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233470丛书名: YH0123456789
※李中莹公认畅销代表作
※国内心理学入门普及书,畅销21年,再版20余次,内容精心修订
※全面提供多种简单实用、快速有效的心理技巧,帮助每个人缔造成功、快乐的人生!
※怎样使用本书
1.本书分为十章,每章都有其独立的主题。读者可以逐章看下去,也可以挑选自身有兴趣的题目先看。书中的内容组织已经有相应的安排,每一章都能够被独立阅读。
2.本书提供了少量NLP技巧,都是简单易做、很安全又容易产生实效的技巧。读者可以自己运用,也可以在辅导者的帮助下运用。
3.本书的概念与技巧可以运用到人生的很多方面,包括运用在企业管理中,使企业在很多方面有所提升。
4.本书所介绍或引用的学术资料,包括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社会学、运动机制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为何我总是不开心?”
“只有你才能给我快乐!”
“我没有资格享有美好生活。”
“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自己和别人发出类似的声音,其实这是个人的信念系统、沟通方式和情绪管理出现了问题。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做情绪的主人,充分享受、完全拥有正面情绪,恰当处理负面情绪;
●利用大脑的工作规律,运用潜意识引导我们相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和谐的信念系统,改进对待同类事情的想法与做法,化解内心冲突;
●通过制造机会不断肯定自我,提高自我价值,自尊、自信、自爱;
●立足于自己理想的身份,制订出改变环境及行为层次的计划,激发个人潜力;
●正确运用内感官的知识改变与别人的沟通方式,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恰当地使用正面词语,掌握大脑接收语言的规律,拥有充满力量的健康心理!
推荐序 《重塑心灵》:保持惯有的务实与落地之态 / 01
推荐序 绝佳的NLP参考书 / 05
自 序 我们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 / 07
再版序 NLP的未来在中国 / 15
怎样使用本书/ 20
章 什么是NLP
NLP是门什么样的学问 / 002
今天的NLP仍会快速发展 / 004
NLP对人生的多个方面都能带来正面影响 / 009
NLP的基本精神:12条前提假设 / 011
NLP部分基本术语简释 / 019
美国人对NLP的理解 / 022
第二章 信念系统
什么是信念 / 024
什么是价值 / 035
什么是规条 / 038
信念、价值观、规条的相互关系 / 040
改变信念系统的技巧 / 043
轻松管理的十大要诀 / 061
“阿Q精神” / 061
“拜木头现象” / 064
第三章 自我价值
身份、角色与自我价值 / 068
自信、自爱与自尊的关系 / 072
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模式及原因 / 075
自我价值与人生品质的关系 / 079
快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 / 082
健康心理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 090
第四章 系统与理解层次
系统和三赢 / 094
系统性在不同人群与场合的运用 / 098
大脑处理事情的逻辑层面:理解层次 / 101
理解层次贯通法 / 109
企业文化与团队和谐 / 117
第五章 大脑的运作与潜意识
认识我们的大脑 / 120
意识与潜意识 / 124
如何与潜意识沟通 / 134
如何消除压力 / 139
四种脑电波状态 / 145
儿童学习的苦与乐 / 145
第六章 内感官与经验元素
内感官 / 148
判定内感官类型的方法 / 150
三种内感官的强弱倾向 / 157
判定内感官类型的意义 / 159
内感官能力提升方法 / 162
经验元素 / 164
如何改变经验元素 / 170
事情在大脑里的位置——时间线 / 175
选人、用人的诀窍 / 178
第七章 沟通
沟通的含义及前提条件 / 180
什么决定了沟通的效果 / 184
沟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194
有效沟通的八点启示 / 200
第八章 检定语言模式
恰当使用正面词语 / 203
检定语言模式 / 205
扭曲类语式 / 209
归纳类语式 / 214
删减类语式 / 217
运用检定语言模式的注意事项 / 221
有效的谈判技巧 / 223
第九章 情绪
什么是情绪 / 226
如何管理情绪 / 232
处理本人情绪的方式 / 234
处理他人情绪的方式 / 236
对情绪的进一步认识 / 240
从认识到管制 / 245
第十章 缔造成功、快乐的人生
自我整合与力量提升 / 248
选择、焦虑、风险、时间的处理技巧 / 256
目标与人生 / 272
如何驾驭逆境(AQ) / 280
NLP的未来在中国
《重塑心灵》自出版以来不断修订,不断加印。这本书被公认为NLP界受推崇的书,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感激众多支持、爱戴我的读者朋友。此次《重塑心灵》重新出版,我想借此机会与读者分享一下今天我对NLP的看法。
一、NLP发展得怎么样了?
我后一次学习跟NLP有关的课程是2000年,此后的十几年里,我忙于做研发及培训的工作,较少与NLP界的老师们接触,是没有多少资格谈论这个问题的。
我有两位好朋友:资深NLP导师戴志强老师及台湾NLP学会理事长赖明正老师。他们都是美国NLP大学授证导师,所以我对NLP大学的发展了解得比较多。
其实,在华人世界的NLP中,NLP大学的版本一向都是主流,而NLP大学的主要导师,尤其是元老级的朱迪·德罗齐耶、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苏茜·史密夫(Suzi Smith)每年还会来到中国授课,其中又以罗伯特·迪尔茨的研发能力为人所知。美国、欧洲其他的NLP学府及老师,以及中国港台等地区的NLP老师都未见有明显的发展。
在国内,以我所见就是张国维老师、戴志强老师及我,带领着一群后起之秀在持续开展NLP的传播工作。
近年来,除了罗伯特·迪尔茨的“英雄之旅”系列外,我没听过有什么显著的突破性概念,也没听过有新的大师出现。NLP大学似乎面临培养接班人的困境:朱迪·德罗齐耶、苏茜·史密夫及罗伯特·迪尔茨都表示不愿再出国讲课,退隐的决心日渐明显。曾经不止一次传出张国维老师要退休的消息。我得到上天的眷顾,虽然年过70,但看来仍能多做几年信差。
2014年,NLP大学宣布NLP已经踏进第三代,已经接受“场域”的概念,这跟我十多年前,用“系统”(System)二字取代了“理解层次”(Logical Levels)里层的“精神”(Spirituality)一词的意思很相似。在2014年广州NLP学院举办的“中国NLP心理学大会”上,罗伯特·迪尔茨展示出的“第三代NLP”就列出了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及肯·威尔伯(Ken Wilber)等的学问。
回头看,在过去十多年不断研发的日子里,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把NLP跟多种学问融合发展,在概念上与技巧上都进行了不少扩充、添增和提升。
NLP大学也是我的母校,只是从一开始我就没有乖乖地只传授从那里学的学问,而是不断研发及兼容。今天,国内有好些年轻的NLP讲师,加上我这两年大力培养出的更多的讲师及导师,我相信:NLP第四代很有可能在中国诞生!
二、 NLP到底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分三个部分来看NLP。
,在美国学习时,NLP大学的老师说:“NLP是研究如何学习的学问。”这是指大脑如何接收、储留及使用所有出现的信息。这句话等同于英文NLP书籍中说的“NLP是研究人的主观经验的学问”。我把上述意思“本地化”一点,写出一句:“NLP让我们了解大脑及身体如何运作,因而能够让它们做得更好。”
我对它的其他定义有:
(1)NLP是让人生更成功、快乐的学问。
(2)NLP是实际有效的“思方学”(思想方法的学问)及“行方学”(行为方法的学问)。
上面每一句都是对的,同时还有一点意犹未尽,因为NLP能做到比上面每一句都多一点点的效果。其实,又何必坚持只用一句话就能说尽的定义呢?
第二,NLP是一个工具箱,这是我一向坚持的NLP身份定位。这个定位有三层意思:
(1)我是主人,工具箱为我服务,所以我说“NLP不是我的宗教”。
(2)刀是工具,能救人也能伤人,决定权掌握在使用者手里。所以,学NLP的人应有心态上的修为。
(3)既然是工具,就是可以制造、修改、创新的,尤其是随着需求的改变,应该研发出新的工具。
——我教NLP,一向坚持这三层意思。
第三,NLP既然是工具箱,就无须硬要把它人性化,甚至神化。我是说,NLP是术,本身没有道的层面,如果有的话,也只是能够呈现、描述、解释道的存在而已。例如,理解层次,它本身不是道,而只是道出世界事物是这么一回事而已。我反对有些欣赏NLP的人把NLP放在一个“道”的层次,更不明白一些人否定NLP的态度。这些人先错误地认定NLP是“道”的一种,然后用各种方式去否定NLP的“道”。NLP不是道,只是术,只是工具。你总不能说一个锤子是道吧?
也因为以上三个部分,NLP无须跟任何学问、学派有斗争,NLP可以配合及辅助所有学问、学派,让这些学问变得更落地、实际可行、清楚明了。也因为这样,NLP让家族系统排列更易接受、掌握、产生效果;让心理辅导更快、更有效,大大缩短疗程;让教学效率提升;让管理工作更轻松有效……
三、NLP的未来在哪里?
NLP强调灵活,如果只用两个字说明NLP是什么,那就是“灵活”(flexibility)。
因为灵活,所以NLP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因为灵活,所以NLP可以不断修正,以保持精准、实用、高效的特点;
因为灵活,所以NLP能够不断地发展出更多的应用模式,进入到无数有需求的领域里。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研发出来的培训及训练产品种类有:
亲子关系
企业里的销售技巧
企业里的团队管理技巧
演讲培训技巧
人生技能中的沟通及人际关系技巧
人生技能中的情绪及压力管理技巧
恋爱及婚姻关系
心理辅导
学校教育
企业家心智模式
讲师及导师训练
幸福人生
以上这些,全都包含大量的NLP技巧,并且配合、取材其他的学问(包括我本人研发出来的)而成为道术兼备、可以传播的学问。
除了不断研发新的概念及技巧之外,我还在大量地培养多个NLP应用课程的讲师。此外,我还有一个“NLP导师训练班”,这是专门培养有潜质成为大师级别的NLP导师的训练场。我希望从中能产生一些将会超越我、把NLP带往一个新高度、带领NLP不断发展下去的人。
NLP不隶属于任何人,我相信,NLP的未来在中国!
李中莹
怎样使用本书
(一)本书分为十章,每章都有其独立的主题。读者可以逐章看下去,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先看。书中的内容组织已经有相应的安排,每一章都能够被独立阅读。
(二)本书提供了少量NLP技巧,都是简单易做、很安全又容易产生实效的技巧。读者可以自己运用,也可以在辅导者的帮助下运用。
(三)本书的概念与技巧可以运用到人生的很多方面,包括运用在企业管理中,使企业在很多方面有所提升。
(四)本书所介绍或引用的学术资料,包括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社会学、运动机制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他的NLP之道,建立在整体平衡、着眼未来、目标导向明确的基础之上,并以灵活的NLP态度及技巧贯穿其间著称。同时,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教学上,李中莹先生始终如一,是个身心一致的NLP界前辈。因此,他跳出框架的观点或创举就显得如此理所当然与浑然天成了。
——赖明正博士(美国NLP大学授证联盟导师)
这是我向朋友介绍多的一本书,是我认为每一位学NLP或想学习主动掌握自己人生的朋友都的一本书,也是目前为止我个人满意的一本有关NLP的中文书籍。用中文写的NLP书籍本来就不多,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而《重塑心灵》就是这极少数之一。
——戴志强(资深NLP导师)
NLP的基本精神:12条前提假设
NLP的理论及技巧建立在一些前提假设上。学员无须接受这些前提假设,只要暂时假定它们成立——世界上的人、事、物就是这样的,并且以这个假定的态度去处理需面对的情况,然后根据产生的效果去决定下次是否再用同样的假定态度。
NLP不是追求“真理”或“真相”的学问。NLP追求效果——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基础上的效果。NLP也不相信,它不是拒绝或者否定“”存在,而是不会花时间去寻找或者证明“”是否存在。NLP有一句名言:“没有事情是的,包括这一句话。”
“”是把焦点放在超越这一次(当下的情况),是把焦点放在每一次、很多次上面。这样,我们便忘记了我们是在这一次、当下的情况里感到需要处理问题,而不是任何的其他一次。处理当下的情况,才是我们需要专注的事。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任何其他东西上,我们便无法活在当下了。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老师说:“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无论什么思想或行为,你用12条前提假设过滤一次,便不会产生多大问题,并且已经是非常“NLP”了。
(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4)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的真实世界。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8)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利益的行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0)在任何一个系统里,灵活的部分便是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11)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以下是比较详细的解说。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会一样;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一致,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也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一个人会做的事,另一个人不一定会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和可贵。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内是一样的。两个人之间即使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仍能够建立良好沟通或者良好关系。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同样,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在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别人。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原则的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效果是计划的基础,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没有效果的道理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需要加以检讨。有效果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从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的真实世界
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入头脑,因为不可能,也不需要捕捉所有资料,所以感官运用总是对客观世界的资料进行主观选择。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自身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也因此能储留在头脑中。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形成的,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因此是主观的。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的方法。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对于特定的一个人而言,没有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每个人的世界都在他的脑子里,我们是凭大脑中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因此,改变一个人脑子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改变主观经验在大脑里的结构模式,便会改变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因此,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需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人生便有所改变。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情绪从来不是缘于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缘于我们对那些言行或转变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意义。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话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使听者能够接受说话者想要传达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的表述方法,便是正确的方法。在沟通过程中,以言语和身体语言进行沟通比文字更有效。在潜意识层面发出与接收的信息比意识层面的信息多得多。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但是效果由听者决定。改变说话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说话方式不够灵活的指控。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做法不同,结果才会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那么请你改变你的做法。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的做法,都会比旧有的多一分成功机会。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世界上每样事物本来都在不停地改变,不肯改变的便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终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因此,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与其他事物保持理想的关系。“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点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不断地修正做法。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有些时候,必须把全部旧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过分专注于问题本身,便会看不到周边的众多机会。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处理事情只用一种做法,并固执地认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种做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有了第三种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种、第五种甚至更多的做法。有更多的做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现在不成功,只是说明现在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没有办法,只是说明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没有办法”使事情画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没有办法”的想法对你既然没有好处,你就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的想法对你有好处,你就应坚持这样想。为何不使自己成为个找出办法的人呢?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利益的行为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从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
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去改变他的行为。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有时不一定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被说出来。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Z容易的方法是问:“希望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价值是什么?”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每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就是说已拥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人类只用了大脑功能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效率,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现在已有大量运用大脑功能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容易提升大脑效率。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每天中遇到的事物,都可能含有带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究竟是我们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须由自己决定。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在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产生出来的。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或有可能,是自己得不到成功、快乐的Z大障碍。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灵活的部分便是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灵活的人便是有能力的人。灵活来自减少执行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多通过观察来充分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灵活就是适应,就是接受。灵活是使事情更快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灵活也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们紧张,灵活使人们放松。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允许自己找出三赢的可能性。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流水”是灵活学习的好老师。灵活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做出改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做出改变。
没有挫败,只有反馈信息
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醒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个信号。挫败只是在事情画上句号时才能用上,如果想让事情继续得到解决,那么这二字便不适用。挫败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怎样改变做法”是把焦点放在未来。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人生中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臻于完善。
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把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也就转化成了学习的过程。自信不足的人,其潜意识里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或者“我就是不行”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不愿意接受有挫败的可能,便没有资格享有成功的机会。
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情绪总是给我们一种推动力,让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有学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来。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而不接受他的行为。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愿意让你去引导他做出改变。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是因为其行为没有效果,而不是因为那个人本身。因此,找出更好的做法,把这当作两人的共同目标,便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