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71030
☆追根溯源,探寻中国风俗文化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系统梳理内涵丰富、独具魅力的风俗文化,包括岁时风俗、节日风俗、生活风俗、社会风俗、地域风俗等。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呈现一幅中华风俗文化的全景图。
☆解读多元化的风物人情,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情趣。
☆板块内容新颖有趣,并能了解到更多风俗知识与风俗文化。
☆一本全面深入挖掘中华风俗文化,让你受益无穷的好书。
中华风俗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千年,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书探寻了中国风俗文化的悠久历史,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包括岁时风俗、节日风俗、生活风俗、社会风俗、地域风俗和风物人情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中华风俗文化的全貌。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直观地领略到中华风俗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第一章 魅力中华风俗,流传千古
探寻中华风俗的起源
图腾崇拜与祭祀
中华风俗背后的文化心理
第二章 岁时风俗,斗转星移,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
天干与地支
平年与闰年
第三章 节日风俗,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春节,辞旧迎新庆丰年
元宵节,良辰美景贺团圆
清明节,春游踏青,慎终追远
端午节,万古传闻为屈原
七夕节,年年乞与人间巧
中秋节,明月皎皎寄相思
重阳节,赏菊晒秋,登高归宁
腊八节,祭祀除尘迎新春
其他传统节日及风俗
第四章 生活风俗,衣食住行中饱含劳动智慧
服饰:和谐雅韵,尽显章服之美
食俗:凝聚地方特色,依节令时序,重四时养生
居住:各地民居,各具乡土风情
出行:南船北马,迎来送往
第五章 社会风俗,见证烟火人间的世事百态
婚俗:男婚女嫁,门当户对
丧葬:贵生恶死,厚葬久祀
礼仪:生于理,源于俗,流传至今
文明家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第六章 地域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风俗
西北:马背上的勇武民风
黄河流域:根源深厚,原生多彩
长江流域:开放包容,特色鲜明
青藏:敦实质朴,独具高原风情
云贵:民族汇聚,风俗千姿百态
闽台:敬德恋祖,尚武善舟
第七章 风物人情,道不尽中华五千年文明风采
古诗词里的传统风俗
中国特色风俗事象、物象
储旧纳新,中国风俗焕发新风采
参考文献
风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创、共享、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思想烙印。
本书带你品味风俗文化,沉浸式探寻存续千年而仍能拨动民族心弦的丰富传统风俗,探访不同水土孕育滋润着的地方特色风俗。
首先,跟随本书追根溯源,探寻风俗文化的起源,回首风俗文化在华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中滋生、发展的历程。
接下来,携手本书一起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华风俗文化。岁时风俗,斗转星移,周而复始,先民们观天象、定农事,在二十四节气中迎接四季变换、春耕秋收。
节日风俗,是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辞旧迎新、踏青赏月,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怀都蕴藏在浓浓的节庆氛围里。
生活风俗,包括服饰审美、饮食养生、民居建筑、出行礼俗等,是浓缩在普通百姓衣食住行中的文化创造与生活智慧。
社会风俗,包罗万象,于男婚女嫁、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中见证烟火人间的世事百态。
地域风俗,各具特色,古者百里异习,千里殊俗,不同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培育了不同地域人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地方风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风俗文化体系内容。
风物人情,以小见大,将风俗融入诗词、事象、物象,以具体文字和物象承载风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整体来看,本书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文字清丽,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风俗文化。书中特设“指点迷津”和“风俗妙趣”板块,拓展风俗相关知识和趣说人们喜闻乐见的风俗文化,为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中华风俗,灿若繁星,不一而足。品味传统风俗的深厚积淀,感叹地域风俗的别具一格,于时光流转中享受一场中华风俗文化的洗礼。
阅读本书,相信你定会收获颇丰、回味无穷。
第六章 地域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这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不尽相同。
得天独厚的冰雪民俗文化、草原上悠扬的马头琴声、高原上的特色美食、盛大的民族节日、独具特色的地方民居……勤劳智慧的人们向世人展示着地方独特的民俗风情,走进这方天地,才能领略到独属于本地域的风俗文化。
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风俗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区域,古时也称作辽东、辽海、关外。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在这片黑土地上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独特的冰雪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处纬度较高,夏季短促而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冰雪民俗文化。
东北地区的冰雪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就“以木为马,雪上逐鹿”。人们在雪地里进行冬捕,“木马”与如今的滑雪板颇为相似,人们在冰天雪地中依靠“木马”前行,在雪上追逐奔鹿。
东北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也与冰雪有关。早在辽代,当地的人们就有吃冻梨的习惯,《文昌杂录》记载:“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冰雪为食物的保存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直到如今,冬天吃冻梨、冻柿子的习惯依然有所保留。
东北地区的人们还利用本地冰雪丰富的特点,开展多种冰雪运动,清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多达十余种,如冰嬉、跑冰鞋、滑雪爬犁、冰上抢球、射球、跑冰鞋、打滑挞、抽冰陀螺、雪地走等。人们认为,冰上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因此还会举办各种冰上表演和比赛。
如今,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形式更加多样,滑雪、滑冰、冰球、速滑、冰上自行车等都是人们喜爱的冰雪运动。
传统冰雪运动经过演变,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内涵始终保持不变。这些冰雪运动,让人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丰富了人们冬季的娱乐生活,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体魄,更能让人们挑战自我,感受雪地独有的魅力。
除了冰雪运动,东北地区的人们还在冬季开展种类多样的其他冰雪活动,既丰富了本地人的娱乐生活,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比如,每到冬季都会举办冰雪节,展示冰雕和雪雕作品,有时还会举办比赛。
能工巧匠们将冰和雪雕刻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一些晶莹剔透的冰雕搭配灯光的照射,能够呈现出绝美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让人感受到特别的冬日氛围。
东北人的特色娱乐
东北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冰雪文化,还有独特的娱乐活动。东北秧歌和二人转就是黑土地上的特色娱乐方式。
东北秧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舞,康熙年间的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写道:“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可见,在清朝时期东北秧歌已经十分流行。
逢年过节,人们通过扭秧歌这种娱乐方式来庆祝节日。东北秧歌集合了歌唱、舞蹈、击鼓、唱词等多种表演方式,风格独特,形式诙谐,将东北人豪迈、热情、朴实、善良、幽默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表演东北秧歌时常常身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往往以戏剧服装为主,表演时会借助一些道具,如手绢、扇子、丝带等。东北秧歌的舞蹈形式十分丰富,包括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等。
二人转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东北另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东北二人转,也被称作“蹦蹦”,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大鼓、霸王鞭、河北梆子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唱腔多变,表演内容贴近人们生活,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独特的艺术才能。每逢佳节或者家有喜事,人们就会邀请二人转演员前来表演助兴。
西北:马背上的勇武民风
西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西北内陆的一片区域,包括甘肃、内蒙古等地。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聚居在这里的民族擅长骑马,勇敢豪爽,形成了勇武民风。
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西北地区草原辽阔,自古以来,居住在草原上的人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
马匹是游牧民族最忠实的伙伴,西北地区的人们自古喜爱马、崇尚马,因而衍生出独特的崇马习俗。人们为马儿写赞歌,每逢重大节日时举办赛马活动,还将骏马的雕像和石碑树立在广场上。
人们在进行放牧、狩猎等活动时都离不开马,马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草原广袤,马跑得又快又远,为人们出行和迁徙带来极大的便利。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变得丰富多样,但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马仍然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
草原上的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在蒙古语中表示娱乐、游戏,是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传统娱乐、体育活动,是大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那达慕历史悠久,据《成吉思汗石文》记载,早在13世纪初,草原上就开始举办那达慕活动。
大蒙古国建立初期,成吉思汗为了检阅将士并庆祝丰收,在七、八月间将各个部落召集在一起,举行比赛活动。
射箭、赛马、摔跤是那达慕盛会中的主要比赛项目。起初,只比其中某一项,到元、明时期,人们将这三项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比赛形式,自此,“那达慕”成为这三项运动的简称。
如今,每到七、八月间,草原上的人们骑马乘车,身着盛装,从草原的各个方向前来参加那达慕盛会。人们在这场民族盛会上载歌载舞,激烈比赛,整场盛会将游牧民族人民的勇敢、豪爽、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通过那达慕盛会,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得以不断传承和弘扬。
尽显草原风情的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拉弦乐器,琴头上雕刻着健美的马头,马头琴也因此而得名。马头琴体现了人们对马的崇拜,是蒙古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蒙古族传统的祭祀、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马头琴的演奏。人们用马头琴为舞蹈和歌唱伴奏,表达或敬畏或祝福或欢愉的情感。
人们不仅用马头琴来娱乐消遣,还将它用于一些民俗活动中。例如,人们相信春天用马头琴为母畜演奏,能让其增加奶水,冬天用马头琴演奏英雄赞歌,能为人畜消除灾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