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209900
本书整理者据众多重要文献辑录王仁裕三种小说的佚文,并加校证。将此三种小说文本以较完整的形式呈现给世人,对于研究者和笔记小说爱好者提供了可资研究和阅读的珍贵文本。
王仁裕所撰小說三種,即傳奇文《蜀石》及志怪雜事小說集《王氏見聞集》與《玉堂閑話》。
《蜀石》多用駢句,與仁裕《王氏見聞集》、《玉堂閑話》頗異。而又多錄詩章,計太后、太妃各八首,王承旨一首,遠公一首,凡十八首。
《王氏見聞集》,三卷,始著錄於《崇文總目》傳記類。《通志?藝文略》雜史類作《王氏聞見集》,卷數同,注:“晉王仁裕撰,記前蜀事。”仁裕仁蜀五年,此集乃述蜀中闻见。寫實性較强,以小說繩之,頗乏幻設之趣,不及《玉堂閑話》。
《玉堂閑話》,十卷,著錄於《崇文總目》傳記類,本書卷帙較多,所存佚文亦夥,多達一百八十一條。其題材相當廣泛,就《太平廣記》所收門類來看,凡有神仙、方士、異僧、釋證、報應、徵應、定數、感應、氣義、精察、器量、貢舉、將帥、譎智、驍勇、博物、高逸、禽鳥、水族、昆蟲、蠻夷等,歷來志怪雜事題材,頗爲齊備。而志怪之體,約佔十之七八,堪称五代优秀稗作。
蜀石一
徐坦二八〇
張氏二八一
顔遂二八二
瞿塘峽二八三
燕雛二八四
南人捕鴈二八六
黄鷪鶵二八七
崔棁二八八
老蛛二九〇
水蛙二九〇
螽斯二九一
蝻化二九二
新羅大人二九三
海上蔬圃二九四
南州二九六
卷十 二十四則二九八
馮宿二九八
孟乙二九九
振武角抵人三〇〇
薛昌緒三〇一
康義誠三〇二
???樞??揖三〇三
驢馬駒三〇四
醉入塚中三〇五
御史臺故事三〇六
中鱉毒三〇六
芋牆三〇七
占水旱三〇七
張守中詩三〇八
此處與幞頭分界三〇九
劫鼠食倉三〇九
火精三一〇
蛇菌三一一
假對三一一
廣王朱全昱三一二
葛黨刀三一三
隗囂宫詩三一三
蕃中六畜三一四
耶孤兒三一五
胡王三一七
一、 王仁裕生平及著述
本書還記載山水、草木、鳥獸、昆蟲、水族,古來多有地理風土之記,此亦其儕。山如廬山上霄峰、麥積山、興元斗山、大竹路,水如兖州漏陂、宜春宜春江,所記涉及形勢、建築、古迹、傳説等。行文簡約,皆能突出要點,書其奇勝之處。山者大抵爲王仁裕所經歷,皆有題詩,以增勝概。《石從義家犬》記犬子竊肉飼母。古往小説常有義犬故事,此則堪稱孝犬。《安甲》記母羊將屠,其羔下跪流淚求釋,並銜刀卧其上,則爲孝羊也。有意味的是,屠户主人於是頓悟,將母羊并羔送寺内乞長生,自身亦捨妻孥爲僧。此事顯然表現佛家放生觀念,有濃重的弘佛色彩。《狨》叙狨(即金絲猴)之生活習性及獵師採取過程頗細,中云雌狨中箭,其子抱其母身,去離不獲而母子俱斃。仁裕議曰:‘若使仁人觀之,則不忍寢其皮,食其肉。若無憫惻之心者,其肝是鐵石,其人爲禽獸。昔鄧芝射猿,其子拔其矢,以木葉塞瘡。芝曰:“吾違物性,必將死焉。”於是擲弓矢于水中。山民無識,安知鄧芝之爲心乎?’見出仁裕作爲傳統文人,以仁愛爲懷,推人及物之心。《選仙場》、《狗仙山》、《朱漢賓》、《牛存節》、《徐坦》、《張氏》、《顔遂》、《瞿塘峽》八條皆寫蛇,數量最多。《選仙場》寫道衆以蛇穴爲神仙窟宅,年年送死。《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後集卷二精怪門《蟒精爲妖》,即此事之演化。《狗仙山》類似,皆含諷刺道士愚昧,惑溺神仙之説。《徐坦》寫樵夫妻因遘沈疴而化蟒,《張氏》寫杜判官妻因不敬夫而化蛇,後者含有諷意。《燕雛》記燕母死而繼母以蒺藜子害死小燕,《黄鷪雛》寫雌雄鷪因不得哺籠中小鷪而雙雙斷腸而死,禽鳥皆具人性。《崔棁》寫夢十九鼈化人形求放生,與後蜀周珽《儆戒録》所記夢鼈乞命類似。或又記岱嶽觀形如五升茶鼎之老蛛,徐州東界盤車溝可大如五石甕,目如碗之水蛙,皆逞怪之説。
蠻夷門之《新羅大人》,記身長五六丈的新羅大人。《山海經》已記有大人國,《海外東經》云大人國‘爲人大’,《大荒東經》云東海之外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大人之堂。《淮南子·墬形訓》亦云‘自東南至東北方有大人國’。《括地圖》(《太平御覽》卷三六〇、卷三七七引)及西晉張華《博物志》卷二《外國》載:‘大人國,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頭,其兒則長大,能乘雲而不能走,蓋龍類。去會稽四萬六千里。’新羅在東海外,故傳有大人或曰長人。《廣記》卷四八一《新羅》引《紀聞》二則,皆記新羅東長人國。牛肅《紀聞》云‘長人身三丈,鋸牙鈎爪,不火食,逐禽獸而食之,時亦食人’,本書云新羅大人獲人後‘皆有歡喜之容,如獲異物。遂掘一坑而寘之,亦來看守之’,分明當作食用獵物。
見於《太平廣記詳節》的三篇,《蕃中六畜》、《耶孤兒》、《胡王》,皆在徵應門。《蕃中六畜》寫蕃中駞馬牛羊皆頭南而卧,乃是西蕃大飢,南下丐食於秦隴之兆。《耶孤兒》寫後晉高祖石敬瑭父事戎王,契丹獻異獸耶孤兒,王仁裕以爲不祥之物,因著歌行一篇。《胡王》寫胡王(即遼太宗耶律德光)滅晉後北歸,廬帳中有雷起於地下,大星墜於穹廬,嬰疾熱作置冰於體,最終病死於欒城殺胡林。仁裕作長論,以爲‘詳其殷雷之怪,藏冰之兆,殺胡之讖,星墜之妖,則胡王之死也,豈偶然哉’。又云‘天方啓漢,真人堀起’,殊不知劉知遠所立後漢二世而亡,才僅四年。此事撰於漢,四年後入周,若載回觀此條,不知仁裕感想若何。
王仁裕時擅文名,久爲詞臣。所著《開元天寶遺事》、《王氏見聞集》、《玉堂閑話》三書,皆拾綴遺聞逸事,得之耳聞口傳,難盡徵實。虚誕不根之言始自《遺事》,《見聞》已多,洎《閑話》尤多。其餘之事,亦多爲可笑可訝可歎者。宦中奇聞,委巷野語,廣收博取。唐末小説高彦休《闕史》、康軿《劇談録》、劉山甫《金溪閑談》、嚴子休《桂苑叢談》、佚名《聞奇録》、皇甫枚《三水小牘》等,皆集志怪、傳奇、雜事於一書。此等作品大都以資談笑及補史闕爲旨,‘作意好奇’之意識大爲淡薄,顯出小説由文章向談資與史料之一定蜕化。王仁裕‘見聞’、‘閑話’二書,步武《闕史》等,雜記軼事奇聞,殊乏唐人風采。然就五代小説集而言,《玉堂閑話》雖行文大抵簡率,未能盡委曲之韻,但題材廣泛,内容豐富,亦堪稱五代優秀稗作。
三、 本書輯校説明
《王氏見聞集》,據《太平廣記》及《太平廣記詳節》輯録佚文凡三十四條,依原書卷帙編爲上中下三卷。今人有幾種輯本:陳見微輯本輯三十二條,見《輯本〈王氏見聞録序〉》(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具體條目不詳。陳尚君輯《王氏聞見録》三十一條,載《五代史書彙編》第拾册丙編(杭州出版社,二〇〇四)。
《廣記》卷一二六引《陳峴》,無出處,乃閩王王審知事。《太平廣記鈔》卷一八注出《王氏見聞》,疑爲妄加。《永樂大典》卷一九六三七引《王氏聞見録》之《道人醫目》條,乃南宋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事;又卷一○八一三引《見聞録》之《遇虎食母》條,乃南宋紹興中事。《三洞群仙録》卷二引《王氏見聞録》宋鄂州道士事,出北宋王鞏《甲申雜記》,又卷一八引《見聞録》黄鶴樓仙人洞事,出王鞏《聞見近録》,皆非本書。
《玉堂閑話》,《紺珠集》卷一二摘三條(明天順刊本不著撰人,《四庫全書》本題王仁裕),《類説》卷五四摘二十四條(明天啓刊本不著撰人,明嘉靖伯玉翁舊鈔本卷四六題王仁裕撰)。而《廣記》徵引極衆,大較猶可覩。《重編説郛》卷四八自《廣記》輯《生贅肉》、《西明寺》、《馬全節婢》、《晉少主》、《郡牧》、《張咸光》、《市馬》、《上霄峰》、《振武角抵人》九條,署唐撰人闕。清王仁俊據《廣記》輯《玉堂閑話佚文》三條,載《經籍佚文》。《舊小説》丙集(五代)輯四十五則,署范資,蓋沿《厚德録》等書之誤。《五代史書彙編》乙編(杭州出版社,二〇〇四)收有陳尚君輯校本,輯一百八十二條,編爲五卷,有漏輯者。又蒲向明《玉堂閑話評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二〇〇七)輯六輯一百八十六條,亦有誤輯、重輯及漏輯者。
佚文考得百八十一條,今依原書卷帙編爲十卷。《廣記》所引或有非出本書者。卷二二○《蛇毒》條云:‘趙延禧云:遭惡蛇虺所螫處,帖之艾炷,當上灸之,立差,不然即死。凡蛇齧,即當齧處灸之,引去毒氣即止。’原闕出處,中華書局版汪紹楹校本云:‘今見《玉堂閑話》。’北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二二、南宋周守忠《歷代名醫蒙求》卷上、明焦竑《焦氏筆乘》卷五、江瓘《名醫類案》卷七皆引作《太平廣記》。按:《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上》載:景龍二年,兵部尚書宗楚客又諷補闕趙延禧表陳符命,帝擢延禧爲諫議大夫(卷九二《韋安石傳》亦載)。延禧爲中宗時人,仁裕不當記其言。該條下二條又此前有二條皆出《朝野僉載》,故必出張鷟書。今本《朝野僉載》卷一輯入此條。汪校云‘今見《玉堂閑話》’者,疑乃誤書。
輯録主要據《太平廣記》。《廣記》版本甚多。明談愷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一五六六)刻本最爲常見(簡稱談本),其餘尚有明沈與文野竹齋鈔本(簡稱明鈔本,藏國家圖書館),隆慶萬曆間活字本(藏臺北故宫博物院圖書館),許自昌刻本(簡稱許本),清黄晟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校刊巾箱本(簡稱黄校本),《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所據爲談本,以黄本校,然文字多有擅改),民國《筆記小説大觀》石印本(底本爲黄本,文字有所校改,蓋據《四庫》本等)。又清康熙間孫潛以鈔宋本校談本(簡稱孫校本,藏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陳鱣以宋刻校許本(簡稱陳校本,藏國圖),與明鈔本均係珍本。朝鮮成任編《太平廣記詳節》五十卷(今殘存二十六卷),所據亦爲宋本,且爲早出者。中華書局版汪紹楹校點《太平廣記》,以談本後印本爲底本及參校另兩種印本,用明鈔本、陳校本校勘,參酌許本、黄本。張國風《太平廣記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二〇一一)取校版本主要爲沈、孫、陳三本,視汪校本爲備。因汪校本流傳既久,雖頗有疏誤,難稱精校完善之本,然其校改較爲謹慎規範,故本書以《廣記》輯録者,均取汪校本爲底本,或亦參核談本原刻,改其誤字。汪校本校改無誤者徑從之。張氏《會校》亦多所取資。臺灣嚴一萍《太平廣記校勘記》,主要據孫校本,又據汪校本轉録明鈔、陳校,亦用作參考。〔一〕《王仁裕墓誌銘》及《神道碑》,一九八三年五月出土於甘肅禮縣石橋鄉站龍村。見蒲向明《玉堂閑話評注·附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二〇〇七),書前附有拓片。《全宋文》卷四八亦收《王仁裕神道碑》,所據爲《隴右金石録》宋上。
〔二〕《墓誌》、《神道碑》均云‘其先太原人’。王陶《談淵》(《説郛》卷三四)亦稱‘太原王仁裕’。
〔三〕《墓誌》、《神道碑》均云‘後世徙家秦隴,今爲天水人也’。天水,郡名,即秦州。秦州治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西北)。《册府元龜》卷八九七云:‘周王仁裕生於泰(秦)州白石鎮。’白石鎮晚唐五代宋初屬秦州長道縣(北宋熙寧七年改屬岷州),治今甘肅禮縣及西和縣東北。《太平寰宇記》卷一五○《秦州·長道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天水爲漢陽郡,又改漢陽縣爲長道縣,屬成州。……以吐蕃侵擾,百姓流移,並廢爲鎮。唐咸通十三年,以成州奏人户歸復,土田漸濶,却置長道縣。今屬秦州。’《元豐九域志》卷三《秦鳳路·岷州》:‘長道,長道、故城、白石、鹽官、骨谷、崖石、平泉、馬務八鎮。’《甘肅通志》卷二二《古蹟·西和縣》:‘白石鎮,在今縣西北三里。’西和縣今屬甘肅隴南市。蒲向明《王仁裕年譜稿》(《玉堂閑話評注·附録》),據《王仁裕神道碑》實物,確定其籍貫應爲唐秦州長道縣漢陽里(今甘肅禮縣石橋鎮站龍村)。禮縣今屬隴南市,在西和縣西北。馬建營《王仁裕故里辨析》(蘭州《隴右文博》,二〇〇九年第二期),亦持是説(馬文作斬龍村),皆主要以王仁裕墓地所在地爲據。馬文且引民國《禮縣志》卷二《山水》:‘三十里曰碑樓川,爲唐王仁裕、明門克新故里。’‘縣西三十里曰碑樓川,有唐王仁裕神道碑,後裔聚居王家大莊。’王家大莊又名贊龍村,今名斬龍。《墓誌》云:‘以大宋開寶七年閏十月十七日,歸葬於秦州長道縣漢陽里。’馬氏以爲漢陽里即今禮縣石橋鎮斬龍村。按:《神道碑》云:‘職罷,歸漢陽别墅,有終焉之志。’漢陽里乃其别業所在,似非故里。《册府元龜》云生於白石鎮,所據爲原始史料,宜從。其葬於漢陽里者,蓋其父祖自白石鎮徙家於漢陽里,漢陽遂爲故里,後裔居焉。禮縣與西和縣緊鄰,今同屬隴南市,相距僅數十里。
〔四〕《神道碑》:‘秦帥隴西公繼崇聞之,以書幣之禮辟爲從事。尋屬王氏僭竊,奄有兩川,隴右封疆,遂成暌隔。公因兹入蜀,連佐大藩。’按:據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秦州》,李繼崇後梁開平元年爲天雄軍節度使、秦州刺史,貞明元年(九一五)繼崇降蜀。仁裕入秦州幕,當在貞明元年前不久,約在乾化四年。
〔五〕《墓誌》作樞密直學士,《神道碑》作翰林學士,《新五代史》本傳同。
〔六〕《新五代史》本傳:‘仁裕事唐,復爲秦州節度判官。王思同鎮興元,辟爲從事。’《册府元龜》卷七二九:‘蜀亡入雒,復爲秦州戎判,秩滿歸舊里。時王思同鎮興元,聞仁裕名,奏辟爲幕僚。’皆不云秦州節度爲誰。考之《舊五代史·王思同傳》及《唐明宗紀》,明宗即位後,以王思同爲雄武軍節度使,長興元年(九三〇)九月,遷左武衛上將軍。則知鎮秦者亦即王思同。據《五代十國方鎮年表》,思同鎮秦在天成三年。
〔七〕《玉堂閑話》:‘後唐清泰之初,王仁裕從事梁苑,時范公延光師之。’按:《舊五代史·唐末帝紀》:清泰二年二月,‘以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爲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充汴州節度使’。
〔八〕《神道碑》:‘數月,徵拜尚書都官郎中,召入翰林,充學士,旌前勞也。’作都官郎中。《新五代史》本傳亦云:‘久之,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學士。’《舊五代史·晉高祖紀》:天福二年六月,‘翰林學士、司封員外郎、知制誥王仁裕改都官郎中。’然則拜都官郎中乃入晉後事。《僕射陂》:‘乙未歲,契丹據河朔,晉師拒于澶淵,天下騷然,疲於戰伐。翰林學士王仁裕奉使馮翊。’《玉堂閑話·王仁裕》:‘丙申年春,翰林學士王仁裕夜直。’乙未歲爲清泰二年,丙申年爲清泰三年。清泰三年閏十一月後唐亡,丙申年春猶爲後唐翰林學士。
〔九〕據《耶孤兒》,天福五年王仁裕官司封郎中。
〔一〇〕所放二百十四人,含諸科在内,進士科止二十三人。《舊五代史》卷一二八《王仁裕傳》之《舊五代史考異》引《輿地紀勝》云:‘王仁裕知貢舉時,所取進士三十三人。’徐松《登科記考》以爲三十三是二十三之譌。
〔一一〕仁裕爲太子少保直至下世,《册府元龜》卷八九七明謂‘終爲太子少保’,又卷九七載顯德二年四月太子少保王仁裕進《回文金鏡銘》。《舊史·周世宗紀》乃云太子太保王仁裕卒,疑太保是少保之誤。
〔一二〕按:考證王仁裕生平者有數文。上海《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〇年第三輯載胡文楷《薛史〈王仁裕傳〉輯補》,胡氏未見《王仁裕神道碑》。湯開建《〈薛史王仁裕傳輯補〉之補》(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四集,一九九四),據《甘肅通志稿》之《王仁裕神道碑》加以補正。蒲向明《王仁裕年譜稿》、《王仁裕生平著作考》(《玉堂閑話評注·附録》)利用《神道碑》及《墓誌》考證較詳。諸考與本人考證不盡相同。
〔一三〕仁裕初仕於岐王李茂貞天雄軍節度使判官。李茂貞開岐王府,用昭宗天復年號。若亦算一國,則可稱二國。
〔一四〕按:新舊《五代史》本傳、《續世説》皆云平生所作詩萬餘首,爲百卷,號《西江集》,蓋《西江集》乃總名,《宋志》所著《乘輅集》等乃分集。《舊五代史考異》引《輿地紀勝》乃云‘仁裕所著有《紫泥集》、《西江集》、《入洛集》共百卷’,《十國春秋》亦以《紫閣集》、《乘軺集》、《西江集》等並列,不確。
〔一五〕南宋王明清《揮麈後録》卷五云:‘頃見王仁裕《洛城漫録》云:張全義爲西京留守,識黄巢於群僧中。’《洛城漫録》疑即《入洛記》。
〔一六〕《開元天寶遺事》之日本寬永十六年(一六三九)刊本,前有王仁裕自序。日本京都大學藏有文化三年(一八〇六)鈔本,亦有此序。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以明建業張氏銅活字重印南宋紹定本爲底本,北京中華書局,二〇一二)據日刻本補序。序云:‘仁裕破蜀之年,入見於明天子。假途秦地,振轡鎬都,有唐之遺風,明皇之故迹,盡舉目而可觀也。因得詢求事實,採摭民言。開元天寶之中,影響如數百餘件,去凡削鄙,集異編奇,總成一卷,凡一百五十九條,皆前書之所不載也,目之曰《開元天寶遺事》。雖不助於風教,亦可資於談柄。通識之士,諒無誚焉。’
〔一七〕《崇文總目》傳記類著録《王氏東南行記》一卷,《通志略》地理類行役屬著録《王氏東南行》一卷,均不著撰人,即此書。仁裕當曾出使東南某國。
〔一八〕《册府元龜》卷九七:‘周世宗顯德二年……四月,太子少保王仁裕進《回文金鏡銘》,上善之,賜帛百疋。九月,仁裕又以自製詩賦寫圖上進,賜銀器五十兩,衣著五十疋。’此即《轉輪回紋金鑑銘》、《二十二樣詩賦圖》。
〔一九〕《宋志》小説類著録王仁裕《唐末見聞録》八卷。按:此書又見《祟文總目》傳記類、《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小説類、《通志略》雜史類,皆不著撰人。《通志略》無録字,注:‘紀僖、昭兩朝事。’按:仁裕生於僖宗廣明元年(八八〇),青少年時‘但以畋獵爲事,二十有五,略未知書’(《神道碑》)。二十五歲已至唐昭宗天祐元年(九〇四),疑《宋志》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