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涂布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19013
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只有一个金庸!
除了精彩绝伦的故事,超乎常人的想象力,磅礴恢宏的历史叙事,当我们读金庸时,还可以读出些什么?
炽热如火的杨过和冷若冰霜的小龙女,一个着急入世,一个淡然出世,却超越年龄、身份甚至生死,上演了一场冰与火之恋,那么,《神雕侠侣》真的只是一部写情之书吗?
人该如何分清善恶,在困境中坚持自我?
又该如何面对人世间的种种痛苦、执着和欲望?
在金庸小说的文本深层,到底隐含着哪些中国传统的处世道义与人生智慧?
《天龙八部》为何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生密码?
在《鹿鼎记》中,金庸又为何亲手打破自己构造的江湖世界?
……
◎知乎&盐言故事签约作家、资深金庸迷彭洁明博士全新力作,深度解读金庸武侠人物的生死爱欲及性格命运,细致解说金庸小说文本深层的写作技巧和立意高度,文字清新自然,多有点醒人心的警语和洞见,可读性极高。
◎金庸洞烛人性幽微,对世人苦痛饱含怜悯之情,在故事中处处透显着中国传统的处世道义与人生智慧。本书以通透见解透视金庸的武侠世界,帮助我们从复杂江湖中看清人性困境和人生真相,从而保持清醒和纯良,找到解脱之路。可以说,金庸写透了人性,这本书写透了金庸。
◎知名学者龚鹏程、余世存、林保淳诚挚推荐。
◎小红书网红插画师王小坡多幅精修彩插,立体鲜活,再现我们记忆中的武侠时代!
◎随机赠送2张精美武侠主题书签。精致内外双封设计,裸脊锁线装帧,专色印刷,正文采用80g柔彩超感纸,珍藏级印装品质
除了精彩绝伦的故事,超乎常人的想象力,磅礴恢宏的历史叙事,当我们读金庸时,我们还可以读出些什么?本书以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脉络,深度解说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任盈盈、韦小宝等核心人物的成长之路、爱情关系和命运抉择,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解读金庸小说的技法和立意高度,透视金庸在各个武侠人物身上寄寓的人生理想与处世智慧,并回答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如:写情圣手金庸是如何描写爱情的?金庸对正与邪、善与恶有哪些独到的看法?为什么说《倚天屠龙记》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作品?《天龙八部》为何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巅峰之作?
欢迎重返金庸的武侠世界。
第壹章 爱情: 余心所善,九死不悔
郭襄:三生债,两生契,一生还
程灵素: 爱有恩慈,情出默然
岳灵珊:人生若只如初见
任盈盈: 我可以低到尘埃,却永远凛然独立
我偏要勉强: 韦小宝的爱情故事
杨过小龙女:冰与火之歌
苦海翻起爱恨:李莫愁、何红药的爱情悲剧
第贰章 人生抉择: 迷失与追寻,执着与放下
黄药师: 高人,神人, 还是小人?
包惜弱: 生太温暖,死太寒凉,两个我都不要
纪晓芙和周芷若: 做过同一套题, 却活出了相反的人生
慕容复: 人间失格的复国者
林平之:再见, 初心
戚芳:我这一生, 误入了黑暗森林
第叁章 此心难伏: 于恩仇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胡斐: 恩仇之际
杨过: 无物之阵
张无忌: 你看他是软弱,我看他是慈悲
谢逊:无语问苍天
萧峰:命运不配做我的对手
拔海移山易, 心无挂碍难: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故事
第肆章 深读系列
如何读懂《笑傲江湖》:关于“初心”的寓言
成魔还是成佛:《倚天屠龙记》的原型故事
不羁的灵魂: 金庸笔下的“圣女”与“妖女”
《天龙八部》:金庸小说的巅峰之作
《鹿鼎记》:“末法时代”的江湖
后记 从过去, 到无穷远
江湖何在?
南美亚马孙丛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 的理论, 已经广为人知。然而,“蝴蝶效应”不仅能跨越空间发生作用,有时候,它还能穿越时间,在岁月中留下 漫长的回声。 1998 年, 当十四岁的我踏入家附近的租书店,花五角钱租下《天龙八部》的第一册时,并没有预料 到,这件事于我而言,就是蝴蝶的振翅。
二十五年之后,我尝遍了人生百味,走过了山南水北,眉间有了光阴的刻痕,但自认依然未改初服。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是无数际遇叠加的结果,而在这玄妙混沌、复杂难测的无数际遇中,我总会把“邂逅金庸小说”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金庸有无数的读者和拥趸,在这千万人中,我不显赫,不高超,亦不伟大,不过有时 反躬自省,差可自慰之处,是觉得自己还算热忱、鲜活。我的真诚、勇气,以及胸臆中摇荡的柔情和壮思,与金庸小说的教益不无关系。正因如此, 金庸小说对我而言永远是特别的, 我也永远感谢金庸。
虽说我深受金庸小说的教益,但其实,金庸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从未刻意教诲世人。在他眼中,世界五色斑斓,人性善恶俱存,人生苦乐交杂。他用观世之眼、悯世之心创造了一个江湖,让攘攘劳劳的人们,多了一方 游目骋怀的天地。
什么是“江湖”?它的外壳,是奇诡炫目的武功、来去自如的侠客、纷繁芜杂的门派、恩怨纷争的武林; 而它的内核,是炽热难熄的欲望、纠缠难解的情愫、一夫当关的豪情、九死不悔的信念。不错,“江湖”,就是人生。人生中所有的欢乐、苦痛、无奈、纠缠,它都有,只是,它是比我们的日常更戏剧化、更热烈的那个版本。 江湖中有快意恩仇,也有身不由己;有挥洒自如,也有进退两难;有掉头不顾,也有百转千回。读金庸小说, 我们能代入,能投射,能在人物的身上看到自己,能在他们的生活中看到世界——这种特质,当然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共有的。但我想说的是,金庸小说中不仅有坚实的、可以踏足的大地,还有广袤的、可以仰望的天空。 金庸一直在回答关于人生的种种问题:人性善与恶的极致是怎样的? 一个人可以有多大的勇气去面对人世的磋磨和人生的绝境?人在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人应该怎样自知、自见、自我超越?为什么“情”和 “义”对人来说重逾生命?
当然,这些问题,金庸并不是直接提出、直接回答。金庸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平素十分谦逊的他,也深知自己的这一天赋,他曾说: “我可以把平平无奇的一件小事,加上许多幻想而说成一件大奇事。”听过他口述故事 的人, 都很认同他的说法。1955 年到 1972 年的十七年间,金庸致力于用笔来写故事, 这只是他主业之外的一项工作,无心插柳,竟成森林。他写了无数的故事、无数的人物,据我所知,爱读金庸小说的人往往有一个爱好, 就是和同好一起讨论喜欢金庸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又讨厌哪个人物。任我行说举世他佩服的人有三个半,不佩服的人也是三个半,而金庸的读者面对小说中的诸多人物,会觉得“三个半”的名额远不足以容下他们的爱憎。这当然是金庸的成功:他造出来的江湖, 如此波澜壮阔;他写出来的人物, 如此鲜活生动。
就我个人而言,我倾慕萧峰的本色坦荡,也喜欢张无忌的温和慈悲;我心仪令狐冲的洒脱不羁,也欣赏杨过的热忱真实。此外,郭靖的正道直行、胡斐的至情至性、段誉的真挚谦和、郭襄的天真率直、程灵素的深情婉 转、任盈盈的恬退隐忍、仪琳的真淳至善,或令我肃然起敬,或让我心向往之,或使我思之莞尔。金庸笔下的江湖儿女,呈现了若干种理想的人格范本,他们和我们同受七情六欲之累、生死无常之限,却比我们更决然、更洒落、更超脱。郭靖义守襄阳二十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与城同殉;杨过救友人、救故人、救敌人、救仇人, “热血一冲”,死生不问;张无忌武功卓绝,医术通神,却不向逼死自己父母的仇人复仇,因他懂得世间最难的事是“放下”;萧峰手握兵权,身居高位,拥有了热衷名利的人们向往的一切,却因不愿以万骨之枯成一己之功, 最后自尽于雁门关。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金庸笔下的豪侠们,从不标榜自己仁善,也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们只是从心而行,尽力而为,如此而已。读金庸小说,我常常热血沸腾,神游天际,暗叹如此过活,方不枉一世为人。掩卷之后,我也清楚现实中没有降龙十八掌和九阳神功,知道现实中的人没办法随意跃马山川、浮舟江海,但我愿意相信,当郭靖、杨过、张无忌、萧峰、令狐冲这样的人被写出来时,人性的边界便已经被拓宽了。他们像镜子, 让困于凡尘的我们自惭形秽;也像星辰,让翘首瞻望的我们心怀希冀,愿意相信“我欲仁,斯仁至矣”,愿意相信尘世中有超越柴米油盐之琐碎、利益得失之短长的东西。
不过,读金庸小说,绝非看情节来猜“他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游戏。金庸深知人性的复杂,也最体谅凡人的不得已。他笔下的所谓“恶人”,并不只是主角的背景板、小说中的工具人。他们有来龙去脉,不会因为情节的需要突然出现;他们有自己的爱和痛,不是千篇一律的“大白脸”。读者不会忘记金庸笔下的李莫愁、马夫人、慕容 博、岳不群——如果以善恶的标准说,他们毫无可取之处,但他们是极成功的小说人物,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还让人掩卷深思。
更让人感慨的一类人物,是身处善恶之间,被无常捉弄的那些人,如谢逊、慕容复、林平之。他们奋力和命运相抗,却一败涂地,身入魔障。幸运一点的,最终获得救赎;不幸的,最终走向毁灭。在金庸笔下,有的人毫 不费力就能称心顺遂,有的人费尽心力却南辕北辙,因为金庸始终相信,不谋求更好,不着力更佳,不刻意更高 明。可与此同时,金庸绝不轻视、苛责那些已经拼尽全力的人,哪怕他们不幸走上歧路、最终吞下苦果。金庸对凡人的弱点和由之而生的苦难,总是怀着唏嘘和悲悯。不过,也有一种人是金庸常常批评和讥讽的,那就是欲念满身,为获得名位、利益、权力而汲汲营营,甚至践踏、伤害他人的人,如公孙止、鸠摩智、左冷禅、戚长发。 金庸勾勒出他们的面目, 是为了警醒世人:有的“登天”之路,是以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为代价的。
虽然金庸常常赋予不谋求、不着力、不刻意的人“幸运”的人生,如他让无心学武的段誉学到绝世的武功, 让无欲无求的虚竹得享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让全无机心的石破天每每化险为夷,甚至“征服”了那些城府深沉者,但与此同时,金庸也欣赏、讴歌那些心怀“精诚”的人——这两者并不矛盾。文天祥说天地间的“正气”赋形之后,“在齐太史简, 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 山舌”,同样,“精诚”也可以有无数种表现形式。
精诚可以付诸天下,也可付诸爱人——郭靖不畏铁木真、忽必烈的天子之威,为天下黎民,生布衣之怒; 十 六年的时光,没有冲淡杨过的相思之情,他在断肠崖候小龙女未得,悲痛欲绝,纵身跃下了万丈深渊。精诚者可 以一往无前,也可以及时转身——赵敏只身闯入张无忌的婚礼现场,面对一干高手的阻拦、面对范遥“世上不如 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是勉强不来了”的劝阻,说“我偏要勉强”;程英爱上了杨过,自知他已有良缘, 只 默默做一个“局外人”,对陆无双说着“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你又何必烦 恼”,却“忍不住流下泪来”。精诚者有时是幸运的,杨过跃下悬崖,落入寒潭,竟然寻得了去谷中秘境的路,由 此与分离十六年的小龙女重逢;但有时候,他们是不幸的,陈近南一生辅佐郑氏反清复明,心怀坦荡,行事磊落,却为郑克塽所忌,最终遭其偷袭而死。但是,得失成败,生死荣辱,何曾减损精诚者的意志!彭莹玉不愿说 出白龟寿的下落, 一目已被丁敏君刺瞎,然而他面对剑刃,还是轻蔑一笑,说“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 了,你也不会明白”;令狐冲宁死不肯加入日月教,面对任我行以名利相诱、以婚姻相胁、以解吸星大法反噬之法 相逼、以死亡相迫, 还是断然拒绝, 说道:“大丈夫涉足江湖, 生死苦乐,原也计较不了这许多。”
不难看出,在金庸的笔下,“情义”是顶重要的事。师徒之情,不减父子,张三丰师徒即如是;金兰之契, 有如手足,谢逊、张翠山夫妇即如是;知音之交,可托性命,刘正风、曲洋即如是;爱侣之间,死生相从,杨过、 小龙女即如是。但“情”不仅仅存在于光芒万丈的主角、英雄身上,也存在于反角、小人物身上。商剑鸣不是什 么好人,但在他死后,他的妻子商老太“仍然崇拜他,深深地爱他,至老不减,至死不变,对他的死亡永远感到 悲伤,对害死他的人永远强烈憎恨”;东方不败是野心勃勃的枭雄,平生造恶无算,可他的旧友童百熊,却对他关 怀备至,哪怕被他冷落、辜负、伤害,还是至死不改热忱。
虽然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可以为了情义放下一切、承担一切, 但他们不会因此忘记自我、失去自我。任盈盈愿意以自己的性命来换令狐冲的性命,却不愿意勉强他来感激自己、为自己付出;张无忌护送杨不悔万里寻父, 途 中屡遇风险,多次舍身相护,后来将杨不悔送到坐忘峰,杨逍问他要什么报答,他慨然推拒,对自己舍身相护杨 不悔的事一句不提。令狐冲被岳不群逐出华山派后,恰遇少林寺方丈方证大师提议收他为徒,但令狐冲不愿托庇于人,致谢之后坦然拒绝。金庸笔下的精彩人物,往往都有强大的自我,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去往何处,知道什么可以接受、什么应该拒绝,也知道何时需要奋进、何时应当抽身。
很多问题,金庸有明确的答案,便在故事中透过人物的际遇说出来。但有的问题,金庸只是提出,并不回答。人能真正明白别人、明白自己吗?胡斐以为自己很明白,可是他没想到,自己一直鄙夷的南兰,最后救了自 己。人能超越身份、族群的界限, 一视同仁地待人吗?这事萧峰尝了无数的苦,终于明白了,可他身边的很多人 一直不明白。人能放下自己的执念,获得救赎吗?谢逊、萧远山会认为世上真的有救赎一事,而李莫愁、林平之却不会相信。人类的问题, 一直是金庸小说中的核心问题。有时候他有“药”,有时候他点出“病”,而有时候, 他只是悄然唏嘘。
江湖中有无数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金庸不会让他的人物永远在江湖上徜徉。大多数时候,金庸会让他们在悲欢历尽之后,给世人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华山之巅,杨过作别郭靖、黄蓉、周伯通、 黄药师、郭襄等一干人:“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袍袖一挥,飘然而去。但是, 在场的诸位,从此再也没和他相逢。除了杨过,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等人都离开了江湖。 金庸相信,在场时就该尽情尽兴,责无旁贷时就该生死以之;但金庸同样相信,屠龙的勇士要警惕自己成为恶龙,在洪流中做中流砥柱自然了不起,但人永远不要忽视人性的弱点。长久被仰望、被尊奉、被歌颂不一定是好 事,那意味着有可能被裹挟、被绑架,或是渐渐迷失。所以, 在洪流过去之后,还是及早抽身的好。
再跳出一层看, 江湖永远不缺豪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金庸不会让他的人物永远在顶峰上伫立,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康油滑卑鄙,其子杨过却成了一代大侠;郭靖慷慨坦荡,其女郭芙却平庸粗 陋。金庸也明白,万事有生灭, 一切有尽头,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所以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 借周伯通之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作黄裳的人有众多仇家,他为了报仇,多年苦修,终于练成高明武功。 等他出山去寻仇家时,却惊讶地发现他的仇人很多已经死去,而当年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已成了病骨支离的老婆婆。原来他沉溺武功,没察觉已过去了四十多年。这时他猛然醒悟,原来世间最厉害的,不是武功,是“时间”。
“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人,古今贤与不肖,概莫能外。 2018 年 10 月 30 日,金庸与世长辞。那是一个星期二的晚上,我在选修课课间随意打开手机,在新闻上看到了这一消息, 一时间,胸中如受重锤,久久不能平静。其实,我明白,能在千万年时间的荒野中,与这样一位自己真心尊崇的作家同处一个时代,已是莫大的幸运。当金庸在台灯下,在稿纸上写下一个个故事时,他或许无暇遐想后面的那些事。不过我相信,于世界而言,三十一岁的金庸决定开始写小说,也是亚马孙蝴蝶的一次振翅。这次振翅,不仅能穿越我二十五年的人生,还能穿越其后百年、千年的岁月, 在千万人的人生中扇起飓风。
倪匡在金庸身后为他撰挽语曰“一览众生”,此言真是深得我心。金庸是垂眉静看众生苦乐悲欢的人,也是众生中经历过苦乐悲欢的那一个,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江湖之中,倒映着红 尘,而红尘中的故事,永远不会终结。
2023 年 7 月 23 日于江西三清山
杨过小龙女:冰与火之歌
01
杨过的名字,似乎已经隐喻了他一生的命运。
其时,多行不义的杨康已死于铁枪庙,穆念慈产下遗腹子后,隐居乡村,后又巧遇郭靖黄蓉,便请他们为新生之子赐名。沉吟之后, 郭靖的回答是“名过,字改之”,意谓“有过必改,力行仁义”。
意头是好意头,但是对襁褓之中的杨过而言,似乎有些不公平,纯真赤子,何过之有?握拳啼哭之时,他并不知 道,自己从一出生就背负了父亲的罪。所以,杨过半生兜兜转转的追寻,不过是“我父亲是谁,我又是谁”这一 个问题。
这个追寻从何而起?也许来源于母亲对父亲身份、死因的讳莫如深;也许来源于对黄蓉那充满提防的眼神的 不解和揣测;也许来源于每个生命中缺失了“父亲”这个角色的孩子, 对“父亲”天然的美好想象。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第一次出场,已经十余岁。母亲去世后的二三年里,他寄身破窑,挣扎生计,浪荡人间。他提着偷来的鸡,衣衫褴褛, 一身落拓。那边,第一次出场的郭芙,“身穿淡绿罗衣,颈中挂着一串明珠, 脸色白嫩无比,犹如奶油一般,似乎要滴出水来,双目流动, 秀眉纤长”。这霄壤之别, 只因郭芙的父亲已经是名震 武林的当世大侠,而杨过的父亲却是臭名昭著的泉下之鬼。
《神雕侠侣》的前几回,可以说是“被嫌弃的杨过的半生”。在桃花岛,他被大小武和郭芙轻视欺辱;在全真教,他被师父赵志敬调弄折磨。义父欧阳锋疯疯癫癫、相聚不易, 真心怜爱他的孙婆婆又为护他死在郝大通的掌下。 杨过左冲右突, 似乎全无出路, 直到坠到人生的谷底之时,他遇到了小龙女。
02
《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位神人是庄子对理想人格的一种隐喻,他遗世独立,不为内心所羁,不为外物所缚, 也不用有任何的依托凭借,象喻绝对的自由。而小龙女这个人物的身上,很明显有藐姑射山神人的影子。她久居古墓,皮肤洁白, 正是“肌肤若冰雪”;她十八岁时望如十五六岁许,而且僻居古墓,不染尘埃,正是“淖约若处子”;她常以玉蜂浆为食,似乎“吸风饮露”;她的武功系轻灵一派, 似有“乘云气,御飞龙”之气质;更重要的是她寡欲,因为寡 欲,所以自由, 似能“游乎四海之外”。
小龙女最异常人之处, 就是她的寡欲而无争。寡欲,是由于她自幼修炼《玉女心经》,特意收束七情六欲,多年修炼下来,自然清心宁静。她甚至寡欲到了薄情的地步,孙婆婆去世时,与她相识不足一天的杨过洒泪痛悼, 而被她抚养长大的小龙女却漠然不动。杨过责其无情,小龙女却道,“人都是要死的, 早死晚死,分别也不大”— —这无情而超脱之语,倒有庄子鼓盆而歌的精神。小龙女的无争,是因为她游离于俗世之外。人情世故,礼法规矩,她既不知, 亦不欲知。所以杨过费尽全力的“离经叛道”,在她而言却毫不费力。
小龙女冷若冰霜,杨过却炽热如火。
杨过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大多不是理智思考的结果。他数次与强权对抗、舍己救人,往往都是事到临头,血 冲头顶,此心如沸,不得不尔。此时,什么世人眼光、自身安危、事后结局,通通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似乎在这 一刻, 他真实地存在着, 并且, 他愿意为了这一刻的存在付出任何代价。
在“射雕三部曲”中,三位主人公都曾以德报怨,救过自己的仇人,但出发点却不相同。郭靖救欧阳锋,是出于侠义情怀、 一念之仁;张无忌救何太冲、朱长龄,是慈悲为怀,见不得众生之苦;而杨过数次救郭芙,却都是不 假思索,觉得义不容辞。
小龙女是出世的,杨过却想入世。
小龙女在古墓住了二十多年,又在寒潭底困了十六年,而杨过却总在江湖飘荡。在小龙女的心中,与意中人幽居古墓,于愿已足,但对杨过而言,红尘中有他放不下的牵念,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证明,他是值得被看 见、被尊重的。二人关于出与入的不同选择,以及由之而生的碰撞,在初见时、热恋时、相伴时都存在着。直到 他们把世事都看透, 才终于一起归隐。
小龙女是钝的, 杨过却太锋利。
钝,并非愚。周伯通为了给郭靖解释左右互搏之术,让他一手画圆, 一手画方,以为他必不能为此,因为比 郭靖聪明得多的黄蓉就画不出来。没想到,郭靖画起来全无阻滞。而杨过与小龙女,则是杨过画不出,小龙女画得出。缘何如此?其实与智愚无关,与心性之静躁有关。杨过与黄蓉都是聪明活泼之人,做事样样争先,思绪时时不断,安能抱朴守拙, 一空万念?
这么说来,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恋, 简直是一曲冰与火之歌, 那么,如此性格迥异的两人,为何结成了生死爱侣?
金庸写爱情颇有意味的一点,就是他笔下的爱侣往往冰火两重天。譬如,袁承志豁达, 温青青促狭;郭靖淳朴,黄蓉机智;张无忌柔软慈和,赵敏刚强果决;令狐冲洒脱不羁,任盈盈拘谨守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 自然是金庸自己爱情观的体现,也恰恰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情节张力。而且,爱情的发生,本不就是难以用道 理来诠释的吗?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杨过和小龙女的经历,不就是不知所起之情,深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吗?
03
杨过和小龙女的相爱纯是偶然吗? 如果杨过在落魄无依时遇到的是别人,如果和小龙女朝夕相处的是别人,他们也会生死相随吗?或许并非如此。
杨过的身上充满了矛盾点。他是油滑的。他好说俏皮话,好做口舌之争,占嘴上便宜,毫厘必争,寸土不让,这样的性子未必惹人欢喜。他又是赤诚的。他人之恩德或欺辱,他必以百倍奉还。对小龙女、对孙婆婆、对 欧阳锋,他敬若神明,爱逾性命;对郭芙、对赵志敬、对全真教, 则一直心存愤恨。
他似乎是超脱于世俗规则之外的。骂师祖柯镇恶、反出全真教、与师父小龙女恋爱,桩桩件件,都在挑战当 时的礼俗和世人的眼光。
杨过小半生都在逆风而行。英雄宴上,他一举败敌,天下扬名,但又因与小龙女相恋而不容于世,面对怒发冲冠的郭靖,他丝毫不惧;重阳宫中,因见小龙女身受重伤,命在旦夕,他独战全真教高手,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重阳宫与小龙女成婚。
看起来, 他是随性而行,不为世事所拘牵的。但其实他又没有真正超脱过。且看小龙女,在与全真教起冲突时,众道士气势汹汹,尹志平毕恭毕敬,小龙女只是一句话: “我不爱听人罗唆。”与杨过相恋,遭到郭靖和黄蓉 的反对,使得天下人侧目,她便抽身离开这滚滚红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杨过呢?郭芙的鄙夷、黄蓉的偏心、赵志敬的睚眦必报、天下人的白眼, 激起的既有他心中的傲气,也有他的自卑和自怜。
因为分裂,所以激烈。故而杨过的情绪经常大起大落,所做之事也往往出人意料。小龙女的身上则没有这种分裂。火炽热而危险、跳跃不定,能融化坚冰,亦能灼伤人; 冰寒冷而稳定,但也终会化为水。
所以,小龙女从一开始摒弃欲望、冷若冰霜,到后来解脱束缚,任情任性毫不逊于杨过。火融化了冰,冰冷却了火,相反者相成,也算是冰与火的奏鸣曲了。
04
《神雕侠侣》是写情之书,书中有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物——情花。此花生于绝情谷中,色、香、味均很特 殊:
杨过接过花来,心中嘀咕: “难道花儿也吃得的?”却见那女郎将花瓣一瓣瓣的摘下送入口中, 于是学她的样,也吃了几瓣,入口香甜,芳甘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 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他细看花树,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是娇 艳无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问道:“这是什么花? 我从来没见过。”那女郎道:“这叫做情花,听说世上并不多见。你说好吃么?”
杨过道:“上口极甜,后来却苦了。这花叫做情花? 名字倒也别致。”
看金庸对情花的外形、颜色、味道的描述,不难发现它象征着爱情。爱情,初时甘甜如蜜,熏人欲醉,令人怦然心动,久之则难免甜酸杂糅,有时甚至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爱情有时艳如桃李,却暗生利刺,相思之毒, 无人能当——爱情的种种特征, 情花皆具备。情花如此, 其果若何?且看:
两人缓步走到山阳,此处阳光照耀,地气和暖,情花开放得早,这时已结了果实。但见果子或青或红,有的 青红相杂。还生着茸茸细毛,就如毛虫一般。杨过道:“那情花何等美丽,结的果实却这么难看。”女郎道:“情花 的果实是吃不得的, 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气难闻,中人欲呕。”
杨过一笑,道:“难道就没甜如蜜糖的么?”那女郎向他望了一眼,说道:“有是有的,只是从果子的外皮上 却瞧不出来,有些长得极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亲口试了才知。十个果子九个苦,因此大家从来不去吃它。”
金庸深知钟情之苦,《神雕侠侣》写的爱情故事也大多是悲剧性的:杨过小龙女生离死别,半生煎熬;尹志平苦恋不得,终入歧途;李莫愁由爱生恨,性情大变;武三通不伦之恋,以致疯癫;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郭 襄相思难解,空误一生……可见,善因未必得善果,好花未必有好实。两情相悦,未必能成正果;全心付出, 也可能被轻易辜负。情之所钟,身不由己, 但如果执着太甚、沉溺太深, 则很有可能走向悲剧。
苦恋、虐恋、生死之恋, 是《神雕侠侣》的核心故事。
在“情花”的隐喻中,也不难看出爱情的悲剧性:情花生长在绝情谷,其花有刺,刺上有毒。毒入人身并不 迅疾发作,须要心中动情才会触动。情花的解药, 名为“绝情丹”;另有一味可以解情花之毒的药, 名为“断肠 草”。服用断肠草之后, 腹痛如绞, 口吐鲜血,若干天后,痛楚渐减,这才解毒——“情花”有毒,需要“绝情” 亦即泯灭情欲才能解,或要“断肠”亦即把辛酸尝遍才能解,这都是在暗示“情”之一事,隐含着悲剧性的因 素,也容易让人陷入执迷、痛苦之地,要解脱,要么彻悟,要么苦熬。
杨过和小龙女的情路多舛,从情节上看,是因为二人先后身中情花之毒,为解此毒,生出诸般风波,而小龙女之毒终不可解,最终导致二人十六年的分离。这段情节同样包含着隐喻,意谓他们那种蚀骨之痛,其实是源于 心中的情念。天竺僧精研医术,他告诉杨过,情花之毒,其实也可解,只要再不起心动念,斩断情缘,则此毒不再复发。但杨过听后,宁愿丧命,也不愿如此。
《神雕侠侣》中,有两首词很重要。
其一是欧阳修的《蝶恋花》: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金庸以此词作为全书的引子,正因它蕴含了此书之旨:风月无情,旧游如梦,明知无益,不得不尔。而《神雕侠侣》中金庸借杨过小龙女的故事,对情发出的慨叹,又恰恰可以用欧阳修的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 关风与月”概括。
其二是元好问的《摸鱼儿》:
问世间, 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景, 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 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 来访雁丘处。
此词的缘起,是元好问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位捕雁者,听他说了这样一件事: 一双大雁, 因其中一只被捕杀,另一只已脱网而出的竟然不飞向云霄,反而从空中冲向地面,自杀殉情。元好问感念双雁同生共死的深情,将它 们买来安葬,名此冢为“雁丘”,并为之赋词。金庸对这个故事恐怕也颇有感触,所以在《神雕侠侣》之中,他为 相伴郭靖黄蓉数十年的双雕,安排了和双雁一样的结局: 一只遭不测,另一只便自杀相殉。此外,“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还是书中大反派李莫愁的“主打歌”。李莫愁现身杀人时,往往身未至,歌先闻。她从痴 情女子变为江湖上恶名昭著的魔头, 变得乖戾执拗、残忍狠毒,都是因为放不下当年的情伤。
但是, 受了情伤的人,是否就只有将扎在自己心上的箭射向他人这一个选择呢?
当然不是。杨过小龙女的选择与李莫愁截然相反。他们一直被侮辱和被伤害着——被世人的偏见侮辱着, 被命运的无常伤害着。伤害他们最深的,自然是郭芙。郭芙不仅砍下了杨过的一只胳膊,还用毒针伤了正在疗伤的小龙女,导致她毒入肺腑,无药可医。但是当见到郭芙遭遇危难之时,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杨过不知小龙女毒质侵入要穴与脏腑之后,还能支持得多久,当下找了个草木稀少的石洞,暂且躲避,刚喘息得片刻,遥遥望见郭芙为李莫愁所害,大火即将烧到身边。杨过道:“龙儿,这姑娘害了我不够,又来害你。今日终于遭到如此报应。”
小龙女明亮的眼光凝视着他,奇道:“过儿,难道你不去救她?”杨过恨恨地道: “她将咱们害成这样,我不亲手杀她,已是对得起她父母了。”小龙女叹道:“咱们自己不幸,那是咱们命苦,让别人快快乐乐的,不很好 吗?”
杨过口中虽如此说,但望见大火越烧越近郭芙的身边,心里终究不忍,涩然道:“好! 咱们命苦,人家命好!”衣裹长剑, 终于将郭芙掷入溪中。
世人都以为杨过意气用事,睚眦必报,只有小龙女知道, 他一定会救郭芙。杨过的“心里终究不忍”,何其感 人!而他们之间那种绝对的信任、彻底的看见,也是杨过能安然放下心中的怨恨, 甘心去行善的原因。
其实,《神雕侠侣》更是一本写自我认知、自我救赎的书。
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被打上烙印、 一开局就抓了一手烂牌、小半生都觉得自己不被爱, 那么他该如何找到自己、接受自己、让别人看见自己?他该如何告诉自己,我的存在自有意义,我的爱恨不是枉然,我的人生最终还是在自己手中?
杨过的小半生都困在这个局里,左冲右突,跌跌撞撞,甚至头破血流。很多时候,事情本来不需要发展到如此惨烈的地步,但杨过从不服气、妥协,他总是做动静最大的事,选择代价最大的路,直至遍体鳞伤。那么后 来,他是怎么被救赎的?
一是有人让他真正相信, 他是被爱的。
欧阳锋视他如子;孙婆婆视他如孙;小龙女先当了他的师傅,对他倾囊相授,后又做了他的爱侣,与他生死与共。透过他们的眼睛, 杨过才发现,他不再是谁人之子,不必被挑剔提防,他可以只是他自己。
二是当他放下一切去施爱时。
缺爱之人喜欢施爱,这是一种自我补偿。杨过的施爱,却较一般缺爱之人更多更深。他常常放下一切去救人 ——救郭靖、救黄蓉、救郭芙、救武修文和武敦儒,几乎次次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些人,恰恰都是在他少年时 期与他相处过, 又误解过他的人。被他相救次数最多的黄蓉和郭芙,又正是误解他最深的人。
表面上看,杨过骄傲得即使受委屈、被冤枉也不愿意解释,宁可冻馁而死,也不示弱求饶。其实,看他成年之后 的这些举动,才发现那少年意气背后,是深深的缺憾、不平和孤独。
多年以后,杨过终于放下了这一切,如山不滚石、海不扬波,平静之中有无穷的能量。那个曾经敏感、骄傲、执拗的少年,是怎么从叛逆一切到与内心、与世人和解呢?是苦难的洗礼,是等待的煎熬,是作困兽之斗时 的顿悟,是在血与火的包围中百般挣扎, 最终闯出一番天地。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就是在命运的荆棘中茁壮起来的,所以读者有时不免有一个疑问,让他们上天入地并 最终获得救赎的这份感情,是爱情还是亲情呢?
这个问题,要从金庸的整体创作历程来看:《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体现着儒家传统精神的武侠经典,“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其实就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江湖阐释,而郭靖自然就是武林中的君子。他富贵不 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不器”而能容,刚毅木讷,质朴无华,无论穷达,都以天下为怀,可以说是金庸基于 儒家精神创造的理想人物。
但是到了《神雕侠侣》,金庸由儒入道,不再写天衣无缝的英雄,转而写浑身漏洞的凡人。主角的任务也不再是兼济天下,而是在内心的滚滚洪流中找到平静。所以,《神雕侠侣》是有一定的反儒家倾向的,它所写的爱情, 也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性。
它超越了年龄。自古至今,我们总觉得男大女小的爱情, 更符合所谓的“心理预期”和“历史传统”,但是, 小龙女与杨过的年龄差, 并不妨碍他们坠入情网。
它超越了身份。杨过加入古墓派,拜小龙女为师,继而又与她恋爱,这在南宋人看来,是反世俗的不伦之 事。但面对天下汹汹之物议,二人恍然不闻, 情分丝毫未减。
它超越了生死。数年之间,二人屡次经历生死艰危之境,每当此时,他们都抱着同生共死之念,不念自身, 只念对方。
它超越了时间。十六年的分别,没有使得杨过的相思之情淡去。当十六年后他在断肠崖候小龙女不至时, 竟然还是跳下悬崖,欲以身相殉。
此外, 更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它超越了礼教。
杨过丰神俊朗,小龙女冰清玉洁,“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金庸却“辣手摧花”,让杨过被郭芙 砍下了右臂,让小龙女被甄志丙玷污。后一事尤其为礼教所不容。
金庸为何要如此“虐”他们?《庄子·内篇·大宗师》中, 庄子假借孔子与其弟子子贡,提出“畸人”这一 概念:“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所谓“畸人”,是指傲然于世俗之外的异人、奇人,他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羁于礼法、俗规。女子的 贞操本是古人相当看重的,但是小龙女被玷污后,杨过对她的心意并无丝毫更改——二人身体的“残缺”和精神 的独立,正合“畸人”的概念, 金庸设置这种极端化的情境, 也正是为了表现爱情的力量。
其二, 它超越了道德。
侠客往往重道德。金庸小说的道德感也较强。但杨过这个“异类”,却不像郭靖一样,始终将道德的崇高作为 人生的第一追求。在杨过中了情花之毒,唯一拥有解药之人裘千尺逼他杀郭靖黄蓉换取解药时,他犹豫了——他
本来怀疑是郭黄二人杀了自己的父亲,但又切身体会到郭靖对自己的真情, 且觉得仗着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来偷 袭,实非丈夫行径。但是此时, 有一事让他心中触动,忽然做出了决定:
杨过怔怔的望着她, 缓缓地道: “你眼中为什么有泪水?”小龙女拿着他的手,将脸颊贴在他手背上轻轻摩 擦,柔声道:“我……我不知道。”过了片刻, 道:“定是我太喜欢你了。”
杨过道: “我知道你在为一件事难过。”小龙女抬起头来,突然泪如泉涌,扑在他的怀里,抽抽噎噎的哭道: “过儿,你……你……咱们只有十八天,那怎么够啊?”杨过轻轻拍着她肩膀,轻轻的道:“是啊, 我也说不 够。”小龙女道:“我要你永远这么待我, 要一百年,一千年, 一万年。”
杨过捧起她的脸来,在她淡红的嘴唇上轻轻吻了一下,毅然道:“好,说什么也得去杀了郭靖黄蓉。”舌尖上 尝着她泪水的咸味, 胸中情意激动, 全身真欲爆裂一般。
郭靖黄蓉是不是真与他有杀父之仇,此时杨过并不确定,而利用别人的信任去偷袭,更不是什么光明行为, 可是为了与小龙女天长地久,他竟有如此的生命欲望,竟然能叛逆、糊涂到这个地步。情之为物,竟然有如此强 大的力量,这一刻他的叛逆、糊涂让人生气,也让人感动。当然,最后他歧路回头,反而救了郭靖, 守住了道 义。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感情,当然是爱情。爱情是什么?是耳鬓厮磨的悸动,是海枯石烂 的誓约,更是疑虑时相信、寂寞时等待、绝望时希望。小龙女的爱,让杨过在无常的命运中得到了救赎。
杨过的半生,都活在他的少年时代,苦苦追寻那从未得到的,反复证明那被人误解的。幸运的是,有小龙女始终 陪在他的身边,她凝神注视, 一直相信, 一直等待,一直包容。世间有那么多悲欢离合,但绝情谷底,断肠崖 畔,爱情战胜了沧海桑田。
萧峰: 命运不配做我的对手
01
萧峰, 曾经叫作乔峰。
那时, 他是丐帮帮主,“北乔峰、南慕容”的名号威震江湖。三十出头的年纪,武功已经当世罕有其匹。他领 袖群雄,待人仁义, 处事公平, 使得丐帮声望蒸蒸日上。人生至此,似乎一无遗憾。
乔峰能有这样的名望地位, 一不靠祖荫,二不是命好, 一分一毫,都是他自己辛苦挣来。他七岁拜少林寺玄 苦大师为师,后来武功练成,识得丐帮汪帮主,汪帮主试了他三大难题,命他为丐帮立了七大功劳,这才以帮主 之位相授。
乔峰不知道,命运的惊涛骇浪, 就要来了。
《天龙八部》第十五回,叫作《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所谓“商略平生义”,不是一同把酒言欢、指点江 山,而是丐帮诸人揭出他的身世秘密,指控他狼子野心, 认为他是谋害马副帮主的凶手。
乔峰的世界被颠覆了。
他发现, 自己不是宋人,而是契丹人。在《天龙八部》的故事语境中,在宋辽对立的情形之下,宋人对契丹 人敌意甚强。哪怕是乔峰自己,也觉得契丹人“是猪,是狗,是畜生”。自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堂堂正正, 清 清白白,怎么会是契丹人?
他自从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就回归了“萧”之本姓,但是,他对“萧峰”这一身份的心理认同,却迟迟没 有完成。
在杏子林中,他面对赵钱孙、智光大师、单正等人讲述的故事和拿出的书信,理智上信了五成,但还是觉得 有若干谜团未解,因此决定自己寻找“带头大哥”和当年的知情人,哪怕软硬兼施,也要让他们说出“真相”。
什么是“真相”呢?其实在读者看来,在第十五回中,各人讲述的当年之事情节完整、逻辑合理,已经颇近“真 相”了。
但是萧峰并不愿意接受。这当然情有可原。他担心是敌人有心夺权,所以编造故事;也觉得即使自己是契丹 人,那也是造化所定,曲不在己。而且, 他心头存了一个指望:万一事有蹊跷,自己其实不是契丹人呢?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在面对噩耗时,依次会有以下五个情绪反应阶段:否认、愤怒、妥协、抑郁、接受。 萧峰面对自己的身世变故,心路历程正是如此。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接受现实,而当他在雁门关边看到父亲的 “遗刻”时,情绪便转为悲愤,后来,他踏上了寻找罪魁祸首的道路,心中则总是低沉抑郁,这一路上,他都被 一个问题困扰着:如果我不是乔峰, 不是宋人,那么我是谁?
这种身份认知的困境,让他英雄失路、徘徊无地。但是寻找真相的途中,有件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震撼。雁
门关边, 他见到宋军“打草谷”。所谓打草谷,是指边境的小股军队,恃力对敌国边境的平民骚扰、劫掠。此前, 萧峰及广大宋人都认为“打草谷”只是辽军对宋民所为,是辽人贪婪、凶残的证据。但这次在雁门关,他却见到 了令人惊异的一幕:
跟着岭道上又来了三十余名官兵,驱赶着数百头牛羊和十余名契丹妇女,只听得一名军官道:“这一次打草 谷,收成不怎么好,大帅会不会发脾气?”另一名军官道:“辽狗的牛羊虽抢得不多, 但抢来的女子中,有两三个 相貌不差,陪大帅快活快活,他脾气就好了。”第一个军官道:“三十几个女人,大伙儿不够分的,明儿辛苦一 天,再去抢些来。”一个士兵笑道:“辽狗得到风声,早就逃得清光啦,再要打草谷, 须得等两三个月。”
两国对峙,本来难以用简单的善恶标准来界定对错; 一个群体之中,自然也是有善有恶、有贤有不肖,怎么 可能一国一族尽是善人,而另一国一族尽是恶人呢?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可是古往今来,有多少困于局中之人, 闭目塞听, 始终不明呢?
其实, 金庸就是想借萧峰的故事告诉世人,正与邪,善与恶,对与错,不因国家、民族、种群来划定,“我欲 仁,斯仁至矣”,善恶只在心与行,岂在身与名?
所以,在《天龙八部》 一书中,别说丐帮诸人、武林群豪, 就是萧峰自己,也曾存有偏见,认为汉人善、契 丹人恶。而当他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之后,终于发现,让他堕入不幸命运的,不是契丹人的身份,而是世人包括自 己所抱持的偏见:
过了一会,乔峰缓缓的道:“我一向只道契丹人凶恶残暴, 虐害汉人,但今日亲眼见到大宋官兵残杀契丹的老 弱妇孺,我……我……阿朱,我是契丹人,从今而后,不再以契丹人为耻, 也不以大宋为荣。”
从这一刻开始, 他才真正从“乔峰”,成为“萧峰”。
02
萧峰的生命底色是悲凉的。这种悲凉,有来自身世的,还有来自爱情的。
萧峰和阿朱的爱情故事, 是金庸小说中的经典悲剧。
萧峰本是胸怀天下,并不留心莺莺燕燕的男子,说起来,他好好地当着丐帮帮主,受众人崇敬,却一夕之间 遭逢杏子林之变,起因就是他在人群中, 少看了马夫人一眼:
萧峰渐明端倪,道:“是了,我记起来了,那日芍药花旁, 好像确有几个女子,那时我只管顾着喝酒,没功夫 去瞧什么牡丹芍药、男人女人。倘若是前辈的女流英侠,我当然会上前拜见。但你是我嫂子,我没瞧见你,又有 什么大不了的失礼? 你何必记这么大的恨?”
这段“夫子自道”,颇能看出萧峰的个性。人格、事业、声名等,在他心中远比爱情更重要。当命运的波涛劈 头打来时,他尚是孑然一身。孰料,在他跌向人生谷底的过程中,竟然有一个人愿意和他悲欢与共,对他穷达不 弃。
这个人就是阿朱。
阿朱的年龄、身份、性情等,都与萧峰差距颇大。阿朱是慕容复的婢女,而萧峰是丐帮帮主;阿朱古怪精 灵、天真娇憨, 而萧峰成熟稳重、阅人无数。
恰好, 两人的出场画面, 都是以段誉的视角来描绘的。阿朱是江南女儿,情怀如水:
段誉从松木梯级走上“听雨居”门口,只见阿碧站着候客, 一身淡绿衣衫。她身旁站着个身穿淡绛纱衫的女 郎,也是盈盈十六七年纪,向着段誉似笑非笑, 一脸精灵顽皮的神气。阿碧是瓜子脸,清雅秀丽,这女郎是鹅蛋 脸,眼珠灵动, 另有一股动人气韵。
萧峰是北方大汉,慷慨豪迈:
西首座上一条大汉回过头来,两道冷电似的目光霍地在他脸上转了两转。段誉见这人身材甚是魁伟,三十来 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 一张四方的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 极有威势。
三十出头的萧峰久历风霜,十六七岁的阿朱未经世事。说起来,如果此二人是在寻常情境下相识,定然难有 故事, 阿朱纵然仍有可能对萧峰心生仰慕,但萧峰未必会属意于她。
二人的相识相知,正好颇具戏剧性: 他们的情缘, 有三件偶然事件的推动。
第一次, 是在杏子林初见。其时, 萧峰处变不惊,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让阿朱心生崇敬。丐帮帮 众将慕容家视为杀马副帮主的仇人,而萧峰因见到慕容家家臣的胸怀,便一力陈说慕容复定非蝇营狗苟之辈, 这 等胸襟见识,自然也让阿朱既觉佩服,又感亲近。所以稍后,阿朱邀段誉扮作慕容复、自己扮作萧峰去给丐帮帮 众送解药。虽然她嘴上说此举全是为了主人慕容复,但实际上,背后未尝没有女儿家的恋慕心思。
第二次, 是在少林寺偶遇。其时, 阿朱扮作少林寺和尚止清,偷到了《易筋经》。萧峰恰于此时夜入少林寺探寻自己身世真相,不意被少林寺僧人误认为杀害玄苦大师的凶手。高手过招之时,掌力意外伤及阿朱,致使她性命垂 危。
此事萧峰本来无尤,但他竟将阿朱的治伤之事揽了下来,凭着一时豪气,独闯聚贤庄、血战群豪,奋力替阿 朱求得薛神医的救命允诺。这时,萧峰对阿朱,还是只有朋友之义,并无男女之情。
甚至准确地说,他在聚贤庄把性命都豁了出去,更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救阿朱的性命, 而是想要发舒自己被 压抑的生命力,想要不顾一切地把上天加诸他的一切屈辱、不公还回去。这一战,是萧峰和自己的一战,也让阿 朱对他情根深种。以前,阿朱看到的是萧峰处变不惊、风雷不动的一面,而这一次,她看到了他的伤痕、他的痛 苦、他的困兽之斗和誓死不屈。
第三次, 是在雁门关重逢。此时, 萧峰还未从得知身世真相的打击中恢复过来,雁门关前,他神思飘飞, 想 象三十年前旧事,感喟交加,长吟长啸。世人冤枉他、误解他、陷害他、鄙弃他,这自然不公——可哪怕是怜 悯,他也不愿领受。只有阿朱,在雁门关前等了他五天五夜,她看他的眼神,不因他是汉人或契丹人而有丝毫改 易,她愿与他千里相偕,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萧峰哈哈大笑,说道:“是了!从今而后,萧某不再是孤孤单单、给人轻蔑鄙视的胡虏贱种,这世上至少有一 个人……有一个人……”一时不知如何说才是。
阿朱接口道:“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 难屈辱、艰险困苦。”说得诚挚无比。
萧峰纵声长笑,四周山谷鸣响, 他想到阿朱说“一同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她明知前途满是荆棘,却也 甘受无悔, 心中感激,虽满脸笑容, 腮边却滚下了两行泪水。
萧峰和阿朱,就是这样在无情的命运中意外相遇, 在无常的世间携手共抗雨雪风霜。他们的爱情,不因身份而 改,不因际遇而改, 不因安危而改, 亦不因生死而改。
阿朱对萧峰的情话,是定情时那句“便跟着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也永不后悔。跟着你吃尽千般苦楚, 万 种熬煎,也是欢欢喜喜”;萧峰对阿朱的情话,是她去世数年后他说的那句“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 载,就只一个阿朱”。
生死不渝, 此之谓也。
03
可惜, 萧峰与阿朱的故事,不仅以悲剧收场, 而且还收得格外戏剧化。
当时,萧峰追查的知情人一一离奇亡故,只剩马副帮主夫人还在世。萧峰与阿朱心知她视萧峰为仇人,定然 不肯吐露真相, 所以商定由妙擅易容的阿朱扮作丐帮长老白世镜, 引诱马夫人说出内情。
此计听来甚妙,可是千算万算,萧峰没有算到白世镜竟然与马夫人有私情,而马夫人又对萧峰、段正淳怀恨 已久。马夫人在察觉到此“白世镜”非彼“白世镜”后,索性将计就计,谎称萧峰追查的“带头大哥”是大理镇 南王段正淳。
巧中之巧,紧接着阿朱又发现了自己的身世真相:她正是段正淳的女儿。 一边是父母, 一边是恋人:萧峰之 仇,不得不报,而血脉至亲,又怎忍不顾?除了眼前这个难题,她还有远忧。她担心萧峰不敌段正淳,又担心若 是敌过了他,反遭段氏追杀。芳心百结、彷徨无计之下,她竟然假扮段正淳,去赴与萧峰的约会。最后,被萧峰 掌力加身, 重伤而亡。
这个结局太戏剧也太悲剧,“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而读者也往往 心存遗憾:金庸给了杨过小龙女团圆,给了狄云水笙一线希望,给了胡斐苗若兰一种可能,为何却对萧峰阿朱如 此绝情?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天龙八部》是一本写什么的书。
“天龙八部”这个名称本是佛教概念。《天龙八部》一书中,贯注了深厚的佛教意蕴。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天龙八部》集中要写的, 是“求不得”之苦。慕容博、慕容复求复国而不得,萧远山求复仇而不得,虚竹求与父母团圆、在少林寺安心修 炼而不得,段延庆求复位报仇而不得,木婉清求与心上人相守而不得……整部《天龙八部》,就是一部渺小的人类 被命运无情嘲弄的悲剧。
而萧峰是《天龙八部》的男主角, 他是侠客中的侠客、英雄中的英雄。但是豪纵如他, 也逃不过命运,走不 出无常。所以他的故事, 是悲剧中的悲剧。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有一种所谓命运悲剧者,其主要的情节就围绕着人与命运的对 抗来展开。在这种悲剧中,主人公几乎趋近完美,他们的每一步抉择也似乎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的抉择把自身推向了悲剧的命运,且这种悲剧往往不可避免。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典型的命运悲剧。 一面是完 美的主人公、充沛的生命力、坚持不懈的抗争, 一面是注定的、不可挽回的坠落和毁灭时的玉石俱焚,绝望感、 悲剧性由此而生。
萧峰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他奋力追寻自己的身世真相,四处查问知情者,却总是被“大恶人”抢先一步, 眼睁睁看着知情者一一死于非命。最后他得知,杀死养父母乔三槐夫妇、谭公谭婆,打伤师父玄苦的所谓“大恶 人”,正是自己的父亲萧远山。
萧远山“恶”吗?最开始,他明明只是一个无辜受难而家破人亡的受害者;萧峰追寻真相不够努力吗?他一 直千里奔波,使出了自己全部的才智;阿朱相助萧峰不够尽心尽力吗?她已倾心相许、风雨相随、尽其所有。但 令人扼腕的是, 提出假扮白世镜这条计策、致使她和萧峰堕入马夫人彀中的,正是她自己。
命运啊!何曾因为人类的勤勉、乐观、坚强、善良、忠贞,就对人类稍加怜悯?
可是,正是这种最终无望却依然一直坚持的抗争,正是这类光风霁月又为无常所困的人物,会引起我们最深 的同情,让我们内心为之战栗不已。悲剧之动人, 不正在这种痛感之中涤荡人心的力量吗?
04
萧峰还是一个让人觉得“痛快”的英雄。
金庸小说的主角,绝大多数都是侠义为怀的英雄,不贪财、不好色、不惜身、不居功,急人之难,生死无 违,让人景仰。但是作为读者, 有时也有“不痛快”处: 有的主角,他们的“仁心仁德”似乎过了度。
譬如袁承志,对二师兄归辛树及师嫂十分恭谨,屡次被他们寻衅还依然谨守师兄弟之礼,以致多次误事, 且 贻害他人;譬如郭靖,对欧阳锋行君子之则,不止一次手下留情,却多次被他欺骗、谋害,以致后来五位师父都 被欧阳锋所杀;譬如杨过,多次被郭芙伤害,却又多次在她遭遇危难时奋力相救;譬如张无忌对何太冲、朱长龄 等小人以德报怨,却数次被反噬,命悬一线——这类情节读来让人气闷,读者难免会想,难道英雄必须吃尽天下 之亏、忍受无穷折辱?忍辱含垢,纵然守了小义, 于大道又有何补呢?
而萧峰却不是这样的英雄。他虽不以小人之心度人,也不以君子之道屈己。对仁人志士,他可以肝胆相照, 将性命相托;对魑魅魍魉,他也有雷霆手段, 能金刚怒目。
杏子林之变,全冠清伙同四大长老骤然发难, 萧峰处变不惊, 瞬息之间,已将敌我之形势洞然于胸:
原来乔峰察言辨色,料知此次叛乱,全冠清必是主谋,若不将他一举制住,祸乱非小, 纵然平服叛徒,但一 场自相残杀势所难免。丐帮强敌当前,如何能自伤元气?眼见四周帮众除了大义分舵诸人之外,其余似乎都已受 了全冠清的煽惑,争斗一起,那便难以收拾。因此故意转身向四长老问话,乘着全冠清绝不防备之时,倒退扣他 经脉。这几下兔起鹘落, 一气呵成……这么迫得他下跪, 旁人都道全冠清自行投降,自是谁都不敢再有异动。
乔峰转过身来,左手在他肩头轻拍两下,说道:“你既已知错,跪下倒也不必。生事犯上之罪,却决不可免, 慢慢再行议处不迟。”右肘轻挺, 已撞中了他的哑穴。
他知道全冠清狼子野心,是此事的主谋,所以当机立断将其制住,下手绝不容情。但四大长老既对丐帮忠心 耿耿、功劳赫赫,此次又是受人挑拨,罪不当诛,所以他代他们受了法刀插胸之刑,既全了他们的晚节,又收了 中间派的心,同时还不违帮规。这既非市恩, 又不乡愿, 也不失仁义, 如此果决、通达,实属难能。
至于聚贤庄为救阿朱而与群雄大战一事,也颇能见出萧峰的个性。薛神医广撒英雄帖, 让江湖豪杰齐聚聚贤 庄,正是为了对付萧峰, 但萧峰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乔峰自踏入江湖以来,只有为友所敬、为敌所惧,哪有像这几日中如此受人轻贱卑视, 他听阿朱这般询问, 不由得傲心登起,大声道:“没有。那些无知小人对我乔某造谣诬蔑,倒是不难,要出手伤我,未必有这么容 易。”突然之间,将心一横,激发了英雄气概,说道: “阿朱,明日我去给你找一个天下最好的大夫治伤,你放心 安睡罢。”
他揽下此事, 一是因为觉得阿朱是受自己牵连而受伤,自己虽有要事在身,又在江湖上处于嫌疑之地,但她 的性命,也不能不管。二是因为阿朱是慕容复之婢,他虽未见过慕容复,却将其引为神交已久的友人。为神交之 友人的婢女,即能慨然赴生死莫测之地,大有古人之风。三是因为“将心一横,激发了英雄气概”——他越是身 临绝境,越是有一股悍勇之气、不屈之怒。
去得庄中,他软硬兼施,先礼后兵。众人不念旧日情谊,刀剑相见,情势紧急之时,他也并不是只有匹夫之 勇:乔峰心念一动:“不错,这些人都是行侠仗义之辈,决不会无故加害于她。我还是及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为 妙。”但随即又想: “大丈夫救人当救彻。薛神医尚未答允治伤,不知她死活如何,我乔峰岂能贪生怕死, 一走了 之?”
纵目四顾,一瞥间便见到不少武学高手,这些人倒有一半相识,俱是身怀绝艺之辈。他一见之下,登时激发 了雄心豪气,心道:“乔峰便是血溅聚贤庄,给人乱刀分尸,那又算得什么? 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这段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实。萧峰有血气,却不逞血气之勇; 有智慧,却不因洞明世事而变得圆滑。他既能始 终坚持为人的信念,又不因一时意气而放弃有为之身;而一旦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则坦然无惧、知命不 忧。
当他追查自己的身世, 想要逼问谭公谭婆当年真相时,也是同样“豁得出去”,毫无道德包袱。因为视对方为 敌人, 所以拿住把柄后, 想要挟就要挟, 但是要挟过了, 见对方英勇不屈、谨守信用, 又肃然起敬:
谭公手足微微一抖,这时他兀自被乔峰提着,身子凌空,乔峰只须掌心内力一吐,立时便送了他的性命。但 他竟是凛然不惧,说道:“此人是你的杀父大仇,我决计不能泄露他的姓名,否则你去找他报仇,岂不是我害了他 性命。”乔峰道:“你若不说,你自己性命就先送了。”谭公哈哈一笑,道:“你当谭某是何等样人?我岂能贪生怕 死,出卖朋友? ”
乔峰听他顾全义气,心下倒也颇为佩服,倘若换作别事, 早就不再向他逼问,但父母之仇,岂同寻常,便道: “你不爱惜自己性命,连妻子的性命也不爱惜?谭公谭婆声名扫地,贻羞天下,难道你也不怕? ”
即使肃然起敬,但想起兹事体大, 也不能滥施仁义,所以他还是硬起心肠,继续施为。后来谭婆为人所杀, 谭公悲愤之下毅然自尽, 萧峰明知自己如不遮掩此事,必然会被误认为凶手,后患无穷,但还是坦然任之。
萧峰的出色,在于他不矫情、不迂腐、不黏滞、不虚伪。尤其是他对于敌对者或仇人的态度,颇近于孔子所 说的“以直报怨”的态度。萧峰的善良, 没有成为他的软肋。
比起郭靖,萧峰更真实;比起杨过,萧峰更理性;比起张无忌,萧峰更果敢;比起令狐冲,萧峰更有兼济天 下之心。
05
或者, 不用跟任何人比, 萧峰就是萧峰。
在金庸的笔下,萧峰绝对是独特的一个:他一出场,武功就是“满级”;他身经百战,曾经负伤受困,却从未 有一招输与他人;他没有学过像北冥神功那样神奇的武功,却能遇强则强,不逊于当世任何高手;他行事光明磊 落,为人真诚坦率, 却从没有因人屈己、因己负人。
天下人尽负萧峰,萧峰仍然不负天下人。
《天龙八部》共五册,其目录正是五首词。关于萧峰的那首,叫作《苏幕遮》,其下片云: “昔时因, 今日 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萧峰对抗的,岂止是“万千人”,还有 时代的桎梏、世人的偏见和无常的命运。但那又如何呢? 没有哪一刻, 他低过头、认过输、泄过气、服过软。
从丐帮帮主,到天下共弃的所谓“弑父、弑母、弑师”的“恶人”,再到辽国的南院大王,他的人生起落之 大、际遇之奇, 令人感叹。
最后,他因为不愿领军征宋而为辽帝所囚,听闻此讯的宋朝江湖豪杰间关万里赶来,成功将他救出囚所。萧 峰和这些业已割席断交、恩仇难言的旧识们重会, 此中滋味,自难一言尽之。一行人逃到辽宋边界, 却无法入 关。后有铁骑追缉, 前方关门紧锁, 在此绝境下, 萧峰挟持了辽帝,迫使他退军。
辽帝耶律洪基此时固然是萧峰的敌人,但他们曾义结金兰, 对天盟誓。萧峰为救宋朝旧友,背弃了义兄、国 君。至此,辽宋之间、天地之中、忠义之际,更没有了萧峰的立足之地。英雄岂能苟且,丈夫不受人怜,所以, 萧峰选择了自尽: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 起地下的两截断箭, 内功运处, 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耶律洪基“啊”的一声惊呼,纵马上前几步, 但随即又勒马停步。
段誉和虚竹只吓得魂飞魄散,双双抢近, 齐叫:“大哥,大哥!”却见两截断箭插正了心脏,萧峰双目紧闭, 已然气绝。
更精彩的, 是萧峰死后的那段描写:
中原群豪一个个围拢, 许多人低声论议:“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 人中也有英雄豪杰。”
“他自幼在咱们汉人中间长大, 学到了汉人大仁大义。”
“两国罢兵,他成了排难解纷的大功臣, 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
“他虽于大宋有功, 在辽国却成了叛国助敌的卖国贼。他这是畏罪自杀。”
“什么畏不畏的?乔帮主这样的大英雄, 天下还有什么事要畏惧? ”
耶律洪基见萧峰自尽, 心下一片茫然,寻思:“他到底与我大辽是有功还是有过?他苦苦劝我不可伐宋,到底 是为了宋人还是为了契丹?他和我结义为兄弟,始终对我忠心耿耿,今日自尽于雁门关前,自然决不是贪图南朝 的功名富贵,那……那却又为了什么?”他摇了摇头,微微苦笑, 拉转马头,从辽军阵中穿了过去。
蹄声响处, 辽军千乘万骑又向北行。众将士不住回头,望向地下萧峰的尸体。
萧峰之死,与项羽之死颇为相似。当时,项羽本可以东渡乌江,但他叹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 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死时的情形,尤其慷慨悲壮。他鏖战至最后,忽见敌人中有故人吕马童,笑言:“我听说汉王刘邦用千金悬赏我的头,那我就送你个人情吧!”就此自刎而死。
司马迁是这样写项羽死后的情形: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 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 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 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 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英雄杀身,鸡犬升天。项羽生前如此慷慨了得,死后,却成了“鬣狗”的猎物,成了他们封侯求赏的进身之 阶,这不是绝妙的黑色幽默吗?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英雄经常堕入悲剧的命运。宋之文天祥、明之于谦,莫不如 此。又或者说, 正是悲剧的命运,使得英雄成为英雄?
作为小说家,金庸最老辣之处在于:他让书外的人看到了萧峰的一切,却让书中的人始终看不懂萧峰。他们 看不懂萧峰在刀锋上的行走,看不懂他在暗夜中的挣扎,更看不懂他在冰冷的世间为守护心中灼热的火光而做的 一切。
最后, 萧峰一箭透胸,命丧雁门。世人的喋喋不休、冥顽不灵,便交给匝地黄云、 一天风沙吧。 至于命运, 萧峰最后输给了它, 却从未向它屈服。
《鹿鼎记》:“末法时代”的江湖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也是金庸小说中最“难读”的一本书,更是最容易被人“误读”的一本书。 它的“难读”,在于它再无童话的纯真感,让读者难以“代入”;它的易被“误读”,在于它字面上都是欢笑诙谐, 内里却都是沧桑的喟叹、兴亡的血泪。
01
《鹿鼎记》是一本反“武侠”的武侠小说。
金庸小说中,男主角的成长经历, 往往是“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式,亦即带着使命,从无名小辈成长为盖世 大侠,其始往往多磋磨坎,以致心苦神劳,似无生理,但最终成为被命运选中的人,或得遇名师,或偶得秘笈, 最终柳暗花明, 开云见日,成为一代高手,不仅自度,且能度人。
在这种“英雄之旅”故事中,武功的突进是其重要部分,也是主要的情节支点,更是引发读者“爽感”的核 心点。所以,金庸在设置这类情节时,总是别具匠心,脑洞大开。
譬如《天龙八部》的主角段誉刚出场时,丝毫不会武功,也反感学武,金庸便为他设置了只有练武才能解决 的困境,以及他万万无法拒绝的练武诱因——他为神农帮所逼服下毒药,必须在七日内去往万劫谷报信,并找到 为神农帮诸人解毒的方法,否则非但自己会毒发身亡,被神农帮羁留的钟灵也将性命不保。当此间不容发之际, 他竟又意外被人追杀,坠下了悬崖。虽幸得不死,却困于山谷,无法脱身。正彷徨无路时,他意外发现了无量山 石洞中的“神仙姐姐”玉像。
段誉此时的第一需求是尽快脱身, 而玉像下蒲团中的武功秘笈,又是“神仙姐姐”作为师父“嘱托”段誉务 必要练的, “若稍有懈惰,余将蹙眉痛心矣”。此前段誉已在机缘巧合之下,学得六脉神剑的心法,但全无内力, 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他在无量山石洞中习得北冥神功,正多了一门不经意而自取他人内力的法门。由此 内外应和,武功渐成。此外,他又习得了凌波微步,这成了以后他做王语嫣的裙下之臣为其出生入死时的不坏金 身。而这一情节的设置,也让《天龙八部》悲中有喜,庄中见谐。在《天龙八部》的故事将结束时,段誉成了当 世内功第一的大高手,且熟习六脉神剑、凌波微步,攻防兼备,进退无虞。
《天龙八部》的另一主角虚竹的经历也很离奇。他本是少林寺的低辈弟子,武功粗浅, 内力平平,后因偶破珍珑棋局,被逍遥派无崖子选作传人,得他灌注七十年内力。虚竹因自己的少林寺内力被无崖子化去,非出本 心,所以纵然得此奇遇,不喜反悲,将这内力视为“异物”,既不明使用之法,亦不愿使用。行文至此,金庸为其 设置了不得不用之境,和教其用法之人——虚竹因恻隐之心救下的“小姑娘”,竟是因练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而暂 时返老还童的天山童姥。二人被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追杀,虚竹自己本也无惧生死,但因有“道济天下 之溺”之心,虽然后来知道了童姥是造恶者而非无辜受害者,但到底不忍看她在自己眼皮底下被人杀死,所以还 是一违本心,从其学武,助其逃出生天。后来,无心营求的虚竹,身兼天山六阳掌、天山折梅手、生死符等诸门 高深武功, 从小和尚成为大宗师。
但是, 在《鹿鼎记》中, 金庸没打算让韦小宝学会武功。
其实韦小宝的“历险记”,前一半看起来也像金庸小说传统的“英雄之旅”故事:首先,他刚出场的时候全无 武功,也无意学武;其次,他遇到了名师,还不止一位——他的师父陈近南和九难,都是当世的一流高手;再 次,他也得到了主角们在武功未成时“人手一份”的护身法宝——神行百变的“逃命技”、削金如铁的匕首、刀枪 不入的乌丝软甲,这正如郭靖的匕首、黄蓉的软猬甲、段誉的凌波微步以及他误食莽牯朱蛤后拥有的百毒不侵的 能力。
看起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韦小宝的“神功”大成,似乎也指日可待了。但是,韦小宝有学武的机 缘,却无学武的用心。他拜陈近南为师,是被赶鸭子上架,不得已而为之。哪怕后来对陈近南敬佩倾倒,对学武 一事, 也是偷奸耍滑,蒙混过关。不过, 韦小宝于此,颇有自知之明:
韦小宝暗暗叹了口气……转念一想,险些笑了出来:“我学功夫也不肯用心,原来我的懒性儿,倒是妈那里传 下来的。”
拜陈近南为师是机缘巧合,拜九难为师却是他费尽心思、极力讨好而成,但他的用意不在学武,而是为了接 近九难的徒弟阿珂。所以,直到全书结束,他还是只会一套神行百变,只会钻裆骑肩的“美人三招”——虽微有 英雄之梦, 但最终只是一个骑墙的庸人。
庸人, 在金庸的其他小说中,是万万不能做主角的。他们一般刚亮相就“领盒饭”,有时候存活时间长一点, 要么是情节所需,要么是为了做主角的陪衬。
天地之广,岂少庸人?俗世之中, 本多妥协与苟且,无奈和消磨。世间芸芸,往往可怜、可叹又复可悯。他 们终生奔忙,庸庸碌碌,不过活一个荒腔走板、草草收场。他们看故事,就想看灰霾中的亮色、平凡中的梦想。 所以, 英雄,其实是千万人心底残余的微光的聚焦。
金庸笔下的英雄是绝世的,惊鸿一瞥, 神光离合,为世上所绝无,而人人心中所必有。如郭靖,出身不足 道,天赋不足道,师承本也不足道,但其人诚朴雄伟,志不可夺,故得天之佑,屡有奇遇,终成“为国为民”的 大侠;又如萧峰,被命运如此摧折,却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生不悖忠,死不负义,虽终不免于自戕的悲 剧结局,但从未向命运一低首;再如令狐冲,看起来是无行的浪子,其实是守礼的君子,他有赌癖、酒癖、情 癖,但此三癖无害他凛然立于天地间,他始终能对威逼说不、对利诱说不、对一切有碍心性自由的羁绊说不。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金庸笔下的英雄极理想,却又极真实;极高蹈,却又极本色。无数读者都 在这样的故事中,做了一场酣畅、快慰的梦。
02
但到了《鹿鼎记》,这场梦戛然而止。《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无英雄特质,又无英雄行迹,更承载不了 读者的英雄梦。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鹿鼎记》的世界里,他却做成了些真英雄想做而做不成的事。
少年康熙要杀鳌拜,定下佯装与小太监玩布库、麻痹鳌拜再突然发难的计策。但这些功夫未纯的小太监并非 鳌拜的对手。紧要关头, 是韦小宝救了康熙的性命,也无意中为天地会青木堂帮众报了香主被杀之仇。
九难武功高强,却因以一敌多,受了重伤,无力抵抗桑结等喇嘛的追杀,紧要关头,是韦小宝救了九难的性 命。
天地会众人的行迹被康熙识破,同时,康熙也识破了韦小宝的首鼠两端、多重身份,以其心上人为挟制, 要 求韦小宝灭天地会来将功折罪、表明立场。紧要关头,是韦小宝救了天地会众人的性命。
那么,大字不识、不通武功的他, 又是怎样做成这些大事的呢?韦小宝口上有三宝:牛皮、马屁和谎言; 手 上又有三宝:石灰粉、蒙汗药和削铁如泥的匕首。
对下位者,他威逼利诱;对上位者,他奉承吹捧。对弱者,他拿出胡萝卜和大棒;对强者,他化身“脑残 粉”,谄媚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譬如,韦小宝到了神龙岛,正好碰上神龙教内乱,而教主和发动变乱者均受重伤、势成僵局,韦小宝的举 动,恰可决二方生死。权衡利弊后,他选择站在教主洪安通一方。此时,洪安通和他都心知肚明这是“利合而聚”的关系,双方心中彼此算计,但面上一片和谐。洪安通和夫人各传了韦小宝三招,而韦小宝也表现得忠心耿 耿、“可昭日月”:
韦小宝惊叫:“小心!”只见她身子向下一缩,那匕首急射教主胸口。教主放开她手,仰天一个铁板桥,扑的 一声, 匕首在他胸口掠过,直插入身后的竹墙,直没至柄。
洪夫人勾脚倒踢匕首,韦小宝已然吓了一大跳,待见那匕首射向她咽喉,她在间不容发之际避开,匕首又射 向教主胸口,这一下势在必中,教主竟又避开。这几下险到了极处的奇变,只瞧得他目瞪口呆,心惊胆战,喉头 那一个“好”字,竟叫不出来。
洪夫人笑问:“怎样?”
韦小宝伸手抓住椅背, 似欲跌倒, 道:“可吓死我了。”
洪教主洪安通和夫人见他脸色苍白,吓得厉害,听了他这句话,那比之一千句、 一万句颂扬更是欢喜。他二 人武功高强,多一个孩子的称赞亦不足喜,但他如此担心,足见对二人之忠。
韦小宝虽知洪安通和洪夫人只是演示招式,并无危险,却依然“情急关心”,“吓”得魂不附体。饶是洪安通 在权力场中濡染多年,也还是被他高明的演技攻下一城。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正如清人俞樾《一笑》中 的这则笑话所表现的,好戴高帽,是人之通性: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 “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 “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 “天下 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 十九矣。”
韦小宝是深谙人性的“厚黑学”大师。他面对各色人等,总是能看透他们灵魂犄角旮旯处的明与晦,插科打 诨间,就把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有此“绝招”,还要武功作甚?在江湖中,武功是能力,是信仰,也是权力。而 在世俗世界中,尤其是在官场上, 武功不过是“术”罢了, 深谙人性,才是得“道”。所以,韦小宝见神杀神, 见 佛杀佛,一路从扬州城中的小混混, 做成了一等鹿鼎公。
“鹿鼎”何意? 这个词, 在书的第一回就有解释:
那小孩点头道:“我明白了。小说书上说‘逐鹿中原’,就是大家争着要做皇帝的意思。”那文士甚是喜欢, 点 了点头, 在纸上画了一只鼎的图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头锅子,用这样三只脚的鼎,下面烧柴,捉到了鹿, 就在鼎里煮来吃。”
……那小孩道:“所以‘问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谁手’,就是不知哪一个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后来, ‘问鼎’‘逐鹿’这四个字,也可借用于别处,但原来的出典,是专指做皇帝而 言。”说到这里,叹了口气,道: “咱们做老百姓的,总是死路一条。‘未知鹿死谁手’,只不过未知是谁来杀了这 头鹿, 这头鹿, 却是死定了的。”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之兴,荣加一氏;天下之亡,荼毒 万民。自古以来,莫不如是。《鹿鼎记》 一书,有金庸对历史深沉的探寻, 对弱者深重的悲悯,对人性深刻的反 思。
03
《鹿鼎记》又是一本反英雄的书。
金庸小说是充满英雄主义情怀的。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一夫拼命,万夫莫敌; 一夫殉道, 天地震动。
所以,英雄之间,意气相投,倾盖如故;灵犀若通,终生不疑。虽是世仇,亦可成为知音,如《雪山飞狐》中的 胡一刀和苗人凤。
所以,英雄之志,进可以平天下, 如郭靖之拼己一身,救民水火;退可以守本心,如令狐冲之不顾生死, 笑 对强权。
所以,英雄之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但表现出来, 又各不相同——是 张无忌的慈悲和宽容,是杨过的自赎和度人, 是石破天的胸无挂碍、万事能容,是萧峰的勇抗命运、铁骨铮铮。
英雄不一定成功,也不一定为世人所理解。如袁崇焕之守边卫国,却被诬为叛徒,刑于闹市,受人唾骂,直到数 百年后才沉冤昭雪; 如萧峰之忠肝义胆、正道直行,却被诬、被骗、被仇视、被误解、被囚禁, 直至自杀。
但是英雄一定能守住自己的信念, 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天日昭昭,菩提不灭。金庸小说中的英雄,无论闻于 江湖还是隐于田园, 威震天下还是深藏不露, 都是俯仰不怍、进退有度的人。
人间应有正道, 信仰重逾生命——金庸曾经这样让我们相信了英雄主义。
《鹿鼎记》里面的真英雄是谁呢? 首推陈近南。陈近南是天地会总舵主、郑经的军师, 也是书中反清复明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一生忠于郑氏,忠于明朝,以天下为心,以兴复为任,奔波劬劳,无有已时。他在江湖上声誉 极佳,所谓“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忠义之士、豪侠之人无不对其敬佩推崇。他的武功超凡卓绝, “凝血神爪”的绝技在江湖上享有盛名。更加突出的是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
其实, 陈近南与《神雕侠侣》之郭靖颇有相似之处。《神雕侠侣》之中,郭靖与黄蓉镇守襄阳十余年,数度拒 蒙古铁蹄于城门之外,成为南宋之长城。金庸将他从江湖中的豪侠,写成了砥柱中流的英雄。
在这个过程中, 郭靖其实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杨过问道:“郭伯怕,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 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 的才略, 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 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 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郭靖对襄阳能不能守得住,心中实无把握,但无论如何, 总是将性命置之度外,要尽己之能,终天之事,“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在《鹿鼎记》的故事里,不仅明朝, 连偏安一时、风雨飘摇的南明都已覆亡。陈近南作为台湾郑家的家 臣、军师,外有强敌之患,内有掣肘之忧,天地会中看似忠勇奋进的诸人,不乏为争名位而内讧者,而一同反清 复明的沐王府, 也因为争南明正朔而屡生争端。
内外交攻, 前途灰暗,陈近南勉力支撑, 从不言退。但是,他的心里, 并非没有对自己悲惨结局的预感:
韦小宝心想: “往日见到师父,他总是精神十足,为什么这一次老是想到要死?”问道: “师父,你在延平郡王府 办事,心里不大痛快,是不是?”陈近南转过身来,脸有诧异之色,问道:“你怎知道?”韦小宝道: “我见师父 似乎不大开心。但想世上再为难的事情,你也不放在心上。江湖上英雄好汉,又个个对你十分敬重。我想你连皇 帝也不怕, 普天之下只郑王爷一人, 能给你气受。”
陈近南叹了口气,隔了半晌,说道:“王爷对我一向礼敬有加,十分倚重。”韦小宝道:“嗯,定是郑二公子这 家伙向你摆他妈的臭架子。”陈近南道: “当年国姓爷待我恩重如山,我早誓死相报,对他郑家的事,那是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
完美的人的脆弱,是格外让人感慨的。
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忠恕待人、好学不倦的孔子, 也曾有过疲惫的时刻。虽然大部分的时刻,他都 沉浸在修养心性、追求理想的快乐中,“不知老之将至”,但他也曾说过“甚矣,吾衰也。久矣, 吾不复梦见周 公”,感叹自己年老力衰,弘道不成;疲惫时, 他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设想远离尘俗,抛下一切。当 然,这只是感叹,孔子毕竟没有放下过自己的事业。陈近南和郭靖一样,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知其不可 而为之”,正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不忍写郭靖兵败殉国的最后一刻, 只是在《倚天屠龙记》中借后人之口稍作交代, 模糊了时间,拉开了距离,于是,在读者的记忆里,郭靖总是以一当百、神威凛凛的样子—— “美人自古如名 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04
而在《鹿鼎记》之中,金庸对陈近南残酷得多。
陈近南的结局是怎样呢? 为郑氏所疑,被郑克塽暗算刺死。陈近南中剑将死的场景,十分悲怆:
陈近南功力深湛, 内息未散,低声说道:“小宝,人总是要死的。我……我一生为国为民,无愧于天地。 你……你……你也不用难过。”
……韦小宝咬牙切齿的道:“郑克塽这恶贼害你, 呜呜,呜呜,师父,我已制住了他,一定将他斩成肉酱, 替 你报仇,呜呜, 呜呜……”边哭边说,泪水直流。
陈近南身子一颤,忙道:“不,不!我是郑王爷的部属。国姓爷待我恩重如山,咱们无论如何,不能杀害国姓 爷的骨肉……宁可他无情,不能我无义,小宝,我就要死了,你不可败坏我的忠义之名。你……你千万要听我的 话……”他本来脸含微笑,这时突然面色大为焦虑,又道:“小宝,你答应我, 一定要放他回台湾,否则,否则我 死不瞑目。”
韦小宝无可奈何,只得道:“既然师父饶了这恶贼, 我听你……听你吩咐便是。”
陈近南登时安心,吁了口长气,缓缓的道:“小宝,天地会……反清复明大业,你好好干,咱们汉人齐心合 力,终能恢复江山, 只可惜……可惜我见……见不着了……”声音越说越低,一口气吸不进去, 就此死去。
郑克塽是陈近南的少主,武功较他远逊。只因陈近南未加提防,郑克塽才能一击得手。此时,韦小宝已擒住 了郑克塽, 陈近南却交代韦小宝不能伤他。
陈近南一生忠诚,却受疑于少主; 正面对敌罕有对手,却被人在背后暗算而死;彼虽不仁,我却不能不义, 擒住了凶手,却到底不愿杀他。
若在其他的金庸小说中,以陈近南的品德、能力、信念、人生经历,自然是主角的不二之选。但是在《鹿鼎 记》中,他并非主角。主角是谁呢?是目不识丁、胸无大志、不会丝毫武功、擅长溜须拍马、动辄吹牛说谎的韦 小宝。
陈近南为人正直,韦小宝为人油滑;陈近南儒雅端方,韦小宝庸俗市井;陈近南有君子之节、丈夫之德, 韦 小宝有小人之能、俗人之好。怎么看陈近南都比韦小宝更像主角。但是,《鹿鼎记》写的是“末法时代”的故事: 英雄末路,小人得志;古典主义精神没落了,功利主义和丛林法则成了流行的生存之道。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 陈近南这类人的时代了。
其实, 陈近南的故事也不全是悲壮, 而是悲壮中带些心酸,正义凛然中透着一种反讽。
他的鞠躬尽瘁、忠贞不渝,陪衬的是韦小宝的投机取巧、浑水摸鱼。他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陪衬的是韦 小宝的两面三刀、左右逢源却能如鱼得水、飞黄腾达。他的“英雄”末路,陪衬的,就是韦小宝的“小人”得志 ——金庸把这截然相反的二人安排在一起,正是为了让二人互相映衬。
当年,韦小宝阴差阳错认识了陈近南, 又成为青木堂香主,还被陈近南收为徒弟。这江湖上人人艳羡的机 会,在韦小宝而言却是沉重的包袱。因为他既对反清复明全无兴趣,也对武功毫无兴趣。所以面对陈近南交代的 任务和功课,他能躲就躲,能混就混。同样,陈近南一开始也不喜欢油腔滑调的韦小宝。但是,“疾风知劲草, 板 荡识诚臣”,互相看不对眼的他们,却慢慢对彼此改观,有了深刻的感情联系。
陈近南发现,这个他不喜欢的徒弟身上,也有某种大人物、大豪杰的气概;韦小宝发现,这个他最初避之不 及的师父,“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其实, 韦小宝自己也没意识到, 他是视陈近南为父亲的。韦小宝生于妓院,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父亲”的 缺位,对他的人格有莫大的影响。他从不表露对完整亲情的企盼,但在内心深处,却更易对英武沉稳、博雅渊深 的年长男性产生信赖感和孺慕之思, 因为,这类人最接近“完美父亲”的形象。
陈近南中剑将死的时候, 韦小宝心中的恨和痛,是此生他都没有过的接近“正常人”的悲欢:
韦小宝只叫:“师父,师父!”他和陈近南相处时日其实甚暂,每次相聚,总是担心师父查考自己武功进境, 心下惴惴, 一门心思只是想如何搪塞推诿,掩饰自己不求上进,极少有什么感激师恩的心意。但此刻眼见他立时 便要死去,师父平日种种不言之教,对待自己恩慈如父的厚爱,立时充塞胸臆,恨不得代替他死了, 说道: “师 父,我对你不住,你……你传我的武功, 我……我……我一点儿也没学。”
韦小宝的倾心敬慕,既是金庸给孤独的陈近南的慰藉,也是对失路的英雄的另一种认可——他赢不了天下,却还 是打动了那个看起来没有心的人。“精诚不灭”依然是有力量的。只是这力量,在《鹿鼎记》中,已经变得非常微 弱了。
《鹿鼎记》中提到的明末遗民顾炎武,曾经写过一首题为《精卫》的诗: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此诗通过写一位诘问者和精卫的对话,来表现精卫的可悲可敬。精卫要以石填海,终古不息,而诘问者认为 这一举动太过无稽无谓, 是自设牢笼,又说当今之世众生营营,赍志不改之人反而成了异类了。
这首诗中精卫的处境,就是明亡之后顾炎武自己的处境,也正可用来描述陈近南在《鹿鼎记》中的处境。而把 “身沉心不改”的“精卫”写成配角,把只顾营巢的“鹊”“燕”写成主角,不正是《鹿鼎记》的独特之处吗?
05
《鹿鼎记》还是一本反爱情的书。
金庸小说写爱情是极好的,既英雄气壮,又儿女情长。金庸是相信爱情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 许”——生死相许, 在旁人看来是爱情的极致,而在金庸小说中, 却是再容易、再自然不过之事。
如杨过,中了有蚀骨之毒、铭心之痛的情花毒的他,得了世上仅剩的半粒绝情丹,只因小龙女之伤无法可 治,便不愿独生,随手就将丹药抛入万丈深谷。如萧峰,在“塞上牛羊空许约”之后决然息心, 一生怀念,取次 花丛,掉头不顾。如程灵素,宁愿用自己的命,换胡斐四肢俱全、 一生安乐,纵然胡斐心中所思忆的, 一直是另 一个姑娘。
在金庸笔下, 爱情至纯至美,近乎神圣。相信爱情、投入爱情、乐于付出爱,是金庸小说以往主角的共通 点。但韦小宝又是一个例外。
韦小宝的出身,已经预示了他必然“爱无能”。他出生于扬州丽春院,耳中所听是迎来送往、周旋讨好,眼中 所见是虚情假意、财色交易。在这种极端现实的环境下, 爱情是没有容身之地的。
韦小宝对爱情既无热情的期待,也无虔诚的相信,而他对有缘相识相交的女子,也从无对等的尊重和健康的 欣赏: 要么,是调笑戏谑;要么,是坑蒙拐骗;要么,是威逼利诱。
韦小宝的爱情观和他的成长环境完全“合拍”,全无理想主义的情怀、古典主义的优雅、浪漫主义的高蹈。看 他恋爱,像是在看一场捕猎,是猫对猎物的收放玩弄,是狮子对猎物的潜伏窥伺,是猎豹对猎物的拼命追逐。总之,是强势方目的分明、花样百出的“狩猎”,而非双方目光的交汇、灵魂的共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灵的安放。
当然, 期待一个在妓院长大的男子懂得“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强求、奢望。对于妓女的儿子而言,让内心变 得粗粝,几乎可以说是能让他安然生存下去的必bei技能。因为妓院这种地方,有违人伦的奇事、怪事、惨事自然 少不了,比如母亲和嫖客之间的性事,就是他必须面对的尴尬事。但是韦小宝濡染既深,内心早已强大无比:他蹑手蹑脚的走到母亲房外, 一张之下,见房里无人,知道母亲是在陪客,心道:“辣块妈妈, 不知是那个瘟 生这当儿在嫖我妈妈,做我的干爹。”走进房中, 见床上被褥还是从前那套,只是已破旧得多,心想: “妈妈的生 意不大好, 我干爹不多。”
此时, 他已经功成名就,因偶然机缘潜回丽春院。与母亲暌违数载,即将重逢,却不是“近乡情怯”“母慈子 孝”“相对泪流”的戏码。母亲不在房中,韦小宝明白她是在陪客,见到房中陈设破旧,稍显寒碜,韦小宝的下意 识想法是“妈妈的生意不大好,我干爹不多”——母子被迫分离数年一事的悲剧性,母亲这一身份的神圣性, 母 子情感在传统语境中的严肃性,都在这一语中消解殆尽。妓院,容不下任何带有“神圣感”和理想属性的事物, 孝道如是, 爱情也如是。
韦小宝在房中等母亲,听到隔壁房中传来女子哭叫之声:
这种声音韦小宝从小就听惯了,知道是老鸨买来了年轻姑娘,逼迫她接客,打一顿鞭子实是稀松平常。小姑 娘倘若一定不肯,什么针刺指甲、铁烙皮肉,种种酷刑都会逐一使了出来。这种声音在妓院中必不可免,他睽别 已久, 这时又再听到,倒有些重温旧梦之感, 也不觉得那小姑娘有什么可怜。
良家女孩被卖入妓院,因不愿接客而被毒打虐待,这自然是人间惨事,常人若亲身见闻,难免引动恻隐不平 之心。但韦小宝因从小见闻已多,早习以为常,所以“这时再又听到,倒有些旧梦重温之感,也不觉得那小姑娘 有什么可怜”。这段细节,粗看颇为滑稽有趣,但是细细品味,其实饱含荒诞感和悲剧感。韦小宝如在涅之沙, 早 已通体漆黑,所以见事总是淫者见淫、麻木者见麻木。由此也可看出,韦小宝对爱情的无能,其实不仅是因为他 对“爱情”本身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还与他恻隐心、同理心的缺失有关。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 悲。”而韦小宝正是因为“不懂得”,所以“不慈悲”;因为不慈悲,所以自然只能“欣赏”、追求、获得残缺的 “爱”。
此外,韦小宝的庸俗,也让他没有办法体会到爱情超越功利、超越世俗的一面。韦小宝受康熙器重,节节高 升,后来去扬州出公差,作为钦差回到自己的家乡,也算衣锦还乡了。当地官员纷纷折腰相事,安排下盛大的接 风筵席,极尽风雅之能事,但他们花这一番心血, 正是对牛弹琴:
那歌妓走进花棚,韦小宝不看倒也罢了, 一看之下,不由得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登时便要发作。原来 这歌妓五十尚不足,四十颇有余,鬓边已见白发,额头大有皱纹,眼应大而偏细,嘴须小而反巨。见这歌妓手抱 琵琶,韦小宝怒火更盛,心想: “凭你也来学陈圆圆!”却听弦索一动,宛如玉响珠跃,鹂啭燕语,倒也好听。只 听她唱道:“淮山浮远翠,淮水漾深渌。倒影入楼台,满栏花扑扑。谁知阛阓外,依旧有芦屋。时见淡妆人,青裙 曳长幅。”
歌声清雅,每一句都配了琵琶的韵节,时而如流水淙淙,时而如银铃玎玎,最后“青裙曳长幅”那一句, 琵 琶声若有若无,缓缓流动,众官无不听得心旷神怡,有的凝神闭目,有的摇头晃脑。琵琶声一歇,众官齐声喝 采。慕天颜道:“诗好, 曲子好,琵琶也好。当真是荆钗布裙,不掩天香国色。不论做诗唱曲,从淡雅中见天然, 那是第一等的功夫了。”
韦小宝哼了一声,问那歌妓:“你会唱《十八摸》罢?唱一曲来听听。”
众官一听,尽皆失色。那歌妓更是脸色大变,突然间泪水涔涔而下,转身奔出,拍的一声,琵琶掉在地下。那歌 妓也不拾起,径自奔出。
带有色情意味的小曲《十八摸》,是秦楼楚馆之中妓女与“恩客”调情的把戏,格调低俗,不登大雅之堂。而 在韦小宝的眼中,卖艺的歌妓不及卖身的妓女,若是美不到陈圆圆的倾国倾城、风情万种,似乎连抱琵琶、唱曲子的资格都没有。哪怕她歌喉婉转,声遏行云,琵琶弹得“玉响珠跃,鹂啭燕语”,在韦小宝听来, 也是味同嚼 蜡,如坐针毡。可见,韦小宝对女性的欣赏止于皮囊,断然欣赏不了其风采的高华、人格的独立、灵魂的独特。
而讽刺的是,他最终却坐拥七美,成了“人生赢家”。但是,在爱情上, 他真的赢了吗?
曾柔爱的是他“英雄慷慨”的人设;沐剑屏是被他半哄半闹骗到手,又有感激他救命之恩的成分;苏荃是没 有更好的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阿珂更是无可奈何,退而求其次;方怡最“绝”,她如施琅降清,屡“降”屡 “反”,待韦小宝没什么真心——当然,这也无可非议,钱财本就买不来真心,权势也逼不出真心,哄骗更骗不来 真心。
七人之中,对韦小宝有真心的,唯有承他报仇之恩的双儿。其实,韦小宝自己也明白, 这七位夫人中,对自 己死心塌地的唯有双儿:
韦小宝心想:“……我韦小宝如果自杀,我那七个老婆中不知有几个相陪?双儿是一定陪的,公主是一定恕不 奉陪的。其余五个, 多半要掷掷骰子,再定死活。方怡掷骰子时定要作弊, 叫我这死人做羊牯。”
双儿对韦小宝的态度,与以往金庸小说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态度大体相同——为了他,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 去,海角天涯,万里相随,刀山油锅,不在话下。双儿与韦小宝之间,韦小宝永远是主动的一方,双儿则总是在 等待、在守候,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她不仅情深如许,还温柔貌美、天真可爱、武功超群,双儿之于韦 小宝, 像黄蓉之于郭靖, 是打怪升级的最强“外挂”。但是,双儿身上, 也有金庸小说以往女主角没有的东西。
其一是能接受不排他的爱情。韦小宝的“爱情史”,甚至他对其他女子优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态, 双儿尽数知 之、见之, 但她从未妒嫉或失落,反而兢兢业业, 恪尽辅佐“助攻”之职。
其二是对韦小宝言听计从。在《鹿鼎记》中,双儿几乎是“万能”的,韦小宝一入困境,双儿就能凭着忠贞热血、高超武功解救他。韦小宝上五台山寻顺治、去云南探吴三桂虚实、平雅克萨,双儿都紧紧跟随,屡立奇 功。而韦小宝不愿做、不能做的事,她也总是在所不辞。如韦小宝得了好几本藏有碎羊皮的《四十二章经》,听闻 这些碎羊皮能拼成藏宝图,自然想要尝试。无奈他耐心欠奉,做不得细致活计,于是,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双儿 的头上。韦小宝一声吩咐,双儿通宵不眠。她做了事,不仅从不居功,还常常对自己求全责备,生怕不能尽辅臣 之责。
双儿对韦小宝,从来不是平视,而是仰望。这种仰望,又不像阿朱对萧峰那种即使崇拜亦不失人格平等的仰望——她对韦小宝,还多了几分丫鬟对主子忠诚的意味。而他们二人的关系,也确实是始于主仆,后来虽成了夫 妻,却终身不离主仆之实。
双儿在书中频频出场,但是全书终了,我依然觉得她面目模糊,难以看清。双儿从来没有做过自己,她似乎 没有自己的心思和欲望、情志和天地,而像是韦小宝的“工具人”。在韦小宝眼中,双儿本来只是个百依百顺、好 哄好骗的小丫头,后来感念于她的情深意重,倒也慢慢对她上心起来。但是,他显然并不能真正懂得双儿,也不 觉得了解她的内心有何必要。
但是有一回,金庸倒是借其他人的眼,写出双儿的另一个侧面:
吴六奇道:“韦兄弟,你这个小丫头双儿,我已跟她拜了把子,结成了兄妹。”韦小宝和马超兴都吃了一惊, 转头看双儿时,只见她低下了头,红晕双颊,神色甚是忸怩。韦小宝笑道:“吴大哥好会说笑话。”吴六奇正色道: “不是说笑。我这个义妹忠肝义胆,胜于须眉,正是我辈中人。做哥哥的对她好生相敬。我见你跟‘百胜刀王’ 胡逸之拜把子,拜得挺有劲,我见样学样,于是要跟双儿拜把子。她可说什么也不肯,说是高攀不上。我一个老 叫化, 有什么高攀、低攀了?我非拜不可,她只好答应。”
吴六奇武功高强,身居要职,受人敬重,与双儿身份高下有别,但他对双儿真心相敬, 视她为江湖奇女子; 韦小宝近水楼台,却不得月色, 只见微光。
其实,非但是对双儿,韦小宝对其他女子,也是只能“轻薄”,无法正经对待。如对曾柔:“韦小宝抓起四枚骰子,放在她手里,乘势在她手腕上轻轻一捏,这一下便宜,总是要讨的。”曾柔初时将韦小宝视为古道热肠的豪 士、英勇正直的侠客,哪知韦小宝是醉心于她的柔情和崇拜,才放王屋派一马。但哪怕在被对方用英雄“滤镜” 凝视时,他也完全没有“偶像包袱”,不忘要吃吃豆腐、讨讨便宜。
种瓜得瓜,求仁得仁,以“猎物”视人,以诡计待人,亦只能求得似是而非、不过如此的感情。但韦小宝还算通 达,他不求两心相许、天长地久,只求一亲芳泽、大小通吃:
韦小宝从苏荃、方怡、公主、曾柔、沐剑屏、双儿、阿珂七女脸上一个个瞧过去,但见有的娇艳,有的温柔,有的活泼,有的端丽,各有各的好处,不由得心中大乐,此时倚红偎翠,心中和平,比之当日丽春院中和七 女大被同眠的胡天胡帝,另有一番平安丰足之乐,笑道:“当年我给这小岛取名为通吃岛,原来早有先见之明, 知 道你们七位姊姊妹妹都要做我老婆,那是冥冥中自有天意,逃也逃不掉的了。从今而后,我们八个人住在这通吃
岛上寿与天齐, 仙福永享。”
什么是“圆满”?从本质上来说, 它没有统一标准,但一定基于每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的体认。鲸 鱼的圆满在海中,井蛙的圆满在井中。韦小宝得到了他想要的“圆满”,但爱情,在《鹿鼎记》中,已经面目全非 了。
《鹿鼎记》中的“爱情”故事半点也不美好。这里没有清扬婉兮的邂逅,没有灵犀一点的目成,没有超越世 俗的深情。韦小宝在情事上的“成功”,是“权力”的成功、“谋略”的成功,而非“爱情”的成功。甚至可以 说,韦小宝在男女之事上的“大功告成”,恰恰是“爱情”的幻灭。
06
实际上, 当年《鹿鼎记》这部书刚写出来时,金庸的拥趸们也是持批评态度。金庸在《鹿鼎记》后记中, 亦 曾自陈心迹:
然而《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报上刊载时,不断有读者写信来问: “《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因为他们发觉,这与我过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实这当然完全是我自己写 的。很感谢读者们对我的宠爱和纵容,当他们不喜欢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段落时,就断定:“这是别人代写 的。”将好评保留给我自己,将不满推给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笔人”。
《鹿鼎记》和我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
金庸说得很明确:第一,《鹿鼎记》已经跳出了武侠小说的世界, 观照的是历史;第二,《鹿鼎记》的面貌, 是金庸“故意”要推翻以前的那个世界, 故而呈现出来的。譬如,“审丑主义”主角韦小宝, 就是金庸故意写的。
读者想象中的韦小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是坐拥七美、尽享齐人之福的幸运儿?是一路开挂、直上人生巅峰 的“杰克苏”? 是开了金手指、在所有的困境中都能化险为夷的最强“主角光环”拥有者?
以上这些,当然都对, 但是,它们只是韦小宝的“外壳”,韦小宝这个人物的内核是什么呢?他其实是“古往 今来第一小滑头”:
九难冷笑道:“今日倒也真巧,这小小禅房之中,聚会了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大反贼, 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大汉 奸。”韦小宝道:“还有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大美人, 一位古往今来第一武功大高手。”九难冷峻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一 丝微笑,说道:“武功第一,如何敢当?你倒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小滑头。”
金庸借九难的嘴,给了韦小宝这个定评。他就是油滑的、猥琐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不讲道德,粗俗不 堪。总而言之,他身上没有丝毫美感。但是,这个身上没有美感、心中没有信仰的小混混,却用偷鸡摸狗、阿谀 奉承、坑蒙拐骗的那一套,做到了大英雄、大豪杰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他做事不讲道德,不守规则,不按常理,但是又不是全无底线。他甚至在贪污受贿、满嘴谎言之余,还守住 了一个“义”字。美中生美不算奇怪,丑中生美才算稀奇。金庸在他以前的武侠小说中,写尽了英雄的各种样 貌、各样心胸, 但是到了《鹿鼎记》,他却不写英雄,改写“小混混”了。
英雄末路,鸡犬升天,这是历史的悲剧;英雄无奈,混混得道,这是人性的悲剧。金庸对韦小宝和他所代表 的国民性, 有批判、有悲悯,也有反思, 这正是《鹿鼎记》的超拔不群之处。
韦小宝的确“猥琐”,而他的“猥琐”之中,又有一种不平凡;韦小宝看起来平庸俗气,但身上又有一种“奇 气”。他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透,说得破;他内心强大, 见事明白,豁得出去,挣得出来。
名缰利索,自古最能困人。韦小宝也是好“利”之人。为了利, 他吹牛皮、拍马屁,但是听到别人吹捧自 己,他却清醒得很。后来,他红极一时, 权倾朝野,却能说退就退,说走就走。
韦小宝的走运, 看起来是一件极偶然的事。
如果那天茅十八没有来丽春院,没有和盐枭争斗,韦小宝可能就不会认识他, 一辈子不会踏入江湖;如果那 天海大富没有出宫,没有在饭店中出手擒住茅十八和韦小宝,那么韦小宝就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踏入皇宫;如果那 天康熙没有踏入练功房,被藏在其中偷点心的韦小宝误认为小太监,那么韦小宝也不敢跟他没上没下,由此结成 知心的朋友。
但是韦小宝的走运, 又是一件极必然的事情。
这种必然,不在于他个人的机缘、能力、魄力、性格,而在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必然要出一个“韦小 宝”。这个人,能够用最为人不齿的手段成为成功者;这个人,能够看清那些举着道德的大旗为自己谋私利的人; 这个人,能够在沧海横流、英雄尽死之时,以兼有“小人”和“豪杰”二者的心性手段,把难事做成。
但《鹿鼎记》最深刻的地方,还不在金庸设置了这种“反常”的人设和故事线,而在他为能上天入地、几乎 跳出一切规则外的韦小宝设置的困境。
韦小宝视康熙为朋友,也视天地会诸人为朋友,但两方的立场是根本相反的,康熙要灭天地会,天地会要推翻清廷。于是,康熙想要韦小宝戴罪立功、剿灭天地会,表明立场;天地会想要韦小宝利用他与康熙的亲近关 系,趁其不备刺杀康熙。
韦小宝对康熙的天子之威、雷霆之怒选择性服从,康熙虽然对他有所惩戒,但最终还是念着旧情放他一马。 天地会却比皇帝还难对付,韦小宝装傻充愣,推脱再三,最终还是被天地会找上门来逼问。他这个总是生机勃 勃、充满干劲, 不知孤独、无奈为何物的人, 竟然说出了“灰心”二字:
韦小宝心想:“我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做出来?啊哟,不好,他们又是来劝我行刺皇上。怎么跟他们来 个推三阻四、推五阻六才好?我得先把门儿给闩上了。”说道: “兄弟本事是没有的,学问更加没有,做出事来, 总是两面不讨好。兄弟灰心得很,这次是告老还乡,以后是什么事都不干了。”
韦小宝年未及冠,对着一帮年长自己数十岁的人,竟说要“告老还乡”,不免令人莞尔。然而这谐谑之语后 面,其实不无悲情。 一个“义”字,是万事不在意的韦小宝拼过命守护的东西。到最后,康熙都不再逼迫他了, 而蒙他毁家纾难相救的天地会诸人, 还是在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那老者森然道:“倘若顾先生和大伙儿都受了骗,韦香主只说不做,始终贪图富贵,做他的大官,那便怎 样?”舒化龙道:“那么韦香主也挖出自己的眼珠子,来赔还我就是。”说着向顾炎武和韦小宝躬身行礼,说道: “我们等候韦香主的好消息。”左手一挥,众人纷纷退开, 上马而去。
那老者回头叫道:“韦香主,你回家去问问你娘,你老子是汉人还是满人。为人不可忘了自己祖宗。”
慷他人之慨,往往容易;占据道德制高点,更是让人自我陶醉。所以古往今来,有太多人做着和舒化龙一样 的事情。这也是《鹿鼎记》讽刺得很辛辣的地方:天王老子也管不了、上天入地都能行得的韦小宝,最终还是被 “道德绑架”了。
数年来, 韦小宝一直想左右逢源, 两不得罪,但是他尽其所能,也不能得双方之恕。他为天地会费尽苦心, 却还是被天地会中人送了个“汉奸”的恶名。到这时,皮实如他, 也不堪重负了:
韦小宝大声道:“皇帝逼我去打天地会,天地会逼我去打皇帝。老子脚踏两头船,两面不讨好。 一边要砍我脑 袋, 一边要挖我眼珠子。 一个人有几颗脑袋,几只眼睛?你来砍,我来挖,老子自己还有得剩么?不干了,老子 说什么也不干了!”
当初他并不想“干”,却被命运推到了权力的旋涡中,今日他纵然还想“干”,也举步维艰,不如不干的好。 于是, 韦小宝毁了船,伪装成落水遇难, 金蝉脱壳,到大理隐居去也。
《鹿鼎记》的结局, 最是大雅大俗:
韦小宝将母亲拉入房中,问道: “妈,我的老子到底是谁?”韦春芳瞪眼道: “我怎知道?”韦小宝皱眉道: “你肚子里有我之前, 接过什么客人?”韦春芳道:“那时你娘标致得很, 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记得这许 多?”
韦小宝道:“这些客人都是汉人罢?”韦春芳道:“汉人自然有, 满洲官儿也有,还有蒙古的武官呢。”
韦小宝道: “外国鬼子没有罢?”韦春芳怒道: “你当你娘是烂婊子吗?连外国鬼子也接?辣块妈妈,罗刹 鬼、红毛鬼到丽春院来, 老娘用大扫帚拍了出去。”韦小宝这才放心,道:“那很好!”韦春芳抬起了头,回忆往 事,道: “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韦小 宝道:“汉满蒙回都有, 有没有西藏人?”
韦春芳大是得意,道:“怎么没有?那个西藏喇嘛,上床之前一定要念经, 一面念经,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着 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
韦小宝问韦春芳自己的父亲是谁, 是因为舒化龙那一声“汉奸”的斥责,让他心中打了个结——天不怕地不 怕的韦小宝,其实心中也有华夷之别、是非之分。
但是,金庸没有给韦小宝确定的答案。他是中国人,却不知是汉人、蒙人、满人还是回人;他的父亲,有可 能是俗家人,也有可能是僧人——金庸已经暗示得再清楚不过:韦小宝,其实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朴素的生存 智慧、世俗的价值观、好坏兼有的国民性的代表。他是具体的人, 但同时也是一个象征。
他机警、世故、油滑、功利,又重义气、有豪情;他其貌不扬,没有美感,又自有境界。他成功了,又失败 了。他看过一切风景,有风轻云淡处,也有耿耿于怀处。他没有童话中英雄的伟岸,却在末法时代的江湖中, 笑 看风云。
金庸的小说,造就了“童话”,却终结于“历史”。因为,中国数千年的王朝更迭史,正是这般冷峻、残酷、 重成败、多悲剧。“一纸兴亡看复鹿, 千秋灰劫付冥鸿”,《鹿鼎记》的眼泪和叹息,正藏在它的诙谐之中、故事之 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