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82987
触动每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普通人拯救世界,世界却不留意
从烟农到炼钢工人家属的海瑞塔·拉克斯,31岁即因恶性宫颈癌早早离世,而她的癌细胞却因此种恶性得以永生并造福世人;科学家盖伊从海瑞塔的医生那里径直获取了她的细胞,培养成功又向学界无偿提供,并在弥留之际捐献自己的胰腺癌细胞;海瑞塔的小女儿黛博拉,幼年丧母,受养母虐待,受养母丈夫性侵,之后突然被媒体造访说想了解她妈妈的故事,于是踏上了寻找妈妈和姐姐的曲折旅途;利益无关的斯皮德夫人、科学家兰高尔也因正义之心为海瑞塔的名誉奔走……
十余年经典,广受关注和赞誉
本书英文首版于2010年问世,当年即成为《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现象级畅销书。并获《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多家知名媒体和专业期刊的好评及推荐,入选美国亚马逊编辑共同推荐“一生要读的100本书”。HBO出品了本书的同名改编电影,娜塔莉·波特曼在《湮灭》中阅读本书出镜。中文版亦获白岩松、罗振宇、姚晨、果壳网、丁香医生等众多名人和媒体推荐。
文学与科学融为一体,全新修订译文
译文全面校订并润色语体,力求体现科学、历史和人物原貌;增加20余条注释,增补包含300余条目的译名对照表。
她是黑人,叫海瑞塔•拉克斯,但几十年来世界只知“海拉”细胞。她治疗宫颈癌时,并不知癌细胞被取走,后培养成首例在体外“永生”的细胞,助力人类获得众多科学答案和新技术。在她身后,家人只是毫不知情地继续活在黑人那宿命般地困顿中……作者挖掘了这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围绕海瑞塔暨拉克斯一家生平及关涉海拉细胞的科研事件,勾勒了这个黑人家族的沉浮,点亮了医学研究中许多细腻故事,也揭开了科研伦理的黑暗过去和艰难成长。
推荐序 …… i
序 章 照片中的女人 …… 1
黛博拉的话 …… 11
第一部 生 命 …… 13
01 检 查(1951) …… 15
02 克洛弗(1920—1942) …… 22
03 诊断和治疗(1951) …… 36
04“海拉”的诞生(1951) …… 45
05“黑色已经在我身体里扩散得到处都是”(1951) …… 55
06“有个女的来电话”(1999) …… 64
07 细胞培养的死与生(1951) …… 73
08“痛苦的病人”(1951) …… 81
09 特纳车站(1999) …… 86
10 铁路的另一侧(1999) …… 99
11“疼痛之魔”(1951) …… 107
第二部 死 亡 …… 113
12 暴风雨(1951) …… 115
13 海拉工厂(1951—1953) …… 120
14 海伦· 拉恩(1953—1954) …… 135
15“那时你还太小,不记事”(1951—1965) …… 141
16“永远待在一起”(1999) …… 151
17 违法悖德,可悲可叹(1954—1966) …… 163
18“最诡异的杂交生命体”(1960—1966) …… 174
19“现在就是这世上最关键的时刻”(1966—1973) …… 182
20 海拉炸弹(1966) …… 191
21 暗夜医生(2000) …… 197
22“她当之无愧的名誉”(1970—1973) …… 212
第三部 永 生 …… 221
23“还活着”(1973—1974) …… 223
24“至少应该把名誉给她”(1975) …… 237
25“谁允许你卖我的脾脏?”(1976—1988) …… 247
26 侵犯隐私(1980—1985) …… 256
27 永生的秘密(1984—1995) …… 263
28 伦敦之后(1996—1999) …… 271
29 海瑞塔村(2000) …… 288
30 扎喀里亚(2000) …… 298
31 海拉,死亡女神(2000—2001) …… 309
32“这全是我妈妈”(2001) …… 320
33 黑人疯人院(2001) …… 332
34 病 历(2001) …… 346
35 灵魂净化(2001) …… 354
36 天上的形体(2001) …… 365
37“没什么好怕的”(2001) …… 369
38 通往克洛弗的漫漫长路(2009) …… 378
他们如今身在何处 …… 385
关于海瑞塔· 拉克斯基金会 …… 388
后 记 …… 389
人物表 …… 406
时间线 …… 412
致 谢 …… 416
注 释 …… 429
译名表 …… 451
这是一个关涉生命信仰与价值、种族歧视与平权、患者与职业尊严、科学与医学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传记故事。作者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富有温度的生命书写笔触,回眸、还原了60多年来的一幕幕真相。——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荣休教授)
她是为活人贡献最多的已故女性…… 一部引人入胜、令人痛心之作。——希拉里· 曼特尔(《狼厅》作者),《卫报》
没有哪本书更好地展现了医学研究中伦理脱序的可怕后果。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段优美感人的讲述。——《柳叶刀》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科学研究者,而是展示了他们最真实的人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了我们对伦理道德、人体组织所有权和人性的认知。 ——《科学》
3 诊断和治疗
1951年2月5日,琼斯从实验室拿回海瑞塔的活检结果,就给她打了电话,告诉她是恶性的。海瑞塔没有把琼斯的话告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问起。她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生活,这正是她做事的风格—如果自己能解决,就绝不牵连其他人来一起烦恼。
那天晚上海瑞塔对她丈夫说:“戴,我明天还得去医生那儿。他要给我做做检查,开点药。”第二天早上,他们的别克汽车又停在了霍普金斯门口,她走下车,叫戴和孩子们别担心。
“不是什么严重问题,”她说,“医生一定能治好我。”
海瑞塔径直走到接待台,告诉工作人员她是来接受治疗的。随后她签署了一份名为“手术同意书”的文件,内容如下:
本人同意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我实施必要的手术,并允许他们在合理的手术和治疗过程中对我实施必要的局部或全身麻醉。签名:__________
海瑞塔在空白处一笔一画地写了名字。一位证人在文件末尾签了名,不过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海瑞塔也在旁边签了名。
随后,她跟着护士穿过长长的走道,来到有色人种女病房。在这里,霍华德·琼斯和另外几位白人医生给她做了好多检查,比她此生做的所有检查加起来还多。他们给她验尿验血,还查了肺,在她的膀胱和鼻子里都插了管子。
住院的第二天晚上,值班护士早早让她吃了晚饭,保证她第二天早上是空腹。因为一早医生就要来给她麻醉,为她进行第一次治疗。海瑞塔的肿瘤是浸润性的,那个年代全美国的医院都用镭来治疗浸润性宫颈癌。镭是一种放射性白色金属,发着瘆人的蓝光。
这种金属发现于19世纪末,那时美国的报纸头条全是对它的吹捧,说它能“替代汽油和电,或许还能攻克一切疾病”。钟表匠在颜料里加入镭,让表针荧荧发光;医生拿这种金属的细粉治病,从晕船到耳部感染不一而足。可实际上,镭会把遇见的细胞都杀死,那些为了治小毛病而用了镭的病人陆续丧生。镭还会引发突变,而突变就有可能转变成癌;如果用量大,镭甚至能把病人的皮肤给烧下来。但镭也确实能杀死癌细胞。
20世纪初,霍普金斯医院一位名叫霍华德·凯利(Howard Kelly)的外科医生拜访了法国的居里夫妇,他们正是镭的发现者,并发现镭能破坏癌细胞。打那以后,霍普金斯就开始用镭治疗宫颈癌。凯利不知道接触镭的危险,他把这种金属揣在口袋里就带回了美国,后来还时常跑到世界各地去收集。至20世纪40年代,包括霍华德·琼斯在内的医生们开展了多项研究,证明在治疗浸润性宫颈癌方面,镭比手术更为安全有效。
为海瑞塔进行第一次治疗的那个早上,一个出租车司机从镇子另一端的诊所取来一只医用提包,里边装了几只盛有镭的试管。在包里面,试管插在一联插槽一般的帆布小袋里,那是巴尔的摩本地妇女手工缝制的。这种小袋叫“布拉克板”(Brack plaque),是以发明它的医生来命名的,这位医生就在霍普金斯工作,这次就是他来监督海瑞塔的治疗。他后来死于癌症,很有可能是经常接触镭的后果。还有一位住院医师后来也死于癌症—他和凯利一起出差,也把镭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运送。
一位护士把布拉克板放在不锈钢盘子里。另一位推着海瑞塔走进位于二楼的有色人种专用小手术室,内有几张不锈钢手术台,上边悬挂着巨大的手术灯。医护人员是清一色的白人,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白口罩和白手套。
海瑞塔不省人事地躺在手术室中央的手术台上,双脚放在脚托上,当天施行手术的是小劳伦斯·沃顿(Lawrence Wharton Jr.)医生,他坐在海瑞塔两腿之间的凳子上,撑开她的宫颈向里窥看,准备处理她的肿瘤。但在动手术前,沃顿先拿起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从海瑞塔的宫颈上切了两片10分硬币大小的组织,一片来自肿瘤,一片是旁边的健康组织,然后把样本放在培养皿里—样本是特林德要收集的,没人告诉海瑞塔这事,也没人问过她想不想捐细胞。
沃顿将一管镭塞进海瑞塔的宫颈,缝在合适的位置,接着又把一个装满镭的小袋缝在宫颈外表面,然后把另一个小袋固定在对侧。最后,他在海瑞塔的阴道里塞了几圈纱布来固定镭管,再往她的膀胱里插入一根导管,使她可以排尿而不影响治疗。
沃顿完成手术后,一名护士把海瑞塔推回病房。沃顿在她的病历上写道:“病人手术耐受性佳,离开手术室时状况良好。”接着又在另一页写道:“海瑞塔·拉克斯的……宫颈活组织切片……交予乔治·盖伊医生。”
一位住院医师照常把样本送去盖伊的实验室。盖伊每次拿到样本都特别兴奋,这次也不例外,但在实验室其他人眼里,海瑞塔的样本也没什么特殊的。这么多年了,这些科学家和实验员尝试了无数样本,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次估计也没什么新意,海瑞塔的细胞肯定会和其他细胞一样,难逃死亡的命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