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26942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一大批英雄集体和个人,将赫赫战功镌刻在史册上。
著名的松骨峰战斗中,范天恩率领335团浴血奋战,志愿军以少胜多,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打出了新中国中华男儿的英雄气概。
作家魏巍采访他们后,撰写了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图书出版时,魏巍在赠给范天恩的书上写道:“范天恩同志,你们才是真正的作者。”
《天生无畏》一书详细记录了抗美援朝将领范天恩的一生。1938年年仅16岁的范天恩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岱岳抗日根据地与日军英勇作战,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奔赴东北战场。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飞虎山战斗、松骨峰阻击战等战斗。在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以少胜多,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打出了新中国中华男儿的英雄气概。作家魏巍战地采访他们以后,撰写了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七十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先辈的搏杀呐喊犹在耳畔,辉煌的足迹清晰如昨。
目 录
第一章 来自泰山孤贫院的记忆 / 001
一、父亲的“托孤” / 001
二、在乱世中成长 / 004
三、誓死不做亡国奴 / 007
四、奔向革命的征途 / 011
第二章 来自岱岳抗日根据地的记忆 / 018
一、从此人称“范大胆” / 018
二、第一次带兵打仗就给鬼子“点汽灯” / 027
三、“死亡谷”里的大反转 / 031
四、姐姐的旗帜 / 045
第三章 来自东北起义部队的记忆 / 055
一、大义凛然,率领起义部队走向革命 / 055
二、凭借一身孤胆,粉碎日军“斩首行动” / 067
三、我以我血写兵书 / 071
第四章 来自东北战场的记忆 / 081
一、挺进东北的跨海行军 / 081
二、这人天生会打仗 / 097
三、乔装打扮,潜入长春 / 106
四、智勇双全擒叛军 / 112
五、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 / 124
六、“王牌军”之间的博弈 / 131
七、四战四平的“战场点子王” / 140
第五章 来自38军初始时期的记忆 / 152
一、以38军的番号首战,解放天津 / 152
二、南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 168
三、宜沙战役突破长江,将“战狼”蜕变成“骁龙” / 175
四、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继续战斗 / 182
五、挺进广西,为年轻的共和国而战 / 196
六、军长夫妇做月老,革命姻缘结同心 / 203
第六章 跨过鸭绿江 /221
一、朝鲜已不再是那个“朝光鲜丽”之国 / 221
二、“飞虎山上所有的树和石头,全都中过弹” / 231
三、志愿军的“大诈局” / 258
四、鏖战松骨峰 / 270
五、《谁是最可爱的人》:烈士复活 / 292
六、美军炮火烤制的“志愿军牌”香烟 / 310
七、受命为兄弟部队当军事顾问 / 327
八、蛰伏在朝鲜的崇山峻岭里休整备战 / 346
九、顺川机场助飞志愿军空军 / 365
十、重返战场,打出“联合国军”第二个“伤心岭” / 376
十一、西海岸防御,在朝鲜筑造地下“万里长城” / 383
十二、中国灯笼 / 389
尾 声 将军决胜岂止在战场 / 396
后 记 穿越时空的奇异邂逅 / 405
主要资料来源 / 407
第一章 来自泰山孤贫院的记忆
一、父亲的“托孤”
范天恩原本并不叫作范天恩。当父亲将他送进泰山脚下的一所教会慈善机构之后,当他走进那座名叫阿尼色弗孤贫院的教会学校后,“范天恩”这个名字,便成了终其一生的名字。
未进阿尼色弗孤贫院前的范天恩,被父亲取名为范季宽。这个名字寄托着父亲范欣德内心深处的人生愿景。彼时的范家,在多年的举家流浪中来到泰安,于城东关的范家胡同里暂且安身,范欣德每日在狭窄的人生困境中疲惫无奈地左突右奔,始终不得安宁。当儿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望着新生婴儿的小脸,听着儿子不同于寻常婴儿的嘹亮哭声,心底里油然升起一股希望的涌流,仿佛看到了范家的新生,看到了范家此后的宽广岁月。“范季宽!”对,这就是我儿子的名字!由于山东人取名历来遵从家族辈分,到了范欣德儿子这里,正值“季”字辈。于是,周围的大人们都用“范季宽”称呼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范家男孩儿。
范家小儿在1922年夏天里的降生,给这个一直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家庭带来了希冀之光,因为这孩子的眼睛实在是太明亮了,像是要终结这个家庭的所有苦难。全家人都会时不时地凝神注视着这位家庭新成员,数姐姐范桂莲注视的时间最多最久。这个六岁女孩儿已经很有心气,决意要从自己这一代起改变家族命运。她很高兴现在有了一个弟弟,弟弟很快会长大,会成为她的帮手。他们姐弟两个会像马车上的两个轮子,带着范家这驾马车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再也不要像他们的祖祖辈辈那样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对,至少,她要让这个刚出生的弟弟不再流浪!
彼时的范家,如同那个战乱年代里千千万万的中国民众一样,颠沛流离实属生活常态。范家从清末民初起就流浪不止,先是在山东济宁一带流浪;到了范欣德父亲那一辈,又流浪到山东兖州;再到了范欣德这一辈,范家又沿着正在修建中的津浦铁路一路打工前行,从兖州流浪到了泰安。
那时的中国,内忧与外患共存,战乱与灾荒同在。泰安城就是苦难中国的一个缩影,到处都看得到难民和乞丐,因此范欣德每天都在担忧失去工作机会。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微薄的工钱勉强能够养家糊口。偏偏儿子出生后不久,范欣德患上了在当时很难治愈的痨症,很快丧失劳动能力,这让本就生活艰难的范家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
范欣德的妻子平日里没有固定收入,只是在一家教会孤贫院的伙房打零工,如今,养活一家四口的重担全落在了这个本就孱弱的女子身上,她眼睁睁地看着全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位可怜的母亲一天天地苦苦支撑着,日日以泪洗面。儿子出生时给全家带来的那一缕希望之光,就在这种漫无边际的苦苦支撑中一点点地消耗殆尽,最终变成了冰冷的灰烬。四年后,在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傍晚,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这个既为人妻也为人母的中年女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家前往济南,从此杳无音讯。
之后的许多天里,刚刚四岁的范季宽天天盼着妈妈能从门外走进来抱起他,那样的话,他还是一个被妈妈疼爱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别人口中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他不相信妈妈会抛弃他,更不相信妈妈会抛弃爸爸和姐姐。年幼的他不会懂得,贫穷与饥饿常常会压垮人性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如同遭到了最残暴的魔掌,能将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狠狠打入尘土之下。
妻子的离家出走,让本就丧失劳动能力的范欣德陷入了更大的困境。环顾家徒四壁,再看一双儿女,身为父亲他如何才能让眼前这两个幼小的生命活下去?范欣德先是撑着病体四处找活干,微薄的工钱根本就不够一家三口填饱肚子。实在没钱买粮食时,他会将家中稍微值点儿钱的东西变卖了去换口粮。有时,也会靠上街乞讨拿回一两个馒头来。那时的范欣德,每日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如何不要让两个孩子饿出毛病来。然而这个最基本的愿望也常常无法实现。每当他在外面奔波一天却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面对着两个饥饿中的孩子,只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没用的父亲。
就这样,范欣德撑着病体,又当母亲又当父亲地拉扯着一双儿女,一心盼着离家出走的妻子能够回心转意。然而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妻子始终音信全无,范欣德明白再等下去也是枉然。眼看着自己的病情在一天天地恶化,他想到了必须尽早“托孤”,一定要在自己倒下之前为两个孩子找个寄养的地方。这是他身为父亲应为孩子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读过一些书的范欣德心气强盛,此时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门乞求,希望亲戚中有人能收养他的一双儿女。范欣德先是去了孩子们的叔叔家。婶母对他家的境遇很是同情,但迫于自家也经济困难,对寄养之事始终不肯松口。范欣德只好再去乞求孩子们的舅舅。舅舅家的经济状况也很不好,舅母整天都在担心自家孩子吃饱肚子的事情,哪里还有能力收养范欣德的一双小儿女?范欣德失望离去,欲哭无泪。
那些天里,范欣德拖着病体在偌大的泰安城里徘徊,不知道如何才能尽到一个父亲最后的职责。乱世中的泰安,满目皆是痛苦与失望,范欣德开始后悔不该身为人父,既然做父母的没有能力养育孩子,当初为什么要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现在又为什么要把他们残忍地丢在这个世界上?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只觉得死神正一天天地走近他,若是不能在离开人世前安顿好两个孩子,他的灵魂一定不得安宁。
妻子在孤贫院打零工的经历,让范欣德眼前一亮。他兜兜转转地看了几家孤儿院,最终在阿尼色弗孤贫院门口驻足不动了。望着这个拱形大门,望着照壁上的中英文校名,凭着做父亲的本能,再加上多少有些文化,范欣德断定,这家名叫阿尼色弗的孤贫院就是他最好的“托孤”之地。
报名之际,范欣德凝神提笔,在报名册上将儿子“范季宽”的名字写成了“范天恩”,既是在祈祷上天开恩,救救他的孩子,也是在感谢上天之恩,让他找到了一个足够放心的“托孤”之地。
那时的范欣德不会想到,正是他当年的“托孤”之举,为中国后来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两个热血青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