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58555
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发出的心底之声。
十本经典读物,十名少年作者,打破时空界限,留在心底的经典烙印。
走进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一起探寻他们眼中的经典。
打破时空界限的经典读物,激荡出小作者们的心底之声。
为和同学们一起探寻阅读与写作的意义,奠定同学们对阅读的终身热爱,教师陈新洁和同学们决定开始一场“冒险”,共同写一本书——《我们读经典》。小作者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将他们的阅读感悟和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一起分享。
同学们选取的书目多样:《骆驼祥子》《城南旧事》《镜花缘》《老人与海》《苏东坡传》《小妇人》《狼王梦》《平凡的世界》《秘密花园》……涵盖名人传记、中外小说等,每一本书都值得细细品味。本书通过十三四岁孩子的眼,将经典名著分享给他们的同龄人,更有亲近感,更容易理解。
这不仅是一本书,也是学生们历练的过程,是他们用稚嫩的语言搭建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奇妙旅程。这些文字值得让人珍惜,过程值得品味。
张潇潼读《苏东坡传》
李天意读《老人与海》
张颖昕读《骆驼祥子》
李嘉良读《小妇人》
张可馨读《镜花缘》
李生逸读《城南旧事》
金琳昕读《狼王梦》
张雨馨读《平凡的世界》
刘航辰读《秘密花园》
张致格读《海底两万里》
后记
序言一 书籍滋养精神
五谷喂养躯体,书籍滋养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物质和精神食粮,缺一不可。
同学们,当老师和家长要求我们大量读书、大量读好书时,你是什么感觉?
家长们,当孩子和您分享他最近读到的好书,并向您推荐图书,甚至对其中的若干内容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及他能将书中内容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进行指导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的孩子有机会阅读到许多好书,学校要求“海量阅读”“师生共读”,我们在家中“亲子共读”;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各种考试,我们还要加上“英文原版阅读”。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阅读的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老师,我曾做过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我们用灰色毛毡做了一个非常漂亮雅致的班级读书榜,凡是读过的书,同学们都用彩色的毛毡仿制一本“小书”,装饰一下封面,贴在自己名字后面,比比谁读的书数量多。
后来,学校给同学们开通了英文阅读的蓝思账号。我们又有了每周“蓝思阅读之星”的较量—从后台导出的数据中,我们着重看阅读时长和读后习题的正确率。
不止于此,家校合力才是好习惯养成的保证。因此,我们请家长也加入阅读的队伍中来,用线上“亲子阅读会”的形式,全班的孩子和家长分享一起读过的好书,以及阅读给人生带来的启发和改变。《理想国》《约翰克利斯朵夫》《坚毅》,甚至原版《哈利波特》……一次次的分享,点燃了大家的阅读热情,孩子们阅读的书目也变得多样起来。
但是,阅读之后呢?有些孩子会自己写一写读书笔记,能力稍强的做一版幻灯片,在班级或年级做一次读书分享,英语较好的孩子甚至还能做一做双语或纯英语分享,但好像就止步于此了。问及书籍给自身成长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分享的甚少。
解决读后活动问题还涉及另外两个问题—青少年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笔记和分享之后呢?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我也曾向我的学生发问,得到的答案如下。
“可以让自己对文字的感触更深。”
“我能明白一些道理。
“获得不同于玩电子产品的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的快乐。”
“积累一些东西,比如,对我生活之外的事物、领域甚至世界的认知。”
……
语言朴实,但答案中的力量超过我的想象。而当我问到,你读的所有书籍中,只推荐一本的话,你会推荐哪一本?
《骆驼祥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西游记》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小王子》
……
由此可见,经典读物是打破时空界限的,且影响力是深远的。孩子们需要阅读经典,孩子们需要铭记经典,孩子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同龄人在读完自己手中这本经典之后,他们有着怎样的见解和认知。
写作是一次对思维重新洗牌和整理的过程。我见到太多学生,他们读过的书很多,但让他讲一讲时,却往往词不达意,或者无法有逻辑地梳理出书中的见解及自己读后的想法。由此,我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想组织学生出一本书,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借由经典阅读及读后写作,学习如何梳理书中观点、整理读书笔记、阐述自己的观念,能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意义深远的指导和影响,也在这个平台上和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及家长、老师们隔空交流,同时,为自己的青春留下难忘而美丽的印记。
知易行难,对出版没有经验的我们,要把想法一步一步落实谈何容易?在编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选题、出版流程、提纲、排版、印刷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强劲的后盾,同学们对阅读和写作也越发上心,从有了这个想法,到写出万字的书稿,孩子们用时仅两个月!
也许这个字数在职业作家看来不值一提,但是别忘了,他们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学校里有着紧锣密鼓的课程,而且作为马术特色班,在课外他们每周还有十个小时的马术训练!
写书的同时正值赛季,同学们在保证学业、训练、加练和比赛的基础上,争分夺秒地阅读和写作。这些书稿,来自他们大课间休息的时间,来自来回马场的车上,来自比赛现场的间隙,
来自周末深夜的书房里,甚至是来自马房里,我们常开玩笑说,这些都是带着马厩味道的书稿。
孩子们真的争气!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期中考试,他们的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我们还经历了大型赛事,班里的孩子们参加了北京市马术锦标赛、河北省四年一届的省运会、“鸟巢之路”积分赛、天津的“驰越津门”、北京“新浪杯”等系列马术比赛,冠军、亚军、季军,拿奖拿到手软,且在河北省四年一届的省运会中,张雨馨同学不仅在最高级别的赛事中拿到了个人赛冠军,还获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都说“越努力,越幸运”!孩子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本书有了十名小作者,可谓“十全十美”!
本书即将出版,于我,获得的是和一队志同道合者一起前行的快乐;于同学们,相信会是对于阅读沉淀之后的、可以持续终生的热爱,而这份热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加倍地、爆发式地回报给他们!感谢所有为此书付出的同学、家长和编辑老师们,最深最美好的祝福给你们!爱阅读的人一定会有美好的人生,对此我坚信不疑。
陈新洁
2023年6月
北京,海淀
序言二 做一粒读书的种子
袁隆平曾说:“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勤恳、奋斗、创新、奉献的一生完美地阐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将未来和奋斗的“种子”情结寄托在“做一颗好种子”上。此刻,我想说的是: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们正是读书的美好年华,应该做一粒读书的种子。今日是读书的种子,明日便是建设祖国的栋梁。
读书之于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从小处说,读书可以教会我们知识,开阔眼界,学习技能,了解和探索世界和社会;往大处说,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修养,铸造灵魂。有什么样的书籍,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精神的快速成长阶段,阅读和吸收书籍的营养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探索丰富的精神世界。当孩子们将以下名句郑重摘抄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书籍对孩子们精神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李天意摘自《老人与海》
“财富的确是人们非常渴望的,然而贫穷也有它光明的一面。逆境的好处之一是人们能从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感到真正的愉快。我们存在于世间的智慧、美丽与能力,有一半得之于困境的激励。”——李嘉良摘自《小妇人》
“生命的蓬勃与向上,需要阳光、空气和内心的坚持。”——刘航辰摘自《秘密花园》
作为陈老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老师,能为本书写一篇序言,我是非常荣幸的。看到孩子们的读书报告和文章,我是非常震惊和兴奋的。震惊的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在如此繁忙的学业压力下,竟然能把书读得如此细致和深入,并形成了非常系统全面的文字作品。兴奋的是,同学们通过阅读,不仅有了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文字作品,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面貌焕发了光彩,充满了活力,他们的眼睛仿佛天上的星星,闪烁着光芒。这也激发了我推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动力,增强了我和孩子们读书的信心。
有一次,我和我的学生张致格交流读书心得,往日略有调皮的他却侃侃而谈,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书籍的主题思想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说:“这本书不仅带着我领略了海底世界的丰富多彩,还让我知道了很多地理和海洋知识。在整个故事中,海怪、珍珠、海底植物、鱼类等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奇幻美丽的海底世界,呈现了一个神秘与辽阔的海洋。而且我还深感人类对未知世界既渴望又恐惧,并引发了我对未来与人性的思考。”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孩子们不仅读书丰富深刻,而且还有多彩的生活实践。张潇潼喜欢画画、跳舞,热爱马术运动,还参加博物馆的志愿讲解服务;张颖昕喜欢球和钢琴;刘航辰爱好马术、浆板、单簧管、写作等,自幼酷爱读书,同时很喜欢小动物,也是中马协注册的中二级骑手。可以说,他们不仅在读书中认识世界,也在生活中领悟读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他们是一粒合格的读书种子。
读书和写作都是教学和学习中的“硬骨头”,老师担忧,学生畏惧,推进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然而陈新洁老师能够发起这种“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活动,使读书和写作相结合,则非常有创见和魄力。我们知道,学生热爱读书的人不在少数,一旦阅读起来,也颇有兴趣和效率,有的学生甚至一天读一本或几本,但是一旦让学生写出来,则大多数人都会犯难,更不要说深入理解了。当然,这种只是泛泛阅读,
“快餐式”阅读只能形成低阶能力——“了解和理解”,很难达到高阶思维——“鉴赏和创造”。而陈老师带领学生将读书心得感悟进行梳理,并形成文章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能很好地固化和落实读书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的能力水平。
从实用角度说,“读写结合”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现实目的。常常有人会问:我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语文成绩还是不好?或者为什么作文水平仍然不高?这种情况往往是停在了阅读的表面,即内容层面,而未深入到内涵及形式层面。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呢?那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阅读了很多书,是不是代表有见解了呢?不是。比如阅读了一些故事,知道了故事内容,可是对这些内容只是复述原始信息,并没有把这些故事转化为自己认知养分,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阅读是没有大价值的。
那么,如何做才好呢?方法就是要细读文本,要整合信息,要写出来,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读书,不是让你把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而是要广泛地、大量地去阅读,把更多的书纳入同一个主题里面,让它们在里面彼此碰撞、对抗、融合,最终留下来自不同渠道的精华信息,来形成“我的观点”。本书的小作者们就做得非常棒,他们从作者简介、创作缘由、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甚至是写法技巧风格等方面进行阅读和思考,对书本读得细,理得清,想得深,写得勤,才形成了对整本书的深入全面理解。一本书经过这样的“咀嚼”和“品味”,怎能不深刻,怎能不高效?其实,我们看到陈老师的学生在多次考试中,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这也是最有力的证明。
一本好书,它的语言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递着高尚的修养。一本好书,能让你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哲理,使你洞明世事,懂得人生、了解社会;一本好书,会让你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一本好书,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彻大悟、如释重负;一本好书,会让你心胸宽阔,目光远大、志存高远;一本好书会让你心系他人,做到扶危济困,胸怀天下;一本好书,会让你忘却烦恼,不畏困难、不怕挫折、振作精神、勇往直前。在这最佳的读书时光里,希望我们师生一起,以书为伴,以书为舟,以书为光,在阅读的世界里,绽放更加丰富的生命活力。让我们做一粒读书的种子,深埋书籍的土壤之中,悄悄生长,静静绽放,直至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最后,感谢陈老师的邀请,感谢十位孩子们的刻苦努力,本次阅读的文章集结成册,是一座里程碑和纪念碑,它将见证我们的成长,也将激励我们继续阅读,继续写作,继续成长成才。
李建军
2023年12月
北京,海淀
后记
对于十四五岁的孩子,在学习之余把自己阅读过的名著的感想写出来,是令人敬佩的。
这是我们编辑部第一次为十几岁的孩子出版图书,我们是幸运的。在这本书之前,我们已经出版了一些名著导读之类的图书,希望帮助孩子们节省时间,让他们快速阅读,读了能懂,读了能用。当我们拿到这部小书的书稿后,我们震惊了,原来孩子们才是这些名著的真正导读者,他们分析得那么透彻,那么精彩。他们不仅能解读原著,还能给出自己的判断,这些不是阅读名著导读所能完成的。
《我们读经典》这部小书是十个孩子共同完成的,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感受,他们通过写出自己对名著的感触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尽管有些稚嫩,却是真挚的。
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加入“我们读经典”这一队伍中来,不仅自己读,也带领同龄人阅读,更带领学弟学妹们一起阅读。
人文社科编辑部
2023年12月30日
张潇潼读《苏东坡传》
张潇潼 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初二年级学生。从小喜欢听历史故事、逛博物馆。小学三年级开始加入北京青少年志愿服务团体,开启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服务。
喜欢画画、跳舞,热爱马术运动。
如果让我推选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受全民喜爱的文人,那一定非苏轼——东坡先生莫属。这位约一千年前的古人总让人由衷钦佩。人们仰慕他的才华,羡慕他的达观,喜爱他身上的烟火气。
《苏东坡传》是我小学语文老师推荐的书。作者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学者、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他的长篇作品《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在1944年、1972年、1973年和1975年先后4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把英文“humour”音译为“幽默”,创造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舶来语。加之他平日里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遂被后人称为“幽默大师”。
1936年,林语堂偕全家赴美,带了许多有关苏东坡的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更有文:“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前后花了3年时间来完成《苏东坡传》,这也是他颇为偏爱的一部作品。《苏东坡传》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苏东坡传》全书以英文书写而成,由张振玉先生翻译。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为The Gay Genius。看英文书名就能感受到林语堂先生的诙谐幽默和对苏东坡的偏爱。用“天才”来形容一个人,绝对是最高的赞誉!
自古英雄总是惺惺相惜。我觉得林语堂对苏轼的感情也是这样。林语堂以写作为乐,苏东坡亦是如此。苏东坡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表述:“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林语堂在为此书作序时也表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只有同为灵魂有趣的人才会发现对方身上的亮点,倍加欣赏,不惜书尽赞美之词!
通过林语堂先生的描写,我对东坡先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之前,在我简浅的认知里,他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生活家(苏轼是东坡肉的发明者)。苏轼的词,百读不厌,并有许多经典名篇流传于世,数百年来一直为后人传颂。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作者赋予他许多标签,例如“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癖者”“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等等。世间居然有这么一个人能同时被冠以那么多身份,且每一个身份都实至名归。真可谓:“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林语堂先生在这本书里将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4个部分。通过阅读,我也把全书概括为4个板块来介绍苏东坡先生的生平。
评论
还没有评论。