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80481
1.“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重磅新作!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不白老师的“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图书自面世以来热销各大网站、书店,常年登顶各大分类排行榜,获奖无数,有口皆碑,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本书是此系列的春秋篇。
2.108幅彩色历史地图,互文见义
地图有自己的语言。本书一共随文编绘了108幅彩色历史地图,配图比例为同类品的数倍甚至十数倍,几乎每三页就有一张地图,最大程度保证文字内容与地图的信息匹配,使文字与地图互文见义,而非点缀般的华而不实。
3.专业绘制多种地形图,直观呈现人地关系
李不白老师是武汉大学地图专业出身、资深的地图从业者,本书所绘地图皆为能体现地貌特征的地形图,包括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和地形地貌图等,将影响家国兴衰中的人地关系直观呈现出来。
4.颠覆认知,以固定不变的地理维度清晰解读“大乱世”
本书从地理的视角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春秋战国时期素有“中国第一大乱世”之名,国家多、人物多、事件多,阅读难度大,容易混淆。然地理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本书以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带领读者沉浸式感受这段历史,更清晰、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规律。
5.随书附赠世系图,捋清各国公族交织的复杂人物关系
春秋历史人物繁多,公族关系混乱,随着嫁娶、封地等变动,人物的称谓也会改变,往往有一个人物多个称谓。然而这种混乱又恰恰是内部权力斗争的源头,因此捋清人物关系对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十分重要。本书特意绘制各个公族的世系图,直观、清晰地呈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便于读者结合文本阅读。
6.锁线胶订,频繁翻阅地图不掉页
本书在普通平装书装帧基础上加上锁线工艺,牢牢加固书脊,确保读者多次翻阅也不会轻易掉页,经久耐看。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第一章烽火戏诸侯 ……………………………………… 001
第二章 周平王东迁 ……………………………………… 011
第三章 大义灭亲 ………………………………………… 020
第四章 周郑交恶 ………………………………………… 030
第五章 春秋小霸 ………………………………………… 039
第六章 齐国 ……………………………………………… 048
第七章 管仲相齐 ………………………………………… 057
第八章 长勺之战 ………………………………………… 065
第九章 霸主之路 ………………………………………… 075
第十章 楚国兴起 ………………………………………… 085
第十一章 齐楚交锋 ……………………………………… 097
第十二章 晋国兴起 ……………………………………… 105
第十三章 秦晋之好 ……………………………………… 114
第十四章 泓水之战 ……………………………………… 123
第十五章 城濮之战 ……………………………………… 132
第十六章 崤之战 ………………………………………… 143
第十七章 赵氏兴起 ……………………………………… 152
第十八章 一鸣惊人 ……………………………………… 160
第十九章 问鼎中原 ……………………………………… 169
第二十章 鞍之战 ………………………………………… 178
第二十一章 吴越之地 …………………………………… 186
第二十二章 赵氏孤儿 …………………………………… 193
第二十三章 鄢陵之战 …………………………………… 200
第二十四章 晋国复霸 …………………………………… 206
第二十五章 唯强是从 …………………………………… 214
第二十六章 西宫之难 …………………………………… 224
第二十七章 平阴之战 …………………………………… 235
第二十八章 栾氏之乱 …………………………………… 244
第二十九章 弭兵会盟 …………………………………… 253
第三十章 季札让国 ……………………………………… 264
第三十一章 楚王好细腰 ………………………………… 272
第三十二章 伍子胥奔吴 ………………………………… 282
第三十三章 柏举之战 …………………………………… 291
第三十四章 申包胥救楚 ………………………………… 300
第三十五章 堕三都 ……………………………………… 311
第三十六章 吴国灭越 …………………………………… 323
第三十七章 艾陵之战 …………………………………… 332
第三十八章 越国灭吴 …………………………………… 340
第三十九章 三家分晋 …………………………………… 350
第四十章 周游列国 ……………………………………… 358
参考资料……………………………………………………… 365
序
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完《东周列国志》的时候,就有写一本历史书的冲动,是有关春秋战国的,不管是虚构小说还是纪实文学,原因是这段历史太精彩了。但《东周列国志》中大量转录了《左传》的原文,给现代人的阅读制造了不少障碍,以致它的流传度远远不及《三国演义》。
十年前,当我着手编制历史地图,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文本时,我便自己动手试写,但仅仅写了一万多字就放下了。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太大,涉及的人物太多,大多数人物仅出场一次就消失了,而他的事迹又偏偏是某个历史事件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这样就造成故事极度碎片化。按我们传统的叙事方式,不管是小说还是正史,都是以人物为主线,以塑造人物性格为核心,如此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但面对东周这段历史,以人物为主线叙事注定是一场悲剧,读者还没有对人物产生印象时,主线人物就换了。作为大众读物,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已经做到极致了,真正研究历史的人会去看《左传》《战国策》之类的典籍,我无须画蛇添足,虽然心有不甘。
在这前后二十年的时间里,我看过不知道多少个版本的东周(春秋战国)历史书,有的过于碎片化,有的流于戏说,当然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都是按传统的叙事方式,冯梦龙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版本依然没有解决。直到前几年,我的《透过地理看历史》出版后,意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我想我终于找到讲述这段历史的方式了。
以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可以解决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繁多的问题。人物再多,终归是代表某个国家的利益,而国家是相对稳定存在的,对于那些着墨不多的人,读者只须记住他们所代表的国家即可,无须去了解每个人的性格和背景。而所有国家的争端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那就是土地。这样一来,事情就简单了,我们不会被那些千头万绪的事件和人物搞得云里雾里。
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春秋历史的大致脉络:郑国率先扩张,成为春秋小霸;然后诸侯觉醒,真正的霸主齐桓公出现;等到晋文公称霸的时候,天下四强的格局基本定型——齐、楚、秦、晋,正好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齐国自桓公后内乱不止,秦国自穆公后也无所作为,此后百年间,是晋、楚争霸;直到晋国内部出现分裂苗头,无暇外顾,争霸便转到吴、楚之间;最终吴国打败楚国,称霸中原;但吴国很快被越国抄了后路,于是越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
话虽如此,我依然低估了书写这段历史的难度,尤其是以下几个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是人物的称谓。
读过《左传》的人都知道,春秋时的人物称谓极其讲究,但又显得很随意,往往一段话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称呼,有时称名,有时称字,前面再加上姓氏,如此排列组合,便出现多个称谓。在《透过地理看历史》中,我曾对先秦时的姓、氏、名、字有过详细的介绍。姓、名、字是固定不变的,造成一人多个称呼的往往是氏,特别是一些功劳卓著的人,因前后有多个封地,便有了多个氏,从而出现多个称谓的情况。在本书中,我尽可能对某个人用固定的称谓,以免引起混淆,按先秦的习惯,即“氏 名”,除了一些特别的人物,如孔子、子产等,为大众所熟悉,便按习惯采用了尊称或字。其中有一个特例,就是周天子及其王族。按道理,天子是无氏的,即便有的话,应该是“周”或者“王”,但“周”是周人称王之前的氏,后来成了周公的氏,“王”在当时又特指天子,都不合适,于是我用了“姓 名”的方式,称他们为姬某,也是为了与其他姬姓诸侯一族区别开来,所以书中凡是称姬某的都属于王族。
其次是人物的关系。
周公创礼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提倡周礼。但先秦的礼与后世的礼有所不同,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还没出现,所以在先秦时期,女子改嫁是很正常的事。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联姻大多属于政治婚姻,而弑君之事又经常发生,所以一些大国公主改嫁也是常有的事。这就造成公族之间的关系非常混乱,而这种混乱又恰恰是内部权力斗争的源头,因此捋清他们的关系对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实属必要。在书中,事关政治事件原委时,我都尽可能地去梳理这些关系,不做道德上的评判。事实上,许多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道德上的问题,在当时却不是。从中我们也会发现,先秦时的道德观念与后世有很多的不同。
关于地名。
地名的考证是本书的一个重点,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部分比较简略,因此我需要补充一些别的资料,有地图的,也有文字的。和战国以后的情况不同,春秋时期人口稀少,很多地方没能发展成后来的城镇,导致今人无从考证。凡书中出现过的地名,而地图中又没有标注的,我都会在括注里说明。有些地名,即使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也会发现其中很明显的问题。比如鄢陵之战时,楚军退至瑕地,公子侧被逼自杀,这里的瑕地,许多资料表明在今安徽蒙城东北。且不说楚军是主动撤退,即使是打了败仗仓皇而逃,也应该是从鄢陵南下,无论如何都不会兜一大圈跑到蒙城一带去。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谭其骧先生也没有认可这个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标注此地。其实,从地形图上可以简单地判断,这个瑕地应该在鄢陵到郢城一线,即随国附近,因为《左传》有记载,桓公六年(前706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楚武王侵入随国,派薳章去谈判,大军驻扎在瑕地等待结果)。这个瑕地原属于随国,后来应该被楚国侵占了。只是这个瑕地,难以考证其具体位置。
关于战争。
地理对历史的影响,通常表现在战争上,特别是影响一个国家命运的大战。但在春秋时期,地理,或者说地形,对战争的影响并不大。除了崤之战、鞍之战等少数几场战役外,春秋时期大多数战争都是在平原旷野进行的,两军对圆,战车对冲,胜负一现,各自收兵,没有大规模的杀戮,颇有谦谦君子之风。这是遵循周礼的传统,也是后世小说中经常描写的场景。如果说战争是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话,那么春秋时期的战争显然是例外。但我们也看到了,春秋是这种风气的尾声,于是孔子感叹“礼崩乐坏”。
地理对战争的作用不明显,并不是说地理的影响不大。恰恰相反,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扩张方向,早已决定了它们后来的发展轨迹。齐、楚、秦、晋正是因为与蛮夷杂处,才得以迅速发展成大国;而郑、宋、鲁、卫身处四战之地,只能沦为大国的工具。在四大强国形成之后,齐国受制于济南通道,进出中原不便,霸业不再;而秦国一直没能占据崤函通道,更是无力图霸中原;相反,晋、楚的国土直达中原,两国形成百年对峙。
纵观中国历史,其实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大致将各个地理单元的特点探索明白了,比如中原是个四战之地,荆楚可以北伐中原,山西易守难攻,山东有鱼盐之利,江东可偏安一隅,等等。
春秋时期留下的经典战例不多,但留下的文化案例很多。这个时期,是华夏民族大规模同化周边蛮夷部落的时期,也是华夏文明成熟的时期,儒家文化由此诞生,影响此后的两千多年。因此,要了解我们的文化,春秋这段历史不可不了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春秋列国都有各自的纪年,史料表述各异,容易引起混乱。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将年份统一换算为公历(以阿拉伯数字表述),而月、日则根据史料仍用农历(以汉字表述)。
应读者要求,我给本书中的地图加上了比例尺,好处是方便读者计算两个地物之间的距离;坏处是加比例尺限制了我裁取图幅的自由,因为只有整数的比例尺才好看、好计算。
地图有自己的语言,在本系列书中,文字不是地图的看图说明,地图也不是文字的情景重现,二者是互文见义的关系,配图过多或过少都不是随意为之,需要反复考量。因此,书中有时虽然出现了陌生地名,但是并没有立即出现相关的地图,而是要等到附近发生大的历史事件时,地图才会显现。另一方面,地图中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这些信息因为偏离行文的主线,文字中不便提及,但是读者可以自行读出其中的故事。
总之,现在我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了,算是了却一桩夙愿,也希望读者喜欢。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