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畅销榜医学 畅销榜中医史:东方五千年医学发展史

中医史:东方五千年医学发展史

以手资料和古史记载、考古发现作为叙述的依据,将传统医学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和发展脉络条理分明地罗列叙述。

作者:李经纬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ISBN: 978757300347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58.99

类别: 基础医学, 医学 畅销榜 SKU:65cdafa2f0f2243eea147c15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00347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指定教材;全国中西医主任医师培训基础教材;全国医学院推荐读物;“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首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修订,古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研究成果,今至2021年世界抗疫情况。

★以手资料和古史记载、考古发现作为叙述的依据,将传统医学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和发展脉络条理分明地罗列叙述。

★94岁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学泰斗毕生总结,百岁国医导读推荐,国内仅有的中医史学巨著。

★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中医的贡献。

★四千余年来的大医大事年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中医发展通史,作者特别重视医学内史的研究,着重论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继承性发展,尤其注重对中医创新发明事例的记述。全书总体作通史体例,以断代论述,其章节以专科、疾病、人物、文献、轶文故事等内容进行编排。本书章节题目也反映了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作者结合中国朝代与公元纪年的方法,旨在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与评介。这本中医史学泰斗眼里的中医通史虽然是以中医发展为主体的,但作者并没有刻意掩盖西医之影响,也没有回避中西医之间紧密相关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引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为中医所用。

作者简介

李经纬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总编。李经纬教授素以发掘古代中国医学发明创造、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疾病史、医史理论研究和主持编撰中医、医史工具书着称。1992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29年7月16日生于陕西咸阳,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1958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后留该院医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医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至今。1976年以来先后奉命组建医史文献研究室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任主任、副所长、所长至1991年。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专家委员会历届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医史文献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委,《中华医史杂志》总编。1987年应约主持卫生部下达《中国医学通史》四巨册之编撰工作,任常务副总编兼古代卷、图谱卷主编;1989年任中德合作项目《国际中医学规范辞典》总编;199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中医学名词术语译释研究。其中《中医名词术语选择》曾获胜全国科学大会奖;《简明中医大辟》曾获中医研究院级乙等奖;《中医大辞典》获1996年一等奖,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级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胜中国广州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奖,2001年获台湾立夫中医药学术著作奖。在教学上,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在全国首次招收中国医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编或个人著作二十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医史学论文百余篇。1983年以来,曾先后应邀多次访问外国。

目  录

章    中医药起源    1

   (公元前21世纪前)

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古典医药文献之富,有效医疗技术之多,理论之独具特点等,尚没有其余国家或民族的医学内容能与之相比。所有这一切,读者不禁要问许多个为什么。那么就让中医学发生、发展的文明史来向大家做出历史的客观的回答。

节    中国考古学研究与猿人的疾病和卫生状况    2

第二节    关于医药卫生起源的若干论点    5

第三节    中国汉晋前学者论述中医起源    10

第四节    中医起源讨论    14

 

第二章    早期医疗实践与医巫论争    19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771)

医巫分业、医事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为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节    农业发展促进医药进步    20

第二节    医食同源与伊尹创制汤液    21

第三节    甲骨文与殷商疾病观    23

第四节    巫术与巫医的活动    26

第五节    医事管理    27

第六节    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    28

 

第三章    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    3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产生的基础上,在扁鹊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使中医学始终沿着唯物的道路向前发展着。

节    早的中医学分科    33

第二节    中医理论高水平研究总结:《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35

第三节    划时代的进步——医学战胜巫术    41

第四节    从《诗经》等文献看商周医药水平    44

第五节    大傩与预防疫病    46

第六节    职业医师出现——医和、医缓与扁鹊    47

第七节    中医学步入学术研究    51

第八节    尸体防腐、保护技术    58

 

第四章    中医学术成果的整理与水平的提高    59

  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280)

秦汉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取得重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华佗等著名医学家的杰出贡献,使西周时代《内经》所确立的理论原则与临床实践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节    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61

第二节    汉文帝为名医淳于意的冤案平反并恢复其名誉    66

第三节    中医之师徒传承    69

第四节    中医部释疑解难之专著——《难经》    72

第五节    针灸由民间到宫廷,再回到民间    73

第六节    外科鼻祖——华佗    76

第七节    医圣——张仲景    82

第八节    杏林春暖与虎守杏林    89

第九节    悬壶之禧与韩康卖药    93

第十节    秦汉时期负责医事管理的医官与医官犯罪    94

 

第五章    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96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9)

公元5世纪之中国,已确立了医学校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了官办医学校的教育,是为一大进步。

节    弃戎从医,贡献卓著的葛洪    98

第二节    重视切脉诊断的王叔和    102

第三节    山中宰相——名医陶弘景    106

第四节    竹林七贤——嵇康与《养生论》    109

第五节    系统继承发扬针灸的皇甫谧    110

第六节    药材炮制的祖师——雷敩    112

第七节    精巧的外科手术治疗技术    114

第八节    医方汇集整理与陈延之《小品方》    116

第九节    中国世医传统与徐氏第八代名医徐之才    119

第十节    梁武帝与医学家    121

第十一节    南北朝设医馆与太医署    123

 

第六章    医学发展呈现集大成的特点    125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医疗活动和医药知识,有些还形成了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文献,还拥有医学家的传承与发展。这都是今天的“中医”这个概念所不能包括的。

节    古老的医科大学与药用植物园    127

第二节    唐太宗探视百岁名医甄权    135

第三节    大学问家躬身《内经》整理研究    137

第四节    部病因证候专著《诸病源候论》    139

第五节    政府颁布的部药典——《新修本草》    144

第六节    医学文献整理大师王焘    146

第七节    孙思邈与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150

第八节    藏医学集大成巨著——《四部医典》    159

第九节    “仙”医蔺道人与《理伤续断方》    163

第十节    法医学与《疑狱集》    166

第十一节    繁荣的国内外医药交流    168

第十二节    非医学书籍对外科手术的记载    179

第十三节    统治阶级对医学家的迫害    182

 

第七章    医学全面大发展    184

  两宋时期(960~1279)

北宋诸帝多关注医学,甚至亲自征集医方,治疗病人,编撰医书。仕途不通的知识分子,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改变了过去以医为小技、为耻之观念,壮大了“儒医”队伍,促进了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与技术的普及。

节    《访求医术优长者诏》《访求医书诏》    185

第二节    宋太祖等关注的本草修订    187

第三节    太宗诏征医方,编撰《太平圣惠方》    192

第四节    宋仁宗创设“校正医书局”    195

第五节    宋仁宗诏令翰林医官院考次针灸,创铸针灸铜人    197

第六节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医学教育    201

第七节    宋神宗在京城创办太医局卖药所    204

第八节    宋徽宗创办“医学”与编撰医学著作    206

第九节    解剖新知:《欧希范五脏图》与《存真图》    209

第十节    疾病诊断水平提高    211

第十一节    临床医学丰富多彩    214

第十二节    宋慈总结法医学著成《洗冤集录》    222

第十三节    科学家沈括、文学家苏轼与医学    225

第十四节    藏医学的发展    228

 

第八章    医学争鸣与少数民族医学融合    230

  辽夏金元时期(907~1368)

战争的掳掠是十分凶残的,但在客观或主观要求上,战争也使医药卫生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交流。高明的医药学家,著名的医药书籍,先进的教学模具——针灸腧穴铜人等,成为边远少数民族同中原政府作战的目的之一。

节    契丹族医学    231

第二节    回鹘族医学    234

第三节    吐蕃医学    236

第四节    女真族医学    237

第五节    党项族医学    240

第六节    回回医学    241

第七节    蒙古族医学    244

第八节    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    247

第九节    医学理论与临床各科    258

 

第九章    中医学发展的革新倾向    265

  明代(1368~1644)

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药物学著作;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流行之成功,为人类免疫带来希望和开辟出新的途径;吴又可撰《温疫论》,对传染病传染途径、传染病因子和特异性的论述,颇有见解;随着明代手工业、采矿业的发展,职业病的防治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节    皇室关注本草学发展    267

第二节    民间本草研究成果卓著    273

第三节    朱橚与大型方书《普济方》    282

第四节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伟大创造    285

第五节    吴又可《温疫论》与传染病理论革新    290

第六节    临床内科学的发展    294

第七节    外科学理论与技术革新成就    298

第八节    妇儿科学之进展    304

第九节    眼科、口齿科与耳鼻咽喉科成就    308

第十节    针灸学之发展    315

第十一节    医疗经验的宝库——《名医类案》    319

第十二节    中医经典整理与丛书全书编撰    321

第十三节    医德与医林故事    325

第十四节    医事管理与建庙祭祀先医    328

第十五节    创建先医庙与祭祀历代医学家    331

第十六节    中外医学交流    334

 

第十章    医学发展使普及面扩大与发展中的思想阻力    342

  清时期(1644~1911)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促成学术界转而大兴考据之学,医学领域在古文献整理研究上获得进步的同时,思想则遭受到严重的制约。若干创新发展只能昙花一现,即被淹没在保守的思潮之中,这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节    医事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343

第二节    传染病治疗学派林立与理论创新    346

第三节    康熙推广人痘接种预防天花获重大成就    353

第四节    乾隆命令编纂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    358

第五节    内科学发展与学派争鸣    364

第六节    外科学发展趋于保守    370

第七节    正骨科学技术丰富多彩    375

第八节    外治法宝库更趋充盈    379

第九节    妇儿科的经验积累和推广    381

第十节    五官科医疗技术的发展    388

第十一节    针灸学发展与道光帝废除针灸    391

第十二节    王清任慧目躬身人体解剖    392

第十三节    发展与普及的医方、本草    397

第十四节    医学普及与文献整理    403

第十五节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    409

第十六节    医家要义——养生保健    420

第十七节    医学革新的思想阻力    423

第十八节    西医学传入与影响    429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    434

20世纪前50年,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大权,基本上为国外留学回国的西医所掌握。而人数数十倍于西医的中医,则完全处于在野无权的地位,这种畸形必然造成唯西医科学而排斥中医甚至废止中医的局面。

节    20世纪前50年中国医学文化思潮    434

第二节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    441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学派评估    443

第四节    毛泽东关注中医中药    446

第五节    中医工作的巨大胜利    448

第六节    中医发展融入西医学理问题    451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模式    453

第八节    创造统一的新医学不是梦想    456

 

第十二章    中医学发展新视野    459

中西医结合研究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丰硕成果,50多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就,对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给予了启迪,从而促使许多现代科学家重视中医药并参与研究中医药。中西医的合作研究正在改变着科学家们陈旧的观点。

节    中医政策在实践中渐趋完善    459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视野    462

第三节    中西结合针拨套出白内障手术之启示    465

第四节    针灸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医学    468

第五节    针灸理论研究百花齐放    471

第六节    针刺麻醉原理研究新启示    473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思维    475

第八节    惠及人类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素    477

第九节    抗癌阵线高水平成就    481

第十节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484

第十一节    应对SARS,获得佳效    486

第十二节    再现人类共享中医学之辉煌    491

 

附录一    作者与海外的医史学术交流    501

附录二    中医学要事年表    526

跋    551

媒体评论

在 21 世纪中医事业发展再次面临重要契机的时候,李经纬教授所撰《中医史》的问世,有着特别的意义……读《中医史》便能使广大读者对中医之伟大,有较全面之认识。

——百岁国医邓铁涛

在线试读

导   读

在 21 世纪中医事业发展再次面临重要契机的时候,李经纬教授所撰《中医史》的问世,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的。我们对中医历史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果。四卷本《中国医学通史》就是代表。其中,李经纬教授就是《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的主编。在多年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之后,李教授又于耄耋之年撰成本书,恰
如醪醴陈酿,更见醇和。我以为此书堪称适时之史笔,成功之佳作。

 

对古代医史的梳理更加精到

 

由于有编撰《中国医学通史》以及主持医史文物研究的基础,作者对医学史中的相关史实和进展掌握得相当扎实,其中尤为显著的是作者曾深入研究过中医外科技术史等内容。与近代西医相比,中医外科手术水平相对落后,以致有人怀疑古书所有关于手术记载的真实性,或者持外国传入说。作者以丰富的旁证资料指出,华佗时代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如晋代的唇裂修补手术、唐代的肿瘤切除手术和义眼镶嵌手术等,都有明确依据。这种观点是正确
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依据今天的现状来怀疑古人的记述。

另外,对本书之命名《中医史》,作者也有严谨的思考。在绪言中,作者对何谓“医”, 何谓“中医”以及历代医称都做了详细考证,这是前人未曾重视的问题,很有价值。另外绪言还就医学史研究的任务做了探讨,对后来者有指导意义。 

 

系统回顾20世纪中医史

 

《中国医学通史》虽有现代卷,但止于 20 世纪末段。现在已步入 21 世纪,有条件对跌宕起伏的 20 世纪的中医学史做一个完整的回顾。本书列《20 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一章,做专题论述,也是近年中医通史著作之首创。虽然限于篇幅,于史事、史实方面只做粗线条勾勒,但在钩玄评论方面相当深入,可谓是其精华所在。其中包括对中西医汇通的评述、对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思考,以及作者对“中西医结合科技模式”和“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的
期望等。这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医史学学者对中医发展路径及方向的独到理解。例如对中西医汇通,作者指出:“(他们)自觉不自觉印证是如何与西医一致,从而证明中医是科学的。虽然不承认,或极力反对西医以不科学、落后为由对中医的批判,但却削足适履称中医如何与西医一样科学,有些给人勉强的感觉。这种倾向,数十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甚至在今天仍有不断的反映。”这样的评价十分有启迪意义。20 世纪中医走过的历程是十分曲折的,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必定能为 21 世纪的中医事业提供参考,这正是“以史为鉴”的功能。

 

有史有论,论而中肯

 

有人说史家当以理性为主,不掺感情因素。其实未必然。撰史者固然不能因为感情因素而曲解历史,但任何著作中精彩的,一定是作者动情的地方。本书在评论史实时,往往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体会,言论剀切。例如作者原来是西医出身,经过“西学中”而后选择了中医学史作为研究方向,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深有体会,正如书中所言:“他们(指‘西学中’人员)是为了继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而进行研讨的,而绝非是要轻视或消灭中医。”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都是发展中医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能否正视中医的独特价值,采取合理的方法去研究,决不能以西医学理论为标准衡量中医,这是已为历史证明的事实。

以上几点,是我读《中医史》的一点感想,未必足以概括全书的特色,但其学术价值足以肯定。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还记载了作者与海外的医史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情况,这也是现代医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李经纬教授毕生心血的结晶,为现代医史学增添了色彩,而且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相信普通读者也会读之而不能释卷。私以为略有不足之处,即中医“温病”的概念范围要较西医的“传染病”之内涵为大,本书把明清温病学派放入“传染病学派”一节,未必完全恰当。因温病学派虽有诊治传染病之学术经验,但叶、薛、吴、王四家之名著,内涵广博,不只局限于传染病方面,故若能以“温病学派对传染病之贡献”为题目则更为贴切。

后想说明推荐此书之目的:近年来对中医抹黑者之所为,必须清洗,而读《中医史》便能使广大读者对中医之伟大,有较全面之认识。《中医史》第 11 章《20 世纪中医学发展历程》后一句说:“我们还必须严肃地指出:那些视中医为伪科学的先生们,他们数典忘祖,是全盘西化思想的继承者,我们不能容许他们践踏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作者的大声“呐喊”。

《中医史》出版后获得成功是预料中的事情,但未料来得如此之快且广泛,并成为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的教材。作者应出版社要求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以《中医学发展新视野》为题,增叙第 12 章,该新内容以政策、50 多年来重点科研课题与国际交流等 12 个论题,进行了朴素、大方、求实的讨论、评估、介绍,其论断、意见比较符合实际,富有参考价值。

百岁老人、国医大师、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近代史学家邓铁涛

 

 

 

 

 

第六节 针刺麻醉原理研究新启示

 

中医用针灸治疗各种疼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治疗各种疼痛可谓针灸医疗强项之一。将针刺用于麻醉手术,唐代政治家、医学家狄仁杰(630—700)便有这一经历。狄仁杰于显庆年间应制入关,路遇一富家小儿鼻端生赘瘤,大如拳,根细,痛难忍。狄于其脑后针刺寸许,针气达于瘤处即拔针,赘瘤应手而落。小儿鼻端瘤很可能就是在针刺麻醉下成功摘除了。

1958 年,国内在研究针刺止痛,特别是手术后止痛经验总结的启示下,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上海市人民医院外科、运城地区人民医院外科、长沙市人民医院外科等,在总结针刺解除外科手术后疼痛效果佳的基础上,将针刺止痛尝试应用于外科
扁桃体摘除手术,又成功实现了在针刺麻醉下进行拔牙、白内障手术、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手术,均获比较好的麻醉效果。

1960 年,广西柳州结核病院介绍针麻下肺叶切除手术成功 12例;1966 年 2 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针麻工作会议上,介绍了上海中西医合作针麻肺叶切除 40 例以及北京结核病研究所针麻肺叶切除术等 6 个单位的学术报告。1972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并指示:光会做手术不行,还要讲出道理。并提出加强针麻作用原理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痛生理研究所韩济生正是在此背景下决心投入针麻原理实验研究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其随行里格将军等 30 余人于北京参观了针麻手术后不禁惊叹:“真是不可思议!”此后,有 30 多个国家先后前来考察、学习,一些医学科学家从此也投入到这一研究工作中来。

1973 年冬,由卫生部长钱信忠主持,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针麻研究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制定了针麻效果的评定标准,并成立了颅脑、颌面口腔、耳鼻咽喉、甲状腺、肺切除、胃切除、输卵管结扎、剖宫产、子宫切除、阑尾切除、疝修补以
及骨外科等多种具体手术的针麻协作组。

1978 年 6 月 20 日至 7 月 4 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针麻研究工作座谈会,北京妇产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广西医学院、贵阳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医学院和安徽中医学院等单位,分别介绍了研究经验,还特约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张香桐教授介绍了瑞典、日本有关疼痛生理和针刺效应机理研究的情况。至1979 年,全国已用针麻进行大小手术 100 多种,达 200 余万例,一般认为头、颈、胸部手术的针麻效果较好。颅脑外科手术的优良率为 76.6%,全喉截除优良率在 70% 以上,各类甲状腺手术、肺切除术、剖宫产、输卵管结扎等手术的优良率均在 80% 以上。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共进行了 350 余例,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事针麻原理研究十分普遍,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与观察整理,促进了研究之逐步深入。

1972 年,韩济生等用两只家兔脑脊液交叉灌流的方法证明,针刺家兔足三里可使其脑内释放出某些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接着对中枢 5- 羟色胺(5-HT)、中枢儿茶酚胺、中枢阿片样物质(OLS)等多种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鉴定了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20 多种,总称为阿片肽。其代表性品种脑啡肽、强啡肽、肝内啡肽,都可作用于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韩济生等用脑内注射微量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的方法探寻 OLS 转递针刺镇痛的作用部位,发现伏隔核、杏仁核、缰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的 OLS 在针刺镇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发现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环形神经通路,称之为“中脑边缘镇痛环路”。这一环路一旦被针刺激活,即可以往复进行,效应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如果阻断了其中一个环节,针刺镇痛的后效应就大大缩短。

韩济生研究成功后,先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又获得了国际脑研究组织与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工作者奖学金”。此外,他还被美、英等 27 个国家和地区 100 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邀请作学术演讲 200 余次。1990~2002年,他被聘任为世界卫生组织科学顾问,1991 年又被聘任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中医史:东方五千年医学发展史”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生理学(第9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EUR €43.99
加入购物车

生理学(人卫八版/本科临床/十二五规划)

EUR €37.99
加入购物车

病理生理学(第3版/八年制/配增值)

EUR €44.99
加入购物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本科临床/配增值)

EUR €51.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