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61979
1. 本书提出的主要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假?
(2)为什么错误信息对人造成不利影响后,依然会继续传播?
(3)我们该如何防止被蔓延的错误信息所误导?
2. 观点创新:
已有定论强调个人心理因素在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本书推翻了这种定论,认为社会因素、社会互动网络才是影响信息传播的根源。
3. 方法创新:
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路是当前的大趋势。作者从经济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借鉴模型和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理解“认知共同体”,提出新的方法来看待人类互动的复杂性。
4. 话题性强:
本书讨论信息传播的机制,可结合某些热点话题启发读者思考并参与讨论。
5. 实用性强:
本书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应用中,即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分析和分辨多样化的信息,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14世纪中叶,英格兰骑士曼德维尔的游记在欧洲流传开来。这本游记记录了一种果实,里面有活生生的羊羔,游记的主人公声称他亲口品尝了这种果实,而且觉得它非常好吃。这并不是唯一一部记载并评论这种怪异植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说,他从“值得信赖的人”那里听说了这种果实。甚至有些人宣称已经研究过这种果实,还抚摸过果实里羊羔的羊毛。关于这种离奇植物的报道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7世纪。
相信动植物能够杂交终究是一段无害的历史插曲,然而,如果换成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又将如何呢?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具有共享信息并影响彼此观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得以诞生并传播。不过它同时导致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为什么错误信息和观念对人们造成不利影响之后,依然会继续传播?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些情况?
作者在书中指出,社会因素,而不是个人心理因素,是理解错误信息和观念传播的关键所在。只有了解社会因素是如何运作的,人类才能有效被错误信息误导,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致读者
引言 植物羊
第一章 真理是什么呢?
第二章 极化与从众
第三章 传至万民
第四章 社交网络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并不是因为人们愚蠢或者存在认知偏差,而是由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变动。想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就要在系统层面上解决。作者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观点更新了我们的思想。
——乔治·马瑟(George Musser),《鹦鹉螺》特约编辑
当知识受到错误信息有效的强力侵蚀时,本书作者奥康纳和韦瑟罗尔提供了关于证据、事实以及真理的哲学辩护。
——阿兰·M. 布兰特(Allan M. Brandt),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
误导性信息及其传播几乎无人可挡,它们改变了人们对现实和真相的看法。这本书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及其组合方式进行了及时、引人入胜的叙述。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Barabási),网络科学家,《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作者
社交网络
由于我们在向现实学习和相互学习,因此,我们的科学家群体模型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群。公众已经形成的传播特定观念的机制以类似的方式在广大人群中运作。了解这些机制以及它们如何被破坏以达到其他人的目的,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美国、英国乃至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政治局势有更多了解。
例如,美国公众在许多问题上分歧很大,包括本书中讨论的一些主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在这些问题上,人们在基本事实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也导致了政策分歧。这些分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倾向于信任不同的信息来源。一些人依赖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纽约时报》,或《华盛顿邮报》,而另一些人则依赖《福克斯新闻频道》、《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时报》。一些人看重由传统基金会、卡托研究所或哈特兰研究所进行的研究,而另一些人则援引南方贫困法律中心、布鲁金斯学会或美国进步中心的研究。有些人参考了不太可靠的信息来源,包括布赖特巴特新闻网、“信息战”、改变网和帕尔默报告。
当朋友、家人、同事,尤其是陌生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时,我们很容易认为问题出在他们身上:他们不了解事实,过于情绪化而无法正确评估情况,或者就是太愚蠢。但如果这不是实情呢?或者至少,如果无知和情绪只是部分原因,而且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呢?
情绪在我们的模型中不起作用,智力和政治意识形态也没有被包括在内。我们的模型中只有非常简单、高度理想化的行为人,试图使用尽可能理性的方法来了解他们的世界,而他们却经常失败(未能普遍持有正确信念)。此外,他们很容易被人用某种社会机制操纵而导致失败,而在其他情况下,相同的机制却可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如果“假新闻”的传播,甚至阴谋论流入《华盛顿邮报》和福克斯新闻频道等主流媒体的背后均隐藏着这些社会因素呢?
“假新闻”由来已久,尤其是在美国。例如,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几十年里,各个党派通过恶毒的小册子攻击对手,而这些小册子往往充斥着高度可疑的指责和彻头彻尾的谎言。同样,假新闻也可以说引发了美西战争。
即使假新闻不是新鲜事,但现在假新闻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播。这使它更加危险。然而,真的有人相信那些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和点赞的离谱故事吗?
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回忆,自己至少看到过一条假新闻标题。那些记得标题的人中有75%判断假新闻“非常”或“有点”可信。相比之下,在回忆起自己看到过真实新闻标题的受访者中,有83%判断这些标题是可信的。
其他的调查和实验结果与以上情况基本一致。皮尤研究中心对1002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3%的人承认自己分享过假新闻,其中73%的人承认他们是无意中分享的,后来才发现这条新闻是假的。(其他人声称当时知道这条新闻是假的,但无论如何还是分享了这条新闻。)当然了,这些结果不包括那些无意中分享了假新闻的参与者,他们之后也一直不知道这条新闻是假的;也不包括那些始终不愿承认被骗的参与者。
新闻界有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常被认为是19 世纪《纽约太阳报》的编辑约翰 ·B. 博加特(John B. Bogart)或者查尔斯 ·A. 达纳(Charles A. Dana)所说:“狗咬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业界将其当作准则:我们很少读到关于没有坠毁的飞机、没有伤害我们的化学物质、平淡无奇的股东大会,或者证实广泛持有的假设的科学研究。
在许多事上,关注新奇或意外事件是没有问题的。新奇使事物变得引人注目,而引人注目则可以提高报刊销量并吸引用户点击。这是我们关心的。但对于一些学科,包括科学以及政治和经济,新奇导致的偏差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