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43101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编辑推荐
本书遵循教指委相关指导文件和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规律编写而成。践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力求能充分反映当代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新成就,突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特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着重阐述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电力系统潮流分布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等基本内容。在保证体系完整、理论严谨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实用、概念明晰,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冗长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并将较复杂的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内容调整到后续其他课程。
本书既可供高等学校电气类有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电力系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教材的老师登录www.cmpedu.com注册下载。
本书力求能充分反映当代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新成就,突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特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着重阐述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电力系统潮流分布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等基本内容。在保证体系完整、理论严谨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实用、概念明晰,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冗长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并将较复杂的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内容调整到后续其他课程。
本书既可供高等学校电气类有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电力系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教材的老师登录www.cmpedu.com注册下载。
目 录
前言
第1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1.1电力系统概述
1.1.1电力系统、电力网及动力系统
1.1.2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
1.2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
1.2.1电能的优点
1.2.2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
1.2.3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
1.3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1.3.1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接线图
1.3.2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1.4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第2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
数学模型
2.1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1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2电抗器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3变压器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4发电机、负荷的参数和数学
模型
2.2简单电力系统的等值网络
2.2.1用有名值计算时的电压级归算
2.2.2用标幺值计算时的电压级归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简单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
计算
3.1电力线路运行状况的分析与计算
3.1.1电力线路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
降落
3.1.2电力线路的电能损耗
3.2变压器运行状况的分析与计算
3.2.1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
3.2.2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3.3辐射形网的潮流分布计算
3.3.1辐射形网潮流分布计算的一般
步骤
3.3.2对多端网络的处理
3.4环形网中的潮流分布计算
3.4.1环形网中的初步功率分布
3.4.2环形网的分解及潮流分布
3.5电力网络的简化方法
3.5.1等效电源法
3.5.2负荷移置法
3.5.3星—网变换法
3.6电力网络潮流的调整控制
3.6.1调整控制潮流的必要性
3.6.2调整控制潮流的主要方法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复杂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
计算机算法
4.1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4.1.1节点电压方程
4.1.2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
4.1.3节点导纳矩阵的修改
4.1.4潮流计算的基本方程与节点
分类
4.2高斯赛德尔法潮流计算
4.2.1高斯赛德尔法概述
4.2.2高斯赛德尔法潮流计算的求解
过程
4.3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4.3.1牛顿拉夫逊法原理
4.3.2潮流计算时的修正方程
4.3.3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的
求解过程
4.4PQ分解法潮流计算
4.4.1潮流计算时的修正方程
4.4.2PQ分解法潮流计算的基本
步骤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
调整
5.1电力系统频率调整
5.1.1频率调整的必要性
5.1.2频率调整的措施
5.2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负荷的优化和
分配
5.2.1发电机组的耗量特性和耗量微
增率
5.2.2等耗量微增率准则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
调整
6.1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的平衡
6.1.1无功功率负荷和无功功率
损耗
6.1.2无功功率电源
6.1.3无功功率的平衡
6.2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最优分布
6.2.1无功功率电源的最优分布
6.2.2无功功率负荷的最优补偿
6.3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
6.3.1调压的必要性
6.3.2电力系统的电压管理
6.3.3电压调整的措施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分析与
计算
7.1电力系统故障概述
7.2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的系统三相
短路电流分析
7.2.1暂态过程分析
7.2.2短路冲击电流和最大有效值
电流
7.2.3短路功率
7.3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实用计算
7.3.1交流电流初始值的计算
7.3.2应用运算曲线求任意时刻的
短路电流交流分量有效值
7.3.3转移阻抗及其求法
7.4计算机计算复杂系统短路电流交流
分量初始值的原理
7.4.1等值网络
7.4.2用节点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
7.4.3用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
7.4.4短路点在线路上任意处的
计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的分析
与计算
8.1对称分量法
8.1.1对称分量法的计算
8.1.2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故障分析中
的应用
8.2电力系统元件的序参数和等效
电路
8.2.1同步发电机的各序参数
8.2.2异步电动机的各序电抗
8.2.3变压器的各序电抗和等效
电路
8.2.4输电线路的序阻抗和等效
电路
8.2.5电缆线路的零序阻抗
8.2.6电力系统的零序等效电路
8.3不对称短路的分析与计算
8.3.1各种不对称短路时故障处的短路
电流和电压的计算
8.3.2非故障处电流和电压的计算
8.4非全相运行的分析和计算
8.4.1一相断线
8.4.2两相断线
8.4.3应用叠加原理的分析方法
8.5不对称故障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1.1电力系统概述
1.1.1电力系统、电力网及动力系统
1.1.2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
1.2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
1.2.1电能的优点
1.2.2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
1.2.3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
1.3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1.3.1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接线图
1.3.2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
1.4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第2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
数学模型
2.1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1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2电抗器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3变压器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2.1.4发电机、负荷的参数和数学
模型
2.2简单电力系统的等值网络
2.2.1用有名值计算时的电压级归算
2.2.2用标幺值计算时的电压级归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简单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
计算
3.1电力线路运行状况的分析与计算
3.1.1电力线路上的功率损耗和电压
降落
3.1.2电力线路的电能损耗
3.2变压器运行状况的分析与计算
3.2.1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和电压降落
3.2.2变压器的电能损耗
3.3辐射形网的潮流分布计算
3.3.1辐射形网潮流分布计算的一般
步骤
3.3.2对多端网络的处理
3.4环形网中的潮流分布计算
3.4.1环形网中的初步功率分布
3.4.2环形网的分解及潮流分布
3.5电力网络的简化方法
3.5.1等效电源法
3.5.2负荷移置法
3.5.3星—网变换法
3.6电力网络潮流的调整控制
3.6.1调整控制潮流的必要性
3.6.2调整控制潮流的主要方法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复杂电力系统潮流分布的
计算机算法
4.1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4.1.1节点电压方程
4.1.2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
4.1.3节点导纳矩阵的修改
4.1.4潮流计算的基本方程与节点
分类
4.2高斯赛德尔法潮流计算
4.2.1高斯赛德尔法概述
4.2.2高斯赛德尔法潮流计算的求解
过程
4.3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4.3.1牛顿拉夫逊法原理
4.3.2潮流计算时的修正方程
4.3.3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的
求解过程
4.4PQ分解法潮流计算
4.4.1潮流计算时的修正方程
4.4.2PQ分解法潮流计算的基本
步骤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
调整
5.1电力系统频率调整
5.1.1频率调整的必要性
5.1.2频率调整的措施
5.2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负荷的优化和
分配
5.2.1发电机组的耗量特性和耗量微
增率
5.2.2等耗量微增率准则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
调整
6.1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的平衡
6.1.1无功功率负荷和无功功率
损耗
6.1.2无功功率电源
6.1.3无功功率的平衡
6.2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最优分布
6.2.1无功功率电源的最优分布
6.2.2无功功率负荷的最优补偿
6.3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
6.3.1调压的必要性
6.3.2电力系统的电压管理
6.3.3电压调整的措施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分析与
计算
7.1电力系统故障概述
7.2无限大功率电源供电的系统三相
短路电流分析
7.2.1暂态过程分析
7.2.2短路冲击电流和最大有效值
电流
7.2.3短路功率
7.3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实用计算
7.3.1交流电流初始值的计算
7.3.2应用运算曲线求任意时刻的
短路电流交流分量有效值
7.3.3转移阻抗及其求法
7.4计算机计算复杂系统短路电流交流
分量初始值的原理
7.4.1等值网络
7.4.2用节点阻抗矩阵的计算方法
7.4.3用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
7.4.4短路点在线路上任意处的
计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的分析
与计算
8.1对称分量法
8.1.1对称分量法的计算
8.1.2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故障分析中
的应用
8.2电力系统元件的序参数和等效
电路
8.2.1同步发电机的各序参数
8.2.2异步电动机的各序电抗
8.2.3变压器的各序电抗和等效
电路
8.2.4输电线路的序阻抗和等效
电路
8.2.5电缆线路的零序阻抗
8.2.6电力系统的零序等效电路
8.3不对称短路的分析与计算
8.3.1各种不对称短路时故障处的短路
电流和电压的计算
8.3.2非故障处电流和电压的计算
8.4非全相运行的分析和计算
8.4.1一相断线
8.4.2两相断线
8.4.3应用叠加原理的分析方法
8.5不对称故障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前 言
自本书第1版出版以来,电力工程科学和技术飞快发展,尤其在电力系统数学模型、分析方法、运行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本书使用的十余年中也发现了部分内容有所缺失。本书再版时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精细的计算和分析,期望本书可以作为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和国内电力行业工作者的参考书籍。
本书共8章,在内容上力求充分反映当代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新成就,增加了一些最新且成熟的知识和成果。在结构体系上,突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特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着重阐述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电力系统潮流分布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等基本内容,在保证体系完整、理论严谨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实用、概念明晰,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冗长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并将较复杂的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内容调整到后续其他课程。
针对本书的重要知识点,编者制作了在线课程视频,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等进行了有机融入。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书主要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容力求和生产实际结合,既要保证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又要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乃至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由于国内各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背景不同,事实上对该专业内涵的把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本书力图适应不同类型学校对该课程教学的共同需求,力争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本书由李庚银主编,第1章由李庚银编写,第2章由徐衍会编写,第3、4章由胡俊杰编写,第5章由梁海峰编写,第6章由郑乐编写,第7章由胡永强编写,第8章由栗然编写,全书由李庚银统稿。全书承蒙华北电力大学艾欣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高沁翔教授审阅,他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本书的立项和出版得到高教司、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华北电力大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第1版多次重印,被多所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作教材或作为参考书。使用过程中曾得到很多同仁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不吝指正。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书共8章,在内容上力求充分反映当代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新成就,增加了一些最新且成熟的知识和成果。在结构体系上,突出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的特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着重阐述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参数和数学模型、电力系统潮流分布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等基本内容,在保证体系完整、理论严谨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实用、概念明晰,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冗长的计算和推导过程,并将较复杂的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内容调整到后续其他课程。
针对本书的重要知识点,编者制作了在线课程视频,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等进行了有机融入。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书主要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容力求和生产实际结合,既要保证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又要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乃至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由于国内各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背景不同,事实上对该专业内涵的把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很大差异,本书力图适应不同类型学校对该课程教学的共同需求,力争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本书由李庚银主编,第1章由李庚银编写,第2章由徐衍会编写,第3、4章由胡俊杰编写,第5章由梁海峰编写,第6章由郑乐编写,第7章由胡永强编写,第8章由栗然编写,全书由李庚银统稿。全书承蒙华北电力大学艾欣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高沁翔教授审阅,他们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本书的立项和出版得到高教司、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华北电力大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第1版多次重印,被多所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选作教材或作为参考书。使用过程中曾得到很多同仁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不吝指正。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编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