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42320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平凡却立体,故事情节日常却跌宕,其描写力求写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愿望。落魄作家、失意画家、单亲母亲等这些人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都市小人物群像。
李西闽系当代著名小说家,本书收录了李西闽代表性作品,其中包括同名小说《饥饿范西蒙》等。本书是李西闽系列作品之二,书里收录了七部中篇小说,小说中的每个故事都发生在现实的当下。这七部中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描写了当代城市生活的多舛人生以及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也关乎在时代潮流裹挟之下人们对爱的渴望和理解。写实的手法,生动的情节,简约的语言,使小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001 饥饿范西蒙
057 鲜花丛中的丁小可
115 阿莹失踪的那个夜晚
153 暖阳
193 我离死亡那么近
231 栀子花
273 世上所有的朋友
331 后记
后记:
我的中篇小说集《孤独旅行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一年多之后,责任编辑邱爱园女士又找到了我,让我再给她一部中篇小说集。我从几十部中篇小说中,选了七部中篇小说,它们分别是《饥饿范西蒙》《鲜花丛中的丁小可》《阿莹失踪的那个夜晚》《暖阳》《我离死亡那么近》《栀子花》《世上所有的朋友》。这七部中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描写了当代城市生活的多舛人生以及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也关乎在时代潮流裹挟之下人们对爱的渴望和理解。
1
当时写下“饥饿范西蒙”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问题,范西蒙到底为何饥饿?也许你很难想象,在现实中,有个人会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哪怕他还是个言情小说作家。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在越来越复杂的当下。
造成范西蒙困境的原因,可能在他成长过程,父亲留给他的心理阴影,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试图走出童年的阴影,那是一场深重的灾难,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家庭暴力对心灵带来的残害,但很多无可挽回,一生都在承受恶果。也许范西蒙的困境是因为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如果他安安分分做个中学老师,或许会活得自如些,起码不会陷入生活的窘迫之中,但人生似乎没有如果,也不可能遇到挫折就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人生最残酷的就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也可以这么说,范西蒙的困境,是懦弱地放弃了真爱,从而背负上沉重的枷锁,无法自拔。当然,造成范西蒙沉沦在寒风中饥寒交迫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失去了爱,也许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爱。我曾经说过,爱是救赎。大多数的国人,从小就缺乏爱的教育,也没有品尝过父母之爱,父母亲觉得,只要把孩子养大,保证孩子有吃有喝,不让他们受苦,那就是爱。其实,那只是父母作为监护人的基本责任,父母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包括对孩子良好的态度。对爱的饥饿,才是我们面临的最深重的困境。仔细想想,在人生过往之中,你真爱过你的家人、朋友或普通的人吗?“爱是恒久忍耐”,很多人根本就做不到,现实中,大多数的人总是急于将自己的付出变现,却适得其反。我们在经历了生活的重创之后,会对自己说,应该爱自己,对自己好些。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而且也那么去做了。其实,这是自私的表现,根本谈不上爱自己。是的,我们不仅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也不知道如何爱自己,这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所以,如何正视自己的精神困境,变得尤为迫切,这关系到生命的质量和未来的生活。范西蒙在寒冬的饥饿中,终于发现了爱的重要,并且不顾一切地企图追回曾经的爱情,他能不能成功,是个未知数。重要的是,他认清自己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是觉醒,也是自我救赎。我想,《饥饿范西蒙》这部中篇小说的意义也在于此,也是我本人应该面对的问题:我该如何在余生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修正自己脚下的道路,从饥饿的困境中走出来。当然,这部小说不单单是关于爱的故事,还有许多人生况味,需要每个人去品尝。
2
《阿莹失踪的那个夜晚》,让我想到了一个忧伤的年轻人。
前两年,在去杭州的高铁上,我旁边坐着一个年轻人,穿着打扮朴实无华,那张脸也很普通,放在任何场合都会被淹没,没有人注意的那种。但我注意到了他的眼睛,忧伤而又坚定。
由于职业习惯,他引起了我的好奇,他是谁,做什么工作的,去杭州干什么?于是,我和他攀谈起来。开始他有点警惕,仿佛我是骗子,这个世界的确让人没有安全感。我用一些诚恳的话语打消他的顾虑,他才和我说了一些话,释解了我心中的疑惑。
他告诉我,他是个汽车修理工,在上海打工,甘肃天水人。他去杭州是去寻找一个姑娘,那姑娘是他女朋友,和他相处两年了。半年前,姑娘不辞而别,不知所终,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她。昨天,听姑娘的一个姐妹说,她可能在杭州,有人看到了她,他就赶往杭州寻找自己的心上人。
我问他,你是不是对她不好,她才离开的?他说,不是,我们一直很好,她比我大几岁,对我很关心的,我还准备带她回老家见父母呢,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离开。我又问他,要是在杭州找不到她,你还会继续找下去吗?他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脸扭向车窗,我看不到他的眼睛,但是我想那双眼里有泪光。我也没有再和他说话。上海到杭州,一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他就消失在人流之中,我们没有说再见,只是相互善意地笑笑,我希望他能找到心爱的姑娘。
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忘却的年代,不要说半年,也许分开不到半月,就淡忘了。我们很难静静地回味一次相遇,一段短暂的感情也难得珍视,更不用说去追寻。我不知道那年轻人最终有没有找到心上人,两年多过去了,或许他已经停止寻找,也许还在寻找。他的故事,就是我写作《阿莹失踪的那个夜晚》这部小说的由头。
阿莹的失踪,让小说中的“我”伤感,“我”不停地寻找阿莹。而作为写作者的我,设置了阿莹失踪的多种可能,虚构了多个和阿莹有关系的人物,展开了一系列故事,当然,说是虚构,也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阿莹是自己悄335无声息地离开了上海,在另外一个地方活着,还是被害,生命消逝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小说里没有交代,我想让读者一起来分析,一起来想象,阿莹到底去了哪里。这种分析或许很累人,也很危险,它会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要和“我”一样付出情感,而付出情感是最让人痛苦的事情。
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好像没有什么关系,欲望来得快去得也快,情感会长久些,甚至保留一生。让我哀伤的是,尘世的美好情感渐渐地成了稀罕的东西,一不留神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许多信誓旦旦都变成了可笑可叹的即兴台词,所有人都有可能转瞬之间反目为仇,相互伤害。常常,我会像一个傻瓜,自言自语道:“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追问。不过,我相信世间还是有有情有义的人,像我在去杭州的高铁上遇见的那个年轻人,像小说中的“我”那样,怀着一颗良善美好的心灵,追寻他的所爱,尽管生活是如此不堪。每个人的生活都在继续,都得经历自己想象不到的事情,但心存美好去面对一切,总归是对的。
多年来,很多朋友或熟悉的人消失,或失去联系,或永诀,而我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冷漠,习惯了让时间埋葬一切,更多的是选择遗忘,而不是追寻。我想,写《阿莹失踪的那个夜晚》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种启示,我该如何去对待爱我的和我爱的人。
3
2016年 10月,我在桂林“住在书店”旅馆写作,这是纸的时代书店的旅馆,条件十分不错,写作也十分顺利。写作间隙,我会到阳台上浇花。那些行将枯死的植物,渐渐地复活,比如那棵茑萝,当茑萝的藤蔓重新翠绿,星星般的小花重新开放,我内心会莫名感动。我是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也容易伤感,别看我有火暴的脾气。
那天上午,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告诉我一个画家朋友去世了。我顿时陷入了哀伤之中,有兔死狐悲之感。死亡是多么重大的事情呀,不应该发生在年纪轻轻的她身上。整整一天,我无心写作,沉浸在对死者的回忆之中。我是她在上海为数不多的朋友。认识她是在诗人默默的摄影展上,当时,她剃了个光头,虽然她话不多,也不是很活跃,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吃饭时,同一桌,我才知道她是个画家,在上海开了个很小的画廊,那时她还不是那么落寞。
第二次见她,是在她狭小的画廊。那次是因为鬼金的夫人朱乒恰好在她旁边的一个画廊搞画展,顺便去她那里坐了会,聊了会天,她很开心的样子。她就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居住和绘画,以及卖画都在这里。后来,她有什么事情就会找我,小忙会帮上一点,大忙我根本就束手无策。有天,她打电话给我,向我诉说了她的困境。她已经两年没有交房租了,面临着被赶走的局面。她说要是被赶走了,不知道去哪里落脚,那些画作也不知道该往哪337里放。我真的帮不到她,拿不出一大笔钱借给她,我经常接济一些朋友小钱,碰到这个问题,我束手无策。
我知道,她在向我求助,我出于对她的信任,也找了些朋友,希望能够帮她借点钱,或者买她的画,那样她就可以渡过难关了。可是,无果,现实就是这样,平常大家在一起搞搞活动,吃吃饭,你好我好,气氛十分融洽,你要是活得很差,总问人借钱,大家就会躲着你,甚至讨厌你,没有几个人会和你感同身受。况且,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画家,要卖出画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卖出好价钱,更加的不容易。这些年,艺术品市场并不景气,许多无名画家在贫困线上挣扎。不久,她还是搬出了那个地方,找了个便宜的房子住下来。我一直因为没有帮助到她而内疚,她却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我犯病痛苦不堪而来安慰我。
没有想到,我在桂林写作时,她会离开人世。之前,有朋友说,她饥一顿饱一顿,还患有严重的胃痉挛,十分痛苦。她是在自己的住所死后几天才被发现的,朋友们都认为她是饿死的,或者是胃痉挛痛死的。我知道,她是因为贫困落寞而死的。那么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就这样香消玉殒,让人唏嘘和悲伤。曾经有次一起吃饭,她说过做过的梦,梦中的她,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倾心绘画。我清楚,谁都想过这样的日子,她的确也可以过那样的日子,但是要付出代价,她是个十分单纯的女画家,不会去出卖自己换取舒适的生 活。
这就是她的命运。
人死了,很快就被遗忘。我写了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为了抵抗遗忘,她虽然离开了人世,她的画还活着,还承载着她鲜活的灵魂。她短暂的一生,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鲜花和掌声,我安排她在死后被鲜花环绕,我用小说给她美好的祝福,不知道她在天堂里能否感受到。
我曾经在长篇小说《姐姐的墓园》中说过:“这个世界的残忍从来没有改变过。”有时,我会站在灿烂的阳光下,渴望改变,虽然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毕竟我想了。写这部中篇小说,或许是改变的开始,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也许就是你的命运。一幅画、一部小说、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命运,这部小说也一样,被重视也好,被埋没也好,毕竟我写过了。
以上就是我对《鲜花丛中的丁小可》要说的话。
4
因为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我的精神和肉体都留下了创伤,经常会在深夜,疼痛得窒息。人在痛苦之际,容易思考人生,追寻活着的意义。但是大多数时候,苦苦思索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人活着是无意义的。这是个悖论,是我在孤独无助时的想法。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同样在经历疼痛和绝望,有轻生的念头,我就会振作起来,不厌其烦地安慰他,鼓励他,让他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迎接早晨温煦的阳光。
每次让朋友走出情绪的险境,我会感觉到活着的价值,活着并非为了自己,而对朋友鼓气的那些话语,其实也是对自己说的。人生而孤独,每个人都是孤独者,孤独者的彼此守望,产生了温暖和爱,以及活下去的信心,不至于在多舛的人生中崩溃,堕落深渊。所以,人需要家庭,需要群居,需要朋友,需要相互搀扶。
我有个同乡,很早就离开家乡,到上海谋生。他这一生,干过很多事情,吃过很多苦头,也有过风光的日子,最终还是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他经常会唤我去喝酒,给我讲述他的经历和人生感受。他说自己终归是个失败者,老婆和别人走了,被朋友骗得倾家荡产,最后只剩下我这样一位朋友。他有时会向我借钱,我的情况他也清楚,要养家糊口,收入也一天不如一天,负担很重。不过,我也会尽绵薄之力帮助他。有一天早上,他打来一个电话,说要走了,也没有告诉我要去哪里。那个电话打了有两个多小时,他不让我插话,我默默地倾听。仿佛是临终的遗言,每一句话都刀子般地扎在我心上。他说对一切都看开了,也不会再去仇恨,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都是命运的安排。他对自己的人生过往,有了个宽宥的总结,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怨懑。这是让我觉得安慰的,一个人能够放下一切,孤独的守望也就有了价值,起码让我也得到了教诲。
人生苦难重重,唯一的慰藉就是爱,爱自己,也爱别人,这也是我写作《世上所有的朋友》的初衷。人总是会死去,弥留之际,能够原谅自己,能够宽恕他人,那是走向天堂或者地狱最好的方式。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还得经历苦难和欢欣,无论如何,爱还是活着最值得珍视的,不管多么地孤独和无助。
5
《暖阳》发表在《西部》文学杂志之后,获得“西部文学奖”。授奖词给了这部中篇小说如此的评价:“冷酷中包孕温情,绝望中迸发希冀,决绝中抵达温暖,李西闽的小说总是在山穷水尽之处开掘、呈现人性的复杂、深邃。《最冷的寒冬里也有暖阳》亦是如此。抑郁失学的女儿,近乎变态地“折磨”母亲,干涉母亲的隐私;因离婚而对女儿深怀愧疚的母亲,为女儿放弃爱情却屡被女儿羞辱,生活的逻辑似乎已经无解。然而,女儿为保护母亲被感情欺骗而采取的极端自伤行为,揭开女儿对母亲情感的冰山一角。故事的结尾,女儿在信件中敞开心扉坦诚内心秘密,以离家独立生活证明人格的健全,以祝福母亲获得爱情表达情感之真、之深。叙事步步为营、点点推进,营造出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将故事乃至人性托举到高处。这样的叙事策略和用心无疑值得肯定。”
很感谢《西部》杂志的张映姝女士,这些年来,她一直支持我的写作。这些年来,我一直是个职业作家,得益于众多编辑的帮助与鼓励,比如《福建文学》的石华鹏、林东涵、杨静南,《中篇小说选刊》的晓闽,《作品》的王十月,《青年作家》的卢一萍,《江南》的李慧萍,《上海文学》的袁秋婷,《花城》的许泽红等。我曾经说过,我的运气真好,一路走来,能够遇见这么多的好编辑,他们在我的人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样的,我十分感激本书的责任编辑邱爱园女士,她的真诚和一丝不苟的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她对文学的理解深刻而又执着,让我感动。努力写作,真诚为人,唯有如此,我才能报答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名人推荐:
在日常生活的语境里,恐惧往往会以焦虑的形态呈现。这本小说集,人物故事指涉离异者、病患者、失恋者、单亲母亲、洗脚女等。他们看似属于社会边缘人群,其实却是主体性人群,代表着挣扎于生存河流之中的芸芸众生。他们的渴望、焦虑、苦痛、恐惧和欢愉的生活轨迹,成为我们观察丛林社会的文学样本。李西闽以某种敏感的秉性,在表达自我存在的同时,戏剧性地描绘了多难世界的惊悚特质。他跟这个现实场景彼此映射,向我们展示卑微而痛苦的诸生相。这是针对实存的关注、悲悯和抚摸,也是坚硬的历史证词。 ——朱大可(著名作家、学者)
李西闽的小说叙事干练、语言简洁,擅长以对话推进情节和情感,颇有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之心得,他的小说保留了叙事文学重要的原始特征:丰富的经验像草原一样覆盖着意义,质朴直白,毫无滥情和矫饰。在稳健老练、口语般的叙述中,隐藏着炽热的情感,并包裹着精神叩问。李西闽的创作重心逐渐从流行文学过渡到纯文学,结果是成功的。这得益于他对小说结构的娴熟设置,不但使其作品的阅读感受趋于明快舒适,更加深了作品思想探索的层次感和深邃度。
——北村(著名作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