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74908
1.本书可以快速、明晰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人文”谱系。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针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逐一分析,简单明了。
2.本书的个案分析,对于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具有指导作用。
本书梳理自清末以来王国维、周作人、梁实秋、苏雪林、林语堂、李健吾、沈从文、李长之等人逐步建构起的“人文批评”图景,不仅有助于发掘其对文学审美性的开掘,对人性表现的重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承接等文学批评内蕴和特质,而且有助于揭橥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化”过程中那些持存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品格,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引向深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乃至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目录
001 绪 论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人文”谱系
003 一、科学与人文对峙的文化语境
007 二、从“人的觉醒”到“文的觉醒”
011 三、谱系作为方法
017 第一章 王国维:中国现代“人文批评”的发生
019 一、作为“起点”意义的王国维
024 二、新瓶旧酒的悲剧说
031 三、旧瓶新酒的境界说
036 四、文学批评的人间味
045 第二章 周作人:立于“人间”的常识批评家
047 一、新法利赛人周作人
053 二、“人间的自觉”与人性的文学观
058 三、从“人生”的文学到“无用”的文学
065 四、常识的输入与批评的日常性
071 第三章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的中国传人
073 一、古典主义者梁实秋
079 二、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哲学
085 三、理性作为最高节制机关
091 四、无所为而为的批评精神
099第四章 苏雪林:新人文主义的学院派批评家
101 一、“冰雪聪明”提法的意义遮蔽
105 二、新人文主义底色的文学思想
120 三、与论说者处于同一境界
134 四、正义的火气与批评的硬伤
149 第五章 林语堂:建构中国式文论话语的文化批评家
151 一、古典的浪漫主义者
155 二、与新人文主义者的对峙
161 三、从幽默到性灵
169 四、那样的旧又这样的新
175 第六章 李健吾:坚固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177 一、误读是批评家的宿命
185 二、艺术的批评与批评的艺术
190 三、人性和人性的对峙
195 四、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
203 第七章 沈从文:追求纯正理想的作家型批评家
205 一、以文学为宗教
210 二、文学的近功小利与远功大利
216 三、“恰当”作为批评的标准
223 四、长达半个世纪的批评公案
237 第八章 李长之:执着于文化理想的京派书评家
239 一、为批评而批评与批评之批评
246 二、理性的框与感情的型
252 三、文化理想与人格批评
257 四、文艺教育与书评实践
263 结 语
267 参考文献
275 后 记
后记
大概是 2020 年 7 月的一天,我正带着孩子在医院看病,刘勇老师打来电话,说拟主编一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丛书”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让我撰写其中一本。仅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做了一年访问学者,便能作为其学缘参与丛书,我自是欣然接受。但欣然之下则是对选题的一筹莫展。在厦门大学读博期间,我受导师俞兆平先生的影响,以苏雪林为博士论文选题,成书后自觉可观者不多,其中对苏雪林的新人文主义批 评还算说出了点新意。循此思路,我在 2014 年以《从王国维到“京派”: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批评”研究》为题,申请获批了一个省社科规划课题。 发了几篇论文,课题也结项了,总觉得话还没有说完,仍有一些批评家没有涉及,于是决定以此为基础报选题,就有了现下这本《从王国维到京派: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人文”谱系》。
从确定选题到最后成书,历时三年多。这期间,爱人依然在异地工作,两个孩子周末以外的教育、陪伴主要靠我;接手专业负责人,经历了专业综合评价和师范专业认证两个大评估;因资料缺乏和时间紧张,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直进展不顺;几度突发性头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伏案工作。上述种种,都导致本书迟迟无法完稿。2022年暑假,眼见无法再拖延, 我果断把孩子安置在暑期班,每天送完他们,就去学校图书馆,混迹于一群 考研的学生中间看书、敲字。每有退却的念头,就找些心灵鸡汤激励自己,当时用的最多一句是理查•布洛克的:“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能打爆你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
感谢访学期间的导师刘勇教授,把呈现北师大学人风采的机会给了我这样一个师大边缘人;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俞兆平教授,很难想象,不擅理论的自己竟会去写一本批评理论的书,这自与先生的潜移默化无法分开;感谢师 长李建军教授,从研究苏雪林的人文批评,到决定梳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 “人文”谱系,正是受他的影响和鼓励;感谢张悦、陶梦真博士的联络,每回 略带歉疚的催稿都透出对我忙乱生活的体谅;感谢高建青、韩鹏飞两位教授 的激励,有几个寒暑假,在空旷的人文楼,他们见证了我敲下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廖小芳老师,她的专注、敬业和不厌其烦,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当然,最重要的支持还是来源于家人。结婚十余年,年逾七旬的父母依然在照顾我的生活,母亲负责衣食起居,父亲负责采买和孩子的接送,有时候早晨醒来,听到客厅碗筷摆放的声音,仿佛时间还停留在自己的中学时代,父母还没老去,自己马上要吃饭上学。感谢刘可以、刘可遇小朋友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晚熟的我对“责任”二字向来理解得不深刻,是他们的出现让我觉得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感谢妻子王雪,她从不因这些无法为她换来衣服 和包的文字而看轻我的工作,反是每写完一章,就发我一个红包以示鼓励。她热爱她的工作,有时候会因此忽略我和孩子,但我想,这未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和教育。至少于我而言,她对事业的投入是一面镜子,每当从中照出我的懈怠,我就告诉自己:你还可以再努力一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