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63763
1. “曜变天目”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极品,被誉为“碗中宇宙”和“天下神品”。
2. 本书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对“曜变天目”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
3. 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遗址发现的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
4. “曜变天目”,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彰显社会效益视角,本书出版价值极大。
5.本书配有多幅精美、高清、第一手的曜变残盏多角度、多尺度拍摄图片,可研可收藏。
“曜变天目”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极品,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享有“碗中宇宙”“天下神品”的美誉。2009 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东南化工厂原厂址)被发现,引起了考古和收藏界的轰动。
2020 年以来,本书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对“曜变天目”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建窑“曜变天目”,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华优秀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第 1章·曜变残盏的研究方案 001
1.1 概述 001
1.2 曜变残盏的主要特征 002
1.3 研究思路和采用的科学检测方法 003
第 2章·曜变残盏的外观观察 005
2.1 曜变残盏的拍照观察 005
2.1.1 A 区 006
2.1.2 B 区 014
2.1.3 C 区 014
2.1.4 D 区 025
2.2 1 号和 2 号瓷片的拍照观察 026
2.3 1 号和 2 号瓷片的斑核尺寸测量 032
第 3章·曜变残盏的科学检测结果 039
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039
3.1.1 1 号和 2 号瓷片内壁 040
3.1.2 1 号和 2 号瓷片外壁 056
3.1.3 曜变残盏内壁 068
3.2 化学组成及元素分布分析 089
3.3 显微拉曼光谱分析 094
3.4 常规及微区 X 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099
3.5 扫描电镜 / 微区组成分析 114
3.6 角分辨反射光谱分析 136
第 4章·“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及呈色机理 141
4.1 曜变与黑釉银彩的关系研究 141
4.1.1 密渡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残片研究 142
4.1.2 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工地采集残片研究 148
4.1.3 研究结论:曜变盏壁的斑核属于黑釉银彩点斑装饰 159
4.2 斑核料的蒸发— 沉积导致膜— 微球复合结构的形成 160
4.3 彩色源自膜— 微球结构与光线作用的叠加效应 162
4.4 微球的面积占比计算 163
4.5 薄膜干涉模拟计算 168
4.6 “曜变天目”的关键制作工艺 172
4.7 何为曜变 173
参考文献 177
附记 179
“曜变天目”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极品,目前传世的“曜变天目”完整器仅有3只,均保存在日本。这3只“曜变天目”完整器分别保存在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和大德寺龙光院,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先后被日本文化厅定为“国宝”。“曜变天目”除了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以外,也体现了物以稀为贵的神秘特质,吸引了无数推崇的目光,享有天下神品的美誉。
由于保存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的珍稀性,以往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外观观察。仿制者们也试验了各种办法,力求达成仿品与真品在外观上的相似,但是科学依据不足。此外,多年来中国福建水吉建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中均未发现符合曜变特征的残片,这为“曜变天目”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009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中国南宋临安城遗址(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厂址)被发现,瓷片经拼对粘接而成的残盏被公认为第4只“曜变天目”。这只曜变残盏与保存在日本的3只“曜变天目”完整器在外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残盏内壁的光彩格外鲜艳夺目且变幻莫测。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厂址为南宋临安城都亭驿所在地,这只在中国本土发现的曜变残盏成为南宋宫廷拥有“曜变天目”的证据,也无疑是最佳的科学研究对象。
2020年1月,曜变残盏首次在中国杭州净慈寺美术馆对公众展出,前来观展的爱好者络绎不绝,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曜变残盏的收藏者方肖鸣先生与我联系,提议以此为契机开展合作研究。就这样,在曜变残盏被发现10年之后,终于启动了全面的科学研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多种科学检测方法对“曜变天目”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曜变残盏的科技考古是一条探索之旅。我们仔细评估了每一个检测方法的适用性,比如在研究中发现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用于检测残盏胎和黑釉的化学组成,但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得的斑核、光晕及彩色区域的化学组成则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我们始终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获取的数据和谱图,十分注重多手段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印证。在各项科学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抽丝剥茧,多重印证,解密“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现在把第一手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各位读者。
在本书的撰写方面,李伟东负责第1章、第3章、第4章;李伟东和方肖鸣共同完成第2章;方肖鸣撰写附记。
福建博物院栗建安研究员在陶瓷考古及建窑系黑釉瓷的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对曜变残盏的科学研究一直非常重视和关心,此次欣然应邀为本书作序,还为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特对栗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中心和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对有关科学检测工作的大力支持。
李伟东
2023年9月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