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40184
宋代地方建置研究重要史料
《宋会要》是宋代具有法定地位和行政依据作用的官方档案汇编,其内容囊括了自太祖至宁宗十三朝的政治、法律、礼仪、文化、民族、地理等各个方面,堪称宋代史料的渊薮。明中 叶后原本即已亡佚。《宋会要方域类校补》依托陈智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会要》的复原、校勘与研究”,对《宋会要辑稿》中的“方域类”及混入“礼类”“食 货类”的相关条文进行了整理、点校、注释,使《宋会要》“方域类”尽可能恢复原貌。为研究宋代地方建置、风土民情等提供扎实而丰富的史料来源。
整理説明
上册
東京
東京雜録
西京
西京雜録
南京雜録
北京雜録
行在所
宫
節鎮陞降
州縣陞降廢置
州縣陞降廢置雜録
諸城修改移并
府州
豐州
西凉府
市鎮
市鎮雜録
諸寨
諸寨雜録
諸堡
諸堡雜録
下册
殿
閣
亭
宫門都城門
道路
驛傳
遞鋪
關
關雜録
泉
船
渡
橋
鎖
壕塹
水利
水磑
堰
閘
渠
斗門
堤岸
治河
二股河
汴河
廣濟河
惠民河
金水河
白溝河
東南諸水
附録:參考文獻
整理説明
本書主要依據宋會要輯稿(以下簡稱輯稿)之方域類及禮類、食貨類的相關條文整理而成,其内容大致相當於宋史的地理志及河渠志。由於宋會要(以下簡稱會要)與永樂大典(以下簡稱大典)體例迥異,大典依韻摘引會要時,極大地破壞了會要的體例,而書手在輯録時,又往往依照大典事目順序,且多批注事目名。故本類除節鎮陞降、市鎮等能大致保持原貌外,不少門目體例已失。此外,本類還存在諸如注文竄入正文、錯簡、複文、内容淆亂等問題。今將整理情况簡要説明如下:
一、 關於本書内容與結構
本書主要由輯稿方域類構成。按解開宋會要之謎頁二八二至二八三,輯稿方域類三之一〇至一三‘玉津園’、三之一七‘瓊林苑’等、三之一九至三〇‘資善堂’、三之四八至五三‘左右天廄坊’等、四之一至一〇‘御厨’、四之一一至二一‘官廨’、四之二二至二五‘第宅’、一〇之一一至一二‘都亭驛’屬職官類,三之四一‘青城’屬禮類,皆不録。同時,輯稿禮五之三‘龍德宫’録入本書宫門,輯稿食貨八之三三至三四‘造水磑’、八之三八至四〇‘堰’、八之四一至四六‘閘’、八之四七至五〇‘渠’、八之五一至五二‘斗門’、八之五三‘堤岸’、五〇之一至三五‘船’亦作爲獨立門目録入本書。本書力求恢復會要原貌,故大典事目名一般附入校記,且對内容作了適當調整,主要集中於編年與地理部分。凡編年者,多依時間先後予以釐正;凡地理者,皆以宋代地理重加編排。本書不分卷次,采用以門統條的結構。各門以條爲單位分段,一條爲一段。如某條内容過多,不以一段爲限。
二、 關於門目的設置與門名的調整
本書原有門目五十二,其中‘殿’、‘亭’及‘宫門都城門’大多摘自他門,‘山’僅一條,且摘自東京雜録門,會要原本或無此四門。今删去山門,保留其他三門,總計五十一門。五十一門中有三十四門門名因襲輯稿舊標目,即東京雜録、西京雜録、宫、行在所、州縣陞降廢置雜録、府州、豐州、西凉府、市鎮、諸寨、諸寨雜録、諸堡、殿、閣、亭、道路、關、關雜録、泉、船、壕塹、水利、堰、閘、渠、斗門、堤岸、治河、二股河、汴河、廣濟河、惠民河、金水河、白溝河。又有十四門門名稍作調整:‘東京’原作‘東京大内’,‘西京’原作‘西京大内’,‘南京雜録’原作‘南京’,‘北京雜録’原作‘北京’,‘節鎮陞降’原作‘節鎮’,‘諸城修改移并’、‘州縣陞降廢置’爲原標目之局部,‘市鎮雜録’原作‘鎮雜録’,‘諸堡雜録’原作‘堡寨城壘雜録’,‘宫門都城門’原作‘門’,‘驛傳’原作‘驛傳雜録’,‘遞鋪’原作‘急遞鋪’,‘渡’原作‘四方津渡’,‘橋’原作‘橋梁’,‘水磑’原作‘造水磑’。另有鎖、東南諸水門門名原缺,輯稿原標目皆爲大典事目名,今亦予增補。經過調整,本書依次由東京、東京雜録、西京、西京雜録、南京雜録、北京雜録、行在所、宫、節鎮陞降、州縣陞降廢置、州縣陞降廢置雜録、諸城修改移并、府州、豐州、西凉府、市鎮、市鎮雜録、諸寨、諸寨雜録、諸堡、諸堡雜録、殿、閣、亭、宫門都城門、道路、驛傳、遞鋪、關、關雜録、泉、船、渡、橋、鎖、壕塹、水利、水磑、堰、閘、渠、斗門、堤岸、治河、二股河、汴河、廣濟河、惠民河、金水河、白溝河、東南諸水門組成。各門門首皆有‘題解’,以説明各門存在的問題及整理情况。
三、 關於複文與非會要文字的處理
同一門中文字完全相同者一般删去,否則兩存。方域類有部分内容實抄自其他門目,甚至標明門名,如方域三之三一至四〇、四二至四七記宫門與都城門,標明抄自京都雜録及南京雜録、北京雜録。又方域一九之一至四六(諸寨雜録門)與二〇之一六至二一(諸堡雜録門)亦有大量條文相同,今皆兩存之。非會要文字若原文尚存,一般删去,如方域一之二二至二三、三之一八,均爲玉海文,輯稿食貨八之一至四則抄自文獻通考(以下簡稱通考)卷六田賦考六,皆删去。若非會要文字原文已佚,如節鎮陞降門有大量文字抄自金坡遺事,其書久佚,故予保留。
東京
【題解】本門見方域一之一至七,大典卷七六九九‘京’字韻‘東京’事目收録。原輯者於方域一之一‘宋會要’下批‘東京大内’,‘大内’字體略小。按本門記東京之沿革、舊城、新城、大内,‘東京大内’非門名。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元豐九域志(以下簡稱九域志)卷一‘四京’均有‘東京’一門,今暂定門名爲‘東京’。又按本門天頭依次批有‘舊城’、‘新城’、‘大内’,皆摘自正文,今徑删。
東京,唐之汴州,梁建爲東都,後唐罷之,晋復爲東京,國朝因其名。
舊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一〕,即唐汴州城,建中初,節度使李勉築。國朝以來,號曰闕城,亦曰裏城。南三門:中曰朱雀,梁曰高明,晋曰薰風,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東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賜名〔二〕;西曰崇明,周曰興禮,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東二門:南曰麗景,梁曰觀化,晋曰仁和,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北曰望春,梁曰建陽,晋曰迎春〔三〕,國初曰和政〔四〕,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西二門:南曰宜秋,梁曰開明,晋曰金義,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北曰閶闔,梁曰乾象,晋曰乾明,國初曰千秋,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北三門:中曰景龍,梁曰興和,晋曰玄化,太平興國四年改〔五〕;東曰安遠,梁曰含耀〔六〕,晋曰宣陽,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西曰天波,梁曰大安,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
〔一〕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直齋書録解題卷八地理類載東京記作‘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
〔二〕大中祥符五年賜名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大中祥符五年創建’。按輯稿禮五之二一及續資治通鑑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七月戊辰條載:‘作保康門於朱雀門之東。’
〔三〕晋曰迎春‘迎春’原作‘迎初’,據五代會要卷一九開封府、舊五代史卷七七晋高祖紀三、續談助卷二北道刊誤志(以下簡稱北道刊誤志)改。
〔四〕國初曰和政‘國初’,北道刊誤志作‘周’。
〔五〕太平興國四年改按長編卷二〇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戊子條載:‘詔改京城内外二十五門名。’又玉海卷一七〇太平興國東京城門記東京舊城景龍等諸門名,其後小注‘皆太平興國四年戊子更名’。則景龍門改名亦在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觀前後文均具體到九月,故此句‘四年’後疑脱‘九月’。
〔六〕梁曰含耀‘耀’原作‘輝’,據舊五代史卷三梁太祖紀三、北道刊誤志改。五代會要卷一九開封府作‘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