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1105279
1.亨丽埃塔用自己的脚步走遍世界著名茶叶产地、对茶叶的热爱让她两次战胜自己的癌症,一步一个脚印,将好的茶叶介绍给世界上更多热爱茶叶的人。她与茶的相遇是一场真正的奇遇。
2.茶如何安静的生长于深山,又经过复杂的工序成为世界餐桌上的重要角色进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亨丽埃塔笔下,茶园是宁静治愈的,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的精心制作只为做出更好的茶给懂茶的人。一杯茶成就一场人与人奇遇。
3.从全球视野看茶文化的发展。茶叶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英国人对茶叶的痴迷从何而来。除了中国茶,世界上还有哪些茶正在流行?不同的茶叶如何与现代餐饮搭配,碰撞出更好的味觉体验。如何冲泡一杯好茶。一本书领略茶文化的深邃与魅力。
本书是作者遍访全球茶园的真实记录,她走遍全球茶园,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等茶叶产地,与当地的文化产生碰撞。介绍了茶叶的生长、采摘,炒制,冲泡,以及那些茶叶背后的人,充满了人文关怀,也包含了茶叶的历史和发展。书中不仅有她寻找茶叶的故事,还有全球各地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的介绍,福建福鼎、贵州、武夷山这些中国熟悉人非常熟悉的茶叶产地,作者深入其中与茶农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感情联系,也致力于把茶叶带到全世界最好的餐厅和酒店。每一篇文章结尾作者都附上一个当地茶叶的冲泡方式。文中还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第一章
苏格兰西南部 · 索尔维湾 1
第二章
中国福建 · 福鼎 7
第三章
伦敦 · 克拉里奇酒店 27
第四章
中国 · 贵州 37
第五章
英式早餐茶成了新潮流 43
第六章
英国伦敦:从卡姆登到白厅 54
第七章
马拉维 · 塞坦瓦茶园 63
第八章
美国加州 · 西好莱坞 77
第九章
南非 · 塞德堡山脉 91
第十章
日本 · 京都 100
第十一章
尼泊尔东部 · 希尔 107
第十二章
中国台湾 · 台东 127
第十三章
意大利 · 罗马南部 134
第十四章
消遣:下午茶的故事 147
第十五章
日本 · 东京 169
第十六章
美国纽约州 · 塔里敦 175
第十七章
美国加州 · 旧金山&索诺马县 181
第十八章
印度 · 梅加拉亚邦 188
第十九章
中国 · 武夷山 195
第二十章
法国 · 巴黎 204
第二十一章
印度 · 锡金 208
第二十二章
挪威北极地区 · 诺德斯科特 215
第二十三章
中国浙江 · 杭州 220
第二十四章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 新奥尔良 232
第二十五章
日本 · 静冈 245
第二十六章
斯里兰卡 · 乌瓦高地 · 安巴丹德加马 249
第二十七章
墨西哥 · 米却肯州 255
第二十八章
英格兰 · 康沃尔 261
第二十九章
西班牙 · 塔拉戈纳 264
第三十章
英格兰 · 萨默塞特郡 · 格拉斯顿伯里 269
第三十一章
你的卧室 272
第三十二章
中国 · 福建 275
第三十三章
苏格兰西南部 · 埃斯克代尔缪尔 280
第三十四章
变革 283
后记
在北海上空 286
泡一杯好茶
茶叶:散茶VS袋泡茶 290
致谢 306
“当她在全世界冒险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她具有传染性的热情所吸引。亨丽埃塔两次战胜了她的癌症,疾病并没有阻止她到世界各地寻找茶叶的脚步。她的足迹遍布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茶山,当然,还有马拉维、尼泊尔和南非……我在一次从悉尼飞往香港的航班上心满意足地读了这本书。为了读完这本书,我推迟了自己的行程,它像一封情书一样令我着迷。”
—— 《纽约时报》
“亨丽埃塔•洛弗尔凭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茶的标准,她将茶变成了一种既可以单独品尝又可以与食物精心搭配的饮料,她像对待葡萄酒一样对待茶。”
―书单STARRED评论
“这本书的序言概述了她的生活:她几乎不停地环游世界,参观中国、台湾、印度和非洲的有机茶厂,这些茶厂制作出品质非凡的茶,通过她的联系,与许多国家的顶级餐厅合作,将这些茶介绍给挑剔的食客,使用严格的冲泡方法……但正如洛弗尔经常分享的令人回味的故事,她与茶农建立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购买与销售。她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洛杉矶时报
第二章
中国福建·福鼎
所有的茶叶都来自茶树丛,如果放任不管,茶树就会杂乱生长,树枝变得过分细长。茶叶生长在何处、被如何照料、何时和如何采摘,最重要的是如何制作,决定了它将成为什么样的茶。用同一片叶子,你可以沏出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或普洱茶。普洱茶是发酵而成的;红茶需充分氧化,以激发出丰富的单宁;绿茶只需轻微加工,以突出更细腻的植物味道;乌龙茶的加工程度巧妙地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但白茶……白茶的制作工序最少,只需干燥,茶叶原封未动,因此保留了新鲜茶叶最柔和的口感,滋味清淡,有草香。
白茶是茶叶家族中制作工艺最原始的品种,是我寻访茶叶之旅的起点,也是我每天醒来后的床头茶。床头茶当然可以指在床上喝的任何茶。你可能会想到在冬天寒冷的周日午后看书时喝的茶。一杯热茶贴在你的胸口,床头灯照亮整个房间,黑暗便消失了。毫无疑问,这是喝茶的好时间。我说的床头茶则指早上的第一杯茶,那杯你拿到床上喝的茶。如果幸运的话,你则有机会享受送到床头的茶。你半闭着眼睛,静静地喝着那杯茶。一大早,相比蓝瓶咖啡,还是热茶更得我心。
我喝的床头茶几乎全是白毫银针。当然,我也会喝别的白茶。我不会总是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国家、同一张床上醒来,但我在家的时候,早茶喝白毫银针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住在有钟塔的教堂附近,古老的钟每小时轻轻地报时一次。我会在轻柔的钟声中及时醒来,在被闹钟打扰之前关掉它。
水壶放在厨房的水龙头旁边。我会把里面的水倒空,清空氧气,再装上与茶壶容量相当的水。水流进水壶时我根本不用看;我接过很多次水,知道什么时候该把水龙头关掉。除非是隆冬时节,天空一片漆黑,否则我连灯都不会开。我有一个可以控制水温的水壶,可以把水温调到想要的温度, 但我现在非常熟悉水的声音,能听得出它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温度。
当水壶嘶嘶作响时,我会把茶叶舀进手心里判断下量,同时感受它们柔滑的银芽,然后将它们放进茶壶中。接着我会把茶壶和茶杯一起放在一个绘有白桦树的小托盘上。我会在那儿站着等一会儿,低头看我踩在白色地板上的脚,但我的眼睛在判断,耳朵在倾听。等水达到理想的温度时我自然会知道,我会把它倒进茶壶里,然后端着托盘回到床上。 我会倒半杯茶,双手捧起杯子,把它贴近脸,呼吸茶叶的清香,然后细细品尝。修剪过的青草和晒过的甘草发出的香气会让我想起福建的山区,想起福鼎镇,想起竹架子上晾晒的新采摘的茶叶的香味。我呷着热茶,心不在焉地凝望着屋顶和天空。鸟儿们从天空中飞过。
寻找白毫银针茶是我的第一次觅茶经历。在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高山上,每天早上我都会回到起点。要去全世界最著名的白茶产地福鼎的茶园,你必须经历一段仿佛穿越时空的漫长旅程。我第一次去那里还是21 世纪初的时候,那条路有些年头了,而且异常曲折。在正式卖茶之前,我因为工作关系曾去过中国,当时中国才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我有机会去了那些以前只在书里见过、不可能亲自去的地方。
假设你对葡萄酒很痴迷,你查阅了你能找到的所有相关的书,你不停地与你设法认识的每一位葡萄酒专家交谈, 但是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葡萄藤,因为法国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并不难想象——边境已经关闭了一个多世纪。你或许去过巴黎,但在长达几代人的时间里,要游览乡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名声远扬的香槟和波尔多葡萄园只是传说罢了,而卢瓦尔河谷也只是天方夜谭。古老的技术和工艺听起来像无稽之谈,因为它们与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然后,政府的态度开始缓和,人们得以去乡村寻访葡萄酒的产地。假如此时你碰巧在法国工作,突然间你可以租一辆车,破天荒第一次开往香槟区。这简直不可思议。其实, 大多数明智的人仍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真的去了,一切都在等着你去发现。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福鼎的经历。虽然那条路如今仍然坑坑洼洼,但我已经很熟悉了,相比之前,现在已经好走多了。
我前一天先去了厦门。厦门是“文革”后第一批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与西方进行贸易的城市之一。它成了全球某些顶级茶叶的新航运港,而这些茶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销路。与当时的许多中国城市一样,厦门缺乏城市规划,用钢铁、玻璃混合搭建的巨型塔楼和破破烂烂的混凝土楼房 与一条条晾衣绳挤在一起。宽阔的高速公路蜿蜒而过。夜晚城市被霓虹灯照亮,白天它则被灰尘和烟雾笼罩。无论白天 还是夜晚,汽车的喇叭声和爆破声都响个不停,听起来像是在打雷,其实是在拆除旧楼,为高楼腾地方。
第二天,我去了福州,准备从那儿转道去福鼎。我租了一辆车,可我不会开。我雇来开车送我去福鼎的那个人留着玩乐队的男孩常见的发型,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他开车时在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流行歌曲,声音很刺耳。我让他关掉收音机——因为我们语言不通,所以我做手势示意他——结果从后视镜里看到他生气地瞥了我一眼。接下来还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他的怒气渐渐消散,很快就轻轻地哼起歌,打破了沉默。 车越爬越高,灰色的尘土被满眼的绿色所取代,空气变得清新。离开城市的过程就像在时间机器里如蜗牛般缓慢爬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喧嚣和混乱逐渐退去,我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千年,穿过了稻田和竹林。
茶叶原产于中国,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就像可可生长在安第斯山脉一样。山上的梯田里长满了浓绿的茶叶。采茶工人正在采摘春茶,他们艰难地穿梭在茶树间,行动缓慢。他们戴着竹子编的帽子遮挡阳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放眼望去,我无法确定自己身在何处。那里没有电线。城镇街道两旁都是小型茶叶加工作坊。人们背着装满新鲜茶叶的大竹篓穿梭于狭窄的小巷。透过敞开的门,我望向没有灯光的室内,看到茶叶在架在炭火上的锅里翻滚着。
女人们坐在门口,从茶叶里挑选嫩芽,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银针茶。我随身带有写着中文的纸片,我把其中一张递给一个女人看,她好奇地抬头打量我。她点点头,笑了笑,飞快地说了什么。我示意司机过来,司机在她面前蹲下来,听她说话。他向她道了谢,然后我们回到车上,朝她指的方向开去。
我们沿着两旁种着茶树的蜿蜒山路来到一座圆形小山的顶上,山顶上矗立着好几栋用木头和混凝土建造的房子。司机停下车,在驾驶座上转过身来盯着我,但什么也没说。我下车向外望去,看到连绵不绝的茶叶梯田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处。人们三五成群地散布在茶树间。我在明媚的阳光下眯起了眼睛。一个男人从房子里走了出来,约莫四十多岁,个子很高,穿着T恤和牛仔裤。我把第二张纸递给他,希望他明白我很想亲眼看看银针茶的采摘过程。他一边看一边郑重地点点头,之后抬眼看了看我,用手捂住嘴巴,好像欲言又止,然后他示意我跟他走。从那时起,我们就一起干活儿了。
他把我带到了采茶工人那里,带我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观看他们熟练地采茶。最好的茶叶要用灵巧的手而不是野蛮的机器采摘,它们通常来自两片叶子和新萌发的嫩芽,这些嫩芽如果不采摘就会长成叶子。银针茶的采摘则不同,只需一个步骤,即小心翼翼地将嫩芽剥离即可。这些新长出的嫩芽只有几厘米长,采摘自嫩梢的顶端。白毫银针茶简称“银针茶”,但我更喜欢叫它“白毫银针茶”,听起来更柔和。茶芽是在早春一个持续五天左右的窗口期采摘的,具体时间通常在 3 月 20 日至 4 月 5 日。此时的茶芽像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我看着它们被最有经验的采茶工人辛苦地采摘着,这些采茶工人大多是老人,笑起来的时候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只有女人们会羞涩地朝我微笑。当时正值新千年之交,我穿着一身红衣,像中国新娘一样,看起来一定很古怪。男人们都刻意地和我保持着距离;有几个年纪大一些的好奇地盯着我看,一脸茫然。尽管我的身高只有约一米六八,却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高。
到了午饭时间,大伙儿都回到了农场,围坐在竹制的圆托盘前。我们吃的是糖水煮鸡蛋,喝的是倒在高脚杯里的茶汤,茶叶是前一天采摘后晒干的。银针茶贴在杯子内壁上, 遇水时落下淡绿色的水滴。待倒入的水徐徐上升,如丝般柔滑的茶叶便会缓缓沉入水中。
采茶工人一边轻声细语地聊天,一边筛选着新采摘的茶芽,剥掉多余的叶子或茎秆,这在城市里似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后,他们会把银针茶放在下午柔和的阳光下晒干。他们将长长的竹筐放置在能捕捉到最佳光线的地方,屋顶、小路和露台上都铺满了茶叶。太阳落山时,茶叶会被端进屋里,竹筐叠得像双层床一样。碰到某些年份,如果空气很潮湿,可以烧柴火把茶叶烘干,烘干的茶叶多了一股淡淡的烟味。
我第一次来茶园的时候,夜空晴朗,繁星满天。夜幕降临时,茶园像褪了色的丝网一样悬挂在我们面前,我们坐在月光下喝着芬芳的茶,感受茶园的寂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