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59600
★ 不只关注宏大叙事,而是走进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全景展现西汉、康乾两大盛世景象。
★ 以管理者视角重历西汉、康乾从初创到鼎盛的盛世之路。
★ 从历史中学习拘一格的选人用人之道、恩威并施的管理之道,看到更深层次的管理世界。
★ 从盛世中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历史的辉煌时刻离不开统治者出色的管理能力。中华五千年沉浮历史,就是一幅壮丽的经营诗篇。
★ 百万播放量音频课程精华集结成文,再版修订重磅推出。
★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作序。
★ 作者曾多次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开设历史课程,深受企业管理者群体欢迎。
西汉与康乾是对现代中国影响很深的两个时期,作者以这段历史发育、壮大和衰落的过程为主线,全景描绘了社会上升时期所特有的帝王英武、人才迭出、生产富足、开疆拓土的盛大气象以及潜在的种种危机。书中既有对人性、历史事件的剖析,也侧重于从人口、经济、环境的角度阐释历史,探究历史深层次的运行机制。
西汉
第一章 一统天下与迅速败亡
第二章 德莫胜于孝文皇帝
第三章 勉强合格的继任者与文景之治
第四章 全面扩张:千古一帝的雄心
第五章 雄才大略:不拘一格用人才
第六章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之道
第七章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统治末期的转向
第八章 盛极一时:舟车所通,无不臣妾
第九章 乱我家者,太子也:家天下的悲哀
康乾
第一章 虽曰守成,实同开创
第二章 乾纲独断:以宽仁治天下
第三章 不敢以一息自怠的十三年
第四章 宽猛相济:乾纲独揽得乾隆朝
第五章 毁誉参半得“十全武功”
第六章 夕阳无限好:盛世挽歌
作者前言:在盛世与衰世之间
为什么选择西汉与清朝?
中国历史以秦始皇统一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之前的“先秦”,之后的“后秦”。“后秦”时代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长达2200多年,主要特征是实行家天下的帝制,均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为目标,而“先秦”则是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只存在了12年,就被六国的旧王族、贵族以及民众联手颠覆,中国重新回到了群雄割据的内战时代。在这场史称“楚汉相争”的新版七国争雄的内战中,先秦诸国的王族、贵族被消灭殆尽,在废墟上由原楚国的一个平民刘邦率领一群平民建立了汉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卿相”即由平民建立的政权。
虽然表面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汉朝实质上更类似于先秦的周朝,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皇帝只是天下的盟主,全国62个郡,他只能控制其中的15个,其他地区均由楚汉之争中的盟友们即所谓的异姓诸侯王们控制,历史似乎又恢复到了从前。汉高帝刘邦运用各种阴谋、阳谋翦除了异姓诸侯王,但吸取了秦朝迅速崩溃的教训,他将同姓的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同姓诸侯国以维护、巩固刘家的政权,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帝国。当时处于长期独立状态下的民众毕竟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国家的认同,统一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汉朝不能像秦朝那样急于求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刘邦的子侄们逐渐长大成人,与中央政府的离向力越来越强,最终演变成为七国之乱的内战。战后,诸侯王国的独立性大大削减;汉武帝又通过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诸侯王国实质已经变成了中央直辖的一个政区,汉朝终于实现了中央集权,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经过七十年的韬光养晦,实行轻徭薄赋、宽政简刑的仁政,汉朝实现了国强民富,汉武帝才有可能北击匈奴,南平两越,开疆拓土,不仅全面恢复而且超过了秦朝的版图;独尊儒术不仅为了加强皇权,而且通过官方提倡的意识形态来塑造全体民众对统一国家的认同。秦朝只是昙花一现,汉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的大一统帝国,并成为历代王朝仿效的样板。无论后来的历史如何跌宕起伏,分分合合,重现汉朝,更准确地说,重现汉武帝的大一统帝国都是历代王朝的最高理想。汉武帝的杰出继承人汉宣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臣服了蒙古高原的游牧帝国,并第一次占领、统治遥远的中亚,此时的汉帝国统一了东亚农耕区与中亚游牧区,这又成为了以后历代杰出有为的皇帝们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成为华夷天下共主。在当时的世界上,汉朝的兴盛、强大、文明,只有西方的罗马才堪与匹敌。汉朝光辉的历史界定了“盛世”的涵义:国内政治长期稳定、和平,经济实力持续发展,国力强盛,威服四夷。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妄称盛世,只能徒留笑柄,因此本书选择了“西汉盛世”作为上编,因为它是中国盛世的发端与典范。
西汉盛世与“文景之治” 并不等同,“文景之治”是西汉盛世的酝酿期。西汉盛世有两座高峰:一是匈奴北遁、统一南越,以汉武帝封禅泰山为标志;二是宣帝时期匈奴单于来朝,设立西域都护。虽然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但西汉盛世留给今天中国人的直接遗产仍然非常丰厚,高度的民族认同意识与稳定的核心地区的版图,无论历经多少波折、磨难,它们都是中国文明始终历久不衰,从未中断的精神、物质的两大基础。两千多年来,生活在东亚大陆农业区的亿万人一直以口说汉语、手写汉字、家居汉土、身为汉人而自豪,这都是西汉盛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物质双重遗产。
以西汉作为盛世的标准,比较符合这个标准的是唐朝盛世,它由贞观之治发端,截止于天宝年间,超过了一个世纪,同样建立了一个统一东亚农耕区与中亚游牧区的大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帝国。由于唐朝热衷对外扩张,招募了大量的胡人雇佣军,又因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形成了势力强大的私人军队。这些雇佣军发动了叛乱,即史称的“安史之乱”,唐帝国迅速失去了扩张占领的所有领土,版图大大压缩,边境线竟然收缩到首都长安的远郊,内部也藩镇割据,从此一蹶不振,并直接导致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因为分裂,五代时又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它不仅是重要的马匹产地,也是华北平原与蒙古、东北游牧、狩猎区之间的天险,燕山山脉以及从蒙古高原、东北进入华北平原的各个山口从此被游猎民族控制;游猎民族第一次长期、稳定占领了中原农业区,进而从原始的部落联盟升级成为了高度文明的帝国,在政治、经济体制等文明进化上不再落后,同时仍然保持了游猎、骑射传统以及军事上对中原的巨大优势,这些是后来崛起于东北渔猎区的女真占据了北中国,蒙古人占领了整个中国的重要因素。不像西汉盛世,唐朝盛世只是一个过渡,在制度缺乏创新,基本的统治模式与西汉没有本质的差别,取得的成就也远不及西汉对中国文明的奠基作用,因此本书没有重点撰写唐朝的内容,而只是将它作为西汉盛世的对比与影响。
清朝是中国两千年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华夷一统的大帝国。与西汉不同的是,清朝的最高统治层是原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洲,他们利用明朝的衰落在东北建立了后金国,又利用明朝的内乱趁机入关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以及明朝的残余力量,占领了明朝的全部版图。早在入关前,满洲就与部分漠南蒙古结盟,并征服其他的诸部,满蒙同盟成为清朝重要的统治基础。由于满洲人数很少,因此他们利用明朝的投降官兵作为先锋征服了广大的南方中国,这些明朝降将被封为藩王,在南方形成割据的半独立局面。直至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后,这些藩王被清军消灭,清朝才真正成为大一统的帝国,开始了长期和平、稳定的时期,揭开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盛世序幕。
清朝盛世通称为“康乾盛世”,这是两位祖孙皇帝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年号,而忽略了其中的雍正帝,因此准确地讲,应该称为“康雍乾盛世”。康乾盛世的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缓和国内的满汉民族矛盾,克复明末清初包括三藩之乱等战乱带来的大萧条,恢复经济发展,因此康熙帝积极推行垦荒缓征,更名田产权划归实际的开垦者,频繁蠲免赋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治理黄河等政策,迅速恢复了经济,形成了国强民富的局面,从而得以从容应对外来的严峻挑战。
在消灭了汉人藩王与台湾郑氏集团后,清朝面临的第一个外来挑战是俄国的不断东进,侵占了黑龙江流域,并试图进一步征服蒙古喀尔喀部。康熙帝独排众议,果断两次出兵围攻俄国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的最重要据点雅克萨,迫使俄国签订了城下之盟。《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广大的黑龙江流域属于清朝版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现代国际法框架下签订的国际条约,第一次明确了边界的划分。俄国势力就此退出黑龙江流域长达170年,清朝得以解除了后顾之忧,集中全力对付另一个迫在眉睫的、更为重大的威胁。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在大汗噶尔丹的领导下,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在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支持下,准噶尔帝国抱着统一全蒙古,恢复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雄心,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并击败了清军,追击到了清朝境内,迫近京城。在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康熙帝果断决定出兵击退了准噶尔军队,并决定接受喀尔喀诸部的归附,统一了漠北蒙古,随后不断发动亲征彻底解除了准噶尔的威胁,并将势力扩张到了青海、西藏。晚年的康熙帝出兵安藏,驱逐了占领西藏,并试图用宗教控制全蒙古的准噶尔军队,青海、西藏就此纳入了清朝版图。此时的清朝已经成为统治了几乎整个东亚
历史有两种写法,一是科学化,一是叙事化、文学化。本书作者既有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又有简洁可读的文笔,加上阅历渐增而对历史理解愈深,终于在不惑之年写出了综合这两种写法的这本新书。¬——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本书从始至终反复强调职业经理人是不可靠的,因为这是由基本的人性决定的,是超越社会制度与时代的存在。作为管理国家的职业经理人,官僚集团同样如此,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作为职业经理人,官僚们会出于自身利益而罔顾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或渎职、不作为,或从个人到组织化的贪腐,这些都是官僚们或人类的自然天性。在当时的社会与技术条件下,不可能通过民主宪政的方式,而只有通过皇权与官僚集团抗衡,并进行制约、监督。与天然具有短期行为的官僚集团不同,家天下的皇权代表的是政权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民众的长远利益比较吻合。汉武帝、汉宣帝、雍正帝对官僚、贵族强势集团进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打击,以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汉文帝、汉宣帝、康熙帝、乾隆帝又通过大规模的减免赋税让利于普通民众,而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官僚、贵族们以及强势集团的利益。如果没有强大皇权,这些行为都是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的。西汉盛世与康乾盛世能够长期强盛,与当时的皇权强大,能比较有效制约官僚集团密切相关,信赏必罚的体制创造出了高效的组织力与执行力,这是两个盛世非常突出的特点,本书着重从这个角度与权力结构的转移变化来叙述、阐释历史。
2. 一个朝气蓬勃的进取时代,人才流动与上升的渠道必须畅通无阻,而一旦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就意味着社会走向了僵化、停滞,社会矛盾必然会激化,这是衡量盛世与衰世的重要指标。
3.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这是中国帝制时代奉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原则。汉朝主要以军功封侯,军功是出生入死换来的,而且军人除了战争常常别无所长,因此不能用官职酬功,官职只能给有相应能力的人,否则就会沐猴而冠,祸国祸民。况且官职毕竟有限,一旦被占,其他有能力的人就得不到。立功封爵,给予政治、经济上的优厚待遇是合理的。汉宣帝开创了地方官以治绩封爵的先例,这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官僚是产权所有者皇帝雇用的职业经理人,任期有限,一旦离职,权势、收益则会大减,在职、离职落差太过巨大,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贪腐行为,为离职后的自己和子孙谋取长远利益,这也是常见的人类行为。封爵是给职业经理人一个合理的、长期预期,以防止他们的短期行为。官僚因功绩获得了爵位,享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还可以由子孙世袭,与皇帝共同分享江山的股权,成为利益共同体,因此不仅会减少他们贪腐的冲动(贪腐即除爵),更增强了他们尽心工作取得成绩的动力以及对政权的支持。反过来,如果以官代爵,以官酬功,官有权且任期有限,则会产生一大批既无能又贪腐的官员,而且他们还会不论称职与否,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子孙安插在体制内,充任各种官职,变成一种事实上的官职世袭制,这是一种非常坏的制度。
4.不存在永久有效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是写在纸上的,需要人来执行,人心的向背、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效果,因此只有因时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制度;同时也说明以史为鉴时绝不可以矫枉过正,因为各种势力此消彼长,如何平衡,存于一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这一悲剧在汉朝之后仍然继续,曹魏篡汉,吸取了汉朝的教训,不封同姓诸侯,结果被司马氏篡夺;司马氏又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大封同姓诸侯,酿成了八王之乱,内战严重消耗了国力军力,内附的诸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五胡入华,西晋覆灭,这都属于矫枉过正、僵化的以史为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