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93873丛书名: “名师讲堂”丛书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考察、介绍了基督教自诞生起两千年来如何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基督教这个纲,把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西方文化有机地连缀起来,将它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学生和所有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面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西方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且与罗马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有着极其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在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欧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又衍生出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罪恶和导致了巨大的精神苦恼。后来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了自由精神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时至今日,基督教仍然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西方人所共同拥有的主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已经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深深地渗透于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意识之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西方文化。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根据赵林教授在武汉大学极受学生欢迎的同名选修课“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
讲:导论
一、中西文化的背景性差异
二、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
三、罗马文化的暴戾之力
四、日耳曼蛮族的文明教化
第二讲: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
一、古犹太人的苦难历程与罪孽意识
二、弥赛亚主义与基督教的诞生
三、基督教对犹太教律法主义的超越
四、基督教的普世性和超越性
第三讲:基督教与希腊文化
一、奥林匹斯宗教中的命运思想
二、奥尔弗斯神秘祭
三、希腊的自然哲学
四、希腊的形而上学
五、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第四讲: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一、罗马帝国的发展情况
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苦难历程
三、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大公会议
四、东西教会的分裂与修道运动
第五讲:蛮族的皈依与西欧封建社会
一、日耳曼蛮族与罗马帝国的关系
二、日耳曼蛮族对基督教的皈依
三、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四、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经济生活
五、“上帝”与“恺撒”的冲突
第六讲: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文化
一、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教会与大学
三、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四、骑士文学与哥特式教堂
第七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蜕变
一、早期基督教会的道德状况
二、基督教信仰的形式化与虚假化
三、赎罪根据的变化
四、十字军东征的赎罪意义
五、三大信誓的蜕变
第八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背景
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危机
二、西方中世纪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四、人文主义思潮与人性的复苏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
六、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
第九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第十讲:宗教宽容与理性精神的崛起
后记
这部《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是根据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同名课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对武汉大学的本科生开设讲授“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文化概论”这两门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中国的大学生们能够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西方文化概论”旨在让同学们从宏观的角度来了解西方文化从古希腊一直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西方哲学史”则是为了帮助同学们从抽象的角度来把握西方思想的演进逻辑。前者侧重于历史的视野,后者侧重于哲学的思辨。但是在它们之间,还应该有一门与二者密切相关的课程,这就是“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这门课程将把思想与历史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有思想、有情感的西方人是如何在一种神圣理想的感召下创造历史的。
正如不了解儒家伦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一样,不了解基督教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西方文化。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意义,可能比儒家伦理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还要重要。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督教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西方人奉行的宗教信仰,而不像中国除了儒家伦理之外还有道家、佛教等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要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些。在西方的节庆、礼仪、风俗、建筑、文学、艺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基督教信仰的深深烙印。另一方面,基督教在西方近代社会中虽然也曾经历了启蒙运动的冲击,但是它却成功地进行了应战。通过协调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大多数西方人自觉奉行的安身立命之本。相形之下,儒家伦理在自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处于一种风雨飘零的状态,它赖以维系的传统宗法社会已经土崩瓦解,它所倡导的那一套基本价值系统至今尚未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当今中国社会,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奉行儒家的“仁义礼智”、“忠孝节悌”?但是在已经进入福利时代的西方社会,虔信上帝的基督徒却仍然随处可见。在繁荣昌盛的中国大都市,高耸入云的建筑往往都是繁华喧嚣的金融大厦和商业大楼;然而在安居乐业的西方小城镇,巍峨矗立的永远都是那些静悄悄地抚慰着灵魂的教堂。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作为同名课程的录音整理稿,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发展演进的基本情况,以及它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事实上,自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传播的时候开始,特别是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性以后,基督教就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解罗马帝国以后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可能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通过基督教这个纲,把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西方文化有机地连缀起来,将它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学生和所有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面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内容方面与我以前发表的《西方文化概论》一书有许多重合之处,这是因为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讲西方文化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基督教。但是,尽管在研究对象或内容方面有相同之处,本书在形式上却采取了一种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广阔,读起来也会更加轻松一些。当然,这种形式也比较符合商务印书馆的这套“名师讲堂”丛书的基本宗旨。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我敢断定,读者读到这里肯定是越来越糊涂了。而这“四道围墙”的用意,就是要让你们的理性无法理解基督神、人二性之间的关系,你们对此只能付诸于信仰。因为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奥秘,奥秘就只能付诸于信仰,它已经大大地超出理性的能力范围。还是那位著名神父德尔图良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的理性就像一个有限的器皿,而关于上帝的奥秘却像汪洋大海,如果这个有限的器皿不能容纳下汪洋大海,那么应该遭到质疑的到底是这个器皿,还是汪洋大海本身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让我们从神秘玄奥的基督教神学回到大公会议的历史。在公元4世纪初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教会中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双方是一个名叫阿利乌的神父和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主教亚历山大。这两个人都很有学问,他们争论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关系问题。阿利乌认为,耶稣是被上帝所创造的,他本身并不是神,他被创造出来时只是一个人,在十字架上死了以后才变成神。这种观点比较好理解,符合我们的理性思维,但是它却违背了基督教的正统观念,因为它不够神秘和玄奥。阿利乌的这种观点当时在埃及和北非教会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这种观点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在古代希腊和东方的一些传统宗教中也有同样的故事,就是一个人死了以后变成了神。但是在亚历山大主教看来,阿利乌的观点具有双重的异端嫌疑:一方面,阿利乌把圣父与圣子的关系被说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这样就完全否定了圣子的神性;另一方面,阿利乌认为耶稣生前是一个人,死后才变成神,这样就把耶稣的神、人两性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个彼此无关的部分。这两点都属于异端观点,亚历山大主教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阿利乌与亚历山大之间的教义之争很快就在其他地区的教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几乎整个东部教会都卷入到争论中。因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就感到非常恼火,他认为这些细枝末节的琐屑问题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争论,于是他决定要召开一次基督教的全体会议,以便统一思想。
这样,在公元325年就召开了次基督教全体会议,即尼西亚大公会议。这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把阿利乌的观点斥为“异端”,而亚历山大等反对派的观点则被确立为正统,由此奠定了在基督神、人二性论问题上的神秘主义基调。被斥为“异端”的阿利乌派观点遭到皇帝的禁绝,不允许该派观点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于是阿利乌的信徒们就只能越过多瑙河,来到日耳曼蛮族中间去传播基督教的福音。下一讲我还会讲到,阿利乌派的信仰对于日耳曼人的重要影响。那时日耳曼蛮族还没有入侵罗马帝国,一些日耳曼部落在侵入罗马帝国之前就接受了阿利乌派的“异端”基督教信仰。所以一百年以后,当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的时候,有相当一批蛮族都是作为阿利乌派基督徒进入罗马境内的,这样就使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得以保留下来甚至发扬光大。可以说,当初如果不是阿利乌派迫于无奈来到日耳曼人中间传教,很多日耳曼人根本就不知基督教为何物,那么一百年以后他们就很可能会把基督教和罗马帝国一起摧毁。所以基督教在西罗马帝国被摧毁之后得以保留下来,这件事多多少少还要归功于尼西亚大公会议上遭到谴责的阿利乌派。阿利乌派在罗马虽然被斥为“异端”,但是日耳曼蛮族们对基督教神学的精微教义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日后罗马的正统教会只需要把他们的“异端”基督教信仰改变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就行了,这样要比把一个根本不信基督教的民族改变为基督教民族简单得多、轻松得多。所以自从公元5世纪日耳曼蛮族摧毁西罗马帝国之后,在短短的两百年时间里,罗马正统教会就完成对入侵蛮族的信仰改造工作,使得原西罗马帝国境内的日耳曼人都成为上帝的臣民。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