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2391
1、 “随机波动”策划出品,在飘浮不定的年代用纸质书记录在场,守护暗夜里的光亮。
中文播客界翘楚 “随机波动”积淀两年的诚心之作,用一本风格迥异的出版物开启一场全新的冒险——走出互联网与音频波形,与传统的纸质书形式紧紧拥抱,以实体的存在留存共同的记忆。它是一次探索,一种在场,一个承诺,是对混乱世界里你我彼此陪伴的见证。
2、 数十位知名作者围绕“格”的主题创作,由“格”生发出无限可能,以全新目光看待我们身处的世界。
本书围绕“格子”的主题,邀请众多知名作者进行创作,包括学者汪民安、作家林棹、小说家辽京等,并收录德国思想家韩炳哲、意大利作家费兰特的相关作品。全书多种文体交织,既有对东西方艺术史的回溯,也有对个人与时代际遇的记录、对科技的畅想,涵盖当代人关切的各种议题。
3、 收录达米恩·赫斯特、路易丝·布尔乔亚、艾格尼丝·马丁等顶尖艺术家作品,超过100张精美正版图片。
从“格”出发,图像与文本共同编织,展现出“格”的无数种形态与无限创造力。收录达米恩·赫斯特、路易丝·布尔乔亚、艾格尼丝·马丁、李松鼠、田克、我是白等国内外艺术家、摄影师、漫画家作品,尽享视觉盛宴。四种高级内文纸,高清四色印刷 三种特殊专色,还原细腻色彩,完美呈现艺术之美。
4、 别具一“格”的装帧设计,展开一场书与“格”的邂逅。
装帧设计由知名视觉设计事务所STUDIO DPi操刀,突破常规设计理念。拆解这本书的构成元素,拍摄样书封扉、勒口、书口、书脊,重新制作外封,呈现其在“书”之“格”中的切面,用纸张的质感纹理还原纸质书的纯粹,讲述书本身的故事。大开本典雅装帧,烫黑 UV工艺,封面手工特装,裸脊锁线。独特插页手工粘贴,让文本与图像彼此相映。版式设计简约清新,呼应“格”的概念而不拘于网格。色彩、光影、纹理交织,书与“格”相碰撞,呈现出一种生长的姿态。
本书是由中文播客界翘楚“随机波动”策划出品的主题艺术书。
纺织品的格纹、屏幕像素的方格、城市规划的网格……“格”,生活中常见的单位,虽不起眼却包罗万象。我们创造格子、受制于格子,又跳脱出格子。它承载了时间的痕迹与个体的经验,也孕育着未知与想象。以“格”为主题,本书集结了汪民安、林棹、辽京等数十位知名作者的力作,并收录德国思想家韩炳哲、意大利作家费兰特的相关作品,以及达米恩·赫斯特、路易丝·布尔乔亚、艾格尼丝·马丁、我是白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创作。评论、小说、诗歌、漫画等多种体裁交织,文本和图像相间,展现出“格”不断生长的可能性。书中话题从奇珍格、浮世绘,延伸至智能手机、AI算法,再到疫年记事、女性写作,涵盖当代人关切的各种议题,提供了观看世界与自我的全新视角。这是一次穿梭在格与格之间的历险,一场审美与智识的旅程。
001 卷首语 随机波动
011 何谓“格子” 汪民安
Ⅰ
023 棋类、博弈和人工智能 李喆
035 格中风景 林棹
057 VAR、视觉丛林与游戏的人 胡亮宇
073 网格城市 郭博雅
097 网的文化史 盛文强
Ⅱ
109 一路摩灭为褴褛 蕾克
125 从东方到东方: 万曼的挂毯立体而自由,就像他的人生 聂小依
Ⅲ
143 智能手机 韩炳哲
165 痛苦和笔 埃莱娜·费兰特
183 诗歌 蓝蓝
199 格子桌布与枝形吊灯 辽京
211 如何剪辑我和我妈的这场格斗 马鲨鲨
050 好奇柜 达米恩·赫斯特
064 跳着生活
088 城市隔离 李松鼠 田克
116 被遗忘的颂歌 路易丝·布尔乔亚
136 背向世界而画 艾格尼丝·马丁
157 像素 李松鼠
186 生命如行李 李松鼠 田克
216 指令 我是白
卷首语
这是一本难以定义的出版物。它并非搭好结构再填充内容的系统工程,而是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的未知旅程。最初我们想为它赋予一个主题,既具体又抽象,既近又远,于是我们选择了“格子”;后来我们想要跟朋友们一起创作这个主题,于是有了现在的作者阵容 ;再后来,我们希望它是一本“好看”的杂志,不仅有文字输出,也有视觉传达,于是找到了有经验的视觉总监和设计团队。
当然,随着我们对它的想象的不断延伸和升级,实现这种想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这本出版物,也不可避免是一种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中间物”,是尝试和妥协的记录,是两年的时间和其中数不清的艰难时刻,是一连串没有答案的疑问 :它足够重要吗?足够诚恳吗?足够合格吗?在两年之后,我们都被迫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我们以及我们的听众和读者,还需要这样一本杂志吗?
按照惯例,一本正经MOOK(杂志书)的卷首语中,少不了一个庄重的故事 :某时的我们在某地反复商讨,决定创立一本MOOK。但事实上,有关“为什么”的细节和时间节点,既不可考,也不再重要。种种初衷和缘由仿佛断线的串珠,散落在过去几年毫无章法和秩序的日常中。它们也随生活的偏移不断浮动 :从最初的雄心壮志(我们想在飘浮不定的年代拥有属于自己的实在物,我们想跳出舒适圈,用全新的方式策划一本风格迥异的出版物),到想放弃时的自我安慰(坚持就是胜利!这本MOOK是对韧性的考验!这是我们成为长期主义者的第一步!)。再到如今,支撑我们完成它的原因大概是 :这本出版物是某种“在场”,某种共同的记忆,某种即将交付的承诺。既是我们仨对彼此的承诺,也是我们对作者和合作伙伴的承诺,更是我们对听众和读者的承诺。世界这般混乱,还好我们彼此为伴。
“一切都是那样新鲜,一切都是那样困难。”这是在被写卷首语的任务萦绕数日后某天清晨建国梦到的一句开头。我们曾以为写这一篇短文将是这本MOOK的最后一份工作,其实它不过是环环相套的许许多多圆环之一。在这一环之前,我们面对的是作者、摄影、视觉、设计师、律师等众多伙伴,此后我们要面对的是出版流程和它的读者。我们将永远栖居在与《格》 有关的
链条之上,直到这世界上的最后一页纸消散在风中。
两年时间过去,种下的皆生长,遥望的已迫近。感谢曾与我们一同想象和期盼《格》 的所有人,你们的名字、想法、文稿、影像也许未出现在书页中,但你们的信任、热情与鼓励让我们在阴霾最沉重的时刻还记得阳光的样子,也使我们慢慢相信,多一点点完成就少一点点欠缺,多一点点光亮就少一点点暗夜。
何谓“格子” 撰文/汪民安
一个对象物在如下两种情况下会遮蔽我们的目光:它要么是黑暗的,要么是混沌的。而黑夜就是黑暗混沌的完整语义。对于黑色,我们乞怜于光;对于混沌,我们乞怜于格子。我们只有借助光才获得可见性,只有借助格子才获得方位感和安全感。我们通过格子自我摆置、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这也是混沌暗黑大地上注定要完成的格子和光的游戏。文明就来自格子的确立。农耕文明是格子的第一次大规模伸张。人们在大地上划分出各种各样的格子:在平坦的大地上划分农田,在山腰划出梯田, 在草原上划出牧区,这都是格子。后来人们干脆在一个地方建立密集的格子区域,这就是城市,城市是格子的疯狂套环和叠加,是格子的大全,格子是城市的根基。只有大海和沙漠中没有格子,那里只有轮船划过的迅疾消失的波浪和云烟一般起伏的模糊飞沙。森林的情况复杂一些,它由无数树干编织成了错综复杂的令人目眩的格子,但是,树的混杂的地底根茎和地面蓬勃丛生的杂草却搅乱和吞没了这些树干组成的格子。这些格子有时还被狂躁疾风临时性地摧毁。在树林中,每一个格子的架构也伴随着它的毁灭。这是植物的盲目无序的编织。而动物的活动只有线,只有逃逸线、生成线和战争线,它们被偶然的食物和出其不意的敌人引导来画线, 它们不为自己画出一个封闭稳定的格子。只有人会情不自禁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格子,即便是那些游牧民,在奔突的间隙也会临时性地画出自己的格子。
人最初创造的就是这样的地理格子,后来是制度的格子和精神的格子。人是格子的动物。人正是凭借这种种格子将自己从自然的混沌统治下摆脱出来。如果说,格子就是对抗混沌的话,那么, 哲学、科学和艺术都是一种格物,都是对混沌的穿透,都是目标不同的格式技术。就像德勒兹说的那样,它们穿透混沌来分别创造概念、创造功能、创造情感。人们试图在漫无边际的混沌的天穹下撑起一把雨伞。这就是哲学家、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 明晰的阿波罗总是试图穿透和平衡狂乱的狄俄尼索斯。
人们不仅按照格式的方式来思考、认知和创造, 而且建立了各种各样的道德格子,或者说,任何一种道德都是以格子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边界、禁区和法则。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定不同的有时严酷有时松动的道德格子。人们还通过格子来生活和治理。韦伯发现的现代科层制就是一个格子的连环锁链,人们被严格地限定在一个格子中,他只能在格子中行动并按格子的要求行动,他没有超越格子的额外的视野和能力。而格子总是归属于更高的格子,每个格子都无条件地服从于和受制于另外的格子。科层制是管理的格式化,管理的机器。管理者置身在格子中,他在狭隘的格子中来完成他的管理功能。他像一部大机器中的一个配件一样来发挥功能。他被高度地规范化和标准化,他在获得效率的同时也被抹去了个性和激情,这个格式化管理的悲剧在纳粹大屠杀中达到了极限,它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机器,它冷漠地生产尸体。这是管理的格子。而福柯看到的则是被管理者的格子。每个被管理者都置身于格子中。他们不仅受限于空间的格子,还受限于时间的格子。现代人被严格限定在时空编织的格子中,他一生都置身于这样的格栅之中。人们在这样无处不在的遍布在社会肌理之中的格子中被来回摆置。这样的格子是监狱的起源,也是监狱的温和版本。规训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格栅社会, 就是一个遍布各种监狱岛屿的社会。没有格栅就难以规训和治理。
格子不仅可以用来治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还是归属。人们也把格子当作一个私人领域,一个不容外人进入的领地,一个自我定位的安全场所。这甚至可能是格子的起源之一。当卢梭说一个人开始在一个地块上画上几道线,将它封闭起来并宣称是他的专有领地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大地被人为划分成格子的时候,当人类展开了这场格子游戏的时候,私有制就开始产生了——这种带有疆界的格子总是和私人相关。人们试图将自己作为这个格子内的单一主人。人们占据这个格子的时候也从属和依附于它,他们依附于这个格子的时候也借助这个格子给自己定位。他们试图在这个格子中寻求财物、安全和平静。
这样,人们既用格子(格式)来思考,在混沌中寻求明晰,也要求拥有和占据一个所属格子来寻求安全;人们按照道德格子来生活和交往,也用格子来管理,通过理性和充满秩序感的格子来提高效率;最终,格子是人们的认知、定居和行动的规范。或许,我们可以从格子的角度来写一部文化的历史:人们先是借助格子摆脱了混沌、获得知识; 后来人们借助格子建立了家庭、城邦和国家;最后, 人们在家庭和国家内将格子进行无以复加的细微编织,从而确立现代社会的框架和范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文化就是在不断地编织格子和完善格子的过程中搭建起来的。这样的搭建就是从地理格子到思想格子到制度格子的反复叠加:这就是格子的层层套叠。
如今,格子无处不在,格子高度细化,格子严丝合缝,格子如影随形。我们最新、最普遍的格子类型是在格子中设置格子。格子中的格子。一座城市被分割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被分割成很多街区,这个街区又被分割为很多楼群,每个楼群都被分割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最后被分割为不同的格子。这是格子的终端,也是终极性的最具可见性的格式:办公大楼中的格子。每个人都被一个透明玻璃格子包围起来。在这个一模一样的格子中, 他只需要一台稳定的电脑,他和这台电脑形成一个紧密的装置。而这为这种微观格子的诞生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就像要求多个身体协作的流水线一定会抵制格子一样。电脑创造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新、最微观和最令人恐怖的格子景观:格子中的人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每个人都被隔离成一个单独的孤立个体。这个格子大小一样,模式一样,工作机器一样,桌椅一样。它们被整齐划一地部署在一个或空旷或促狭的空间中。这个格子中的人被格式化为同质性之物。无数人早晨奔赴的终点和晚上离开的起点就是这样一个细小的格子。这个格子和他的居所形成了他的生活路线的两端。他的白昼就在这细微的格子之间日复一日地流淌。马尔库塞的单面人在这里找到了最清晰、最生动和最具体的形象。
我们创造了格子,我们也通过格子创造了自己,最终,我们成为这样一种格子的产品:我们束缚于这个格子。这就是格子的悖论:当我们借助格子思考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不思的状态;我们借助这个格子寻求安全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不安的状态;我们借助这个格子管理的时候,我们会陷入无能的状态。这就是韦伯指出的这个格式化的资本主义铁笼的效应:这个铁笼中的人既没有心肝,也没有灵魂。这个笼子如此地顽固,如此地紧密,以至于尼采说,现代人犹如关在笼子里面的家畜,即便偶尔泛起了野性冲动也不再狂暴地撕咬栏杆,而是拼命地撕咬自己。他们不再向外进行能量的狂暴倾泻,而是培育和发展自己软弱的内心深度:内疚。这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拷打。这是格子的自我加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