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4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2226173
- 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做一个行走的资料库,
书写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旧王孙的《东京梦华录》,有情、有味、有讲究的《朝花夕拾》——
“从前好吃好喝、好瞧好玩的物事,也都荡然无存。要不是我脑子里还存留有若干印象,将来找一位说天宝遗事的白头宫女,恐怕还没有呢!”
一九七二年春,《联合报》副刊刊出唐鲁孙先生的《吃在北平》。这篇文章谈民国时期的北平饮食文化,从福寿堂的翠盖鱼翅到同和堂的天梯鸭掌,从东兴楼的盐爆肚仁到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碗,外加玉华台汤包、春华楼银丝牛肉、丰泽园糟蒸鸭肝、厚德福糖醋瓦块……正是南北荟萃,如数家珍。大家气派、雍容丰瞻,径自流露于字里行间。果然,唐出身八旗世家,少年即遍历故都富贵繁华,之后游走大江南北,以迄来台。晚年他蛰居台北,北望故乡,油然而兴莼鲈之思,寥寥数笔,已足以让知之者动容,不知者垂涎了。以后数年,他写了近百万字的杂文,不只言说京津饮馔,也追记昔日北平种种世路人情。上至逊清宫闱见闻,下至梨园趣事、市井习俗,乃至四合院里的春夏秋冬,娓娓道来,具见其人见多识广。(王德威)
难得的是,这些资料都来自唐鲁孙的亲身体验,可谓真正的“一手资料”。夏元瑜回忆起初读唐文时的感受:“……有人说他的这些资料从哪儿来的,想必也有所本?我可以诚恳奉告:他的资料全是他亲自的经历,由于记性好,所见所闻全都忘不了。他不是找资料来写的,他写的才是后世的资料。”“老盖仙”夏元瑜也不吝推荐:“鲁孙的记事,秩序分明,有头有尾。其中有许多事都该画出图来。在今日的社会转变中都成了往事,以后也不会再有。那么他这本书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全是记录往日的生活,老年人看了这本书可以引起你个人的幽思,青年人看了可以增加见识。我套句做生意的话,叫作‘货真价实’。”
- 文如其人,味若平生: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道理,不妨品尝更多的滋味——
唐鲁孙自道:“自重操笔墨生涯,自己规定一个原则,就是只谈饮食游乐,不及其他。良以宦海浮沉了半个世纪,如果臧否时事人物,惹些不必要的啰唆,岂不自找麻烦。”但正如“酒话之中蕴含人生大道”,饮者如酒,物肖主人,文如其人,难以遮掩,在游乐之时,宴饮之间,作者心性跃然纸上,例如:“我年轻时节虽然喜欢说说笑笑,但跟人开玩笑以点到为止,而且总要留一点空隙,好让人还绷子,风趣而不失敦厚,才有意思。”“平素只听说有人斗蛐蛐落败,恨极把蛐蛐生吞,想不到真有其事,未免太残忍了。”只言片语,足见其宽厚、敦仁。
与此同时,所有的言外之意,未尽之情,也都渗透在字里行间。透过他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他笔下的北平知情守礼,韵味悠远醇厚:同仁堂、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总让客人宾至如归;城里的节庆喜丧永远有规有矩,从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殡出殃,都有讲究;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豌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在重新梳理、编排过的“唐鲁孙全集”中,但愿各位读者也能寻得更多生活的趣味,人生的况味。
- 从古至今的散文传统,群英荟萃的副刊江湖:
从传统笔记体到现代小品文,不变的是中国文人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中国文人,一直有写食记趣的传统,苏轼、林洪、张岱、李渔、袁枚莫不如此。上世纪中叶,这种传统在台湾得到了延续,梁实秋、唐鲁孙算作第一代。其中我更喜爱唐鲁孙。他的文字像河水,但凡美食出现,即若流经峡谷,激流险滩,欢腾跳跃,有你看得见的兴奋和垂涎。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流深,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陈晓卿)
1.中国古代笔记体:中国的“文学”,从来都是“文章博学”,中国传统文人谈论饮食、逸闻、闲玩的文章均属此列,包含了太多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陈平原在谈及唐鲁孙时说道:“在我看来,这才是聪明的举措——有文化情怀,但不忘食品本味。”唐鲁孙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中国文人一样,写景、状物、讲古莫不有所寄寓,却又不会太过顾影自怜地将一切物质性的存在都矮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投影,作为一个旧学功底深厚的所谓“遗老”,他天然属于《酉阳杂俎》《随园食单》《浮生六记》《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的中国传统文人笔记体文学传统。
2.现代文学:与此同时,清末民初是一个“经此世变”的大撞击,人心如何去应对,语言如何去适应,也是“现代文学”诞生的重要背景和核心命题。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法,唐鲁孙的写作,也属于许地山、李劼人、汪曾祺、周作人、胡兰成、施蛰存、沈从文、林语堂、顾颉刚等人的序列里。“一支笔,一盘一碟,重建灰飞烟灭的旧社会。他尤其擅长调度四字形容词,现在没什么人写那样的京腔白话文了。他写藤萝饼,馅里有紫藤花,‘冷香绕舌,满口甘沁’,读了就算没吃过,也胜似吃过了。”(马世芳)
3.报刊小品文: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台湾“副刊文学”的黄金时代,在群英荟萃的副刊江湖,与张爱玲、金庸、古龙、倪匡、董桥等同台竞技,和高阳、梁实秋、夏元瑜、陈纪滢互相唱和,媒介与技术的发展,也为唐鲁孙及同代人的小品文写作增添了更多的趣味、风味。新版“唐鲁孙全集”中也收录了部分唱和文章,试图更加立体地呈现唐鲁孙的创作环境,为读者朋友提供更加沉浸地阅读体验。
- 真正的经典值得再读一次:全新改版,精编精校,查漏补缺,丰富完善——
作品屡获“中国最美的书”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操刀设计,二十周年典藏版“唐鲁孙全集”重版出来!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理想国于2004年推出简体版“唐鲁孙作品集”,并于2013年、2017年两次再版。本次新版为第四版,主要调整如下:
1.检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章杂志,增补遗漏文章共计二十九篇。
2.修订前版错漏,打破原十一本书的目录结构,按照主题梳理全部篇目,辑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天下味》以谈吃为主,分为“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台湾”“海外余香”“私家食谱”“烟酒茶糖”六辑,共四册;《南北看》以风俗掌故为主,兼忆故人旧地,分为“少年好弄”“市井风俗”“岁时风物”“掌故逸闻”“曲艺影视”“怀往忆旧”六辑,共五册。
3.收录唐光熹(唐鲁孙次子)所作家族回忆录《粉子胡同老志家》部分章节、唐鲁孙亲撰《祖先生平事略》与《家族世系表》、十三幅早年珍贵影像、数篇其他副刊作者(梁实秋、高阳、夏元瑜)呼应文章,从多个维度呈现唐鲁孙的身世、经历与创作环境。
此外,二十周年典藏版“唐鲁孙全集”由作品屡获“中国最美的书”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操刀设计,分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装帧方式为精美磁吸套盒 趁手文库本,简洁大方,质感绝佳,打造“爱不释手”的阅读体验 的收藏价值:盒面裱封与书籍内封用纸均为进口“竹尾”纸,盒面一体压凹烫印设计,加之白墨、丝网印刷,极具收藏价值;套盒内含数本文库本小册子,主题集中,色泽淡雅,轻盈趁手,方便携带、翻阅;内文采用微涂布纯质纸,印刷清晰,性质稳定,色泽柔和,不黄不透,阅读体验极佳。
鲁孙赋性开朗,虚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高阳)他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逯耀东)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陈晓卿)他用他一生的际遇,写出了人生中种种的回不去,却成就了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王家卫)
1973年至1985年间,在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报刊杂志的邀请之下,唐鲁孙笔耕逾百万字,按发表顺序先后结集为十二册,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理想国于2004年推出简体版“唐鲁孙作品集”,并于2013年、2017年两次再版。本次新版为第四版,主要调整如下:
一、增补旧版遗漏文章,按照主题梳理全部篇目,辑为《天下味》与《南北看》两部。《天下味》以谈吃为主,分为“吃在北平”“吃在南北”“吃在台湾”“海外余香”“私家食谱”“烟酒茶糖”六辑,共四册;《南北看》以风俗掌故为主,兼忆故人旧地,分为“少年好弄”“市井风俗”“岁时风物”“掌故逸闻”“曲艺影视”“怀往忆旧”六辑,共五册。
二、收录唐光熹(唐鲁孙次子)所作家族回忆录《粉子胡同老志家》部分章节、唐鲁孙亲撰《祖先生平事略》与《家族世系表》、早年珍贵影像、数篇其他副刊作者呼应文章,以呈现唐鲁孙的身世、经历与创作环境。
编辑过程中,为最大限度保留文章原貌,除录入错误外,俗语、方言、译名、异体字等均依作者习惯保留,不做规范化处理;相邻篇目或有部分内容重复,因讲述方式有所差异,故并未删节;文中引文多为凭记忆复述,具体字句与原文或有出入,不影响原意者亦未更正,必要时以脚注形式进行说明。
此外,本书脚注均为编者所加,由于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唐鲁孙小传
出版说明
自序:何以遣有生之涯
少年好弄
铁臂大元“蟀”——秋凉白露话蛐蛐
蝎子蜇了别叫妈
盘鸽子、养蝈蝈儿
调鹰纵犬话行围
捏泥人
风筝谈往
有趣的横批
闲话升官图
香水琐闻
从金警星引起的回忆
话说当年谈照相
早年读书生活记趣
印 泥
市井风俗
谈 印
谈裱褙艺术
扇 话
蓝印泥
闲话轿子
北平的人力车
人力车与三轮车的沧桑
北平书摊儿
肥得籽儿、刨花、皂荚
摇煤球烧热炕
北平精巧的绒花手艺
从《三百六十行:旅馆业》想到鸡毛店
从藏冰谈到雕冰
刽子手
杆儿上的
书童的故事
北平的“勤行”
北平泼街的故事
也谈痰盂
汤婆子的种种
中国最古老的礼券
名片古今谈
当铺票号始末根由
闲话红白喜事儿
谈谈红白份子
台南民俗展婚礼服饰谈
北平人办丧事
什么是吉祥板
饽饽桌子
过生日漫谈
我曾见过的北方庙会
发型杂感
帽子杂谈
君子不胡则不威
鬼气森森的打花会
我的床头书
岁时风物
皇历在中国
甲子拾掇
甲子首鼠年鼠谈
乙丑谈牛
神龙见首
蛇年话蛇
蛇年谈吃蛇
午年话马,马到成功
吉 羊
猴年来了
金鸡一唱万家春
谈谈故乡的年俗
闲话北平年景
宰年猪
令人怀念的年画
年画琐忆
发春献岁话春联
北平吃饺子几样年菜
吉祥年菜:人不分南北,菜一样东西
献岁几样吉祥菜
一品富贵
新年天地桌上的蜜供
财神爷琐谈
财神庙借元宝恭喜发财
白云观星宿殿祭星
北平年俗:白云观顺星
猜灯谜、拜三公
元宵细语
闲话元宵
烙春饼、蒸锅铺、盒子菜
咬 春
太阳糕
清明零拾
慎终追远话清明
我家怎么过端午
端午节,吃粽子
五毒饼
清宫过端阳
桂子飘香栗子甜
贴秋膘、吃螃蟹、炰烤涮
应时当令烤涮两吃
中元普度话盂兰
一年容易又中秋
北平的中秋
中秋应景菜——清炖圆菜
玄霜酒、月华糕:乾隆慈禧两朝的中秋
吃年糕年年高
北平的重阳花糕
冬补琐谈
天寒数九话皮衣
迎春话水仙
冬雪琐忆
天寒岁暮忆腊八
送信的腊八粥
腊八粥补
掌故逸闻
紫禁城的小掌故
紫禁城的小掌故拾零
传国玺溯古
清皇陵被盗述闻
清宫年事逸闻
闲话磕头请安
闲话太监
谈谈清装服饰与称谓
再谈清装服饰
清宫古老的吉祥玩物
清代宫廷童玩
御苑深处话宫娥
清代的宫廷女子生活
昔日最高学府国子监
衙门里的老夫子
清代后门衙门——内务府
皇史宬石室金匮
从尚方宝剑谈到王命旗牌、遏必隆刀
成吉思汗大祭跟那达慕竞技大会
嘉庆洗三盆
狗把儿、自行车到亡国
慈禧宠监李莲英
满汉全席
从香港满汉全席谈到清宫膳食
咸丰御厨
天府上食珍味不如台北华筵
清宫膳食
乾清门“进克食”记
白菜包和生菜鸽松
吃大师傅:二品顶戴的阔厨子余双盛
北洋时代上早衙门
北洋灾官的形形色色
北洋时代的一页“官场现形记”
从治乱世用重典谈到前代的酷刑
赵尔巽收服张作霖
张辫帅与褚三双
关于小凤仙的种种
赛金花给戏院剪彩
绿林英雄好汉
一辈子侥幸的福人
一套御用的书案宝座
两对绝世瑰宝的印章
民初黑龙潭求雨忆往
曲艺影视
燕京梨园杂谭
梨园识小续录
从“忠义剧展”谈关公戏
从北平几把好胡琴谈到王少卿
从杜夫人义演谈谈《朱砂痣》
谈谈《窦娥冤》
看电视《雁门关》忆往
《巴骆和》忆往
从龚云甫想起几位老旦
北平梨园三大名妈
言菊朋的凄凉下场
看了两出过瘾的戏
跷 乘
戏里的护背旗
玩票、走票、龙票
中国旧式戏园子里的副业
当年的北平杂耍
北平天桥八大怪
北平茶楼清音桌儿的沧桑史
民间艺术——大鼓和相声
离不开醒木、扇子、手帕的评书
谈失传的“子弟书”
也谈文明戏
打擂台
我看电视
可抓住了小辫子
谈清代的辫子
银河忆往
我看《乾隆皇与三姑娘》
《啼笑因缘》
早期电影界两位杰出人物:王献斋、汤杰
阮玲玉的一生
张织云的遭遇
怀往忆旧
敬悼老友赵仲安
敬悼京剧评人丁秉
记名琴师徐兰沅
卢燕卢母
海天万里为卢太夫人寿
我所见到的梁鼎芬
梁鼎芬终身不修脚趾甲
叶楚老以酒当茶
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兼谈《蜀山》奇书
哀亚洲桌后陈宝贝
从小友想起了一段旧事
近代曹子建—袁寒云
多子王证婚忙
我的朋友夏元瑜
中国瑰宝:万里长城
想起了天安门
想起了老君庙
北国江南燕山北
香留舌本白果羹
沉泥掘窟琐忆
从喝矿泉水想起了“天下第一泉”
北平天下第一泉
潭 柘
北平白塔寺杂摭
也谈护国寺
奇庙雍和宫
春明燕九话白云
北平钟楼的故事
海甸之忆
令人怀念的北平东安市场
三百年的老中药铺:西鹤年堂、同仁堂
北平琉璃厂的南纸店笔墨庄
舞 屑
我家的香椿树
唐山浩劫话地震
《古往今来动物园》读后
民初在北平城南游乐
城南往事忆灵签
一段观气见鬼的传奇
姑且妄言狐仙事
后 记
我的朋友唐鲁孙 文/夏元瑜
唐鲁孙其人与书 文/赵珩
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文/高阳
粉子胡同老志家(节选) 文/唐光熹
附 录
匟后语 文/夏元瑜
舞低杨柳楼头月 文/夏元瑜
陈晓卿 唐鲁孙的文字像河水,但凡有美食出现,即若流经峡谷,激流险滩,欢腾跳跃,你看得见作者的兴奋和垂涎。然而,我更喜欢他美食之外的闲笔,讲人生阅历,讲世事沧桑,讲故土乡愁……静水深流,天光云影,是另一番开阔和苍凉。
王家卫 唐鲁孙先生的记忆是一本菜谱……他用他一生的际遇,写出了人生中种种的回不去;却成就了一席民国盛宴,一部有滋味的民国史。
梁实秋 中国人馋,也许北平人比较起来最馋。北平的吃食,怎么说也说不完。唐鲁孙先生见多广识,实在令人佩服。……读了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一似过屠门而大嚼,使得馋人垂涎欲滴。唐先生不但知道的东西多,而且用地道的北平话来写,使北平人觉得益发亲切有味。
高 阳 鲁孙赋性开朗,虚衷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尤其是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余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后,可谓异数,鲁孙亦足以自豪了。
古 龙 看梁实秋先生和唐鲁孙先生写吃,总会看得馋虫大起,半夜三更跑到厨房去翻箱倒屉找东西解馋,只可惜这个世界上像梁、唐二位先生文中所写的那种能解馋的东西好像越来越少了,我当然更没有那样的口福。
逯耀东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
其实要吃不仅要有好肚量,更要有辽阔的胸襟,不应有本土外来之殊,一视同仁。对于吃,唐鲁孙兼容并蓄,而不独沽一味。他写馋人说馋,最初其中还有载不动的乡愁,但这种乡愁经时间的冲刷,渐渐淡去。已把他乡当故乡,再没有南北之分,本土与外来之别了。常言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唐鲁孙却隐于饮食之中,随世间屈伸,虽然他自比馋人,却是个乐天知命而又自足的人。
夏元瑜 他一生经历多而复杂,不但士农工商全干过,更由于出身在贵冑家庭,环境也和普通人不大一样,所知既广,更加以遍尝美食,学识自是十分渊博。古人称赞好文章为“字字珠玑”,若把这话放在他的书上,我看倒真当得起。
他以文字形容烹调的味道,好像《老残游记》中以山水风光形容白妞唱的大鼓一般。
鲁孙的记事,秩序分明,有头有尾。其中有许多事都该画出图来。在今日的社会转变中都成了往事,以后也不会再有。那么他这本书和《清明上河图》有相同的价值,全是记录往日的生活,老年人看了这本书可以引起你个人的幽思,青年人看了可以增加见识。我套句做生意的话,叫作“货真价实”。
赵 珩 唐先生阅历丰富,谙熟清末民初掌故以及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上至宫闱宦海,下至市井闾巷,腹笥甚宽,这都与唐先生出身世泽名门及青年以后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先生的文字是白描式的,所涉皆为亲身历见,很少浮夸与过多的峻峭深刻之笔。其文字中既没有子虚乌有的“满汉全席”,也没有时下两岸某些文化名人的谈禅说道。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反而更加引人入胜。唐先生的文字是可以当作《洛阳伽蓝记》看,比照《东京梦华录》来读的。
梁文道 小时候对北京充满想象,我们在台湾叫它北平,那时周围有一堆外省人,使我看到很多北平过去的故事记录。我读得最多的是梁实秋和唐鲁孙,总在那里怀念过去的老北京,我看了很感动。
韩良忆 唐鲁孙出身旗人世家的唐鲁孙,是第一位让我“边读边流口水”的饮食文学名家。这位前辈作家六十多岁公职退休后才开始写作,记述自己来台前后的饮食经验,种种大江南北的美食典故和滋味,皆在那笔下甚具“老北平”风味、世故却不油滑语气的文字中活了过来。我就是透过他的文章,才明白从小吃到大的四神汤,其实应是“四臣汤”。
马世芳 前些日子读唐鲁孙,很有滋味。那些文字大抵成于七十年代中后期,写的多是抗战前的中国,尤其故都北平的饮馔回忆。唐鲁孙是满族世家弟子,就算和他同代同乡,也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贵公子吃遍天下美食,读者其实是跟着他见世面呀。
唐鲁孙年近七旬退休才写书,一支笔,一盘一碟,重建灰飞烟灭的旧社会。他尤其擅长调度四字形容词,现在没什么人写那样的京腔白话文了。他写“藤萝饼”,馅里有紫藤花,“冷香绕舌,满口甘沁”,读了就算没吃过,也胜似吃过了。
舒国治 近人唐鲁孙,年轻时不曾见其著作,老来著书谈吃,一下笔,方让人叹服其人生之灿烂 ;南北见闻,洋洋洒洒,官庭佳筵至僻巷小吃,搜罗完尽,言来历如数家珍,允为当代一绝。相较之下欧美的食评家,竟要显得不值一哂了。
李立群 清朝的皇孙中有一位非常懂得吃与喝的艺术的专家,唐鲁孙先生,在他所写的书里,我一字不落地抄了一段有关陈年绍兴酒的小故事,放在我与李国修、赖声川共同创作的相声段子里。文字精炼又生动,听过的人,容易印象深刻:一块明朝嘉靖年间的小酒膏,像糖心松花蛋那样大小……勾起了整个剧场观众对酒文化的一种享受。
陈文茜 唐鲁孙绝对是“没落的贵族”。生活里有很多品味,可是到了台北,局促在一间小公寓,整个排场不在,可是记得那么多事。这一群人,等到他们落魄了以后,回头来写他们当年的风华,看穿了那种风华背后的不安定,我觉得那种笔调特别好看。如果一直维持那种排场,他们的人生可能就不会这么好看。你跟他们相处,就像在看王家卫的电影,像在看戈达尔的电影,特别像是读托尔斯泰的小说。你觉得又大气,又好像是很亲近的卑微。好看的史诗大概都是这种类型。他们是活着的没落贵族,带你去吃鼎泰丰,告诉你说,这个馅儿当年他们做的可比这个更好吃。
王德威 唐鲁孙的文字之所以精彩,不只是因为他对传统生活有深切体验,也在于他对六国饭店的舞厅花絮、瀛寰饭店的法式红酒焖蜗牛、城南游艺园的文明戏,还有北平以外的花花世界……一样谈得有模有样。如何来往新旧之间,尽得其情,往往是他们最津津乐道的事。比起上一代的老北京,这些作家笔下流露的,与其说是迟来的遗民意识,更不如说是面向绝对现代性“惘惘的威胁”,所抒发的一种没有名目的乡愁。
回顾往日,台湾的北京作家纷纷转向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感官经验的瞬间记忆。有意无意间,他们是以此对抗两岸各自铺天盖地的“大叙述”。他们看似保守的响应其实提醒我们,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现代”在斩钉截铁的到来之前,反而暗示无数可能,成为最有活力的一刻。在那一刻里,各样的故都百态、春明好景,曾乍现即逝。
扬之水 所谓“怀旧”,自然不是旧的总要更好,或凡旧必好,对于怀旧者来说,它是渗透在日用常行中的生命的痕迹,而读者从中看到的,则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痕迹。一个时代的风气,多半是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事过境迁,它便嵌在对细节的记忆里,而这些令人刻骨铭心怀念不已的细节,原是经历了精雕细琢,以缓慢持久的渗透方式一点一点酿出来,因此总有着无所不在的精致和悠长的余韵。唐鲁孙的谈掌故,最令人喜欢的也是这些。
张 鸣 华人圈里,谈吃谈得最明白的是唐鲁孙先生。
小 宝 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半年多来,只要有人问及最近有什么好书,我一概推荐唐鲁孙系列。唐先生的文章不会让任何读者失望,只可惜归来太晚,太多可能成为唐先生知音的老人已枯萎凋谢,来不及读到唐先生作品的大陆版。
唐鲁孙作品,就内容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饮食,一是掌故,其实他写饮食也是掌故谈法。唐鲁孙谈掌故从来不掉书袋,津津乐道的仿佛都是亲历亲闻,笔滑或有夸张,但读来真是过瘾。……唐鲁孙进的餐馆,简直半是学堂半是教堂,既能增长见闻,还能陶冶情操。苏东坡说:“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吃牛肉能洗去儒生的酸气,赴蛇会也能提高文人的境界。
徐城北 唐鲁孙的书之所以对广大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为这些书中相当大的篇幅并非谈吃,而是将故都百态、晚清人物、典章制度、戏剧电影、三教九流,悉数道来。可以说,是清末、民国初年的“文化百宝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京城杂吃》作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