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108601
1、500万 粉丝推荐的历史作者!
超500万粉丝、创全网5亿 阅读量的历史作者艾公子(“最爱历史”团队)全新力作,聚焦明朝!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疑案里的中国史》《宋词三百年》等系列畅销书,用深耕历史领域的专业精神和高级记者的阅历与文笔,让你读历史也能畅快淋漓!
2、求真的精神 纪实的笔法 史学的专业!
大明一边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风骨凛然;另一边却内里党争不止,外有强敌环伺,腐败不堪。辉煌过后,大明似乎年年风雨飘摇,难道它仅凭骨气就能延续近300年?
本书抛开个人偏好,打破历史信息的茧房,在史料中寻找大明王朝的每一个侧面,用冷静客观的笔触写出大明王朝100年的创业与进取、100年的混沌与中兴、100年的没落与倾颓,讲述时代浪潮里或壮阔或卑微的个人命运。
3、参考国内外150余种历史文献与学术资料!
作者团队有两名主创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团队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在海量资料里挖掘可用信息,钩沉史料,用严谨的笔触探寻大明从万国来朝到君王自尽的真相。
4、赠送1张《明代皇家谱系图》海报,辅助阅读,复杂的历史信息一目了然!
5、精美的装帧设计!
外封四色印银,内封黑卡纸印银,加赠1张精致书签,提升阅读体验。
大明,一个辉煌又腐朽的朝代,一个血性又刻薄的朝代,一个奇才辈出又奸佞频生的朝代。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气”。
一 第一个百年:从定都南京到夺门之变
朱元璋(1368年建国)—朱祁镇(1464年驾崩)
逆袭:草根皇帝第一人
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第一人 / 004
张定边:差点儿击杀朱元璋 / 012
被清洗掉的三大开国功臣 / 021
朱元璋晚年为何会大开杀戒? / 030
政变:始于靖难之役,终于永乐盛世
朱允炆:消失的帝国继承人 / 040
方孝孺之死:为求一个“忠”字,株连八百余人 / 049
姚广孝:明朝第一奇僧的是与非 / 056
朱棣:一位焦虑症患者 / 066
仁宣之治:放弃开拓,转为守成
夏原吉:大明盛世背后的男人 / 074
朱高炽:只在位十个月,却创造了历史 / 080
朱瞻基时代:帝国路线与皇权体制的双重调整 / 088
再次政变:从明英宗到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大明国势转折点 / 098
夺门之变:无人阻止的悲剧 / 107
曹吉祥:太监能不能当皇帝? / 118
朱祁镇的最后七年:我想做个好人 / 124
二 第二个百年:从成化犁庭到嘉靖大倭寇
朱见深(1464年登基)—朱厚熜(1567年驾崩)
中兴:荒唐的治世
朱见深:后宫一塌糊涂,却是中兴之主 / 136
朱祐樘:明朝口碑最好的皇帝是怎样炼成的? / 145
朱厚照:将荒唐进行到底 / 152
乱象初现:帝王术救不了大明
朱厚熜:帝王术第一高手 / 163
陆炳:三百年间最强锦衣卫 / 173
夏言:明朝唯一被公开处决的首辅 / 182
严嵩:大明第一权奸 / 191
帝国海疆危机:“嘉靖大倭寇”始末 / 201
海上悍匪:明清帝国“大贼窝” / 215
文化盛世:人才与思想的“大爆炸”
沈周:二十八岁“躺平”,晚年被封神 / 224
嘉靖二十六年:明朝人才“大爆炸” / 231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投向大明的一枚思想炸弹 / 241
《金瓶梅》的真相:一部明朝时代剧 / 254
三 第三个百年:从隆庆新政到南明灭亡
朱载垕(1567年登基)—朱由榔(1662年驾崩)
危机四伏:内有权斗,外有强敌
纠缠的巨龙:隆庆朝内阁三巨头权斗 / 266
从此君王不上朝:万历皇帝的最后三十年 / 274
邓子龙:有缺点的英雄仍是英雄 / 284
努尔哈赤是如何崛起的? / 293
萨尔浒之战:大明与后金的权势转捩点 / 302
党争: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明宫三案:事出反常必有妖 / 311
魏忠贤与东林党,到底谁在误国? / 322
孙承宗之死:大明死结,无人能解 / 330
时代怪胎:超越政治的思想者
朱载堉:大明皇族中的“大神” / 341
大明“情圣”:汤显祖与《牡丹亭》 / 349
冯梦龙:超越时代的“怪胎” / 358
亡国:君王死社稷与南明一梦
崇祯皇帝的最后二十四小时 / 366
吴三桂:因为一个选择,他被骂了三百多年 / 372
1644:天翻地覆的甲申年 / 379
南明一梦:崇祯死后的十八年 / 387
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后代们去哪了? / 392
主要参考文献
大明之气
明朝开国第57年,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亲征鞑靼,追击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国境内),于回师途中病逝。这名硬气皇帝,一生多次亲征,直至死在路上。
明朝开国第82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俘虏。蒙古人以为“奇货可居”,谁知明朝在硬气大臣的主导下另立新君,平稳度过统治危机。
明朝的最后一年,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死局硬不迁都,最后在煤山上自缢。死后,人们从他身上找到一纸遗诏,上说:“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这是代表明朝的三张面孔。
明朝是个很精彩的朝代。每个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16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两条总结性的原则,当然是今人对明朝的概括,但它们并非空穴来风。明朝中期有一个名叫敖英的官员,他在笔记《东谷赘言》中盛赞当朝的外交格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这段话后来被多方引述,慢慢演变成“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口号式表述。
汉唐流行和亲,两宋主张纳贡,清代割地赔款,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在外交上都有权宜和不得已的特别举措。唯有明朝,哪怕被逼到墙角,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也仍旧采取一种硬刚到底、决不妥协的姿态。
可以作为对比的有两个例子:西汉初,刘邦被匈奴骑兵围困于白登山,最终以贿赂、和亲解之;明朝的皇帝朱祁镇被俘,其母孙太后、其妻钱皇后偷偷以金银赎人,但在朝廷上,文武官员定下的对策却是以硬碰硬——皇帝的命可以被扼住,王朝的命不可以。
前后相距1600多年的这两个事件虽然最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其背后体现出的王朝气质迥然有别:西汉以柔克刚,韬光养晦,展现的是智慧;明朝以硬碰硬,虽死不惧,展现的是骨气。
明朝最初定都南京,随着北伐成功,疆界拓展,帝国的敌人和压力变成分化的蒙元势力。朱棣起家于北京,知道边疆困局所在,又因为靖难之役后的政局魅影,故而决定迁都北京。对外可以说的理由,或许便是“天子守国门”,不过,历史的惯性也由此形成。
唐朝中后期的皇帝动不动就在战乱中出逃,任由都城沦陷,而明朝的皇帝绝不敢如此惜命和草率。他们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和责任感,要为全体臣民之表率,所以越是危急时刻,越要镇守其位。崇祯皇帝在亡国之时做出的抉择是不迁都、自缢死,我们不能以迂腐和无能进行解释,而是需要看到整个王朝背后的历史传统:身在其位的帝王已经被塑造成一个象征性的模范。这既是历史的神话,也是历史的包袱,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正因如此,不管崇祯是英明还是昏聩,他都必须以死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家族传统画上句号。只有这样,他才对得起明朝,才能激发臣民、士人的气节。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这或许就是孟
子所说的“气”。
话分两头。朱棣迁都、朱祁镇好战、朱由检自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是因为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作为帝国的象征而存在。他们的选择固然有值得被放大的意义,但没办法改变他们面临的人性与历史的局限性,包括小农、刻薄、自私、暴虐、多疑等特质。我们不能以今度古,过分苛求古人,但对此仍需批评,仍需反思,这样读史才有意义。
为明朝写史作传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不仅牵涉历史,还关乎当下的社会情绪。不管是在专业史学界,还是在历史爱好者小圈子,对明朝的评价均呈两极化态势:有人恨它的暴虐、荒唐和倒退,也有人爱它的霸气、才气和市民思潮。但实际上,一旦带有偏好去阅读和理解一个朝代,便会陷入历史信息的茧房里出不来。
只有把一个朝代的所有侧面像镜子一样摆放在桌面上,让它们相互对照着,才能看清接近于历史事实的模样。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我愿意在此提供三条原则,若您无法认同,请谨慎阅读本书:第一,抛开个人好恶与历史成见;第二,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第三,对历史复杂性抱同情之理解。
本书作者“艾公子”,系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四名作者分别是郑焕坚、吴润凯、梁悦琛和陈恩发。感谢我们的第一批读者,他们在“最爱历史”阅读了本书的部分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
是为序。
艾公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