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畅销榜历史 畅销榜中国通史(精装刷边东东版)

中国通史(精装刷边东东版)

刷边版“清明上河图”、“出警入跸图”

作者:吕思勉 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 9787568293914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70.99

类别: 中国史, 历史 畅销榜 SKU:65f8d390f0f22465e2cd16fe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9391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史学四大家”之一
“国学宗师”钱穆导师
一本书让你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快速了解中国史的划时代巨作。
史学大师写给普通读者的国史入门书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政治史、制度史、民族史融会贯通,史才、史学、史识兼具所长。
国学大师凝毕生精力,以民国出版为底本,全新精校典藏。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写给大家的历史经典读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长期被用作大学教材与青年“自修”读物。数十年里不断重印再版,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坛影响极大。《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全书共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几部分来阐述,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个时代,内容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等各个领域。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作者博学多识,治史严谨,治学规模宏达,视野开阔,特别注重社会状况的阐述。全书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在书中,作者对史事评述、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也多平实中肯发人深思,是一部学习中国历史的公认权威版本。

作者简介

吕思勉,史学泰斗,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系统阅读各种文史典籍,其后专治史学。24岁时在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此后任教于不同学校,专心致力于文史研究与教学。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以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

目  录

目  录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003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005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010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012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017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021

第三章   三皇五帝 028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028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031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035

第四节  禹的治水 042

第四章   三王时代 046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046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053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060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064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071

第五章   春秋战国 077

第一节  春秋 077

第二节  战国 086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091

第一节  獯鬻 091

第二节  东胡 094

第三节  貉 096

第四节  氐羌 098

第五节  粤 099

第六节  濮 103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105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117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117

第二节  封建 121

第三节  官制 127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134

第五节  兵制 142

第六节  法律 150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159

第一节  农业 159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167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172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179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179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190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196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205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210

第一节  豪杰亡秦 210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215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220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231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234

第一节  匈奴 234

第二节  西域 238

第三节  朝鲜 242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243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246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246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249

第六章   社会革命 253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259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259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261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264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267

第一节  官制 267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270

第三节  赋税 273

第四节  兵制 274

第五节  法律 277

第六节  学术 280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九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287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287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292

第十章   两晋和五胡 300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300

第二节  八王之乱 302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305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306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309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311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315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316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318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321

第十一章   南北朝 325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325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328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331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333

第十二章   军阀和异族 336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十三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345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345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347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350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352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355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357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360

第十四章   唐朝的初盛 364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364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366

第三节  印度雅利安人入藏 370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374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375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378

第十五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382

第一节  官制 382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385

第三节  兵制 389

第四节  刑制 391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394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399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406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413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415

第一节  安史之乱 415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418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422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424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427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432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432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435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442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448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448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452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459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462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466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469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469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473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477

在线试读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它最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 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但是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 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 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创建之初总是以一个民 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 晓得一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它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 的了。

建立中国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 议的(近来有人说 :“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譬如唐朝用

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 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

 

“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

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 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最为有力。近来人关 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 最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 下1(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是谨严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 伯》:“ 以黄琮礼

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

《贾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竟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 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

“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孔疏》:“郑玄云:

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

“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

其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

或说“华”,或说“ 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公十四年)。《国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都是个证据。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  靠(《列子》这部书,本来真伪夹杂,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实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上称为大夏,似乎是这地方的旧名(为因汉时西域诸国,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证明它是音译)。《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古大夏之西,乃之坑隃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似乎就是这一个 大夏。那么,阿姆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汉族的居地(参看近人《太炎文  集·论种姓》)。

以上两种说法,如假定为不谬,则汉族古代,似居今葱岭帕米尔 高原一带,这一带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 地方。汉族入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近来人多说,

“汉族沿黄河东徙”。这句话,似乎太粗略。现在的黄河上源,在古代 是氐羌人的根据地(见第六章第四节)。

 

总而言之,“汉族西来”,现在虽没有充分的证据,然而蛛丝马迹是很多的。将来古书读得更精,古物发现得更多,再借他国的历史参  考,一定可以大为明白。这就要希望诸位的努力了。

 

1 当看蒙文通《古史甄微》。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研究历史,“年代”是很紧要的。因为历史的年代,好比地理的经纬度。然而古史的年代,大概是很茫昧的,然而咱们现在既然要研究 历史,无论如何茫昧,总得考究一番。

请问从何研究起呢?那么,自然总要以一种传说为凭。古书上记 得最整齐的,就是《春秋纬》。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引道:

 

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一曰九 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 纪;七曰修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尚书序正义》 引《广雅》,作二百七十六万岁。修飞作循飞,流讫,毛刻本作疏仡)。

 

这种数目字,一看已是宏大可惊了。据现在史家所考究,埃及等开化最早之国,历史也不满一万年,中国如何得独有二三百万年呢? 不问而知其不可信了。然则请问从何下手呢?有了:古人的时间观念, 很不发达,所传述的事情,都没有正确的年代。所以读后世的历史, 可以按着年月,考求事实。读古代的历史,却只能根据事实,推求年 代。而古人所传说的事实,又总要把它归到一个“酋长”或者“半神半 人的人”身上。所以考求古代君主的系统,便可大略推见其年代。

那么,古书上所说最早的君主是什么人?不问而知其为盘古了。

 

徐整《三五历》:“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 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 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太平御览》卷二。)

 

这一段神话,似乎纯出想象,其中并无事实。近来又有人疑心盘 古是苗族的神话,汉族误把他拉来算做自己的,其说亦颇有理(见第三 章第二节。)。盘古以后的君主,又是什么人呢?那也不问而知其为三皇 五帝了。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十一人……亦各万八千岁。人皇氏……兄弟九人……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原注:“天皇以下,皆出《河图》及《三五历》也。”按:这是司马贞所列的或说,其正说同

郑玄。)

《尚书大传》:“燧人为燧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

 

(《风俗通·皇霸第一》引。《风俗通》又引《礼纬含文嘉》同。又宋均注《援神契》引

《甄耀度》,谯周《古史考》,都同此说,见《曲礼正义》。)

《白虎通》:“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

《礼记·曲礼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引……《运斗枢》: “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令丞相御史曰:……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索隐》:“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

 

以上是三皇的异说;五帝的异说,也有两种。

 

《史记正义》:“……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曲礼正义》:“其五帝者,郑注《中候敕省图》云……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是也;实六人而称五者, 以其俱合五帝座星也。”

 

咱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有三个问题:其(一)三皇五帝,到底是什 么人?其(二)他们的统系是否相接?其(三)三皇五帝以前有无可考 的帝王?

关于第一个问题1:除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所列的或说,似乎也是苗族的神话,汉族误拉来的不算外(见第三章第二节),《白虎通》的

 

第一说和《尚书大传》本来相同。《尚书大传》“燧人以火纪,火,太阳 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 力,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可见得三皇是取天地人的意思;与《史 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隐》“泰皇当人皇”)的说法正合; 伏生就是秦博士之一;这两说一定是一说。《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一曰: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 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当其末 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原注“按其事出《淮南子》也”。按:见今《淮南子·览冥训》)则女娲就是祝融;《白虎通》第二说,和郑玄的说法相同。五帝的两说,就是后一说多了个少  昊(还有《尚书伪孔传序》,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称为五帝,这是无据之谈。皇甫谧和造伪孔传的王肃,是一路人,所以他所作的

《帝王世纪》,和他相同。其间的关系,只要看丁晏的《尚书余论》就明白了。所以现在不列这一种说法)。咱们要辨别这两说的是非,就要入于第二个问题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黄帝以后,世系都是

明白可考的。是《大戴记·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 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 康产句芒,句芒产蟜牛,蟜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 傲;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这是《史记·五帝本纪》所本。

一种是把其间的年代说得极为辽远的。就是《曲礼正义》:

“《六艺论》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宋均注《文耀钩》云:

 

女娲以下至神农,七十二姓。谯周以为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 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又《祭法正义》:“《春秋命历序》(闽本宋本作一):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 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 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传十世,四百岁。” 按古人所谓某某生某某,不过是“ 本其族姓所自出……往往非父子继世”(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据了《大戴记》的《帝系篇》,就说他《五帝德篇》的五帝,是及身相接,原不免武断;然而后燧人 到帝喾,其间的世次年代,也绝不会像《礼记正义》所引诸说那么远。《五帝德》:“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 三百年。”可见古人对于年代的观念,全然和后世不同(照孔子对宰 我的说法,是连死后也算进去);这许多数字,全然不足为据。我们现在没有别的法子想,只好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姑且算是及 身相接的(就是不及身相接,其间相去的年代,也必不远);燧人、伏羲、神农,姑且算他们不是及身相接的(这几个君主,本来没有紧相承接的说法;而介居其间的君主,却又不能不承认他们是存在的;譬如女娲氏,司马贞说他在

伏羲、神农之间,似乎不能就相信;然而《淮南子》既然记载他和共工战争的事实,

《礼记》的《祭法》,又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一句,就是一个旁证;《白虎通》三皇的第二说,又列一个祝融;把《淮南子》核对起来,祝融和女娲就是一人;就又是一个旁证;有这两个旁证,就不能不承认了)。

三皇五帝,既然得了一个勉强的算法,就可以进而考究第三个问题了。《补三皇本纪》:“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 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斯盖三皇已来, 有天下者之号;但载籍不纪,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处;而《韩 诗》以为自古封太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管 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识,十有二焉;首有无怀氏(按: 以上一段说法,系根据《庄子·胠箧篇》《史记·封禅书》)。然则无怀之前,天皇已后,年纪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书亡矣,不可备论,岂得谓无帝王耶?”(按:这一段议论,自极通达)然而《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故圣王生则称天子,崩迁则存为三王,绌灭则为五帝,下至附庸,绌为九皇,下极其为民;有一谓之三代,故虽绝地,庙位 祝牲,犹列于郊号,宗于代宗”,所谓“宗于代宗”,似乎就是“封太山”,《周礼》:“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郑注》:“ 都,或有山川及因国无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贾疏》:

“按《史记》(这《史记》不知道是什么书),伏羲以前,九皇六十四民, 并是上古无名号之君,绝世无后,今宜主祭之也。”“绝世无后”,就是董子所谓“ 绝地”;那么,六十四民,就是董子所谓下极其为民;然则管子所 谓七十二家,正就是这些上古无名号之 君了。所可疑惑的是,周朝时候所记的古代的君主,何以能有如许之多, 而且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恰合于九九八十一之数,恐怕是宗 教上的理由,不能当作历史了(据《春秋繁露》所说,分明是随意推算)。就算不是如此,司马贞所举五龙氏…… 无怀氏一大篇君主的名号,也大概是无事迹可稽的,况且只有一个五龙氏在燧人以前,咱 们现在也只得姑且截断它,把古史的年代系统,姑且推到燧人为止了。

《史记》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元年:从此以前的年代,都不可 靠。咱们现在,姑且用《汉书·律历志》所推,夏432年,殷629年,周867年计算(因为别种书所载数目,也差不多;这部书,究竟是以历法推古代年代最古的)。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在此以前,周朝还有122年,再加 上殷朝的629年,夏朝的432年,共是1183年,就在公元前2024 年;尧舜两朝,用《史记》的尧98 年,舜39 年,加上居丧3年计算,共是14 0 年;其余帝喾、颛顼、黄帝三代,用尧舜年代的平均数—70年去算,就加上210年,从燧人到伏羲,姑且用荣伊说黄帝的例子,算每人300  年(其间间代之主,就都包括在这三个人里头),又加上90 0 年;那么,燧人氏的元年,就在公元前的3274 年了。这种算法,固然极为可笑,然而现在实在没有别的法子想,也只得姑且如此,总算是“慰情聊胜无” 罢了。

 

1 皆德号。

 

第三章

三皇五帝

 

既然知道中国可考的古史,起于三皇五帝,那么,咱们现在讲历 史,就可以暂时从这里起了。

要晓得一个时代的历史,总得先晓得这个时代的社会是什么状 况。三皇五帝的事迹,散见在古书里的很多,关于社会状况的也不 少,但是苦于没有一个条理系统,而且不尽可靠。且慢,我现在找着 两种书,说这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却是很明白的。一种是《白虎通》 的论三皇,它说: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后。(《北堂书钞》引《五经异义》:“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卧之詓詓,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 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 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 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三皇的次序,应当从《尚书大传》,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农最后。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宗教(见第十章第一节)。燧人的时候还在“渔猎时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渔猎时代,还没有“夫妇之伦”(一群女子,都          是一群男子的妻,参看严复译甄克思《社会通诠》),所以“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渔猎时代,还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到畜牧时代,因为畜牧要花劳力起的,也见《社会通诠》),所以“饥即求食,饱即弃余”。到伏羲时候, 便进入“游牧社会”。游牧社会,人民便从山谷之中,分散到各处平地;“家族制度”,就从此发生,所以有“夫妇之伦”。从游牧时代,变到耕稼社会,总是因为人民众多,地力不给;所以神农才要“教民农 作”。《白虎通》这一段话,无一句不和现在社会学家所说相合的,可 见得真古书的可贵。

一种是《易·系辞》说伏羲以后的创作,它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 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 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正义》:自此已下,凡有九事,黄帝制其初,尧舜成其末,故连云黄帝尧舜也。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重门击 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 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 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耕稼时代,人民四处分散,更不能如游牧时代之“列帐而居”。一 切需用的东西都不能取诸近处,所以“商业”就随之而起。商业既兴,“水陆交通”,就随之便利。

农耕时代,人民的生活程度渐高,所以“ 衣服”“住居”“ 器用”“葬埋”都比古人讲究。农耕时代,人民就都“定住”,而且都有了“储蓄”,就要防人“掠夺”。所以“战争”“守御”的事情,也就随之而起。生活程度既高,“文化”自然发生了,所以就有“文字”。这一节所述,于社会进化情形也是很对的。

 

三皇时代,君主的传统,还不可考;到五帝时代就不然(就不是紧 相承接,也必相去不远)。可见得五帝时代的历史,更比三皇时代明白。咱们现在,就得要提出几件五帝时代的大事来讲讲。其第一件,便是黄 帝和蚩尤的战争。

这件事,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是: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而生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 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氏 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 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 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 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按:阪泉,《集解》引服虔,只说是地名,涿鹿,服虔说是山名,在涿郡1;似乎是的。有许多人说在如今的涿鹿县,恐怕是因汉

朝在此置了一个涿鹿县,所以附会上去的)。

抢先评论了 “中国通史(精装刷边东东版)”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中国经济史

EUR €23.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EUR €27.99
加入购物车

张治中回忆录

EUR €38.99
加入购物车

战殇: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口述实录

EUR €31.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