给我以最大的支持和温暖的厚爱。 如果人生是一部电影, 我的双胞胎女儿欢欢、 畅畅是我最大的奥斯卡奖! 我挚爱的学生们和我的双胞胎女儿在继续成就和延续着我精彩的人生电影……
2023 年 8 月 19 日修改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