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0868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海明威,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精神的化身”。
- 海明威广为流传的长篇代表作之一。
- 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爱情与职责、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等问题。
一本内容丰富的小说,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
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山区的地方游击队联系,执行一次炸桥任务。尽管屡屡受到已丧失斗志的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阻挠,罗伯特还是争取到了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与支持,并和被敌人糟蹋过的姑娘玛丽娅坠入爱河。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罗伯特经历了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成功炸桥后,罗伯特不幸受伤,为掩护其他人安全撤退,他选择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丧钟为谁而鸣》出版于一九四〇年,是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以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本伟大的小说,充满人情味,生动、深切、令人难忘。
——斯图尔特·森德逊(英国学者)
他卧伏在棕褐色松针落满一地的树林里,下巴支撑在交叉的双臂上,高高的头顶上方,风在吹拂着松树的树冠。山坡上,在他所匍匐的那个位置,坡度并不大;但再往下去地势就很陡峭了,他能看见那条蜿蜒穿过山口的柏油路黑乎乎的路面。有一条小河与柏油路相平行,远远望去,他看到山口下的小河旁有一家锯木厂,河水正漫过蓄水坝流淌下来,在夏日的阳光下泛着白光。
“是那家锯木厂吗?”他问道。
“是的。”
“我记得不是这家呀。”
“这家锯木厂还是你从前在这儿时建造的。原来那家老锯木厂还要再往前面去;在那边的山坡下,离山口还远着呢。”
他在林中就地展开那张影印的军用地图,仔细查看起来。那位老者则在他肩后张望着。他是一个长得敦敦实实的老头儿,身穿农民的黑色罩衫和硬如铁皮的灰色裤子,脚蹬一双绳底鞋。因为一路攀爬上来,他还在喘着粗气,把一只手搁在一只沉重的背包上,他们随身带来了两只大背包。
“如此说来,在这儿是没法看见那座桥了。”
“可不是嘛,”老头儿说,“这个山口的周围地势平缓,河水的流速也慢。再往下去,那条公路就拐进树林不见了,那里的山势陡峭得出奇,还有一条险峻的峡谷呢——”
“我想起来了。”
“那座桥就横跨在这条峡谷上。”
“他们的哨所都设置在哪些地方?”
“有一个哨所就设在你看到的那个锯木厂那边。”
这位正在仔细察看地形的年轻人从他已褪了色的土黄色法兰绒衬衣的口袋里取出望远镜,用手帕擦了擦镜头,然后调整着目镜的焦距,直至锯木厂的那些木板堆豁然呈现在眼前。接着,他又看见了门边的一条长木凳;继而又看见了敞开的棚屋里的圆锯、圆锯后高高堆起的那一大堆锯木屑、一段用于传送木料的滑道,小河对面那片山坡上的木料就是通过这条滑道运送过来的。那条小河在望远镜里显得清澈而又畅快,水流在蓄水坝边打着漩涡,激起的浪花在随风飞舞着。
“没有岗哨嘛。”
“厂房里有烟飘出来,”老头儿说,“晒衣绳上还晾着衣服呢。”
“我看到啦,但我没见有岗哨啊。”
“他也许正待在某个阴凉的地方,”老头儿解释说,“那里现在很热。他说不定就躲在我们看不到的阴暗角落里纳凉呢。”
“也许吧。另一个哨所设在哪儿?”
“在桥的南面。那个哨所设在养路工的工棚旁边,在距离山口顶端五公里处的位置上。”
“这个哨所有多少人?”他指着锯木厂说。
“大概四个,再加一个警卫班长。”
“桥南面的那个呢?”
“那个要多些。我会打听清楚的。”
“桥面上呢?”
“向来是两个,一头一个。”
“我们需要一定数量的人手,”他说,“你能召集到多少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