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46133
- 孟非作序,俞敏洪、罗翔推荐,一本让大张伟爱不释手的心理学疗愈之书
- 当你学会爱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 北师大心理学博导,《90后婚介所》心理顾问韩卓暖心来信
33封闺蜜来信,化解你在自我成长中的各种心结
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解决年轻人人生困惑的书。
作者韩卓是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导。书中从闺蜜的视角,通过写信的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来解决年轻人在生活中常见的困惑和烦恼,如爱情、亲密关系、原生家庭、自我成长等。全书包括33个话题,关于人际关系中的困境、关于成长、关于爱情。
通过这本书,韩卓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能接纳自己,关爱自己,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把爱自己变成一种习惯(孟非)
放下执念,手里的球也许可以落下一两个(韩卓)
01 把爱自己变成一种习惯
一键暂停自我否定
别再反复咀嚼那些坏情绪
早点从有毒的经历中走出来
学会快速摆脱抑郁情绪
“自我慈悲”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专业反抑郁指南
“回避型人格障碍”不是你的错
“冒名顶替综合征”不可怕
别担心“社交牛杂症”
让你更快乐的“抱抱荷尔蒙”
02 现在就开始做更好的你
像运动员一样对抗压力
激发自己的内驱力
躺平不是对抗焦虑的唯一办法
别让“替代性创伤”影响你的生活
与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
要有拒绝别人的勇气
不要在意“别人家的孩子”
告别身材焦虑
打败贪食症
03 让自己有更好的亲密关系
真爱你的人不需要讨好
走出“我并不那么需要你”的困境
不必复制父母的爱情
回家过年心理指南
不要被“焦虑型依恋”困扰
别把最糟糕的脾气给最爱的人
如何应对冷暴力
怎样面对“恋爱脑”
如果爱得不到回应
异地恋也没那么糟
如何看待“恐恋”“恐婚”
远离恋爱中的“暗黑三人格”
失恋了也没关系
像爱最好的朋友一样爱自己
后记: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把爱自己变成一种习惯
孟非
韩卓邀我给她的第一本书写序,我没有犹豫。
原因也很简单,这本书我可以算是“策划人”。
去年某天,看了本国外心理学著作,有些失望,跟韩卓吐槽,激起她写书的愿望,她说定要写出本好看的心理学书送给我。本书下印之前,我也因此没有悬念地成为第一位读者。书里写到的很多问题,我都不陌生,想必这些问题也困扰着现在的很多年轻人。
三十年前,还在学校那会儿,我读了人生中第一本心理学著作,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阿老师和韩老师一样,都是博士、教授,属于心理学专家。看阿老师的书,感觉是在上专业课,有种一边看书一边备考的感觉。而看韩老师的书,就松快了许多,更像是听好友娓娓而谈。002
这也是韩卓比较神奇的地方,作为正儿八经的留美心理学博士、北师大心理学教授,看她的文字,听她说话,完全没有专家那味儿,只觉得是跟哥们儿、姐们儿聊天。
两年前我俩第一次聊天,就有这种感觉。当时我们要一起录一档节目,韩卓是节目特邀的心理学家。第一次网友见面,是在南京机场旁的录播间。韩卓是小我若干岁(具体数字应她要求就不透露了)的大连姑娘,我们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因为她当时在B_站开始做心理学科普了,我就给她推荐了我在B_站配音的“动物版非诚勿扰”《求偶游戏》。谁知这实诚姑娘录完当天的节目,一宿没睡,追完了全集。为了回馈粉丝,她再来南京时,我们把酒言欢。韩卓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真实敞亮,充满激情又不失松弛感。她完全不会绷着,也不是象牙塔里不问世事的专家学者。我跟韩卓说,我还真没见过你这样的大学教授。
有时候我们从早上8_点录节目到半夜。我俩在节目现场聊嗨了,把话题延展得很开,感觉很多观点都擦出了晶莹的火花,她也经常被我逗得笑得合不拢嘴,开心得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韩老师第一次让我觉得,心理学教授跟大众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遥远。她虽然是教授,但不爱说教,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也还是一位邻家女孩。
后来我们录了很多期节目,最近一看,总播放量超过3_._6_亿了,看来我俩一起合作的运气不错。希望我来作序,她来写信的这本书能惠及更多读者。正如她总跟我念叨的那样,积极地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
除情绪和心理健康外,韩卓也做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的研究,她说在国外读博时,经常在酝酿实验设计和撰写论文时看《非诚勿扰》来减压和启发灵感,她跟我说了很多从节目中得到的启发。
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都是心理学重点研究的领域,也是影响我们生活幸福指数的决定性因素。处理好和身边几个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再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如今大家常把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挂在嘴边,同时又觉得专门去找心理医生大费周章,有畏难情绪。其实在身边有一位好的“闺蜜”,可能就可以给你最贴心的心灵疗愈,何况这位闺蜜还是一位心理学教授。
我有一位研究传播学的朋友张红军教授,曾把心理状况好的人特点概括为: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能认识和激励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这些很符合韩卓的特点,也是她在这本书中希望传递给大家的。
很多人回忆起青春岁月,都觉得特别纯真、美好,但其实人的年轻时光也很残酷,有时候,一个岔路口就决定了接下来全部的人生。我在年少时也经历过不少“至暗时刻”,好在都平稳度过,自认为还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所有经历,也让我明白一个重要的原则:永远不要对别人抱有过高的期许,哪怕是自己的父004
母,凡事要靠自己,尽力而为,但随遇而安。当然,前提是你首先要认可自己,喜欢自己。
借用这本书里的一句话结尾,希望你能开始“把爱自己变成一种习惯”。
2023年8月于银川
你可能知道,有一些动物,比如说牛,是会把吃进去、在胃里消化了一半的食物返回到嘴里再嚼一遍的,像这样的过程也被称为“反刍”。
那心理学的反刍思维也差不多,就是反复地、不停地、持续地纠结已经发生的事或者已经进行过的对话,还有纠结自己的形象、感受、个人问题、不开心的经历等。总的来说,就是白天发生过的事,特别是自己觉得不开心、不甘心或者尴尬的事,到了晚上反复进行自我复盘,越复盘越抑郁,却又忍不住还是要复盘,这就是反刍。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反复进行反刍时,就会更加容易抑郁、焦虑,而且反刍思维还会让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看法更加消极,影响我们当下的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加严重的个体甚至会发展成抑郁障碍,也就是说反刍这个行为其实是可能引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自己减少反刍。
有这样几个方法,我觉得很有用,介绍给你参考一下。可以从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实践,我相信必有一款能够帮助你对抗反刍。
第一个方法就是跳出固有思维。
那这个跳出固有思维怎么操作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清楚地去了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因为我们过度地思虑某件事而被改变。当我们发自内心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反刍,或者说过度思虑其实并没有任何功能和价值,也就是说你反复去想其实并没有用——能够想明白这点,你就会更容易减少这种行为。
特别是你在信里提到的情况,那种反刍里涉及一些其他个体:反复琢磨对方对自己的每句话、每个举止的每个细微的反应,但是你想,当你晚上几个小时难以入睡去一遍遍过这些细节的时候,对方可能早已经安然入睡,甚至早就忘记这件事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独自尴尬呢?其实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更关注自己而非他人,因此很可能对方都没有注意到所谓的尴尬。或者说你可以想,其实不管对方当时是否注意到,他们现在应该都没有再继续想这件事了。这样想是不是就觉得这件事没有那么重要了呢?
那这种时刻其实就是,只要你不觉得尴尬了,那就没人尴尬。所以过度思虑并没有用,加上被我们过度思虑的事件中另外那些主角,人家可能早就忘了或者睡了,咱也就赶紧放松下来,洗洗睡吧。之后如果你觉得本来跳出了这个思维,又感觉反刍快要反复发作了,又要回去了,建议你把这封信拿出来,再看一次,帮你再跳出来。
第二个很好用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
——《别再反复咀嚼那些坏情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